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7740发布日期:2019-11-29 16:2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分体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大多安装在墙壁上,顶部需预留足够的进风空间,不能贴紧天花板,从而使空调室内机的整体效果不美观,顶部进风形式的空调室内机长期使用后进风口处容易积尘,需要打开面板或进风格栅才能抽取过滤网,不方便清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可贴天花板和墙壁安装,与室内环境融合性高,下进风形式的进风格栅不易沉积灰尘,易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顶部设有安装结构,所述机壳的底壁设有进风口,所述机壳的前表面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接水盘组件,所述接水盘组件设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接水盘组件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导入所述机壳内并将换热后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机壳的顶部设置安装结构,在机壳的底壁设有进风口,从而使空调室内机可贴天花板和墙壁安装,与室内环境融合性高。空调室内机形成为下进风形式,进风格栅不易沉积灰尘,易维护,有利于降低用户清洁空调室内机的频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在所述进风口处且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进风格栅的下游。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的外周壁设有抽拉口,所述过滤网通过所述抽拉口可抽拉地设在所述机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格栅的一端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机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室内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导向所述接水盘组件内的导水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组件设在所述接水盘组件上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外侧。

具体地,所述导水组件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导流片,每个所述导流片的下端在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片中上方的所述导流片的下端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片的上端的正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水盘组件包括接水盘和导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正下方,所述导水盘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斜下方,所述接水盘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底壁低于所述接水盘的其余部分的底壁,所述导水盘与所述连接部连通,所述导水盘上设有排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水盘组件包括:

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内设有沉槽和支撑臂,所述接水槽的内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所述沉槽,所述支撑臂设于所述接水槽的内底壁;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通过所述主体部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沉槽内,所述第二端口适于与外界连通,所述连通管穿设于所述支撑臂,在所述沉槽的深度方向上,所述支撑臂的上端面与所述沉槽的内底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1,

所述连通管的在位于所述沉槽的内底壁上方的任意位置与所述沉槽的内底壁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为l2,其中l1>l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具有用于气流通过的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所述第二导风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在关闭位置和导风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关闭位置封闭所述气流出口,且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导风位置打开所述气流出口并适于导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枢转轴线,所述第一枢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端或邻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的枢转轴线被构造成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二枢转轴线,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导风板封堵所述气流出口,在所述导风装置,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远离所述第二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间隔开,且所述第二导风板打开所述气流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嵌入并封闭所述第一导风板上的气流出口或层叠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并封盖所述气流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导风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张开并打开所述气流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的旋转中心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连接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上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之间,且所述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让位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导风位置贯穿所述让位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部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沿所述第一风轮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电机安装组件,所述电机安装组件与所述机壳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所述电机安装组件具有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组件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本体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孔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避让孔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部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沿所述第一风轮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之间,所述驱动电机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风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风轮的一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二风轮和所述进风口之间,在垂直于所述进风口进风方向的平面内,所述驱动电机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投影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部件包括:多个风轮,多个所述风轮设在所述机壳内且沿所述风轮的轴向间隔排列,多个所述风轮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多个所述风轮转动;一个或多个导风件,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风轮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导风件,所述导风件的左侧壁面设有向左延伸的左导风沿,所述导风件的右侧壁面设有向右延伸的右导风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部件包括:多个风轮,多个所述风轮设在所述机壳内且沿所述风轮的轴向间隔排列,多个所述风轮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多个所述风轮转动;一个或多个隔板,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风轮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所述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部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沿所述第一风轮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之间,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分别相连;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轴承座组件,所述轴承座组件包括轴承座,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所述轴承座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机壳上,所述轴承座与所述机壳可拆卸地相连或为一体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内具有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开口和第二出风开口,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出风开口,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出风开口;所述送风部件包括第一风轮、第二风轮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入口,所述第二风轮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入口,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驱动相连;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电控部件,所述电控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之间,所述电控部件与所述电机相对设置且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部件包括第一风轮、第二风轮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分别相连;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机壳内且限定出连通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送风风道,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设于所述送风风道;电控部件,所述电控部件设在所述第一风轮的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风轮的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且与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线相连;和走线结构,所述走线结构设在所述风道组件上且对所述电线限位,以使所述电线沿所述风道组件走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过滤网的一部分被抽拉出抽拉口;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进风格栅的前端与机壳脱离配合;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接水盘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接水盘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接水盘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关闭出风口;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向上导风;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向下导风;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部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15是图1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部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17是图16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电机安装组件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部件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轴承座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进风口11;进风格栅a;出风口12;第一出风开口121;第二出风开口122;抽拉口13;导轨槽17;背板19;凹陷部19a;第一出风通道101;第二出风通道102;

安装结构2;导轨21;

室内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

接水盘组件4;接水盘41;连接部411;接水槽412;沉槽412a;支撑臂412b;导水盘42;排水孔421;连通管43;主体部431;第一端口43a;第二端口43b;引水盘44;

