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流双层导风板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42038发布日期:2020-01-21 17:3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流双层导风板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风板,尤其涉及一种节流双层导风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较多壁挂机空调导风板采用推出运动机构,其包含空调驱动盒内部电机及推出连杆头部电机,驱动盒内部电机将导风板转轴中心推出,以避免导风板在旋转过程中与空调面板体干涉,连杆头部电机驱动导风板近360°旋转,因此可用一块导风板实现向上及向下送风需求,并可在导风板收回时,实现出风口全封闭。

而专利公开号为cn207196865u的专利文件中提供了一种导风板组件,该导风板组件包括导风板本体、连杆机构和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导风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导风板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安装在第一滑轨内并沿所述第一滑轨运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驱动连接。但是该导风板组件的导风板本体极易对空调的出风流体相对流碰撞,导流效果差,在制冷时,冷风极易吹人,且出风温度较高;在制热时,热风难以落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节流双层导风板,该节流双层导风板导流效果好,在制冷时冷风不吹人,且出风温度较低,节能制冷;在制热时热风更易落地;还提供一种具有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空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节流双层导风板;包括:

外导风板;

内导风板,其位于所述外导风板上且与所述外导风板呈夹角连接;

导风流道,其由所述外导风板与所述内导风板连接围成;

导风扩口,其位于所述导风流道的一端且与所述导风流道相连通;

导风缩口,其位于所述导风流道的另一端且通过所述导风流道与所述导风扩口相连通;

所述导风扩口的口面积比所述导风缩口大。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风板上设有多块沿所述外导风板两侧分布且与所述内导风板连接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靠近所述导风扩口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导风缩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扩口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拱形扩口。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风板为弧形导风板。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风板相对内导风板弧度向内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风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长度比所述内导风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长度长。

进一步地,多块所述加强筋从所述外导风板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内导风板从靠近所述导风扩口的一端弧形倾斜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内导风板从靠近所述导风扩口的一端呈波浪形倾斜向下延伸。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进风口、机体、出风口、导风推出装置和导风板旋转装置;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机体上;所述导风推出装置位于所述机体内;所述导风推出装置与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相连接且用于推动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从所述出风口出所述机体外或拉动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从所述出风口进所述机体内;所述空调还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节流双层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与所述节流双层导风板连接且驱动所述节流双层导风板相对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旋转转动。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节流双层导风板通过设置外导风板和内导风板,利用外导风板与内导风板之间呈夹角连接围成导风流道,即内导风板相对外导风板倾斜设置,使导风流道一端的导风扩口的口面积比另一端的导风缩口大,通过旋转调节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位置,在制冷时,冷风从导风扩口进,通过导风流道从导风缩口出,呈节流状态,而且气流下方近水平状态,此时冷风不吹人,且出风温度较低,节能制冷;在制热时,热风从导风缩口进,通过导风流道从导风扩口出,由于内导风板相对外导风板倾斜设置,气流向下流动,热风更易落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节流双层导风板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节流双层导风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空调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空调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制冷状态时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制冷状态时的气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制冷状态时的气流体流速放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空调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制热状态时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空调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制冷状态时的气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节流双层导风板处于制热状态时的气流体流速放置示意图。

图中包括:

外导风板1、内导风板2、导风流道3、导风扩口4、导风缩口5、加强筋6、进风口10、机体20、出风口30、导风推出装置40、导风板旋转装置5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2,一种节流双层导风板;包括外导风板1、内导风板2、导风流道3、导风扩口4和导风缩口5。其中,内导风板2位于所述外导风板1上且与所述外导风板1呈夹角连接;导风流道3由所述外导风板1与所述内导风板2连接围成;导风扩口4位于所述导风流道3的一端且与所述导风流道3相连通;导风缩口5位于所述导风流道3的另一端且通过所述导风流道3与所述导风扩口4相连通;所述导风扩口4的口面积比所述导风缩口5大。

