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2951发布日期:2019-06-26 01:2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普通立式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也称除湿机)其实质为内循环,这类除湿机无新风,而且需定期手动清理储水盒,安装排水管较难。而带有除湿功能的设备(如空调)往往没有排风结构,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空气直接送入室内,增加制冷设备负担,增大能源消耗。另一方面该类装置缺乏体积小、安装检修方便、除湿量较大、运行平稳安静,可以为室内补充新风且功能齐全的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其具有调节室内空气温度/湿度的功能,同时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本体,其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其内部设置有新风风道、回风风道、压缩机、冷凝器、可变热交换器、蒸发器;

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设置于回风风道内且所述冷凝器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侧;

所述可变热交换器与所述蒸发器并列的设置于新风风道内且所述可变热交换器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侧,流经新风风道的空气经过滤模块、蒸发器或蒸发器与可变热交换器组合调温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入至室内。

优选的,该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的排水管,与连接所述本体内的接水盘,接水盘位于蒸发器和可变热交换器的正下方。

优选的,该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还包含第一排气扇,其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以将过滤后或过滤并降温除湿后的空气输入室内。

优选的,该在冷凝器处,新风风道的宽度与回风风道的宽度比介于1/4~2/3。

优选的,该第二排气扇,其设置于所述回风风道内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

优选的,该在蒸发器处,新风风道的宽度与回风风道的宽度比介于2~7。

优选的,该新风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与蒸发器处风道的宽度的比值介于0.3~0.7。

优选的,该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还包含控制模块管设置于所述回风风道内,其分别电性连接压缩机、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基于指令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排气扇、所述第二排气扇、第一电子膨胀阀及第二电子膨胀阀运行。

优选的,该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回风风道内,其分别电性连接压缩机、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基于指令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压缩机、第一电子膨胀阀及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运行,调整所述第一排气扇、所述第二排气扇的转速。

优选的,该过滤模块包含活性炭过滤、PM10过滤膜、PM2.5过滤膜、静电除尘模块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优选的,该过滤模块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的中部位置或所述新风风道的1/2至3/4位置。

优选的,该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电性连接至控制模块,基于控制模块调节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的转速。这样可按照需要调节送风风量和排风风量的大小。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①该装置,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厚度薄,在吊顶内部空间较小时也很容易安装;

②运行噪音小;

③配置有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除湿等时产生的水排出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的新风功能示意;

图5为图4中X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4中Y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7a,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水管与接水盘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如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节,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该装置100,包含本体101,所述本体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02a、第二出风口103b,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向的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2b、第二进风口103a,运行时室外的空气,流进第一进风口102a经过除尘调温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b输入室内,室内的空气流进第二进风口103a后经第二出风口排出103b排出。装置运行时产生的水通过输水管排出。接下来结合图2,3来,描述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该装置100,包含本体101,其内部设置隔板112,有用以将本体的腔体隔成2部分(第一腔体用以向室内输入空气也称为新风风道,第二腔体用以排出室内的空气,也称为回风风道);本体的第一侧面A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02a,流进该第一进风口102a的空气经经过第一腔体的过滤模块109除尘(净化)及蒸发器106(或蒸发器106、可变热交换器105b组合)调温后通过第二侧面B的第一出风口102b输入室内,流进第二进风口103a的室内空气经第二腔体及第二进风口103b排出。本体101上还设置有输水管111,装置运行时产生的冷凝水通过输水管111排出。输水管连接接水盘,该接水盘位于蒸发器和可变热交换器的正下方。在一实施方式中,接水盘四周和底部有保温材料贴附,以免接水盘外壁产生冷凝水;请参见图7a,7b,接水盘200,具有本体201由隔热支架203支撑,这样装置底部钣金不会因为热量传递给接水盘200导致自身温度过低而产生冷凝水;接水盘有一块开有漏水口的盖板202,这样可以防止接水盘内的水被重新带入空气或者因为风压的关系被吹出接水盘。

本体101设置有第一排气扇107a,其配置在新风风道内,对着第一出风口,用以将调温后的空气输入室内。本体101设置有第二排气扇107b,其配置在回风风道内对着第二进风口103b,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本实施方案的本体101内还包含有,压缩机104、冷凝器105a、可变热交换器105b、蒸发器106、第一膨胀阀108a(也称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膨胀阀108b(也称第二电子膨胀阀),其之间通过管道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其制冷机理同现有的空调的制冷(本机器的制冷循环不含四通换向阀,只能制冷不能制热),在此不再详细的阐述)。有时将可变热交换器105b、蒸发器106配置成一个模块。可变热交换器105b、蒸发器106的间隔介于1mm~10mm。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变热交换器105b可用以当作蒸发器。(在制冷循环管路连接中,第一膨胀阀108a位于可变热交换器105b和蒸发器106之间,第二膨胀阀108b位于冷凝器105a与可变热交换器105b之间,通过两个膨胀阀(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来决定可变热交换器105b作为蒸发器还是冷凝器运行)。本体101设置有控制模块110,大致位于压缩机104的上方,其分别电性连接压缩机104、电性连接第一膨胀阀108a、第二膨胀阀108b、第一排气扇107a、第二排气扇107b,基于指令控制其运行。压缩机104、控制模块110、冷凝器105a配置于回风风道中,这样的设计避免压缩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影响输入的空气,增加装置的能耗。

