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31422发布日期:2019-07-10 10:17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四通换向阀通过改变冷媒在管路内的流向实现制冷与制热之间的相互转换。例如,一种运行方式为:当四通换向阀不带电的时候为制冷模式,冷媒从压缩机出来,先通过四通换向阀进入冷凝器冷却,然后节流并进入室内机蒸发器;当四通换向阀带电的时候为制热模式,冷媒从压缩机出来,通过四通换向阀进入室内机换热器,然后节流并进入室外机换热器吸热。

然而,现有空调器存在制热模式下由于电压过低而出现四通阀换向不成功的现象,导致空调器在制热模式时吹冷风,导致室内温度温度降低,影响用户对热量的需求,并且在四通阀换向异常时,空调器无法吹出热风,无法满足对热量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换向失败,而吹出冷风,影响用户对热量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包括:

制热模式开启,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运行第一时长t1,进行第一判断,所述第一判断包括计算所述室内环境温度ti与所述内盘温度tn的差值δt1并判断所述差值δt1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t1,是则判断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否则判断为四通阀换向正常,空调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程序包括:关闭压缩机,和/或开启故障提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判断还包括:

当判断结果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所述保护程序时,记录判断次数fn,判断所述判断次数fn是否大于预设次数f1,

所述判断次数fn大于所述预设次数f1则判断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并控制室外机停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判断还包括:

当所述判断次数fn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次数f1时,重新按制热模式启动压缩机,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并重新进行第一判断,直至所述判断次数fn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次数f1或所述差值δt1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t1。

进一步地,所述重新按制热模式启动压缩机时,运行第二时长t2后,再重新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并重新进行第一判断。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判断的判断结果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时,还进行第二判断,所述第二判断包括判断所述室内环境温度ti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t2,

所述室内环境温度ti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t2则开启辅热功能,风机调至低风挡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判断的判断结果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时,还计算设定温度ts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ti的差值δt2,进行第三判断,所述第三判断包括判断所述差值δt2是否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t3,

所述差值δt2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值t3则开启辅热功能,风机调至低风挡运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内部盘管温度进行对比,判断四通阀是否换向成功,并在四通阀换向失败时及时发出故障警报,并关闭压缩机,防止空调器在四通阀换向异常后压缩机依旧工作而在制热模式下吹出冷风;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换向异常时,可开启辅热暂时满足用户对热量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四通阀换向不成功导致的压缩机可靠性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装置,包括:

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ti与内盘温度tn,并传送至传感器;

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ti与内盘温度tn进行判断,依据判断结果控制空调器进行保护程序。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显示屏和/或蜂鸣器,用于在判断出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时进行故障提醒。

所述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装置与上述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装置。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步骤s5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中,诸如a~b的范围描述,均包括a和b两个端值。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结合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空调器制热模式开启,并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本方法的判断与控制基础是空调器在制热模式运行状态下进行,当处于非制热模式时,不进行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

步骤s2、在制热模式运行下,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所述内盘温度是指室内机的盘管温度,教佳地,实时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当进入到判断过程时,以进入到判断时刻的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为基础进行判断;

步骤s3、空调运行第一时长t1,本步骤指的是空调在制热模式开启后运行第一时长t1,使得空调在制热模式开启后,运行一段时间再进入下述的判断过程,防止制热模式开启时刻时内盘温度与室内环境未发生变化而无法准确的进行判断,较好地,空调可在运行第一时长t1后再开始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或者快结束第一时长t1时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的起始时间可依据第一时长t1确定,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空调机型,由于快速制冷能力与压缩机、制冷管路系统等均有关,所以第一时长t1的取值可根据具体机型进行调整,一般家用机型的第一时长t1在20~300秒范围内,较好地为120秒;

步骤s4、在运行第一时长t1后,进行第一判断,所述第一判断包括,根据检测的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计算室内环境温度ti与内盘温度tn的差值δt1,并判断所述差值δt1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t1,是则判断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否则判断为四通阀换向正常,空调按制热模式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值t1在5~15℃范围内,较好地为10℃,即差值大于10℃时判断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保护程序包括关闭压缩机,和/或开启故障提醒。

本发明所述控制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均是在制热模式运行状态下进行,凡是在本发明控制方法的进行过程中发生空调运行模式的改变,使得空调退出制热模式,均退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当空调再次开启制热模式时,重新进入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通过室内环境温度ti与内盘温度tn的差值δt1与第一预设值t1的大小进行对比,当四通阀换向成功时,由于温度较高的冷媒进入到室内机盘管,使得差值δt1较小,并小于第一预设值t1,但是当四通阀换向失败时,温度较低的冷媒进入到室内机盘管,使得盘管温度比室内环境温度还要低,并且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内机盘管温度的差值δt1较大,并大于第一预设值t1,本发明将所述差值δt1与第一预设值t1进行对比,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确定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吹出热风,并且温度较高的冷媒进入到室内机盘管时才断定为四通阀换向成功,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

