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油油路结构及抽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9351发布日期:2019-04-12 23:4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油油路结构及抽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抽油烟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油油路结构及抽油烟机。



背景技术:

抽油烟机由集烟罩和风箱组成,风箱中安装蜗壳,蜗壳内安装风轮,蜗壳是抽油烟机的重要组成零部件,它将烹饪时产生的油烟气体吸入油烟机内部,油烟气体经过滤网进行第一次油烟分离,分离出来的油滴由滤网进入油杯收集起来,形成滤网的排油油路;从滤网进入烟机风道内部的油烟气体,被吸入蜗壳内,在风轮的旋转作用下进行第二次油烟分离,蜗壳内的油烟受离心力作用,油雾在蜗壳内壁上凝集成油滴,从蜗壳底部的漏油孔滴入到蜗壳底部的接油盒内,并从接油盒进入到油杯中收集,形成蜗壳的排油油路。

在目前抽油烟机的排油油路中,蜗壳到油杯的垂直距离较大,蜗壳内的油在滴落到油杯中时容易产生飞溅,使得油杯内的油溅出油杯,不能完全被收集起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排油油路结构,以解决蜗壳内的油在滴落到油杯中时容易产生飞溅,使得油杯内的油溅出油杯,不能完全被收集起来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排油油路结构,包括蜗包括蜗壳和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位于所述蜗壳的下方,并向下倾斜设置,适于导流从所述蜗壳中流出的油滴。

进一步的,所述蜗壳底部设有接油盒,适于将从所述蜗壳流出的油导流到所述导向结构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油网,所述油网朝所述导向结构倾斜设置,适于导流从所述导向结构滴落到所述油网上的油滴。

进一步的,所述油网上靠近所述导向结构的一端设有导油槽,适于汇聚从所述导向结构和所述油网流出的油滴。

进一步的,所述导油槽由所述油网朝向所述导向结构的一侧向背离所述导向结构的一侧凹陷。

进一步的,所述导油槽的截面为半圆形、梯形或u型。

进一步的,所述导油槽上设有漏油孔,适于将所述导油槽内汇聚的油排入集成灶的油杯内。

进一步的,所述接油盒上设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适于将所述接油盒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蜗壳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接油盒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在装配状态下倾斜设置,适于引导油滴滚落。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为平板结构,沿着油滴的滚落方向,其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的窄端设有接油部,所述出油口设置于所述接油部上,所述接油部为平板结构,且所述接油部与所述导流板形成钝角。

进一步的,所述出油口的边缘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垂直于所述接油部设置,并位于所述接油盒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接油盒还包括围板,所述围板围绕所述导流板的边缘设置,并垂直于所述导流板,所述连接耳设置在所述围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围板的上端面与所述连接耳的上端面平齐。

进一步的,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朝所述导向结构倾斜设置,所述滤网的最低点靠近所述油网的所述导油槽,适于将流至所述滤网最低端的油经所述导流槽导流至油杯内。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位于所述油网的上方,并与所述油网平行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中设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位于蜗壳的下方,并向下倾斜设置,以便对从蜗壳中滴落的油滴进行导流和缓冲,防止油滴产生飞溅,确保从接油盒内滴落的油滴能够完全被油杯收集起来;

(2)本发明所述的导向结构上设有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部引导从接油盒内滴落的油进入油杯中,而第二导向部可以引导滤网上的油进入油杯中,避免接油盒和滤网上的油滴直接滴入油杯时发生偏离或使得油杯中的油飞溅到油杯外,有效的保证了蜗壳和滤网上形成的油能够全部经过排油油路进入到油杯中收集起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抽油烟机,以解决蜗壳内的油在滴落到油杯中时容易产生飞溅,使得油杯内的油溅出油杯,不能完全被收集起来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抽油烟机,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