送风部件5;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电机安装组件53;安装腔53a;第一避让孔531;第一挡板5311;第二避让孔532;第二挡板5321;驱动电机54;本体541;第一转轴542;第二转轴543;第一橡胶套544;第二橡胶套545;导风件55;左导风沿551、右导风沿552;左端板553;右端板554;隔板56;

导风板组件6;第一导风板61;气流出口61a;让位缺口61f;第二导风板62;支撑部621;

过滤网7;

轴承座组件8;轴承座81;装配腔81a;轴承82;柔性套83;

导水组件9;导流片91;

电控部件10;

导风百叶20;

电辅热装置30;

走线结构40;走线槽40a;

风道组件50;送风风道50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室内换热器3、接水盘组件4、送风部件5和导风板组件6。

具体而言,机壳1的顶部设有安装结构2,机壳1的底壁设有进风口11,机壳1的前表面设有出风口12,进风口11处设有进风格栅a,室内换热器3设在机壳1内。由此可知,空调室内机100可通过机壳1顶部的安装结构2安装至墙体或天花板上,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贴天花板和墙壁安装,与室内环境融合性高。室内空气可通过机壳1底壁的进风口11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然后与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沿着机壳1前表面的出风口12排出至室内空间,由此可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功能,空调室内机100为底部进风,前部出风。进风格栅a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室内的大颗粒灰尘和杂质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部,进而可以减少用户清洁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频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可知,由于进风口11设在机壳1的底壁上,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100形成为下进风形式,此时,进风格栅a不易沉积灰尘,易维护,有利于降低用户清洁空调室内机100的频率。

接水盘组件4设在机壳1内且接水盘组件4位于室内换热器3的下方。由此,可保证接水盘组件4能够承接从室内换热器3表面滴落下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滴落至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部件上而影响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靠性,还可以避免冷凝水漏出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而造成地面积水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由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送风部件5设在机壳1内以将空气从进风口11导入机壳1内并将换热后的空气导向出风口12。导风板组件6设在出风口12处以调整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由此可知,空气在送风部件5的作用下由进风口11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部,换热后由出风口12排出,由于导风板组件6的设置可以改变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即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方向。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可通过导风板组件6的导风作用,使气流沿着水平方向或者朝上吹,并自然沉降,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冷风直吹到人,同时达到最优制冷效果。当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可通过导风板组件6的导风作用,使气流朝下吹,并使热空气吹向地面实现热空气自然上升,加快空调室内机100对室内空气的制热效果,提高制热舒适性,由此有利于实现空调室内机100制冷和制热的效率及效果的最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机壳1的顶部设置安装结构2,在机壳1的底壁设有进风口11,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可贴天花板和墙壁安装,与室内环境融合性高。空调室内机100形成为下进风形式,进风格栅a不易沉积灰尘,易维护,有利于降低用户清洁空调室内机100的频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过滤网7,过滤网7设在进风口11处且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位于进风格栅a的下游。由此可知,室内的空气在由进风口11流入空调室内机100内进行换热之前,首先经过进风格栅a的初级过滤,然后经过过滤网7的第二次过滤,从而可使小颗粒的灰尘附着在过滤网7上,进而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净化空气的能力,使从空调室内机100吹出的空气更加干净。其中,过滤网7可以形成为静电滤网,过滤网7上也可以设置离子发生器,由此提高过滤网7净化空气的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机壳1的外周壁设有抽拉口13,过滤网7通过抽拉口13可抽拉地设在机壳1内。由此可知,当用户需要清洁过滤网7时,只需将过滤网7从抽拉口13中抽出,即可进行清洁,无需拆卸进风格栅a和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等部件。也就是说,过滤网7相对机壳1可单独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用户对过滤网7进行清洁和更换,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如图3所示,抽拉口13设在机壳1的前表面,从而便于用户抽拉过滤网7。需要说明的是,抽拉口13也可以设在机壳1的侧面,只有保证可以顺利的抽拉过滤网7即可。

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风格栅a的一端可转动地设在机壳1上。从而便于进风格栅a的装配。同时可知,进风格栅a相对机壳1可转动,从而便于用户维修和清洁机壳1内部的部件。

具体地,进风格栅a的另一端与机壳1卡扣连接。从而使进风格栅a与机壳1的配合方式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进风格栅a。

具体地,进风格栅a上设有配合凹槽(图未示出),机壳1上设有配合凸起(图未示出),配合凸起上连接有弹性件(图未示出),弹性件常驱动配合凸起伸入配合凹槽内。由此可知,进风格栅a与机壳1的配合方式简单、可靠。弹性件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进风格栅a设在机壳1上的可靠性。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用于将室内换热器3上的冷凝水导向接水盘组件4内的导水组件9。由此可知,导水组件9的设置便于室内换热器3表面凝结的冷凝水顺利地流至接水盘41内,防止冷凝水流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结构而影响空调室内机100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冷凝水漏出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而造成地面积水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水组件9设在接水盘组件4上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室内换热器3的外侧。从而可以利用导水组件9对室内换热器3进行保护,不仅可以防止用户对空调室内机100进行安装维修、清洁保养时误触碰室内换热器3,避免室内换热器3的翅片发生损坏或变形,可以防止室内换热器3的进风量降低,避免室内换热器3工作中产生较大噪音,便于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工作性能,便于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使用寿命,便于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整机工作性能,而且可以实现人手与翅片的隔离,避免用户误触翅片而发生危险。需要说明的是,导水组件9可设在接水盘组件4上,即导水组件9可与接水盘组件4为一体件,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生产和装配效率,提高接水盘组件4和导水组件9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导水组件9与接水盘组件4也可以分别形成为独立的结构,从而便于用户对导水组件9和接水盘组件4进行清洁、维修或更换。

