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电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2060发布日期:2019-04-23 23:46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IH电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IH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电磁式热水器是近几年开始出现的新型电热水器,其主要通过电磁加热单元与水箱之间的电磁感应来实现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克服了传统的电热水器采用电加热管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时容易出现水垢沉积、漏电以及易爆炸等问题。

但是,目前的电磁式热水器依旧存在如下缺点:

第一,大部分的电磁式热水器的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性能差,导致电磁加热单元内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疏散,致使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电子元器件容易烧毁。

第二,现有的电磁式热水器的散热风口设置不合理,导致散热风口处易进水和/或积水,使得外部水源容易进入电磁加热单元内与电磁加热单元的电子元器件接触,使得电子元器件容易雨水而出现烧坏。

第三,现有的电磁式热水器的电磁加热单元几乎是封装于外壳内,导致当电磁加热单元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对电磁加热单元的维修、更换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修、更换、防水效果好且散热效果好的IH电热水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IH电热水器,包括外壳、水箱和电磁加热单元,水箱与电磁加热单元均安装于外壳内部,电磁加热单元位于水箱下方,且水箱的受热面与电磁加热单元的加热面邻接,其中,外壳的安装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电磁加热单元的外壁与外壳之间形成热风腔,电磁加热单元包括底座、顶座、安装架、散热风扇和线圈组件,底座与外壳可拆卸地连接,底座的底面上设置有进风口,顶座罩合在底座上,顶座具有加热面,顶座与底座之间形成冷风腔和连通口,连通口的两端分别与热风腔、冷风腔连通,安装架分别与顶座、底座连接,安装架位于冷风腔内,散热风扇安装在安装架上,且散热风扇与进风口错开设置,线圈组件安装在顶座上,且线圈组件临近或紧靠加热面。

由上可见,电磁加热单元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电磁加热单元呈模块化,不仅便于维修更换,还可让用户直观的看到IH电热水器的水电分离式加热,同时也提高了IH电热水器的使用安全性。而对电磁加热单元的结构设置以及对进风口的位置设置,既能够有效的提高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率,避免电磁加热单元的内的电子元器件由于温度过高而烧毁,又能够避免外部水源由进风口被吸入电磁加热单元内部而导致电子元器件烧毁的情况发生,还能够保证IH电热水器的整体美观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进风口设置有多条格栅条,每一条格栅条均倾斜于底座的底面并朝向散热风扇倾斜设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一条格栅条的倾斜角度为40度至45度。

由上可见,格栅条既可以起到挡水、通风作用,防止外部水源从进风口进入电磁加热单元内部,又能够对被吸入的冷风起到导向作用,使得被吸入的冷风沿格栅条的倾斜面向散热风扇移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安装架远离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涵道,散热风扇位于涵道内。

由上可见,将散热风扇置于涵道内既能够提升散热风扇产生的升力,使得相比于孤立的散热风扇能够具有更强的散热效果,消除散热风扇远离进风口存在的缺陷,又能够阻挡散热风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声外传。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涵道的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

由上可见,第一导风板能够使散热风扇抽取的冷风被准确地导向到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电子元器件,保证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

由上可见,第二导风板能够对热风腔内排出的热风进行导向,从而避免排出的热风回流至热风腔内,影响热风腔内热量的疏导。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IH电热水器还包括排气扇,排气扇安装在热风腔内,且排气扇位于第一出风口处。

由上可见,排气扇的设置能够增强对热风腔内热量的疏导,提高IH电热水器对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能力。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朝向外壳内设置有安装槽,底座的周向上设置有连接部,电磁加热单元自安装孔穿入外壳,连接部位于安装槽内并与安装槽连接。

由上可见,安装孔能够便于电磁加热单元安装到外壳内部,安装孔上的安装槽以及底座上的连接部能够实现电磁加热单元的快速拆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IH电热水器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水箱底部,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箱顶部,进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管的出水端均设置于外壳的底部。

