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片、换热芯体、散热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4489发布日期:2019-03-30 08:16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加固片、换热芯体、散热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片、换热芯体、散热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轻量化设计的趋势,无论是采用内燃机为动力的传统汽车,还是引入电机、电池等动力的新能源车,其汽车散热器也都向着轻量、高效的趋势发展。

现阶段,采用铝制、管带式的芯体的汽车散热器,由于材料密度小、抗腐蚀能力强、散热效率高等原因,已广泛应用。这种铝制、管带式汽车散热器的芯体主要由以铝为主要材料的主片、扁管、散热带、边板等通过钎焊连接到一起,冷却液从扁管内部流过,冷却空气从散热带和扁管外部表面流过。

但是,由于铝的扁管和主片相比非常薄,在振动、外力、冷热冲击等条件下,扁管根部容易出现因为应力集中而漏水的情况,这是散热器的主要失效模式。这种情况影响了扁管材料强度的选择和扁管壁厚的设计,并大大限制了汽车散热器成本的降低和轻量化设计。

相关专利中,有通过向扁管中插入插片来提高扁管强度的设计。但是,插片的插入深度难以控制,导致实际成品一致性差,甚至发生插片插入过深堵塞扁管或者不能保护扁管根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散热器的局部结构进行强化的加固片,通过增加散热器扁管根部的强度,以减小散热器扁管根部的漏水概率,并使扁管的材料要求能够降低,扁管壁厚能够减薄,以有利于降低散热器成本,提高散热器的轻量化水平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使实际成品一致性好,不会发生堵塞扁管或者不能保护扁管根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加固片的换热芯体。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芯体的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散热器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加固片,用于加固散热器的换热芯体的扁管,包括:支撑部,与所述扁管的尺寸相适配,用于局部插入所述扁管中以支撑所述扁管;和限位部,与所述支撑部相连,用于与所述扁管的外端面相抵靠以限制所述支撑部插入所述扁管中的深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固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腿,多个所述支腿插入所述扁管的一端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使相邻的所述支腿之间形成过水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支腿上的凸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凸出于所述支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起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呈三角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支腿远离所述扁管的一端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折弯结构,所述折弯结构形成所述限位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片还包括:支托,多个所述支腿平行设置,且其位于所述扁管外的一端与所述支托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部均与所述支托固定连接,且分别与所述换热芯体的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使所述加固片能够同时插入多个所述扁管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片的表面设有用于与所述扁管焊接固定的焊料。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散热器的换热芯体,包括:主体,包括扁管和分别与所述扁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主片;和如第一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固片,其支撑部局部插入所述扁管中以支撑所述扁管,其限位部与所述扁管的外端面相抵靠以限制所述支撑部插入所述扁管中的深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片的数量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如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换热芯体;和两个水室,分别安装在所述换热芯体的两个主片上,且分别与所述换热芯体的扁管的进入端和出水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三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散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通过扁管加固片增加散热器扁管根部的强度,使所有扁管的材料要求得到降低,扁管壁厚得到减薄,大大减小了散热器扁管根部的漏水概率,并有利于降低散热器的成本、提高散热器的轻量化水平和可靠性;同时还提高了实际产品的一致性,有效避免了加固片插入过深导致发生堵塞扁管或者不能保护扁管根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芯体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芯体装配后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芯体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芯体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芯体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加固片,11支腿,12过水槽,13凸起,14支托,15折弯结构,20主体,21扁管,22主片,23散热带,24边板,30水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固片、换热芯体、散热器和车辆。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加固片10,用于加固散热器的换热芯体的扁管21,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

具体地,支撑部与扁管21的尺寸相适配,用于局部插入扁管21中以支撑扁管21;限位部与支撑部相连,用于与扁管21的外端面相抵靠以限制支撑部插入扁管21中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加固片10,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支撑部与扁管21的尺寸相适配,因而将其局部插入扁管21中(即一部分位于扁管21内,一部分位于扁管21外),能够对扁管21的根部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扁管21根部的强度,降低扁管21根部因为应力集中而发生漏水的概率;限位部与支撑部相连,能够与扁管21的外端面相抵靠,则在支撑部插入扁管21的过程中,当限位部与扁管21相抵靠时,即表明支撑部插入到位,并限制了支撑部继续深入扁管21,从而起到了良好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既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装配效率,又有效防止了支撑部插入过深而不能保护扁管21根部或者堵塞扁管21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散热器的使用可靠性,且使得加固片10插入扁管21的深度能够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了实际产品的一致性;此外,利用加固片10来对扁管21的根部进行加强,相较于传统散热器通过选用更好的扁管21材料或者增加扁管21壁厚来降低漏水风险的方式而言,有效降低了散热器的成本,且有利于散热器的轻量化设计。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加固片10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支撑部包括多个支腿11,多个支腿11插入扁管21的一端沿扁管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使相邻的支腿11之间形成过水槽12,如图1所示。