如图5所示,具体地,导水组件9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导流片91,每个导流片91的下端在朝向室内换热器3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相邻的两个导流片91中上方的导流片91的下端位于下方的导流片91的上端的正上方。由此可知,通过设置多个导流片91对室内换热器3的冷凝水进行导流,相比使用整体的导流板进行导流的方式,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导流片91之间形成进风通道,便于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进风风量,避免设置导流板对室内换热器3的进风口11进行遮挡而影响室内换热器3的正常工作,便于保证室内换热器3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换热效果,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控温性能。

同时,每个导流片91倾斜设置,便于将冷凝水导流至下方的接水盘组件4内。相邻的两个导流片91中上方的导流片91的下端位于下方的导流片91的上端的正上方。从而可使从上方的导流片91滴落的冷凝水完全被下方的导流片91承接住,进而可有效地防止冷凝水流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结构而影响空调室内机100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冷凝水漏出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而造成地面积水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如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水盘组件4包括接水盘41和导水盘42,接水盘41位于室内换热器3的正下方,导水盘42位于室内换热器3的斜下方,接水盘41具有连接部411,连接部411的底壁低于接水盘41的其余部分的底壁,导水盘42与连接部411连通,导水盘42上设有排水孔421。由此可知,接水盘组件4中的接水盘41主要用于承接从室内换热器3上滴落的冷凝水,由于连接部411的底壁低于接水盘41的其余部分的底壁,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接水盘41内的水最终将都流入连接部411处,又由于导水盘42与连接部411相连,从而连接部411内的冷凝水可流至导水盘42中,最后由导水盘42上的排水孔421排出空调室内机100。

同时可知,接水盘组件4的结构设置,便于冷凝水顺畅地从接水盘41流入导水盘42内并通过排水孔421顺畅地排出,由此可以提高接水盘组件4的接水效果和排水效果,避免冷凝水沉积在接水盘41内而发生溢水现象,避免冷凝水流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结构而影响空调室内机100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冷凝水漏出空调室内机100而造成地面积水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可选地,导水盘42的底壁由靠近连接部411的一端至远离连接部411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排水孔421邻近导水盘42的远离连接部411的一端设置。这样可以使排水孔421处于较低处,便于对导水盘42内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便于冷凝水通过排水孔421排出,进一步便于提高导水盘42的导水效果,进一步便于提高接水盘组件4的排水效率,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靠性。

如图6所示,具体地,接水盘41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定向,在左右方向上,连接部411位于接水盘41的两端之间,接水盘41的底壁由两端至连接部411向下倾斜延伸。这样可以使连接部411位于接水盘41的较低位置,便于对接水盘41内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便于使冷凝水顺畅地流入导水盘42,降低接水盘组件4的底部产生凝露的风险,可以避免接水盘41内积水的水位过高而影响位于接水盘41上方的室内换热器3的换热效果,使导水盘42具有较高的液位以便于提供较高的排水压差。

如图6所示,可选地,连接部411位于接水盘41的中间位置。从而不但可以保证接水盘组件4的接水和排水效果,还使接水盘组件4的结构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接水盘组件4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如图7所示,可选地,导水盘42为两个,连接部411为两个且分别邻近接水盘41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设置。这样接水盘41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左右两端的连接部411流至导水盘42,进而排出空调室内机100。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接水盘组件4的排水效率,而且便于导水盘42避开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区域,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接水盘组件4还包括引水盘44,引水盘44的两端分别与每个导水盘42的远离连接部411的一端相连。由此可知,引水盘44连通两个导水盘42,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导水盘42内积存较多冷凝水而溢出,提高接水盘组件4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接水盘组件4包括:接水盘41和连通管43。

具体而言,接水盘41设有接水槽412,接水槽412内设有沉槽412a和支撑臂412b,接水槽412的内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沉槽412a,支撑臂412b设于接水槽412的内底壁。

如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接水盘41中,沉槽412a位于接水盘41中较低的位置,即当接水盘41中有水时,水优先流至沉槽412a中,当水填满沉槽412a后才能填充在高于沉槽412a的接水槽412的其他位置。

