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9296发布日期:2019-07-19 22:06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新的、更高效的电地暖发热模块。



背景技术:

国家对于传统燃煤取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深恶痛疾,传统电地暖又无法满足客户自由开启的灵活使用方式,更无法解决传统电地暖铺贴层厚,升温速度慢,对于能源浪费严重的弊端。

目前行业里针对地暖安装大多需要较厚的铺贴层5-8公分,地暖铺设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保温层,放射层,发热体,水泥沙子回填层,装饰层等,导致首次加热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大约6-8个小时,浪费大量的能源,而且使用起来不够灵活,一旦开启,几乎不能随时关闭,间接增加能源浪费和后期使用费用增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解决了传统地暖铺设导致使用费用高,能源浪费严重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包括方形铺设层,与方形铺设层黏连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上表面开设有蛇形凹槽,在所述凹槽内电流反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条发热芯,所述发热芯包括碳纤维内芯,缠绕在所述碳纤维内芯上的纳米合金材料的发热丝,在缠绕有发热丝的内芯的外层套设有硅胶绝缘层;所述电地暖发热模块铺设中相邻的两块并联连接。

以上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地暖发热模块与铺设层相紧贴,当地暖打开的时候,10-20分钟铺设层表面就有明显热感,40-45分钟室内温度可达到18度国家供暖温度,产品发热快,所述发热芯的发热丝采用纳米合金,具有导电性能好,更加节能;发热芯采用至少两条反方向连接,有利于消除过电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所述电地暖发热模块铺设中相邻的两块并联连接,使得每一块电地暖发热模块的发热都是独立的,彼此不相互影响,便于后期的维修或者更换。

进一步,在所述保温层上表面的凹槽上贴有锡箔纸,用于固定保护发热芯。

进一步,所述保温层为环保型的聚氨酯材料制成的保温层,使得铺设层与保温层的直接黏贴成为可能。

进一步,所述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的整体厚度为1-3cm,整体厚度远远小于传统地暖铺设的10-16cm的厚度,改变了传统地暖装修的方式,更为安全、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碳纤维内芯的发热芯与聚氨酯保温模块结合,产品发热层直接贴紧铺设层,升温速度快。本实用新型操作施工简单,将发热模块直接铺设于底面即可,不需要传统铺设地板所需的向下凿平底面,节省人力物力。采用并联电路,每一块发热都是独立的,彼此不互相影响,便于后期的更换或者维修。本实用新型模块采用清洁的电能作为能源,更为环保清洁。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水泥沙子的使用有效的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电地暖发热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发热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为地板砖,2为保温层,3为凹槽,4为发热芯,5为碳纤维内芯,6为发热丝,7为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设备元件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设备元件。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包括方形地板砖1,与方形铺设地板砖黏连的保温层2,所述保温层2的上表面开设有蛇形凹槽3,在所述凹槽3内电流反方向设置有两条发热芯4,所述发热芯4包括碳纤维内芯5,缠绕在所述碳纤维内芯5上的纳米合金材料的发热丝6,在缠绕有发热丝6的内芯的外层套设有硅胶绝缘层7;所述电地暖发热模块铺设中相邻的两块并联连接。

在所述保温层2上表面的凹槽上贴有锡箔纸,用于固定保护发热芯。

所述保温层2为环保型的聚氨酯材料制成的保温层,使得铺设层与保温层的直接黏贴成为可能。

更具体的,针对蛇形凹槽内设置两条电流方向相反的发热丝,采用同一根发热芯双折缠绕后,置于凹槽内,同时发热芯连接发热电源即可。

本实用新型铺设层为方形设计,不需要额外的加工切削,有利于产品的进一步工业化。

所述高效电地暖发热模块的整体厚度为1-3cm,优选方案为2cm,整体厚度远远小于传统地暖铺设的10-16cm的厚度,改变了传统地暖装修的方式,更为安全、节能、环保。

更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地板砖1还可替换成石塑板或者木地板。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步骤制作:

1、选择聚氨酯保温层,切成合适的大小,与保温层的上表面开设凹槽,在凹槽内反方向铺设两条发热芯,并于上表面上开设有凹槽的位置黏贴一层锡箔纸。

1、先制作好电地暖发热模块。

2、将制作好电地暖保温层的非发热部位上喷淋调好的聚氨酯胶水。

3、将同等尺寸大小的地板砖覆盖在喷淋过聚氨酯胶水的电地暖保温层上。

4、放置在大于25000牛顿压力的压机上进行大于12小时的持续压制,使聚氨酯充分凝固与装饰材料形成有效且牢固的贴合。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