支撑部包括多个支腿11,多个支腿11插入扁管21的一端沿扁管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使相邻的支腿11之间形成过水槽12,这保证了扁管21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过水槽12流出扁管21,也保证了水室30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过水槽12流入扁管21,从而有效防止了扁管21被堵塞而发生失效的情况。换言之,过水槽12的设置,保证了冷却液能够流过加固片10,尽可能降低加固片10对散热器水阻的影响,进而保证了散热器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支腿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腿11分别靠近扁管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如图1和图2所示,使得扁管21受力相对均衡,保证了扁管21根部的边缘部位不易发生变形。

进一步地,限位部为设置在支腿11上的凸起13,如图1所示。

限位部为设置在支腿11的上的凸起13,即:在支腿11上设计凸起结构,则在支腿11插入扁管21的过程中,凸起13与支腿11保持同步运动,当凸起13运动至与扁管21根部的外端面相抵靠时,因发生干涉导致支腿11无法继续插入扁管21中,从而避免了支腿11插入扁管21过深而不能对扁管21的根部进行有效加固或者堵塞扁管21的情况发生,结构简单,构思巧妙。

优选地,凸起13沿扁管21的宽度方向凸出于支腿11,如图1所示。

凸起13沿扁管21的宽度方向凸出于支腿11,这使得凸起13能够与扁管21根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相抵靠,在保证能够限制支腿11的插入深度的基础上,还能够避免凸起13与相邻的扁管21或者相邻的加固片10发生干涉,布局较为合理。

当然,凸起13也可以沿扁管21的厚度方向或者其他方向凸出于支腿11,同样能够与扁管21根部的外端面相抵靠以限制支腿11的插入深度,由于这些实施例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凸起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起13对称设置在支撑部的两侧,如图1所示。

凸起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起13对称设置在支撑部的两侧,这使得加固片10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同时,两个凸起13能够与扁管21根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相抵靠,使得加固片10受力较为均衡,能够避免加固片10在装配过程中发生倾斜或者移位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加固片10的位置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凸起13呈三角形,如图1所示。

凸起13呈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有效保证了凸起1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加固片10的位置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当然,凸起13的形状不局限于三角形,也可以为矩形、梯形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加固片10还包括:支托14,多个支腿11平行设置,且其位于扁管21外的一端与支托14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

加固片10还包括支托14,多个支腿11平行设置,且多个支腿11位于扁管21外的一端与支托14固定连接,这一方面使得加固片10的结构更加规整,并提高了加固片1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支托14还对多个支腿11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了支撑部的支撑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扁管21根部的强度,进一步降低了漏水风险。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支托14,直接将多个支腿11位于扁管21外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也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支腿11远离扁管21的一端沿扁管21的厚度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折弯结构15,折弯结构15形成限位部,如图3所示。

支腿11远离扁管21的一端沿扁管21的厚度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折弯结构15,则在支腿11插入扁管21的过程中,折弯结构15也跟着支腿11逐步靠近扁管21的根部,当其与扁管21根部的外端面相抵靠时,即可限制支腿11继续插入扁管21中,起到限制支撑部插入扁管21中的深度的效果,因而折弯结构15即形成了限位部,且同样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构思巧妙的优点。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支腿11的数量为三个,如图4所示。

在两个支腿11之间再增加一个支腿11,能够对扁管21根部的中间部位也进行加强,从而进一步提高扁管21根部的强度。

当然,支腿11的具体数量不受限制,也可以为四个或更多个,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尺寸进行调整。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均与支托14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且分别与换热芯体的多个扁管21一一对应,使加固片10能够同时插入多个扁管21中。

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均与支托14固定连接,且分别与换热芯体的多个扁管21一一对应,即:加固片10形成了多层结构,这样一个加固片10能够同时插入多个扁管21中,对多个扁管21进行加强,相较于分别插入多个单层加固片10的方案而言,节省了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至于支撑部的具体数量,则不受限制,比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均可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散热器的具体结构和性能需求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固片10的表面设有用于与扁管21焊接固定的焊料。