连通管43包括主体部431和位于主体部431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口43a和第二端口43b,第一端口43a与第二端口43b通过主体部431连通,第一端口43a位于沉槽412a内,第二端口43b适于与外界连通,连通管43穿设于支撑臂412b。在沉槽412a的深度方向上,支撑臂412b的上端面与沉槽412a的内底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1,连通管43的在位于沉槽412a的内底壁上方的任意位置与沉槽412a的内底壁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为l2,其中l1>l2。

由于l1>l2,从而接水槽412中的水储存至一定量时,水面的高度将高于连通管43最高点,即水面到沉槽412a的内底壁的距离大于连通管43上最高位置到沉槽412a的内底壁的距离。当接水槽412中的水量逐渐增加时,接水槽412中的水优先填充至沉槽412a中,而且接水槽412中的水面高度不断上升,直至水面高度高于连通管43的最高点位置,接水槽412中的水可以通过连通管43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口43a与沉槽412a连通,沉槽412a中的水可以通过第一端口43a进入至连通管43,而且当接水槽412中的水面位置高于连通管43的最高点时,此时由于第二端口43b与外界连通,从而在连通管43处将产生虹吸现象,接水槽412中的水将从第一端口43a自动流入连通管43并从第二端口43b流出,进而可以将接水槽412中的水自动排出。

如图9-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风板组件6包括: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其中第一导风板61上具有用于气流通过的气流出口61a,气流出口61a在第一导风板6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导风板61。第二导风板62与第一导风板61相连,第二导风板62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在关闭位置和导风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二导风板62在关闭位置封闭气流出口61a,且第二导风板62在导风位置打开气流出口61a并适于导风。

由此可知,第一导风板61可移动,第一导风板61移动可以实现不同的导风角度。第二导风板62可打开和关闭气流出口61a,并且第二导风板62适于导风。在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62关闭气流出口61a,通过第一导风板61来导风或者关闭出风口12,气流在第一导风板61的导风作用下吹出出风口12。在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62打开气流出口61a,第二导风板62适于导风,至少一部分气流在第二导风板62的导风作用下从气流出口61a吹出出风口12。

需要说明的是,关闭位置和导风位置均是以第一导风板61为参照物时,第二导风板62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的位置关系,也是无论第一导风板61是否移动,第二导风板62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的导风位置和关闭位置均不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具有不同的运动组合,可以适应空调室内机100的多种模式。

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导风板61关闭出风口12,第二导风板62处于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62关闭第一导风板61上的气流出口61a。如图11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第二导风板62移动以打开气流出口61a,根据不同的风速、风量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导风板62的移动方向和相对第一导风板61的转动距离以控制送风角度或控制气流出口61a的开度,此时,第一导风板61可以关闭或打开出风口12,第一导风板61的打开角度根据用户需求可以调节,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冷模式下,为了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应尽量避免冷风直吹用户,此时可控制第一导风板61不动,仅由第二导风板62向上导风,使流过气流出口61a的冷风向上吹出。如图12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第一导风板61移动以打开出风口12,根据不同的风速、风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导风板61的移动方向和距离以控制送风角度或控制出风口12的开度,此时,可控制第二导风板62处于关闭位置,即第二导风板62关闭气流出口61a。可以理解的是,在制热模式下,为了提高用户的舒适性,达到快速制热的目的,可使第一导风板61向下导风,使热风向下吹出。

换而言之,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既可以当一个导风板使用,也可以各自展开运动,形成不同的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出风模式。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6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导风板61具有第一枢转轴线,第一枢转轴线位于第一端或邻近第一端。其中,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分别是第一导风板61宽度方向的两端。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端和第二端也可以分别是第一导风板61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导风板61可以以第一端或邻近第一端的位置为转动轴线实现第一导风板61的转动,从而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

第二导风板62可转动地设在第二端,第一导风板61与第二导风板62之间的枢转轴线被构造成第一导风板61的第二枢转轴线,在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62与第一导风板61层叠设置,且第二导风板62封堵气流出口61a,在导风装置,第二导风板62上远离第二端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61的第一端间隔开,且第二导风板62打开气流出口61a。由此可知,第一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轴线位于第一导风板61的两端,也就是说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的旋转中心轴线可位于出风口12的相对两侧。

