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外机和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5571发布日期:2020-01-14 23:4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外机和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和应用该空调室外机的空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气处理装置(例如,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了。如何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一直是研发人员着重关注的课题。现有的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风冷降温方式,换热效率低,能效难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旨在提高空调室外机的能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底盘和安装于所述底盘的换热器,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

打水结构,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底盘内,用于将所述底盘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换热器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换热器;

补水结构,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连通,用于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内补水;和/或,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底盘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内补水。

可选地,当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底盘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内补水时,所述补水结构包括引流管路,所述引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底盘连通,另一端与室内侧水源连通。

可选地,所述引流管路的远离所述底盘的一端与与所述空调室外机匹配的空调室内机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内引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

可选地,所述引流管路的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一端低于所述引流管路的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通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底盘内形成有第一储水空间和第二储水空间,所述第一储水空间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下方,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内的水打起;所述引流管路的与所述底盘连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水空间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二储水空间内补水;所述底盘内还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和所述第二储水空间的导流槽,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水空间内的水导入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内。

可选地,当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连通,用于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内补水时,所述补水结构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上方,所述顶盖的上表面凹设有雨水收集槽,所述顶盖的面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雨水收集槽的滴落孔,用于将所述雨水收集槽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所述集水布水结构。

可选地,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包括集水结构、布水结构及聚水结构;

所述集水结构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

所述布水结构设于所述换热器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换热器;

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布水结构的背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并邻近所述集水结构设置,用于收集所述集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一侧的冷凝水,并将收集到的冷凝水导入所述布水结构;

所述滴落孔开设于所述顶盖的面向所述聚水结构的表面,用于将所述雨水收集槽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所述聚水结构。

可选地,所述补水结构还包括外接水管接头,所述外接水管接头贯穿所述顶盖和所述聚水结构设置,并与所述布水结构连通,用于向所述布水结构内补水。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接水管接头的水路上的控制阀,用于导通或阻断所述水路。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水位控制器,所述水位控制器设于所述底盘内,并与所述控制阀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系统,该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底盘和安装于所述底盘的换热器,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

打水结构,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底盘内,用于将所述底盘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换热器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换热器;

补水结构,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连通,用于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内补水;和/或,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底盘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内补水;

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至少部分打水结构设置在储水结构内,便可利用打水结构将储水结构内的水打起;之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设置在打水结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将被打起的水进行收集;最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的换热器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换热器,完成对换热器的加湿过程。此时,换热器于空气处理装置中,获得了额外的加湿过程,获得了额外的冷量,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得以提高。

进一步地,当空气处理装置为空调室外机时,即当将前述布水装置应用于空调室外机时,空调室外机的底盘即为前述布水装置的储水结构,空调室外机中底盘、打水结构、集水布水结构及换热器的设置可参照前述布水装置中的储水结构、打水结构、集水布水结构及换热器的设置,原理和效果相同。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提高空调室外机的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装配有壳体时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3为图2中ⅲ处放大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4为图3中ⅳ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6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移除集水结构和聚水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ⅶ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ⅸ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ⅹ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处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1中空气处理装置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b处的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为空调室外机,并装配有壳体、外接水管接头、控制阀及水位控制器;

图16为图15中c处的放大图;

图17为图15中空气处理装置移除壳体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5中空气处理装置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布水装置100,其可应用于空气处理装置1000(例如,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包括换热器200。本实用新型布水装置100于空气处理装置1000中的应用,可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0中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下面以本实用新型布水装置100应用于空调室外机为例进行介绍: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该布水装置100包括:

储水结构10;

打水结构20,所述打水结构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10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10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30,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打水结构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换热器200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换热器200。

下面以本实用新型布水装置100水平设置为例进行介绍:

具体地,储水结构10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或槽体结构,即,储水结构10的上表面凹设有储水空间,用于储存水体。进一步地,储水结构10可以是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底盘,也可以是专门设置在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空气处理装置1000内的可起到储水作用的结构(例如,接水槽、接水盘、接水盒等)。需要说明的是,储水结构10内的水可以是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空气处理装置1000室内侧的冷凝水,也可以是自来水、雨水或其他水体。

