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流板及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0325发布日期:2019-11-08 22:16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折流板及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流板及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的芯子组件通常由换热管、管板和折流板组成。折流板被设置在壳侧,可以用来改变流体的流向,提高传热效果,同时还起到支撑管束的作用。

一种常用的折流板,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一系列光孔,换热管从光孔中穿过,存在的问题是,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介质在换热管内流动,这样会带来振动问题。管壳式换热器一旦发生振动,就可能导致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碰撞,从而导致换热管或者折流板磨损。在振动严重时,会因振动时的撞击剪切而将换热管割破,导致介质泄漏混合;

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如将换热管的光孔直接设计与换热管过盈配合,虽然可以起到对换热管与折流板紧固作用,但是由于光孔密集分布在折流板上,这样大量紧固配合的光孔分布在折流板上会造成折流板表面变形,且很难长时间保证折流板上光孔与换热管的压紧配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流板及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流板,包括: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管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管孔处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套设在换热管上,且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换热管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包括凸起管段。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管段包括沿着所述凸起管段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所述凸起部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采用具有弹性的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材质采用刚性材料。

进一步地,折流板还包括锁紧帽,所述锁紧帽套设在所述凸起部的外壁处。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帽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凸起部的外壁上设置外螺纹,所述锁紧帽拧紧在所述凸起部的外壁处。

进一步地,所述管孔的直径由一端向另一端渐缩设置,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管孔的小径端。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上述折流板,所述换热管依次穿过所述管孔和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换热管过盈配合。

本发明提供的折流板,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管孔以及设置在管孔处的凸起部,凸起部套设在换热管上,凸起部与换热管过盈配合。

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折流板过程中,将换热管穿过凸起部,凸起部与换热管过盈配合,从而将换热管抱紧,进而能够减小因介质在换热管内流动引起换热管振动导致的换热管与底板之间的碰撞损伤(即减小两者的碰撞磨损),提高折流板和换热管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折流板中直接与换热管过盈配合的部分是位于底板之外的,避免使管孔变形而导致底板变形。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折流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折流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折流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底板;20-管孔;30-凸起部;40-换热管;50-锁紧帽;31-缺口;32-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折流板,包括:底板10、设置在底板10上的管孔20以及设置在管孔20处的凸起部30,凸起部30用于套设在换热管40上,且凸起部30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

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折流板过程中,将换热管40穿过凸起部30,凸起部30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从而将换热管40抱紧,进而能够减小因介质在换热管40内流动引起换热管40振动导致的换热管40与底板10之间的碰撞损伤(即减小两者磨损),提高折流板和换热管40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折流板中直接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的部分是位于底板10之外的,避免使管孔20变形而导致底板10变形,保障底板10的可靠性。

其中,凸起部3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凸起部30整体上,横截面可以呈三角形设置,可以呈方形设置,可以呈圆形设置等等。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凸起部30与换热管40的形状相适配,节约安装空间。

上述凸起部30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凸起部30包括多个凸起块,多个凸起块沿管孔20的周向依次设置在底板10上,多个凸起块围成用于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的通孔。

可选的,凸起部30为一个整体,凸起部30上设置有用于穿设换热管40的通孔,该通孔方便了换热管40的直接穿设,同时该结构设计简单,加工方便。

具体地,凸起部30为凸起管段,凸起管段与换热管40形成面接触,能够对换热管40提供较好的支撑。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凸起管段包括沿着凸起管段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缺口31。

本实施例中,凸起管段的远离底板10的一端设置有多个缺口31,缺口31能够使凸起管段具备应力释放能力和变形能力,相邻两个缺口31之间形成一个用于直接抱紧换热管40的支臂32,在穿设换热管40的过程中,支臂32能够随着换热管40外张发生向外扩张的变形,方便换热管40穿设;当换热管40穿过凸起部30的通孔后,支臂32能够紧紧压在换热管40的外壁上,从而将换热管40抱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底板10的材质可以与凸起部30的材质一致,此种情况下,凸起部30与底板1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凸起部30通过焊接、胶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等方式连接。

可选地,凸起部30与底板10也可以选择一体成型,避免后期二次加工,生产效率高。

其中,底板10和凸起部30的材质可以均为塑料、橡胶或者硅胶等。

底板10的材质可以与凸起部30不同,其中,凸起部30采用弹性材料,凸起部30与换热管40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则换热管40对凸起部30有挤压,相对的,在弹力的作用下,凸起部30能够进一步对换热管40进行压紧。

此种情况下,凸起部30与底板10可以通过卡接、焊接、胶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

其中,凸起部3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橡胶或者硅胶等等。

可选地,底板10采用刚性材料,硬度高从而能够对换热管40提供良好支撑,例如木材、钢或者铁等。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还包括锁紧帽50,锁紧帽50套设在凸起部30的外壁处。

本实施例中,首先将换热管40穿过凸起部30,然后将锁紧帽50套设在凸起部30上,从而对凸起部30进行约束,锁紧帽50进与凸起部30之间的配合,给予凸起部30一定压力,通过力的传递,凸起部30进一步压紧换热管40,进一步减小换热管40与底板10质之间碰撞,减少底板10和换热管40磨损。

尤其当凸起部30上设置有缺口31时,锁紧帽50件将多个支臂32紧紧卡箍在一起,从而能够稳定地对换热管40进行压紧。

其中,锁紧帽50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锁紧帽5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之间形成与凸起部30相适配的套设孔,且第一抱臂的端部与第二抱臂的端部之间存在调节间隔,第一抱臂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抱臂的两端均设置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一连接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螺栓连接,通过拧紧螺栓,减小调节间隔,使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将凸起部30夹紧。

又如:锁紧帽50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一夹板的一端和第二夹板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销轴垂直于底板10设置,且销轴的一端与底板10固定连接,销轴上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端与第一夹板抵接,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板抵接,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开合方向与管孔20的轴线垂直,在换热管40穿设过程中,打开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当换热管40穿过凸起部30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关闭将凸起部30夹紧。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如图3所示,锁紧帽50设置有内螺纹,多个支臂32的外壁上均设置外螺纹,锁紧帽50拧紧在凸起部30的外壁处。

本实施例中,当换热管40穿过凸起部30后,将锁紧帽50穿过换热管40直接拧紧在凸起部30上,操作简单,锁紧帽50对凸起部30的约束更加牢固。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管孔20的直径由一端向另一端渐缩设置,凸起部30设置在管孔20的小径端。

本实施例中,凸起部30的小径端是指直径较小的一端,安装换热管40的过程中,将换热管40由管孔20的大径端插入,由管孔20的小径端伸出,管孔20与换热管40间隙配合,管孔20的大径端与换热管40之间的间隙较大,从而更方便换热管40的安装。

管孔20的小径端与凸起部30的靠近底板10的一端圆滑过渡,进一步方便换热管40插入。

本发明还提供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40和上述折流板,换热管40依次穿过管孔20和凸起部30,凸起部30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凸起部30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从而将换热管40抱紧,从而能够减小因介质在换热管40内流动引起换热管40振动导致换热管40与底板10碰撞磨损,提高折流板和换热管40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折流板中直接与换热管40过盈配合的部分是位于底板10之外的,避免使管孔20变形而导致底板10变形,折流板和换热管40的使用寿命长,则使用成本低,从而,本实施例中的管壳式换热器稳定性好,使用成本低。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上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另外,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