一种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0397发布日期:2019-03-19 21:2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电站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火力发电厂(包括原子能发电厂)冷却塔所采用的主流塔型是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是火电站重要的冷却设备,而填料承担着60%~70%的散热量,淋水填料的热力特性和阻力特性,是影响冷却塔冷却效果的关键因素,并直接影响了出塔水温和机组经济性。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填料的常规设计为填料在冷却塔内部均匀布置,不同半径处均为等高布置。环境自然风从冷却塔底部进风口进入后,流经雨区和填料层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吸热和吸湿的过程,越靠近冷却塔中心位置,湿空气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吸热能力变差,导致冷却塔内部空气流速分布不均,产生漩涡,破坏了塔内的空气动力场分布。在实际运行中,塔内区的风速小换热量小,外侧换热量大,采用等高布置的方式不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导致冷却塔的冷却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在雨区上方设置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沿冷却塔半径方向从内至外依次分为内区域填料层和外区域填料层,所述外区域填料层的填料高度高于内区域填料层的填料高度,所述填料层设置有填料孔,所述填料孔的片距尺寸沿冷却塔半径方向从内至外依次减小,所述雨区上设置有架体,所述填料层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于雨区的架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托架,所述托架连接于雨区的架体上,所述托架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尺寸小于对应填料孔片距的限位杆,所述填料层通过填料孔套设于托架的限位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上设置有横跨支撑梁长度方向的长条形通槽,所述限位杆底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螺钉,所述螺钉从支撑梁底部穿过长条形通槽与限位杆的螺纹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区域填料层和外区域填料层之间的填料高度之比为1:1.33~1:1.66。

进一步地,所述内区域填料层和外区域填料层之间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1.25~1:1.3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采用了外区域填料层的填料高度高于内区域填料层的填料高度,填料孔的片距尺寸沿冷却塔半径方向从内至外依次减小,从而增加外区域填料层的散热能力,减小内区域填料层的气流阻力,可充分发挥冷却塔内填料的热传递性能,改善了冷却塔内的空气动力场,满足了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从而改善散热效率,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外区域填料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填料孔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托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长条形通槽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填料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填料层;10-外区域填料层;11-内区域填料层;12-填料孔;2-托架;3-雨区;4-限位杆;5-支撑梁;6-长条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在雨区3上方设置有填料层1,所述填料层1沿冷却塔半径方向从内至外依次分为内区域填料层11和外区域填料层10,所述外区域填料层10的填料高度高于内区域填料层11的填料高度,所述填料层1设置有填料孔12,所述填料孔12的片距尺寸沿冷却塔半径方向从内至外依次减小,所述雨区3上设置有架体,所述填料层1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于雨区3的架体上。

为了减少中心位置的气流阻力,达到各个区域的平衡,需要采用外区域填料层10的填料高度高于内区域填料层11的填料高度,填料孔12的片距尺寸沿冷却塔半径方向从内至外依次减小,片距是指组装在一起后,两片填料之间的距离,目前,常用的淋水填料大都参照国家标准,大部分片距为30mm、33mm,我司联合国内知名热工研究院开发的淋水填料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片距特别定制加工为不等间距。通过各区域填料层的填料高度的非等高设置,同时填料孔12片距内松外紧,从而增加外区域填料层10的散热能力,减小内区域填料层11的气流阻力,可充分发挥冷却塔内填料的热传递性能,改善了冷却塔内的空气动力场,满足了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从而改善散热效率,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

所述填料层1可以直接放置于架体上,但未对填料层1进行限制,稳定性差,容易产生位置移动,也可以通过捆扎绑于架体上,但操作麻烦,费时费力,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为,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托架2,所述托架2连接于雨区3的架体上,所述托架2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尺寸小于对应填料孔12片距的限位杆4,所述填料层1通过填料孔12套设于托架2的限位杆4上。所述限位杆4长度不宜过长,防止影响喷淋水的正常流动,尺寸应小于填料孔12片距,以使限位杆4穿过填料孔12时,喷淋水依然能够从填料孔12流出为益,填料层1通过填料孔12套设于托架2的限位杆4上,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不仅能够很好的对填料层1进行稳固作用,而且限位杆4设置为至少两根,能够起到定位作用,防止填料层1转动。

当限位杆4设置为至少两根时,在填料层1安装时,填料层1上的填料孔12不容易一一对应套设于限位杆4上,因此,需要对限位杆4进行可移动设置,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为,如图4、图5所示,所述托架2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支撑梁5,所述支撑梁5上设置有横跨支撑梁5长度方向的长条形通槽6,所述限位杆4底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螺钉,所述螺钉从支撑梁5底部穿过长条形通槽6与限位杆4的螺纹孔相连接。在支撑梁5上设置长条形通槽6,可以方便螺钉从支撑梁5底部任意位置穿过,从而再与限位杆4的螺纹孔相连接,不仅能够对限位杆4进行稳固安装,而且能够使得限位杆4在支撑梁5的任意位置进行移动,从而适配任意位置的填料孔12穿设,安装更加简单方便,避免了限位杆4与填料孔12无法对应安装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发出创造性的劳动才发现,所述内区域填料层11和外区域填料层10之间的填料高度之比为1:1.33~1:1.66。内、外区域填料层之间的填料高度之比为1:1.33~1:1.66时,实现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从而改善散热效率,冷却塔的冷却效率最优。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发出创造性的劳动才发现,所述内区域填料层11和外区域填料层10之间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1.25~1:1.35。内、外区域填料层之间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1.25~1:1.35时,实现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从而改善散热效率,冷却塔的冷却效率最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