打水结构20可以为打水环圈,打水环圈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打水环圈的底部位于储水结构10的储水空间内、顶部位于储水结构10的储水空间上方。进一步地,打水环圈能够绕其轴线转动,以使其底部将储水结构10内的水打起。当然,为了使打水环圈能够绕其轴线转动,布水装置100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打水环圈绕其中心轴线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为轴流风机50,轴流风机50包括电机51和轴流风轮53,打水环圈环绕设置于轴流风轮53的外缘。当轴流风机50运行时,电机51驱动轴流风轮53转动,轴流风轮53带动打水环圈转动,从而使得打水环圈的底部能够将储水结构10内的水打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也可以为电机;此时,打水环圈可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当电机运行,电机驱动打水环圈转动。或者,驱动组件还可以为电机、齿轮及齿圈的组合;此时,齿圈可沿打水环圈的周向环绕打水环圈设置,并安装固定于打水环圈;齿轮可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并与齿圈啮合;当电机运行,电机通过齿轮和齿圈的配合驱动打水环圈转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实施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打水结构20也可以为打水板、打水轮或其他合理且有效的打水结构20。相应的驱动组件可采用电机驱动的曲柄摇杆机构,以使条形设置的打水板的一端高度摆动,从而接触并打起储水结构10内的水;也可直接采用电机对打水轮的转动进行驱动,以使打水轮的外缘在转动过程中接触并打起储水结构10内的水。当然,其他打水结构20对应的驱动组件也可做合理且有效的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集水布水结构30中存在部分结构位于打水结构20的上方,用于收集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储水结构10内的水;同时,集水布水结构30中还存在部分结构位于换热器200的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储水结构10内的水导向换热器200。需要说明的是,水既可以由换热器200的正上方被竖直地导向换热器200,也可以由换热器200的斜上方被斜向地导向换热器200。具体地,集水布水结构30可以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按其板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地、倾斜地设置在打水结构20和换热器200的上方,并且,该板状结构的板面高度按由打水结构20到换热器200的方向逐渐递减。此时,板状结构的下表面可收集到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储水结构10内的水,并且,这部分收集到的储水结构10内的水可沿该板状结构的下表面流向换热器200的上方,最后在换热器200的上方滴落而与换热器200接触,完成对换热器200的加湿过程。当然,还可以在上述板状结构的四周朝向储水结构10(向下)凸设挡水板,以得到集集水功能和布水功能于一体的罩盖结构,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集水和布水。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至少部分打水结构20设置在储水结构10内,便可利用打水结构20将储水结构10内的水打起;之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30设置在打水结构20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30将被打起的水进行收集;最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30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换热器200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30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换热器200,完成对换热器200的加湿过程。此时,换热器200于空气处理装置1000中,获得了额外的加湿过程,获得了额外的冷量,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得以提高。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包括集水结构31和布水结构33;

所述集水结构31设于所述打水结构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33;

所述布水结构33设于所述换热器200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31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换热器200。

具体地,集水结构31可以为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下表面对水进行收集;也可以为罩盖结构,以利用其内表面对水进行收集;相应地,布水结构33可以为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上表面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水沿其上表面流动至边缘而滴向换热器200;也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槽体结构或箱体结构,以利用其内部空间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利用开口或开孔,将水滴向换热器200。并且,集水结构31和布水结构33之间的导流,既可以直接通过上下滴落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集水结构31和布水结构33之间设置导流管、导流槽等导流结构实现。

如此,集水布水结构30被拆分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简单的部件,可在各自独立地生产制造之后,再一同进行组装装配,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制造的难度,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效率,而且部件之间还实现了相互可拆卸,提升了更换维修的便捷性,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结构33的背离所述换热器200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331,所述布水结构33的面向所述换热器200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331的布水孔332。

具体地,布水孔332设置在换热器200的正上方,此时,布水结构33的储水槽331内的水可通过布水孔332直接滴落至换热器200的上表面,完成对换热器200的加湿过程。此时,集水结构31邻近布水结构33设置,用于收集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33的储水槽331内。