新风风道中风机(排气扇)与蒸发器的间隔(投影位置)间隔介于50~300mm。

在一实施例中,过滤模块包含活性炭过滤、PM10过滤膜、PM2.5过滤膜、静电除尘模块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从第一入口处起)过滤模块配置于新风风道的中央位置或新风风道的1/2至3/4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从第一侧面处起)过滤模块大致配置于本体的中央位置或1/2至3/4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2a的入口处还配置有尼龙过滤网、以过滤大的颗粒,杂物等进入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新风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与蒸发器处风道的宽度的比值介于0.3~1.0,较佳的介于0.3~0.7。最大化的将蒸发器处理过的空气输入到室内。这样的设计,在装置整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化的优化排风风道中的冷凝器压缩机等需要较大空间。较佳的,新风风道尾部风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新风吸入口的面积

接下来结合图4-6来描述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的风道结构示意。

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内设置大致呈并列排布的新风风道A与回风风道B,新风风道A用以室内换气,为室内(房间)提供清洁的新风,回风风道B用以排出室内品质较低的空气同时排出部分空气热量和装置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新风风道A的进风量和回风风道B的出风量的调节来维持室内正压。在一运行模式下,新风风道A兼具除湿功能(其机理,蒸发器中的冷媒蒸发时,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使蒸发器表面温度降低很多,这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产生遇冷液化成水的现象,室内空气中的部分水分就这样被除去)。本实施方案中为了维持室内正压,相对新风道而言,回风风道的出风量较小。较佳的采用新风风道整体迎风截面积大于排风整体迎风截面的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近排气扇(也称风机)端截面积大,远风机端截面积小(呈头大尾小结构)。

如图5所述为图4中X处的截面示意图。冷凝器处或冷凝器的前方(介于冷凝器与第二排气扇间),新风风道A的宽度与回风风道B的宽度比介于1/4~2/3,较佳的,选取1/2。较佳的新风风道A的宽度与回风风道B的宽度比介于1/3~1/2。如图6所述为图4中Y处的截面示意图。蒸发器处或蒸发器的前方(基于蒸发器与第一排气扇间)新风风道A的宽度与回风风道B的宽度比介于2~7。较佳的选取2,4,6,7。新风风道A的宽度与回风风道B的宽度比大于7时会导致回风风道面积小于回风吸入口的面积。较佳的新风风道A的宽度与回风风道B的宽度比介于4~6。这样的设计,满足排气扇风机吸入要求和换热器换热面积要求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其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功能。在本体的设计中,该本体大致呈长方形,采用金属(图如钣金)材质,在本体的端部设置有复数个连接件,这样设计好处在于,便于安装。

在本体的设计中,其内部设置有大致呈并列排布的新风风道、回风风道,新风风道内设置有过滤模块、调温组件,这样该装置集新风供给,空气净化,空气除湿,空气降温等功能于一体。

在回风风道的设计中,压缩机、冷凝器、控制模块配置于回风风道中,这样其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回风带出,避免该部分热量影响新风风道的空气导致装置整体的能耗增加。

在回风风道的设计中,在风道进风口处风道呈“八”字形(见图3中的D)或喇叭状。这样的设计可优化空气的流速。

在新风风道的设计中,在风道进风口处风道呈“八”字形(见图3中的C)或喇叭状。这样的设计可优化空气的流速。

在新风风道的设计中,过滤模块与隔板(112a)的夹角介于20°~60°,这样的设计,在过滤模块前侧形成八字形或喇叭形的风道对着过滤模块。这样的设计可优化空气的流速。

在过滤模块的设计,其包含活性炭过滤、PM10过滤膜、PM2.5过滤膜、静电除尘模块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用以对即将输入室内的空气净化。

在排气扇的设计中,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电性连接至控制模块,基于控制模块调节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的转速,这样可按照需要调节送风风量和排风风量的大小。

在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利用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者利用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一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另外,还可以是,利用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多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者利用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通过多个构成要素实现的一个功能。另外,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追加或者置换。

上述实施例的空气温湿度调节装置也称为新风装置。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如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