节流双层导风板通过设置外导风板1和内导风板2,利用外导风板1与内导风板2之间呈夹角连接围成导风流道3,即内导风板2相对外导风板1倾斜设置,使导风流道3一端的导风扩口4的口面积比另一端的导风缩口5大,通过旋转调节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位置,在制冷时,冷风从导风扩口4进,通过导风流道3从导风缩口5出,呈节流状态,而且气流体近水平状态或向上状态流出导风缩口5,此时冷风不吹人,且出风温度较低,节能制冷;在制热时,热风从导风缩口5进,通过导风流道3从导风扩口4出,由于内导风板2相对外导风板1倾斜设置,气流体向下流动,热风更易落地。

其中,所述外导风板1为弧形导风板。具体的,所述外导风板1相对内导风板2弧度向内凹设置。通过设置该外导风板1为弧形导风板,且该外导风板1的圆心位于该外导风板1的上方,在制冷时,通过旋转调节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位置,此时,内导风板2位于外导风板1的上方,而该外导风板1从导风扩口4的一端先弧度向下延伸然后逐渐弧度向上延伸,使冷风从导风扩口4进,通过导风流道3从导风缩口5向上流出,此时冷风不吹人,且出风温度较低,节能制冷;在制热时,通过旋转调节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位置,此时,内导风板2位于外导风板1的下方,而该外导风板1变为从导风缩口5的一端先弧度向上延伸然后逐渐弧度向下延伸,使热风通过导风缩口5、导风流道3和导风扩口4,最后从导风扩口4流出,气流体向下流动,热风更易落地,便于对室内环境增温。

为了提高该节流双层导风板抵抗重力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所述导风扩口4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拱形扩口。通过设置该导风扩口4中间高两端低,形成拱形导风扩口4,分散内导风板2和外导风板1之间的承受力,有助于减少重力导致的下榻变形,提高节流双层导风板抗变形能力,使该节流双层导风板在通过冷风或者热风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内导风板2两端的位置比其中间位置低;可在制冷状态大大减小对气流左右扫风的阻碍,从而避免由于加强筋6的阻挡而导致该节流双层导风板两端产生凝露现象。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导风板2从靠近所述导风扩口4的一端弧形倾斜向下延伸。同时,该内导风板2弧度向内凹设置。该内导风板2为弧形导风板且倾斜向下延伸,使该内导风板2和外导风板1之间形成导风扩口4的口面积较大,而导风缩口5的口面积相对较小,较窄,在制冷时,气流体从导风扩口4流通过导风流道3流到导风缩口5,可以达到节流作用;在制热时,气流体先从空调的出风口30流出,气流体从导风缩口5流通过导风流道3流到导风扩口4的气体流量较少,更多的气流体没有进入导风缩口5,沿内导风板2的板壁弧度向下,起到向下导流的作用,便于气流体向下流动,热风更易落地,便于对室内环境增温。

当然,在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导风板2从靠近所述导风扩口4的一端呈波浪形倾斜向下延伸;或所述内导风板2从靠近所述导风扩口4的一端呈直线倾斜向下延伸。通过设置波浪形导风板或者直线型导风板作为内导风板2代替弧形的内导风板2,与外导风板1相结合,可以达到节流的作用。

所述外导风板1上设有多块沿所述外导风板1两侧分布且与所述内导风板2连接的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靠近所述导风扩口4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导风缩口5的一端。通过在外导风板1和内导风板2之间设置加强筋6,该加强筋6为加强支撑的板体;利用加强筋6将内导风板2连接在外导风板1上,提高内导风板2和外导风板1之间的稳定性和抗弯性能力,从而提高节流双层导风板抗变形能力,同时利用多块加强筋6沿外导风板1两侧分布,将导风流道3分开多条分流道,对冷风或者热风进行分流,实现良好的流体导流和分流效果,避免与空调的出风流体相对流碰撞,有助于室内环境的制冷或者制热。