如此,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可靠性高。并且,极大地缩短了水滴在到达换热器200之前的行程,避免了水滴的损失,避免了冷量的损失,从而有效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水槽331的底壁于所述布水孔332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334,所述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低于所述储水槽331的侧壁的高度。此时,由集水结构31导入储水槽331内的水体,无法在第一时间由布水孔332而漏下;需要在储水槽331内积累,使得液面升高至高于第一挡边334的高度后才可漏下,而在水体的积累过程中,水体中的泥沙等杂质便可得到沉降。即,利用第一挡边334高于储水槽331底壁而发生的止挡作用,可以使储水槽331内的水体进行泥沙等杂质的沉降过程,从而大大降低储水槽331内的表层水中杂质的含量,进而减少随水滴漏下而与换热器200接触的泥沙等杂质的数量,降低泥沙等杂质对换热器200的侵蚀和影响,避免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受影响。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为h,则满足条件:3mm≤h≤6mm。第一挡边334的高度h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若过高,则储水槽331内需要聚集大量的水体,才能使水通过布水孔332而漏下,此时,会造成大量水体无法漏下,形成浪费,导致冷量大量损失;若过低,则泥沙等杂质的沉降效果将明显下降,此时,还是会存在部分泥沙等杂质随水滴漏下而侵向换热器200,侵蚀和影响换热器200,使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受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挡边334的高度h设计在不低于3mm、且不高于6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挡边334的高度h可以选用3mm、3.1mm、3.2mm、3.3mm、3.5mm、4mm、4.5mm、5mm或者6mm。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布水孔332的孔径为d1,则满足条件:3mm≤d1≤6mm。布水孔332的孔径d1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会造成储水槽331内水体漏下过快,造成水体未与换热器200充分接触而流散开,造成冷量的损失;若过小,则会造成储水槽331内水体漏下过慢,造成换热器200的加湿效率降低,从而导致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减弱;并且,布水孔332的孔径d1过小,还会使得布水孔332容易被泥沙等杂质堵塞,造成漏水不良,使得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减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布水孔332的孔径d1设计在不低于3mm、且不高于6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布水孔332的孔径d1可以选用3mm、3.1mm、3.2mm、3.3mm、3.5mm、4mm、4.5mm、5mm或者6mm。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结构33的面向所述换热器200的表面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331的溢流孔333,所述储水槽331的底壁于所述溢流孔333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二挡边335,所述第二挡边335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且低于所述储水槽331的侧壁的高度。可以理解的,若布水孔332堵塞,则储水槽331内的液面高度将不断升高;此时,溢流孔333及第二挡边335的设置,可使得储水槽331内的水体在液面升高至高于第二挡边335的高度时,便可由溢流孔333漏下而滴向换热器200,实现对换热器200的加湿过程,从而有效避免了布水孔332堵塞时水体由储水槽331侧壁溢出而造成冷量大量损失的情况,使得布水结构33在布水孔332堵塞时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实现对换热器200的加湿,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进而提升了布水装置100的可靠性。