例如,当第一导风板61的第一枢转轴线靠近第一端,且当第一导风板61封闭出风口12,第一端与出风口12的下边沿接触时,即当第一端为第一导风板61的下端时,第一导风板61可以大体绕出风口12的下边沿转动。此时,在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板62可以大体绕出风口12的上边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62可转动地与第一导风板61连接,第二导风板62在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62嵌入并封闭第一导风板61上的气流出口61a或层叠于第一导风板61上并封盖气流出口61a,第二导风板62在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62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张开并打开气流出口61a。由此可知,第二导风板62相较于第一导风板61可转动,第二导风板62转动以打开和关闭气流出口61a。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第二导风板62也可以是可滑动地与第一导风板61相连。第二导风板62可以嵌入气流出口61a,这样,第二导风板62可与第一导风板61形成为一个整体,整体性强。第二导风板62还可以层叠于第一导风板61上,可以起到较好的防尘的效果。其中,第二导风板6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62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转动的旋转中心轴沿平行于第一导风板6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62上连接有支撑部621,支撑部621连接于第二导风板62上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之间,且支撑部621沿垂直于第二导风板62的方向延伸,支撑部621与第一导风板61可转动地相连。由此可知,支撑部621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二导风板62相对于第一导风板61转动,由于支撑部621位于第二导风板6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也即第二导风板62的旋转中心轴位于第二导风板6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第二导风板62转动到导风位置时可以方便第二导风板62导风。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第二导风板62的旋转中心轴也可与第一导风板61的长度方向平行并穿过第二导风板62。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一导风板61上设有让位缺口61f,第二导风板62在导风位置贯穿让位缺口61f。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风板62在转动时,可能会与第一导风板61发生干涉,通过在第一导风板61上设置让位缺口61f,避免了第二导风板62与第一导风板61发生干涉。同时由第二导风板62在导风位置贯穿让位缺口61f的结构设置可知,第二导风板62的一部分伸入机壳1的风道内,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导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壳1上设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新风风机,新风风机设在机壳1内且位于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之间。从而可知,空调室内机100可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具体为,在新风风机转动时,室外新风可由新风进口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然后由新风出口排出至室内空间。

如图14-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电机安装组件53和驱动电机54。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设在机壳1内,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沿第一风轮5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中的至少一个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也就是说,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离心风轮,或第一风轮51为贯流风轮,第二风轮52为离心风轮。

如图18所示,电机安装组件53与机壳1连接且位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如图19所示,电机安装组件53具有安装腔53a,电机安装组件53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与安装腔53a连通的第一避让孔531和第二避让孔532。如图16所示,驱动电机54包括本体541,本体541设在安装腔53a内,本体541设有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分别位于本体541相对的两侧,第一转轴542穿过第一避让孔531与第一风轮51连接,第二转轴543穿过第二避让孔532与第二风轮52连接。由此既可以固定驱动电机54,提高驱动电机54固定的可靠性,又便于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分别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连接以驱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转动。同时提高了驱动电机54本身做功能力的利用率。

另外,送风部件5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且均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连接以驱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转动,不仅可以提高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动平衡及可靠性,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降低驱动电机54的数量,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和图18所示,驱动电机54还包括第一橡胶套544,第一橡胶套544设在本体541具有第一转轴542的一侧且套设在第一转轴542上,第一橡胶套544设在第一避让孔531内。由此可以进一步限定本体541在第一转轴542径向方向上的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驱动电机54固定的可靠性,进而提高驱动电机54工作的可靠性。

和/或驱动电机54还包括第二橡胶套545,第二橡胶套545设在本体541具有第二转轴543的一侧且套设在第二转轴543上,第二橡胶套545设在第二避让孔532内。由此可以进一步限定本体541在第二转轴543径向方向上的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驱动电机54固定的可靠性,进而提高驱动电机54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当第一橡胶套544设在第一避让孔531内时,第一避让孔531的内周壁上设有沿第一避让孔53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一挡板5311,第一橡胶套544的远离本体541的一端与第一挡板5311止抵。当第一避让孔531的内周壁上设有沿第一避让孔53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一挡板5311时,第一挡板5311可以限定第一橡胶套544朝向第一风轮51方向的位移,从而限定本体541沿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轴向方向的位移,提高驱动电机54固定的可靠性。

和/或当第二橡胶套545设在第二避让孔532内时,第二避让孔532的内周壁上设有沿第二避让孔532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挡板5321,第二橡胶套545的远离本体541的一端与第二挡板5321止抵。当第二避让孔532的内周壁上设有沿第二避让孔532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挡板5321时,第二挡板5321可以限定第二橡胶套545朝向第二风轮52方向的位移,从而限定本体541沿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轴向方向的位移,提高驱动电机54固定的可靠性。

如图20-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和驱动电机54。

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设在机壳1内,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沿第一风轮5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中的至少一个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也就是说,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离心风轮,或第一风轮51为贯流风轮,第二风轮52为离心风轮。例如,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为贯流风轮。

如图20所示,驱动电机54设在机壳1内,且位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驱动电机54具有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分别位于驱动电机54相对的两侧,第一转轴542和第一风轮51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543与第二风轮52的一端连接。由此既便于驱动电机54驱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转动,又可以降低驱动电机54的数量,降低成本。另外,还可以相对减小单个风轮的长度,提高风轮的动平衡及可靠性,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靠性。

如图20和图21所示,室内换热器3设在机壳1内,室内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第一换热器31设在第一风轮51和进风口11之间,第二换热器32设在第二风轮52和进风口11之间,在垂直于进风口11进风方向的平面内,驱动电机54的投影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投影和第二换热器32的投影之间。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在风轮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2排出,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由于与驱动电机54相对的位置气流无法直接流向机壳1内的风道内,一般气流绕过驱动电机54后流动。由此设置间隔开的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不仅可以简化室内换热器3的结构,简化室内换热器3的加工工艺,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省室内换热器3的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如图14-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和驱动电机54。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设在机壳1内,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沿第一风轮5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中的至少一个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也就是说,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离心风轮,或第一风轮51为贯流风轮,第二风轮52为离心风轮。