所述抽油烟机与上述排油油路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油油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油油路结构中导向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向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蜗壳底部的漏油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油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油盒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蜗壳,11-漏油口,111-第一导流斜面,112-第二导流斜面,113-第三导流斜面,2-接油盒,21-出油口,211-翻边,22-连接耳,23-导流板,231-接油部,24-围板,25-导流管,3-油杯,31-入油口,4-导向结构,41-安装部,42-第一导向部,43-第二导向部,5-滤网,6-集烟罩,7-油网,71-导油槽,72-漏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油油路结构,包括蜗壳1和导向结构4,导向结构4位于蜗壳1的下方,并向下倾斜设置,适于导流从蜗壳1中流出的油滴。

蜗壳1中形成的油滴流出蜗壳1后,向下滴落,在滴落过程中会先滴落到位于蜗壳1下方且倾斜设置的导向结构4上,随后在导向结构4的导流作用下流至集成灶的油杯3中。

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导向结构4的设置避免了蜗壳1内的油直接滴落到油杯3中,在排油油路中起到一定的缓冲和导流作用,使得油滴在滴落过程中不容易产生飞溅,以免油滴飞溅到抽油烟机的其他零部件上,产生漏油现象,提高了抽油烟机的排油效果。

用户在烹饪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这些油烟在上升的过程中被位于炉灶上方的抽油烟机吸入,进入蜗壳1内,被吸入蜗壳1内的油烟,在风轮的旋转作用下进行油烟分离,即,油烟中的烟气从蜗壳1上方的烟道排出室外,油烟中的大颗粒油雾在离心力作用下,在蜗壳1内壁上凝集成油滴,油滴沿蜗壳1的内壁流到蜗壳1的底部,并从蜗壳1的底部进入到蜗壳1,蜗壳1内的油向下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被导向结构4导流至油杯3的入油口31处,油滴由入油口31进入油杯3中收集起来,形成排油油路。

进一步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蜗壳1的底部设有漏油口11,漏油口11靠近蜗壳1的后端。

这样,蜗壳1内壁上形成的油滴汇聚到漏油口11处,并从漏油口11流进接油盒2内;由于导向结构4位于蜗壳1的下方并靠近蜗壳1的后端,将漏油口11设置在靠近蜗壳1底部的后端处,可缩短蜗壳1内的油滴在接油盒2上的流经路径,加快了蜗壳1内的油滴进入到油杯3中收集起来,从而提高了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效率。

进一步的,结合图6所示,图6中的漏油口11结构是从蜗壳1的底部向上看的视角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漏油口11为梯形,其梯形的较短底边和梯形的两个腰处分别设有第一导流斜面111、第二导流斜面112、第三导流斜面113,第一导流斜面111、第二导流斜面112和第三导流斜面113均向接油盒2倾斜设置,并位于蜗壳1的外部;漏油口11位于圆弧形的蜗壳1上,漏油口11处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导流斜面111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导流斜面111、第二导流斜面112和第三导流斜面113连接为一体式。

蜗壳1内的风轮在旋转作用下将油污甩到蜗壳1的内壁上,第一导流斜面111、第二导流斜面112、第三导流斜面113的设置能够防止油污从漏油口11甩出到接油盒2的外面,同时让蜗壳1内壁上的油滴汇聚到漏油口11处后沿第一导流斜面111、第二导流斜面112、第三导流斜面113导流到接油盒2内,以保证蜗壳1内的油污都能够通过漏油口11进入到接油盒2内,提高接油盒2对蜗壳1内油污的收集效果。

进一步的,导向结构4包括一安装部41,安装部41为平板结构,其在装配状态下固定在抽油烟机的集烟罩6上。

结合图1和图5所示,安装部41在上下方向上竖直固定在集烟罩6的后端处,并与集烟罩6的内表面完全贴合。

通过安装部41与集烟罩6的固定连接,来实现导向结构4在集烟罩6上的安装固定,同时,平板状的安装部41与集烟罩6的内表面完全贴合,接触面积大,使得导向结构4在集烟罩6上的固定更为牢固和稳定。