优选的,多块所述加强筋6从所述外导风板1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设置。通过设置该加强筋6的位置长度设置,一方面,使冷风或者热风从导风流道3的两端之间实现多条分流道分流,实现良好的流体导流和分流效果,避免与空调的出风流体相对流碰撞,有助于室内环境的制冷或者制热;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内导风板2和外导风板1之间的受力,提高节流双层导风板抗变形能力,使该节流双层导风板在通过冷风或者热风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1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长度比所述内导风板2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长度长。通过设置外导风板1的伸长的长度比内导风板2长,与加强筋6相结合,起到良好的分流和导流的作用,而内导风板2主要的目的是用于倾斜设置,形成所需的导风扩口4和导风缩口5,便于实现在制冷时,冷风从导风扩口4进,通过导风流道3从导风缩口5出,呈节流状态,而且气流体近水平状态或向上状态流出导风缩口5,此时冷风不吹人,且出风温度较低,节能制冷;在制热时,热风从导风缩口5进,通过导风流道3从导风扩口4出,由于内导风板2相对外导风板1倾斜设置,气流体向下流动,热风更易落地,同时可以避免内导风板2过长而增加成本。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空调,如图3至图10;该空调包括进风口10、机体20、出风口30、导风推出装置40和导风板旋转装置50;所述进风口10和出风口30分别位于所述机体20上;所述出风口30与所述外导风板1相配合;所述导风推出装置40位于所述机体20内;所述导风推出装置40与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相连接且用于推动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从所述出风口30出所述机体20外或拉动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从所述出风口30进所述机体20内;所述空调还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节流双层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与所述节流双层导风板连接且驱动所述节流双层导风板相对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旋转转动。具体的,导风推出装置40包括推动连杆和推动传动机构;所述推动传动机构设于机体20内且与所述推动连杆连接;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与所述推动连杆连接;所述推动传动机构驱动推动连杆带动导风板旋转装置50同步进出所述出风口30,以使节流双层导风板关闭或者打开所述出风口30。所述导风板旋转装置50包括设于所述推动连杆上的电机和穿过该节流双层导风板两侧且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旋转轴;所述电机驱动旋转轴带动节流双层导风板接近360度转动,调节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角度。

该空调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空调使用时,通过调节导风推出装置40的推动传动机构驱动推动连杆向机体20外移动,使该节流双层导风板同步向机体20外移动,从而打开出风口30;通果导风板旋转装置50的电机驱动节流双层导风板接近360度转动,实现360度旋转扫风;

当房间温度与设置温度差距较大时,节流双层导风板可呈最顺状态,如图所示,导风缩口5在近出风口30一侧,导风扩口4在远离出风口30的一侧,因此节流双层导风板与导流风道整体均呈缓慢扩压状态,动压缓慢转换为静压,气流可吹的更远,且阻力较小。

当房间温度与设置温度相近时,若为制冷,则节流双层导风板可呈节流状态,如图5至图7所示,节流双层导风板整体呈较为水平状态,此时,内导风板2位于外导风板1的上方,而该外导风板1从导风扩口4的一端先弧度向下延伸然后逐渐弧度向上延伸,气流体由导风扩口4进,导风缩口5出,因此导风流道3的出口气流压力较大,离开导风板后会突然减小。根据焦耳-汤姆逊效应,高压气体通过节流阀时,在等焓的情况下自由膨胀到低压,会导致温度降低。此时,出风气流动压较小,可防止吹风距离过远而吹人;通过收集气流静压的方式将压力能转换为制冷效果,使空调更加节能,制冷效果更好;导风缩口5处气流速度较快,可引导节流双层导风板靠近导风缩口5出气流快速扰动,避免节流双层导风板下端产生凝露现象。

当房间温度与设置温度相近时,若为制热时,则节流双层导风板均为下压状态,如图8至图10所示,通过旋转调节该节流双层导风板的位置,此时,内导风板2位于外导风板1的下方,而该外导风板1变为从导风缩口5的一端先弧度向上延伸然后逐渐弧度向下延伸,使热风通过导风缩口5、导风流道3和导风扩口4,最后从导风扩口4流出,气流体向下流动,此时内导风板2也可起到提前下压导风的作用,防止单层导风板难以下压热风,同时由于内层导风板对气流的阻碍作用,也可防止出风口30气流由于突然扩压而导致风机喘振现象。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