如图16所示,驱动电机54包括本体541,本体541设在安装腔53a内,本体541设有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分别位于本体541相对的两侧,第一转轴542与第一风轮51连接,第二转轴543与第二风轮52连接。由此便于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分别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连接以驱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转动。同时提高了驱动电机54本身做功能力的利用率。

另外,送风部件5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且均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连接以驱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转动,不仅可以提高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动平衡及可靠性,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降低驱动电机54的数量,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541包括外壳、第一定子、第一转子、第二定子和第二转子。外壳设在机壳1内,第一定子设在外壳内,第一转子设在外壳内,且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定子内,第一转轴542与第一转子连接,第二定子设在外壳内,第二定子与第一定子沿第一定子的轴向方向排布,第二转子设在外壳内,且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定子内,第二转轴543与第二转子连接。第一转轴542随第一转子转动,第二转轴543随第二转子转动,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的转动可以独立控制,从而实现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的独立控制,进而实现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独立控制,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模式。且该种驱动电机5结构简单。当然,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还可以统一控制。

进一步地,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可以同轴或不同轴设置,当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同轴设置时,第一转轴542的轴线和第二转轴543的轴线重合,当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不同轴时,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的轴线平行且间隔开。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体541还可以包括外壳、第一定子和第一转子。外壳设在机壳1内,第一定子设在外壳内,第一转子设在外壳内,且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定子内,第一转轴542和第二转轴543均与第一转子连接。由此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会同步转动,可以简化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进一步地,第一转轴522和第二转轴543为一体轴。

如图20、图22和图2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多个风轮、驱动电机54和导风件55。具体而言,多个风轮设在机壳1内且沿风轮的轴向间隔排列,多个风轮包括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例如,如图22所示,左侧的风轮为第一风轮51,右侧的风轮为第二风轮52。驱动电机54用于驱动多个风轮转动。导风件55为一个或多个,每相邻的两个风轮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导风件55,导风件55的左侧壁面设有向左延伸的左导风沿551,导风件55的右侧壁面设有向右延伸的右导风沿55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左导风沿551和右导风沿552,这样可以利用左导风沿551和右导风沿552分别包裹导风件55两侧的风轮的靠近导风件55一端的边缘,以利用左导风沿551将气流导向导风件55左侧的第一风轮51,利用右导风沿552将气流导向导风件55右侧的第二风轮52。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风轮的进风量,提高风轮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风轮的进风流场的稳定性,便于实现风轮的稳定进风,便于提高风轮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性能。

并且,通过设置左导风沿551和右导风沿552来提高风轮的进风稳定性,这样可以避免风轮产生喘振等噪音,以便于降低风轮的工作噪音,从而便于降低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噪音,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性能,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具体地,如图23所示,每个导风件55至少包括左端板553和右端板554,左端板553遮挡所在导风件55左侧的第一风轮51的右端面,右端板554遮挡所在导风件55右侧的第二风轮52的右端面,左导风沿551形成在左端板553的外周沿,右导风沿552形成在右端板554的外周沿。这样不仅便于左导风沿551和右导风沿552的加工成形,便于提高左导风沿551和右导风沿552的导风效果,而且可以利用左端板553和右端板554对导风件55两侧的风轮进行分隔,进一步便于风轮实现的稳定进风,避免相邻的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进风流场出现干扰,进一步便于提高风轮的进风量,降低风轮产生的工作噪音。

如图22和图2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多个风轮、驱动电机54和隔板56。具体而言,多个风轮设在机壳1内且沿风轮的轴向间隔排列,多个风轮包括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例如,如图22所示,左侧的风轮为第一风轮51,右侧的风轮为第二风轮52。驱动电机54用于驱动多个风轮转动。如图23所示,隔板56为一个或多个,每相邻的两个风轮200之间至少设有一个隔板56。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隔板56,在每相邻的两个风轮200之间至少设置一个隔板56。这样可以利用隔板56对每相邻的两个风轮200之间的气流通道进行分隔,便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形成各自的进风流场,避免相邻的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流场出现干扰,便于提高每个风轮流场的负压平衡性,避免在相邻的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产生不稳定负压区域,避免干扰相邻的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进风量,便于提高每个风轮进风流场的稳定性,便于提高每个风轮的进风量,便于提高风轮的工作效率,进而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性能。

并且,通过在每相邻的两个风轮之间至少设置一个隔板56,以提高多个风轮进风气流的流场稳定性,从而便于提高风轮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避免风轮发生喘振而产生较大的噪音,便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便于降低空调室内机的工作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工作稳定性好、噪音低、风场更均匀等优点。

如图24-图2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和驱动电机54。

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设在机壳1内,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沿第一风轮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中的至少一个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也就是说,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可以为离心风轮,或第一风轮51为贯流风轮,第二风轮52为离心风轮。