具体地,布水孔332设有若干,若干布水孔332沿布水结构3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溢流孔333也设有若干,但数量少于布水孔332的数量,每一溢流孔333均设置在相邻两布水孔332之间;并且,溢流孔333的孔径大于布水孔332的孔径;这样,当布水孔332堵塞时,溢流孔333可起到有效的导流作用,保障水体导向换热器200,保障布水结构33的正常运行。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挡边335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之差为l,则满足条件:5mm≤l≤8mm。第二挡边335的高度与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之差l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当布水孔332堵塞时,储水槽331内的液面高度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高于第二挡边335的高度,从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断档,期间换热器200未得到加湿,换热效率明显下降;并且,第二挡边335的高度与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之差l过大,还会使得储水槽331内聚集大量的水体,一方面,大量水体无法漏下,会造成冷量损失,另一方面,大量水体重量过大,影响布水结构33的稳定性;若过小,则当集水结构31的集水效率加快时,储水槽331内的液面很容易高过第二挡边335而发生布水孔332和溢流孔333同时漏水的现象,导致水体漏下过多,造成水体未与换热器200充分接触而流散开,造成冷量的损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挡边335的高度与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之差l设计在不低于5mm、且不高于8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挡边335的高度与第一挡边334的高度之差l可以选用5mm、5.1mm、5.2mm、5.3mm、5.5mm、6mm、6.5mm、7mm或者8mm。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溢流孔333的孔径为d2,则满足条件:8mm≤d2≤15mm。溢流孔333的孔径d2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当布水孔332堵塞、溢流孔333开始导流时,会造成储水槽331内水体漏下过快,造成水体未与换热器200充分接触而流散开,造成冷量的损失;若过小,则当布水孔332堵塞、溢流孔333开始导流时,会造成储水槽331内水体漏下过慢,此时由于溢流孔333的数量较少,不仅会造成换热器200的加湿效率降低,使得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降低;而且储水槽331内的液面还有可能继续升高,最终由储水槽331的侧壁溢出,导致冷量大量损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溢流孔333的孔径d2设计在不低于8mm、且不高于15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溢流孔333的孔径d2可以选用8mm、8.1mm、8.2mm、8.3mm、8.5mm、9mm、10mm、12mm或者15mm。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结构31包括导流板311,所述导流板311倾斜设置于所述打水结构20上方,所述导流板3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高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高于所述布水结构33,并位于所述布水结构33所在范围内。即,导流板311的第二侧边高于其第一侧边,导流板311的第一侧边高于布水结构33,并位于布水结构33的储水槽331的槽口所在范围内。此时,导流板311的下表面可对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进行收集;之后,这部分收集到的水可沿导流板311的下表面、并按由第二侧边向第一侧边的方向流动至导流板311的第一侧边;接着,由导流板311的第一侧边滴落至布水结构33的储水槽331内。集水结构31如此的设置,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集水效率高,可靠性高。并且,与布水结构33配合良好,可实现向布水结构33快速导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布水结构33凸设有第一挡板312。即,集水结构3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边的第一挡板312,该第一挡板312竖直设置,且其靠下的侧边朝向布水结构33的储水槽331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挡板312的设置,可止挡住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部分飞溅水,使这部分飞溅水能够沿第一挡边334的表面顺利进入布水结构33内,从而提升了集水结构31的集水效率,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10凸设有第二挡板313。即,集水结构31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侧边的第二挡板313,该第二挡板313竖直设置,且其靠下的侧边朝向储水结构10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二挡板313的设置,可止挡住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部分飞溅水,使这部分飞溅水能够沿第二挡板313的表面流下而回归到储水结构10内,重新循环而被收集,从而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请进一步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导流板3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则满足条件:5°≤α≤30°。导流板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导流板311的倾斜角度过大,将会造成布水装置100整体高度过高,从而导致空气处理装置1000体积庞大,不便安置和安装;若过小,则导流板311的倾斜角度过小,其下表面的水滴流动将会极其缓慢,难以导入布水结构33,从而导致布水结构33缺水,水难以到达换热器200。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导流板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设计在不低于5°、且不高于30°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导流板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可以选用5°、6°、7°、8°、10°、15°、20°或者30°。

如图3、图4、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还包括围设于所述布水结构33四周的框架35,所述框架35的面向所述打水结构20的表面开设有透水口351,所述集水结构31设于所述透水口351上方,并与所述框架35连接。如此,实现了集水结构31于框架35的安装固定,提升了集水结构31的设置稳定性,保障了集水结构31与布水结构33的有效配合,提升了二者配合的可靠性,从而有效保障了布水装置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了换热器200的加湿效果,保障了换热器200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