本发明中第一预设值t1在5~15℃范围内,较好地为10℃,说明空调是在进行制冷,并且温度是在持续下降,进一步表明是四通阀换向不成功导致的,若第一预设值t1设置的数值过小,比如1℃,在刚启动的一段时间内,制冷液不足、外机结冰、低电压启动等情况下仍然会出现低温冷媒在启动阶段导致室内机盘管温度短暂降低,导致误判为四通阀换向,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数值结合重复确认,可以有效确认故障来源,避免发生误判的情况。

本发明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室内环境温度与空调内部盘管温度进行对比,判断四通阀是否换向成功,并在四通阀换向失败时及时发出故障警报,并关闭压缩机,防止空调器在四通阀换向异常后压缩机依旧工作而在制热模式下吹出冷风;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换向异常时,可开启辅热暂时满足用户对热量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四通阀换向不成功导致的压缩机可靠性问题。

一般空调,无法单独开启辅热功能,均是冷媒系统制热优先,然后再开启辅热功能,单独开启辅热制热,空调的功耗增大,耗电量增加,同时容易出现无法满足制热需求的情况。本方案是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采用的应急方案,能够解决四通阀换向故障带来的制热问题,同时结合对辅热功能的判断逻辑,单独开启辅热,能够满足制热要求,克服了技术偏见。

实施例二

四通阀发生异常时,多为四通阀不得电导致,并且存在一定的原因导致四通阀某一次不得电,而重新启动后会重新得电,针对所述单次不得电情况,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结合图2所示,在进行步骤s4的第一判断时,当判断结果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时,记录判断次数fn,判断所述判断次数fn是否大于预设次数f1,所述判断次数fn大于所述预设次数f1则判断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同时室外机停机,所述判断次数fn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次数f1则重新按制热模式开启压缩机,运行第二时长t2后,重新检测内盘温度tn与室内环境温度ti并重新进行第一判断,再一次判断四通阀是否换向异常,直至所述判断次数fn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次数f1或所述差值δt1小于第一预设值t1。

本实施例中,预设次数f1的取值范围为2~5,较好地,预设次数f1取值为2,即进行两次判断,当两次判断的结果均为四通阀换向异常时,才断定为四通阀换向异常,提高了本发明对四通阀换向异常的判断精确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空调所处环境温度较高且需求空调有热量输出时,四通阀换向异常导致空调无法正常供热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法结合图3所示,当步骤s4中第一判断的判断结果为所述差值δt1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t1,进行保护程序时,还进行第二判断,所述第二判断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5、判断室内环境温度ti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t2,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ti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t2时开启辅热功能,风机调至低风挡运行,当室内环境温度ti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t2时不开启辅热功能,空调器继续进行保护程序,并关闭导风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第一判断的判断结果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进行保护程序时,还计算设定温度ts与当前室内环境温度ti的差值δt2,并进行第三判断,第三判断为判断所述差值δt2是否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t3,当所述差值δt2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t3时,则开启辐热功能,风机调至低风挡运行,当所述差值δt2大于第三预设值t3时,则不开启辐热功能,所述第三预设值t3在2~10℃范围内,较好的为7分钟。

当用户需求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时,可以采用辅热满足用户需求,当需求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时,辅热无法满足需求,不易采用辅热,本实施例进行第三判断,有效的防止辅热无法满足热量需求时仍然开启辐热,造成资源与能源浪费的问题,也防止用户在空调运行情况下得不到需求的热量而投诉。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具体的包括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ti与内盘温度tn,并将检测的温度值传送至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根据室内环境温度ti与内盘温度tn进行判断,依据判断结果控制空调器进行保护程序。

在空调器依制热模式开启时,控制装置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与内盘温度,运行第一时长后,计算室内环境温度与内盘温度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与第一预设值进行大小对比,所述差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判定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关闭压缩机,开启故障提醒;当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值时判定为四通阀换向正常,空调按制热模式正常运行。

较好地,当控制装置第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差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关闭压缩机,并等待第二时长后再重新按制热模式开启压缩机,再次进行第一判断,实现多次判断,判断次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发明通过多次判断,防止单次误判的情况出现,提高了对四通阀换向异常的判断精确度。

当上述判断结果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并关闭压缩机,开启故障提醒时,继续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开启辅热功能,风机调至低风挡运行,当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不开启辅热功能,空调器继续进行保护程序,并关闭导风门。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装置,并可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四通阀换向异常的控制方法。

空调器在接收到用户通过遥控器等设备发出的制热模式开启信号时,通过设置在空调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与内盘温度,运行第一时长后,在控制器内计算室内环境温度与内盘温度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与第一预设值进行大小对比,当判断结果为所述差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关闭压缩机,开启故障提醒;当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值时判定为四通阀换向正常,空调按制热模式正常运行,此时四通阀换向成功。

空调器在判断四通阀是否发生异常时进行多次重启并判断,防止单次的误判造成判断结果的错误,提高了对四通阀换向异常的判断精确度。

当空调器判断为四通阀换向异常,关闭压缩机,开启故障提醒时,继续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开启辅热功能,风机调至低风挡运行,当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不开启辅热功能,空调器继续进行保护程序,并关闭导风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