如图24所示,驱动电机54设在机壳1内且位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驱动电机54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分别相连。由此可知驱动电机54与第一风轮51相连以驱动第一风轮51转动、且驱动电机54与第二风轮52相连以驱动第二风轮52转动,即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共用一个驱动电机54,从而空调室内机100可以节省驱动电机54的布置数量,降低成本,同时在满足空调室内机100送风需求的前提下、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长度可以设计得较短,减小了每个风轮转动时的晃动,使得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具有良好的动平衡性,保证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运行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送风部件5的运行可靠性。而且,由于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有效利用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的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结构布局较为紧凑,节省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占用空间,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内的空间利用率。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轴承座组件8。如图24所示,轴承座组件8包括轴承座81,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端通过轴承座81可转动地设在机壳1上。

当第一风轮51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端通过轴承座81可转动地设在机壳1上时,第一风轮51的靠近驱动电机54的一端与驱动电机54相连以由驱动电机54驱动转动,则第一风轮51的轴向两端分别由驱动电机54和轴承座81支撑,从而可减小了第一风轮51转动时的晃动,保证第一风轮51转动稳定,保证了第一风轮51具有良好的动平衡性,同时减小了驱动电机54的电机轴的受力,提升了驱动电机54的使用可靠性。

当第二风轮52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端通过轴承座81可转动地设在机壳1上时,第二风轮52的靠近驱动电机54的一端与驱动电机54相连以由驱动电机54驱动转动,则第二风轮52的轴向两端分别由驱动电机54和轴承座81支撑,从而可减小了第二风轮52转动时的晃动,保证第二风轮52转动稳定,保证了第二风轮52具有良好的动平衡性,同时减小了驱动电机54的电机轴的受力,提升了驱动电机54的使用可靠性。

其中,轴承座81与机壳1可拆卸地相连或为一体件。当轴承座81与机壳1可拆卸地相连时,说明轴承座81与机壳1分别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部件,采用装配的手段连接在一起,此时轴承座81与机壳1可以可拆卸地相连,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良好的拆装灵活性,便于后期维护,同时简化了轴承座81和机壳1的结构。当轴承座81与机壳1为一体件时,说明轴承座81与机壳1为一个整体件不可拆分,例如轴承座81可以与机壳1一体成型、或者焊接相连、或者二次注塑成型等,可以保证轴承座81与机壳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由此,轴承座81与机壳1之间的连接方式具有良好的设计灵活性,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良好的结构设计灵活性。可以理解的是,当轴承座81与机壳1可拆卸相连时,轴承座81与机壳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限,例如轴承座8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螺钉或螺栓等)、卡扣等与机壳1相连。

如图24和图2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座组件8还包括设在轴承座81内的轴承82和柔性套83,轴承82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中的至少一个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端相连,柔性套83夹设于轴承82与轴承座81之间。例如,如图26所示,轴承座81上可以形成有装配腔81a,轴承82和柔性套83均设于装配腔81a,柔性套83可以大致形成为筒状结构,柔性套83套设在轴承82外且柔性套83的外壁面与装配腔81a的壁面相止抵。由于柔性套83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当轴承82和柔性套83均安装于装配腔81a时,轴承82与轴承座81均挤压柔性套83以使柔性套83发生变形,柔性套83为恢复其原有形状、对轴承82和轴承座81产生反作用力,使得轴承82和柔性套83更加牢靠地安装于装配腔81a,有效实现了轴承82的固定,避免轴承82脱离轴承座81,且轴承座81无需设置其他固定轴承82的结构,从而简化了轴承座81的结构。此外,柔性套83还可以吸收轴承82的振动,起到减振作用,例如,柔性套83可选为橡胶套,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7所示,机壳1内具有第一出风通道101和第二出风通道102,出风口11包括第一出风开口121和第二出风开口122,第一出风通道101的出口连通至第一出风开口121,第二出风通道102的出口连通至第二出风开口122,空调室内机100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通道101将气流送至第一出风开口121、并通过第一出风开口121实现送风,还可以通过第二出风通道102将气流送至第二出风开口122、并通过第二出风开口122实现送风。