由上可见,通过对进水管的出水端和出水管的进水端的设置,使得新补充进水箱的冷水能够被及时加热,从而保证出水管的出水温度,以及使得水箱内的水温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避免当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水箱顶部时,新补充进水箱的冷水因无法被及时加热而导致水箱的水温骤降,而将进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管的出水端均设置于外壳的底部能够更加便于用户在对IH电热水器进行水路管道连接时更加的方便。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安装座和多个电磁线圈,线圈安装座与顶座连接,线圈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壁,多个电磁线圈均设置在线圈安装座上,且一个电磁线圈位于两个相邻的散热壁之间。

由上可见,线圈安装座上设置的散热壁能够增加线圈安装座吸热、散热面积,达到快速吸热并进行快速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IH电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图。

图9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IH电热水器主要是通过电磁加热的形式对电热水器内的水进行加热,克服常规采用电加热管进行水的加热时存在的容易出现水垢沉积、漏电以及易爆炸等问题。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3,IH电热水器100包括外壳1、水箱2、电磁加热单元3、进水管41、出水管42、温度传感单元51、温度显示单元52和连接架单元6。其中,外壳1内部具有容纳腔,水箱2和电磁加热单元3均安装在容纳腔内,电磁加热单元3位于水箱2的下方,且水箱2的受热面21与电磁加热单元3的加热面311邻接。电磁加热单元3用于对水箱2内的水进行加热,与传统的电热水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IH电热水器100主要是通过水箱2的受热面与电磁加热单元3之间产生的电磁感应对水箱2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传统电热水器存在的电加热管容易出现水垢沉积、漏电以及爆炸的问题出现。

外壳1的安装面10具有第一出风口11,外壳1的安装面10安装时朝向被安装墙体101,使得第一出风口11也朝向墙体90设置,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IH电热水器100使用过程中外部水源溅射进第一出风口11,进而防止外部水源进入电磁加热单元3内造成电磁加热单元3内的电子元器件烧坏。此外,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12,安装孔12的敞口朝向外壳1内设置有安装槽121。

如图4至图7所示,并结合图2,电磁加热单元3可拆卸地与外壳1连接,且电磁加热单元3的外壁与外壳1之间形成热风腔102。具体地,电磁加热单元3包括顶座31、底座32、安装架33、散热风扇34和线圈组件35。

底座32的底面上设置有进风口321,底座32的周向上设置有连接部322,电磁加热单元3安装时,电磁加热单元3自外壳1的安装孔12穿入至外壳1内,并使连接部322位于安装槽121内,而后通过螺栓将连接部322与安装槽121进行连接,实现电磁加热单元3的快速安装,电磁加热单元3拆卸时,需要通过解除连接部322与安装槽121的螺栓连接,并将电磁加热单元3从安装孔12中取出即可。

顶座31罩合在底座32上,顶座31朝向水箱2的一面具有加热面311,且加热面311呈内凹球冠设置。此外,顶座31和底座32之间形成冷风腔102和连通口104,连通口104的两端分别与热风腔102、冷风腔103连通。

安装架33分别与顶座31、底座32连接,且安装架33位于冷风腔103内,优选地,安装架33与底座32固定连接,且安装架33与顶座32之间具有空隙,从而形成风道。安装架33沿底座32的轴向朝向顶座31延伸地设置有连接柱,顶座31通过螺栓与连接柱连接,进而实现自身罩合在底座32上。此外,电磁加热单元3的电路板安装在安装架33上,且电路板位于安装架33远离进风口321的一面。

更进一步地,安装架33远离进风口321的一侧设置有涵道331,散热风扇34位于涵道331内并与安装架33连接,将散热风扇34置于涵道331内既能够提升散热风扇34产生的升力,使得相比于孤立的散热风扇能够具有更强的散热效果,消除散热风扇34远离进风口321存在的缺陷,又能够阻挡散热风扇34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声外传。此外,涵道331的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332,第一导风板332能够使散热风扇34抽取的冷风被准确地导向到安装架33上的电路板上,进而对电路板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保证了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效果。

线圈组件35安装在顶座31上,且线圈组件35临近或靠近顶座31的加热面311。具体地,线圈组件35包括线圈安装座351和多个电磁线圈,线圈安装座351与顶座31固定连接,且线圈安装座351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壁3511,多个电磁线圈均设置在线圈安装座351上,且一个电磁线圈位于两个相邻的散热壁3511上,散热壁3511能够增加线圈安装座吸热、散热面积,从而到达快速吸收电磁线圈的热量并进行自身快速散热。