可选的,安装部41可以是粘接在集烟罩6的内表面上,也可以是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集烟罩6上,或者通过铆接与集烟罩6固定,以保证导向结构4与集烟罩6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可选的,安装部41还可以是通过卡扣结构来形成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比如说,在安装部41上设置卡条,在集烟罩6上相应位置设置与卡条相适配的卡槽,以实现卡扣连接,便于拆卸和安装。

进一步的,导向结构4还包括第一导向部42,第一导向部42向油杯3倾斜设置,且第一导向部42较高的一端与安装部41连接为一体式。

结合图1和图5所示,第一导向部42为平板结构,并位于接油盒2的下方、油杯3的上方,第一导向部42向油杯3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导向部42向图5中的前下方倾斜设置,其较高的一端固定在集烟罩6上与安装部41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式,其较低的一端位于安装部41的前方。

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部42使得滴落到其上的油滴在沿第一导向部42滚落过程中产生一个加速度,该加速度的方向与油滴滚落的方向相同,促进油滴快速滚落,使得油滴不会在导向结构4上滞留或积累,提高了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效果和排油效率。

进一步的,第一导向部42与安装部41的连接处倒圆角,以减小该连接处的集中应力,提高导向结构4的整体强度。

可选的,第一导向部42与安装部41的一体式结构可以是通过导向结构4进行一次折弯所形成,也可以是将第一导向部42和安装部41通过拼焊所形成,还可以是一体成型;这样,第一导向部42与安装部41之间的连接就更为牢固,导向结构4的强度也更高。

实施例2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蜗壳1底部设有接油盒2,适于将从蜗壳1流出的油导流到导向结构4上。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接油盒2固定在蜗壳1底部,并位于导向结构4的上方,蜗壳1内壁上产生的油滴会先滴落到接油盒2内,再从接油盒2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

这样,利用接油盒2来对从蜗壳1中滴落的油滴进行导流,并缓冲滴落过程中的冲击力度,以进一步防止油滴发生飞溅。

进一步的,接油盒2的最低点处设有出油口21,出油口21位于导向结构4的上方,接油盒2内的油从出油口21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

结合图3和图9所示,出油口21设置在接油盒2底部的最低点处,并靠近接油盒2的后端,这样,接油盒2内收集到的油通过出油口21向下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以实现接油盒2的排油。

进一步的,结合图8所示,出油口21的边缘设有翻边211,翻边211位于接油盒2的外部,并由接油盒2的下端面向下延伸所形成。

油滴在出油口21的边缘由小滴聚集成大滴后向下滴落,在没有设置翻边211时,油滴在出油口21的边缘聚集的过程中容易沿周向流动,流动到接油盒2的下端面上,并在接油盒2的下端面上的不同位置聚集成油滴滴落,容易出现油滴滴落时偏离进入导向结构4的油路,滴落到导向结构4外,产生漏油现象;而在出油口21的边缘设置翻边211后,从出油口21流出的油滴不会在出油口21处发生周向流动,而是沿着翻边211的内壁向下滴落,如此,能够避免油滴流到接油盒2的下端面上,保证油滴从出油口21流出后在翻边211的作用下向下导流,滴落到进入导向结构4的油路中,防漏油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出油口21的边缘倒圆角,这样,出油口21的边缘形成光滑的圆弧面,便于油滴从出油口21的边缘滚落。

可选的,结合图8所示,出油口21处设有导流管25,导流管25套设在翻边211上。

这样,可进一步对从出油口21流出的油进行引导作用,缩短油滴从出油口21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的落差,防止油滴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时产生飞溅,确保油滴完全滴落到导向结构4上,提高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效果。

可选的,导流管25为橡胶软管,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油污对橡胶管的腐蚀性较小,使得导流管25的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接油盒2的前端超出蜗壳1的前端,也就是说,在前后方向上,接油盒2的前端面位于蜗壳1的前端面的前方。

由于蜗壳1的前端面上设有进风口,油烟由进风口被吸入蜗壳1内,使得蜗壳1的前端面上也容易形成油滴,因此,将接油盒2的前端设置为超出蜗壳1的前端,可让蜗壳1前端面上的油滴向下滴落时也能够滴落到接油盒2内,避免出现漏油。