如图20、图24和图27所示,送风部件5包括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和驱动电机54,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可以间隔设置,第一风轮51设于第一出风通道101的入口,则第一风轮51转动时可以驱动气流流至第一出风通道101内,第二风轮52设于第二出风通道102的入口,则第二风轮52转动时可以驱动气流流至第二出风通道102内。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且驱动电机54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驱动相连,也就是说,驱动电机54与第一风轮51相连以驱动第一风轮51转动、且驱动电机54与第二风轮52相连以驱动第二风轮52转动,即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共用一个驱动电机54,从而空调室内机100可以节省驱动电机54的布置数量,降低成本,同时在满足空调室内机100送风需求的前提下、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长度可以设计得较短,减小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转动时的晃动,使得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具有良好的动平衡性,保证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运行可靠性。而且,由于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有效利用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的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结构布局较为紧凑,节省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占用空间,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内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27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电控部件10,电控部件10设在机壳1内,使得机壳1可以对电控部件10起到有效保护。电控部件10位于第一出风通道101和第二出风通道102之间,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4相对设置且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4电连接。电控部件10可以控制驱动电机54的运行状态。由此,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之间距离较近,方便了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之间的接线,且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之间的接线较短,方便了驱动电机54的走线布置,有利于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相对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在垂直于驱动电机54轴线的方向上、电控部件10可以与驱动电机54相对设置,则在垂直于驱动电机54轴线的方向上、电控部件10的投影可以与驱动电机54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通过将电控部件10设在第一出风通道101和第二出风通道102之间,并使得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相对设置,有效利用了第一出风通道101和第二出风通道102之间的空间,同时方便了驱动电机54的接线和走线布置,有利于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生产效率。由此,驱动电机54和电控部件10布置合理,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布局较为合理。

如图20、图24和图2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送风部件5包括: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和驱动电机54。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且与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分别相连。由此可知,驱动电机54与第一风轮51相连以驱动第一风轮51转动、且驱动电机54与第二风轮52相连以驱动第二风轮52转动,即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共用一个驱动电机54,从而空调室内机100可以节省驱动电机54的布置数量,降低成本,同时在满足空调室内机100送风需求的前提下、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长度可以设计得较短,减小了每个风轮转动时的晃动,使得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具有良好的动平衡性,保证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的运行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送风部件5的运行可靠性。而且,由于驱动电机54设在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有效利用了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之间的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结构布局较为紧凑,节省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占用空间,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内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28和图29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风道组件50设在机壳1内且限定出连通在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之间的送风风道50a,第一风轮51和第二风轮52均设于送风风道50a。

结合图28和图29,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控部件10和走线结构40。电控部件10设在第一风轮51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侧和/或第二风轮52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侧,也就是说,电控部件10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风轮51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侧可以用来设置至少一个电控部件10,第二风轮52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侧也可以用来设置至少一个电控部件10,且“第一风轮51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侧”、“第二风轮52的远离驱动电机54的一侧”中的至少一处设有至少一个电控部件10。

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通过电线相连,走线结构40设在风道组件50上,也就是说,走线结构40与风道组件50直接或间接相连,走线结构40对电线限位,以使电线沿风道组件50走线。

由此,由于电控部件10与驱动电机54至少相距一个风轮(第一风轮51或第二风轮52)的轴向长度,从而通过设置走线结构40对电线限位,可以提高电线的走线便利性和安全性。另外,通过将走线结构40设置在风道组件50上,从而可以巧妙地利用空调室内机100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电线的走线安全,而且可以缩短电线从驱动电机54到走线结构40的走线长度,进而降低电线的投入成本。

此外,当驱动电机54也设置于风道组件50时,由于走线结构40设置在风道组件50上,从而在向风道组件50安装第一风轮51、第二风轮52以及驱动电机54后,可以顺势向走线结构40限定的走线槽40a布线,从而实现模块化装配,简化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壳1包括背板19,背板19具有用于避让墙面装饰件的凹陷部19a。从而可以在机壳1上留出足够避让墙面装饰件的空间,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能够对墙面装饰件进行避让,这样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100与设有墙面装饰件的墙面和天花板的贴合安装,例如空调室内机100可以贴合安装在墙体与天花板之间的拐角处,空调室内机100的上表面和后表面可以同时与墙体和天花板紧密贴合,相比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可以防止空调室内机100与墙面装饰件发生干涉,从而空调室内机100能够安装在设有墙面装饰件的位置,可以降低对空调室内机100安装位置的要求,便于空调室内机100的设置,提高空调室内机100可安装位置的范围,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安装灵活性,便于空调室内机100与安装环境相融合,减小空调室内机100安装后室内空间的压迫感,提高室内顶部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便于空调室内机100与安装环境更加和谐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控制组件(图未示出),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状态、导风板组件6的导风位置、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强度。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工作的灵敏性,便于用户根据不同的需求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果和送风效果,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电辅热装置30,电辅热装置30设在机壳1内且与室内换热器3间隔设置。从而可以增强空调室内机100的制热效果,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热效率。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安装结构2可拆卸地设在机壳1的顶部。由此可知,用户在将空调室内机100进行安装时,可先将安装结构2固定在墙体和/或天花板上,然后将机壳1与安装结构2连接。进而可完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安装。

如图1、图3、图4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结构2包括导轨21,机壳1的顶部设有导轨槽17,安装结构2与机壳1滑动配合。由此可知,安装结构2与机壳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便于装配。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导风百叶20,导风百叶20可转动地设在空调室内机100的风道内且靠近出风口12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扩大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角度,使空调室内机100多角度送风。

可选地,导风百叶20上设有多个微孔(图未示出)。从而当导风百叶20遮挡至少一部分风道时,气流可沿着多个微孔流动至出风口12,进而可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部分无风感或整体无风感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