此外,线圈安装架351朝向加热面311的一面同样呈内凹球冠设置,进而使得线圈安装架351及其上的电磁线圈能够临近或紧靠加热面311。而水箱2的受热面21呈外凸球冠设置,且水箱2 的受热面与加热面311相匹配地设置,将受热面21与加热面311均设置成球冠,能够增加水箱2与电磁加热单元3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提高电磁加热单元3对水箱2的加热效率。

优选地,进风口321设置有多条格栅条3211,每一条格栅条3211均倾斜于底座32的底面,且每一条格栅条3211均朝向散热风扇34设置。进一步地,每一条格栅条3211的倾斜角度a为40度至45度。通过在进风口321设置格栅条3211,既能够起到挡水、通风作用,防止外部水源从进风口进入电磁加热单元3内部,又能够对被吸入的冷风起到导向作用,使得被吸入的冷风能够沿格栅条的倾斜面向散热风扇34移动。

另一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出风口11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111,第二导风板111能够对热风腔102内排出的热风进行导向,从而避免排出的热风回流至热风腔102内,对热风腔102内热量的疏导产生影响。进一步地,IH电热水器100还包括排气扇,排气扇安装在热风腔102内,且排气扇位于第一出风口11处。排气扇的设置能够增强对热风腔102内热量的疏导,提高IH电热水器100对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能力。

如图1和图2所示,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均安装于外壳1上,且经水管41的出水端位于水箱2的底部,出水管42的进水端位于水箱2的顶部,使得新补充进水箱2的冷水能够被及时进行加热,从而保证出水管42的出水温度。同时,通过对进水管41的出水端和出水管42的进水端的位置设置,还能够使得水箱2内的水温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避免当进水管41的出水端设置在水箱2的顶部时,新补充进水箱2的冷水因为无法被及时加热而导致水箱2内的水温骤降,保证了IH电热水器100的热水输出率。此外,进水管41的进水端和出水管42的出水端均设置与外壳1的底部,使得IH电热水器100在安装时用户能够更加便捷的对水路管道进行连接。

温度传感单元51设置在水箱2内,优选设置于水箱2靠近出水管42的进水端的一端,温度传感单元51用于实时检测水箱2内的出水温度。温度显示单元52安装在外壳1上,温度显示单元52与温度传感单元51电连接,温度显示单元52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单元51获取的温度值信息,进而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温度显示单元52实时获取水箱2内的出水温度。

连接架单元6包括连接架以及连接件,连接架通过连接件与外壳1固定连接,连接架用于实现IH电热水器100与墙体90的连接。此外,连接件还与水箱2固定连接,优选地,水箱2外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与连接件固定连接,进而使得连接件能够对水箱2进行支承,从而降低电磁加热单元3所承受的压力。

此外,水箱2的外壁优选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能够对水箱2起到保温作用,防止水箱2内的水温散失过快。

如图6和9所示,当IH电热水器100进行加热工作时,线圈组件35和散热风扇34均启动工作,使得电磁加热单元3的加热面31均匀受热且快速升温,进而对水箱2的受热面21进行加热,使水箱2内的水温逐步升高。同时,散热风扇34会通过进风口321向外界抽取冷风进去冷风腔103,使得冷风经由涵道331吹向电路板,并与线圈组件35中的热气流混合成热风后,使热风从顶座31和底座32之间的连通口104排出至热风腔102,最后使热风从热风腔102的第一出风口11排出至IH电热水器100外。

综上可见,电磁加热单元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电磁加热单元呈模块化,不仅便于维修更换,还可让用户直观的看到IH电热水器的水电分离式加热,同时也提高了IH电热水器的使用安全性。而对电磁加热单元的结构设置以及对进风口的位置设置,既能够有效的提高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率,避免电磁加热单元的内的电子元器件由于温度过高而烧毁,又能够避免外部水源由进风口被吸入电磁加热单元内部而导致电子元器件烧毁的情况发生,还能够保证IH电热水器的整体美观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