进一步的,结合图1所示,接油盒2的后端超出蜗壳1的后端,也就是说,在前后方向上,接油盒2的后端面位于蜗壳1的后端面的后方。

这样,可保证蜗壳1后端面上出现的油滴在向下滴落时都能够滴落到接油盒2中,被接油盒2收集起来,而不会滴落到接油盒2外的其他零部件上导致出现漏油,提高了接油盒2收集油污的能力和范围。

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接油盒2上设有连接耳22,连接耳22适于将接油盒2可拆卸式固定在蜗壳1的底部。

这样,在后期检修接油盒2时,只需要解除连接耳22与蜗壳1之间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就可以取下接油盒2进行查看和检修,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连接耳22可以是焊接在接油盒2上,或者是与接油盒2一起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的接油盒2,使得接油盒2的整体强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而且采用一体成型制作,加工简单,便于批量生产。

进一步的,连接耳22上设有圆形固定孔,蜗壳1的底部设有支架,连接耳22与蜗壳1底部的支架在固定孔处螺钉连接。

这样,通过在固定孔处拧入螺钉来将接油盒2固定在蜗壳1底部的支架上,而在需要检修接油盒2时,只需要将固定孔处的螺钉拧松,就可以完全取下接油盒2,从而实现接油盒2与蜗壳1之间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接油盒2包括导流板23,导流板23在装配状态下倾斜设置,适于引导油滴滚落。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导流板23在接油盒2上朝向后下方倾斜设置,也就是说,导流板23的较低端位于后下方,而在装配状态下,导流板23的较高端位于蜗壳1前端的下方,导流板23的较低端位于蜗壳1后端的下方。

如此设置,蜗壳1内壁上的油滴滴落到导流板23上后,能够快速的沿着导流板23滚落,提高了接油盒2的导油效率。

进一步的,导流板23为平板结构,沿着油滴的滚落方向,其宽度逐渐减小。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导流板23呈梯形薄板结构,梯形的较短底边位于导流板23的最低处,梯形的较长底边位于导流板23的最高处。

这样,滴落到导流板23上各个地方的油滴都能够沿梯形结构汇聚到导流板23的最低点处,以便将收集到的油滴集中由接油盒2导流到油杯3中,不仅导流效果好,而且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导流板23的窄端设有接油部231,出油口21设置于接油部231上,接油部231为平板结构,且接油部231与导流板23形成钝角。

结合图8和图9所示,接油部231为方形薄板结构,接油部231与导流板23的窄端连接为一体式,并形成夹角,接油部231在装配状态下处于水平,将接油部231与导流板23呈钝角设置,以便于油滴顺畅的沿导流板23滚落至接油部231上。

进一步的,出油口21为方形孔,且方形孔的截面略小于接油部231的面积,这样形成的出油口21的面积较大,加快了油滴从出油口21排出的速度,提高了接油盒2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接油盒2还包括围板24,围板24围绕导流板23的边缘设置,并垂直于导流板23,连接耳22设置在围板24上。

通过在导流板23的边缘设置围板24,以阻止油滴在导流板23上滚动过程中从导流板23的边缘滚落,避免油滴滴到油杯3外而产生漏油现象;将连接耳22设置在围板24上,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进一步的,围板24的上端面与连接耳22的上端面平齐。也就是说,围板24的上端面与连接耳22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整个接油盒2的上端面就是一个平整的平面。

这样,在装配抽油烟机过程中,连接耳22在上下方向上受到的冲击能够由整个接油盒2的上端承受,减小了连接耳22单独受到的冲击力度,从而保障了连接耳22与蜗壳1之间固定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3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油油路结构还包括油网7,油网7朝导向结构4倾斜设置,适于导流从导向结构4滴落到油网7上的油滴。