加固片10的表面设有用于与扁管21焊接固定的焊料,则通过焊接(如钎焊)的方式能够使加固片10与扁管21形成一体式结构,从而有效提高了加固片10与扁管21的连接强度,进而有效保证了加固片10对扁管21根部的加固效果。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换热芯体,包括:主体20和如第一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加固片10。

具体地,主体20包括扁管21和分别与扁管21的两端相连的两个主片22;加固片10的支撑部局部插入扁管21中以支撑扁管21,加固片10的限位部与扁管21的外端面相抵靠以限制支撑部插入扁管21中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换热芯体,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加固片10,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加固片10的数量为多个,如图6所示。

加固片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固片10能够对换热芯体的多个扁管21根部进行加固,从而有效保证散热器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通常散热器最边上的扁管21(即第一条扁管21和最后一条扁管21)的根部容易出现漏水,因而在这两条扁管21的根部插入加固片10,此时加固片10的数量为四个,分居散热器的四个角,对散热器的四个角进行局部加强,如图6所示。

当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对其他的扁管21进行加强,比如对第二条和倒数第二条扁管21、第三条和倒数第三条扁管21、……进行加强,此时相应增加加固片10的数量即可。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包括:如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芯体和两个水室30,分别安装在换热芯体的两个主片22上,且分别与换热芯体的扁管21的进入端和出水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因包括第二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换热芯体,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主体20为铝制、管带式结构,加固片10为铝片。具体地,主体20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扁管21,相邻的扁管21之间设有散热带23,扁管2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边板24,扁管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主片22,主片22、扁管21、散热带23和边板24等通过钎焊连为一体;两个水室30分别位于换热芯体的左右两侧,记为左水室30和右水室30,其中一个用于进水,另一个用于出水。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如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散热器,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的具体结构及装配原理。

在铝制、管带式汽车散热器的芯体(即换热芯体的主体20)装配完成后,在扁管21根部安装加固片10,然后整体钎焊。具体地,加固片10由腿部(即支腿11)、托(即支托14)、限位(即限位部)、防水槽(即过水槽12)组成,加固片10表面有焊料,腿部与扁管21焊接在一起。其中,加固片10的过水槽12,能够让冷却液流过,使加固片10对散热器水阻的影响减小。

由于扁管21与主片22接触的位置是汽车散热器芯体的薄弱点,通过加固片10得到加强,减小了漏水风险,因此无需像传统散热器那样,通过选用更好的扁管21材料或者增加扁管21壁厚来降低漏水风险,也无需增加散热器扁管21的成本和重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用于强化散热器扁管21的加固片10,加固片10的表面有焊料,通过把加固片10插入散热器芯体中的扁管21的根部,并将加固片10与扁管21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来对扁管21根部进行加强,而加固片10的数量和位置可分别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和布置。

如图1所示,加固片10整体呈薄片状,由腿部、限位、托、防水槽组成。其中,腿部的作用是插入扁管21内部,并与扁管21钎焊连接,支撑扁管21;限位的作用是防止因加固片10插入过深而没有保护扁管21根部或者堵塞了扁管21;托的作用是支撑腿部;防水槽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堵塞扁管21。

如图2所示,加固片10的腿部插入扁管21后,紧贴扁管21,腿部的厚度和宽度与扁管21内部相适应,能够保证加固片10不易脱落,并能与扁管21钎焊连接。

如图3所示,加固片10有一个折弯,限位的功能由折弯实现。

如图4所示,加固片10的腿部的数量为3个,能够加强扁管21中间的强度。

如图5所示,加固片10为双层,它的特点是能够同时插入两条相邻的扁管21,对于需要同时加固两个相邻扁管21的情况,与单层加固片10相比能够节省装配时间。

如图6所示,通常散热器的最边上的扁管21(即第一条和最后一条)的根部容易出现漏水,所以在这两条扁管21的根部插入加固片10,加固片10位于散热器的4个角,对4个角进行局部加强。如有必要也可对其他的扁管21进行加强,如第二条和倒数第二条扁管21、第三条和倒数第三条扁管21等等,这样加固片10的数量需要增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扁管加固片增加散热器扁管根部的强度,使所有扁管的材料要求得到降低,扁管壁厚得到减薄,大大减小了散热器扁管根部的漏水概率,并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轻量化水平和可靠性;同时还提高了实际产品的一致性,有效避免了加固片插入过深导致发生堵塞扁管或者不能保护扁管根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