如此,将从蜗壳1中滴落的油滴被导向结构4导流到油网7上,从油网7上滚落至油杯3中,而不是直接滴落至油杯3中,通过改变蜗壳1内滴落的油滴的排油路径,来防止滴落过程中的油滴发生飞溅,避免产生漏油现象,以提高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效果。

烹饪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在上升的过程中被位于炉灶上方的抽油烟机吸入,这些油烟在吸入抽油烟机内时会先经过油网7进行第一次油烟分离,分离出来的油雾在油网7上凝聚成油滴,并沿油网7向下滚落,这些油滴和从导向结构4上滚落到油网7上的油滴一起沿倾斜设置的油网7向下滚落至油杯3中。

实施例4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油网7上靠近导向结构4的一端设有导油槽71,适于汇聚从导向结构4和油网7流出的油滴。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倾斜设置的油网7的较低端处设有导油槽71,导油槽71由油网7上朝向导向结构4的一侧向背离导向结构4的一侧凹陷,且导油槽71位于导向结构4最低点的下方,油网7上产生的油滴沿着油网7滚落至导油槽71内,继而滴落至油杯3中。

这样,从蜗壳1内滴落的油滴、油网上分离出来的油滴都汇聚到导油槽71内,以便集中从导油槽71漏入油杯3中,减小了油杯3收集油滴所需要的盖的范围,从而可以优化油杯3的长度或宽度,设计成适合导油槽71长度的油杯3。

实施例5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油槽71由油网7朝向导向结构4的一侧向背离导向结构4的一侧凹陷。

这样,导油槽71设置在油网7上的油滴的流动路径上,以便于从导向结构4和油网7流出的油滴在油网7上向下流动时流进导油槽71,排油效果更好。

实施例6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油槽71的截面为半圆形、梯形或u型。如此,以便更好的汇聚从蜗壳1、滤网5和油网7上滴落的油滴;而且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实现。

进一步的,导油槽71上靠近导向结构4的一面与油网7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连接。也就是说,导油槽71的边缘通过圆弧面与油网7过渡连接,且连接处光滑,没有形成锐边。

这样,减小了油滴滚落过程中的阻力,使得油滴能够很顺畅地从油网7滚落到导油槽71中,而不会在边缘处停留,滚落速度较快,从而提高了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效果。

实施例7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油槽71上设有漏油孔72,适于将导油槽71内汇聚的油排入集成灶的油杯3内。

这样,汇聚到导油槽71内的油滴就可以从漏油孔72中漏入位于导油槽71下方的油杯3中,以便油杯3收集油滴。

可选的,漏油孔7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导油槽71的长度等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中,漏油孔72设有两个,这两个漏油孔72将导油槽71等分为三段。

进一步的,漏油孔72为圆孔、腰型孔或椭圆孔,制作简单、加工方便。

实施例8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油油路结构还包括滤网5,滤网5倾斜设置,其最低点靠近油网7的导油槽71,适于将流至滤网5最低端的油经导油槽71导流至油杯3内。

这样,滤网5上形成的油滴也能够顺着滤网5流到油网7上,并从油网7端部的导油槽71上的漏油孔72漏入油杯3中,被油杯3收集起来,避免油滴滞留在滤网5上,堵塞滤网5,降低滤网5的过滤油烟的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抽油烟机的漏油点,扩大了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范围,进一步避免抽油烟机出现漏油。

滤网5设置在抽油烟机的集烟罩6上,用户烹饪时产生的油烟就从滤网5处被吸入到抽油烟机的风箱内,油烟经过滤网5时会进行过滤,大颗粒的油污会被滤网5分离出来,这些被分离出来的油滴沿着滤网5流到滤网5的最低端,然后从该最低端滴落到滤网5下方的油网7上,并从油网7最低端处的导油槽71上的漏油孔72流入油杯3中。

实施例9

如上述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滤网5位于油网7的上方,并与油网7平行设置。

这样,以便滤网5上产生的油滴顺着滤网5能够流至油网7上,并从油网7导流至导油槽71,继而漏入油杯3中收集起来。

进一步的,导向结构4包括第二导向部43,第二导向部43与第一导向部42固定连接,第二导向部43朝滤网5倾斜设置,并适于将滤网5上的油滴导流到油网7上。

结合图1和图5所示,第二导向部43向滤网5倾斜设置,其较高的一端与第一导向部42连接为一体式,其较低的一端靠近油网7的导油槽71,且第二导向部43靠近滤网5的最低点。

这样,滤网5上的油滴在流入油杯3前会先经过第二导向部43的进一步导流,再流入油杯3中,缩短了滤网5上的油滴自由滴落到油杯3中的垂直距离,避免滤网5上的油滴直接滴落到油杯3中造成油杯3内收集的油产生飞溅,提高了导向结构4在排油油路中的导流作用,也提高了排油油路结构的排油效果。

进一步的,第二导向部43与第一导向部42的连接处倒圆角,以减小该连接处的集中应力,提高导向结构4的整体强度。

可选的,第二导向部43与第一导向部42的一体式结构可以是通过导向结构4进行一次折弯所形成,也可以是将第二导向部43与第一导向部42通过拼焊所形成,还可以是一体成型;这样,第二导向部43与第一导向部42之间的连接就更为牢固,导向结构4的强度也更高。

进一步的,导向结构4为折弯板结构,导向结构4经过两次折弯后形成安装部41、第一导向部42和第二导向部43,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进一步的,导向结构4和滤网5均为长条状,且导向结构4的长度大于滤网5的长度,以确保滤网5上的油滴都能够滴落到第二导向部43上,并在第二导向部43的导流作用下流入油杯3中,避免滤网5上的油滴滴落到导向结构4之外的其他零部件上导致出现漏油现象。

进一步的,油杯3在装配状态下与集烟罩6为可拆卸连接。

这样,在油杯3中的油污快要装满时,便于将油杯3拆卸下来,倒掉其收集到的油污,以实现油杯3的定期清理。

可选的,油杯3与集烟罩6为抽拉式连接,这样,在需要将油杯3拆卸下来进行清理时,只需向抽油烟机的侧面抽拉油杯3,就可以将油杯3拆卸下来,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效率高。

进一步的,油杯3为长条状,其长度大于油网7上导油槽71的长度,这样,滴落到油网7上的油滴都能够在导油槽71的导流作用下导入油杯3中,使得油杯3的收集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结合图1所示,油杯3的截面为具有开口的直角梯形,该开口位于该直角梯形的较长底边处,该直角梯形具有直边腰和斜边腰,直边腰对应油杯3的垂直面,斜边腰对应油杯3的斜面,较短底边对应油杯3的底面,导向结构4的最低点位于油杯3的斜面的上方,并靠近该斜面。

沿导向结构4滴落的油滴是直接滴落到油杯3的斜面上的,然后沿该斜面流入油杯3的底部,这样,油杯3的斜面对排油油路中的油滴进一步进行导流作用,使得油杯3对油滴的收集效果更佳,排油油路结构排油更顺畅。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抽油烟机,以解决蜗壳内的油在滴落到油杯中时容易产生飞溅,使得油杯内的油溅出油杯,不能完全被收集起来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排油油路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抽油烟机通过在蜗壳1和油杯3之间设置导向结构4,以便从蜗壳1内滴落的油滴经过导向结构4的导流后流入油杯3中,避免油滴直接滴落至油杯3中时产生飞溅,确保从蜗壳1内滴落的油滴能够完全被油杯3收集起来;而且导向结构4上设有第一导向部42和第二导向部43,第一导向部42引导从蜗壳1内滴落的油进入油网7,并从油网7漏入油杯3中,而第二导向部43可以引导滤网5上的油进入油网7,并从油网7漏入油杯3中,避免蜗壳1和滤网5上的油滴直接滴入油杯3时发生偏离或使得油杯3中的油飞溅到油杯3外,有效的保证了蜗壳1和滤网5上形成的油能够全部经过排油油路进入到油杯3中收集起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