本实施例中,集水结构31的导流板311倾斜设置在透水口351的上方,此时,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穿过透水口351而到达导流板311的下表面,并沿导流板311的下表面流向布水结构33的上方,后由布水结构33的上方滴落进入布水结构33。进一步地,集水结构3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边的第一挡板312和设置在第二侧边的第二挡板313,第一挡板312和第二挡板313均竖直向下设置;导流板311的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另外两条侧边分别竖直向下凸设有第三挡板;此时,两第三挡板分别与第二挡板313连接而形成“u”型挡边,可用于止挡住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飞溅水,减少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相应地,透水口351的对应该“u”型挡边的侧边竖直向上凸设有围板353,围板353的顶部与“u”型挡边的底部对应连接。这样,集水结构31与框架35可围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集水空间,可有效避免水到处飞溅,提升了集水效率,避免了冷量的损失,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挡板313的背离所述导流板311的侧边形成有插接槽314,所述透水口351的侧边朝向所述插接槽314凸设有围板353,所述围板353的背离所述透水口351的侧边插设于所述插接槽314内。即,上述围板353的顶部与“u”型挡边的底部采用插接的形式进行连接。如此,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并且可使得围板353和第二挡板313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使得布水装置100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围板353的顶部与“u”型挡边的底部的连接,还可采用如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实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313的背离所述导流板311的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10凸设有第一连接板315,所述第二挡板313的背离所述导流板311的侧边向外凸设有第二连接板316,所述第二连接板316的背离所述第二挡板313的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10凸设有第三连接板317,所述第一连接板315、所述第二连接板316及所述第三连接板317围合形成所述插接槽314。这样的设计,可使得被第二挡板313的内壁面所止挡住的飞溅水在流下的过程中不被其他结构所遮挡,从而使得这部分飞溅水能够顺利地回流至储水结构10内而实现循环,进而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同时,如此的插接槽314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稳定性、可靠性优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315的背离所述围板353的表面朝向所述导流板311呈导斜面3151设置。如此,可减小第一连接板315下表面的面积,减小由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被第一连接板315的下表面阻挡而直接滴落回储水结构10内的可能性。即,水体接触导斜面3151后会被直接导向集水结构31的导流板311的下表面,从而被集水结构31收集而进入布水结构33,从而提高了集水结构31的集水效率和集水量,提高了进入布水结构33的水量,提高了换热器200所获得的冷量,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槽314内设有密封件(未图示),所述密封件分别抵接所述插接槽314的槽壁和所述围板353的插设于所述插接槽314内的表面。如此,利用密封件,可对插接槽314的槽壁和围板353的插设于插接槽314内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有效的密封,防止水由该间隙流出,从而减少了水体的泄漏,减少了冷量的损失。即,提高了集水结构31的集水效率和集水量,提高了进入布水结构33的水量,提高了换热器200所获得的冷量,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透水口351的宽度范围在竖直方向上覆盖所述打水结构20的宽度范围。如此,可提升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穿过透水口351而到达导流板311下表面的概率,提升进入布水结构33内的水量,提升换热器200的加湿量,减少冷量损失,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打水结构20的宽度边缘与与之相对的透水口351的宽度边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w不低于10mm、且不高于45mm。打水结构20的宽度边缘与与之相对的透水口351的宽度边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w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若过小,则透水口351的宽度过小,穿过透水口351而到达导流板311下表面的水量会过小,冷量损失会过大,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将明显降低;若过大,则透水口351的宽度过大,不仅会使得布水装置100整体变厚,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0变厚,不便安置和安装,而且还会使得导流板311的宽度变大,倾斜角度下降,导流效果变差,从而影响布水结构33内的水量,造成冷量损失,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将明显降低。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打水结构20的宽度边缘与与之相对的透水口351的宽度边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w设计在不低于10mm、且不高于45mm的范围内。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打水结构20的宽度边缘与与之相对的透水口351的宽度边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w,可以选择10mm、11mm、12mm、13mm、15mm、20mm、30mm或者45mm。

如图1、图2、图6及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装置100还包括:

罩壳40,所述罩壳40设于所述储水结构10和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之间,并与所述储水结构10和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围合形成风道41,所述风道41设有进风口43和出风口45,所述换热器200设于所述出风口45处;和

风机50,所述风机50设于所述风道41内,用于将气流由进风口43引入,并将气流由出风口45吹出,所述打水结构20设于所述风机50的风轮53外缘。

具体地,集水布水结构30中的框架35连接于罩壳40的顶部,罩壳40的底部伸入储水结构10内,并连接于储水结构10的内表面。即,集水布水结构30通过罩壳40安装固定于储水结构10。本实施例中,布水结构33、框架35及罩壳40为一体成型(如注塑成型)的一体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三者也可单独成型制造,后利用连接结构(如卡扣、螺钉等)进行相互之间的安装固定。

如此,打水结构20被设置在了风道41内,与之相配合的储水结构10和集水布水结构30则分别位于风道41的底部和顶部。此时,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一部分被集水布水结构30收集利用,由换热器200的顶部对换热器200进行了加湿,另一部分则被气流直接吹向换热器200表面,对换热器200的表面进行了加湿,两部分共同作用,有效增大了加湿面积,提升了加湿效率,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与此同时,打水结构20设于风机50的风轮53外缘,由风机50进行驱动,不仅避免了其他驱动组件的设置,简化并优化了布水装置100的结构,而且打水结构20在风机50的带动下转动更加稳定,打水效率更加高效,还可进一步提升布水装置100对换热器200的加湿效率,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此外,可以理解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例如,窗式空调器、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能效的提高,还有利于合理地降低产品硬性需求的风量,不仅可有效降低整机的噪音,还有利于节省电能,降低成本。

如图1、图2、图6及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装置100还包括支架60,所述支架60包括:

安装座61,所述安装座61设于所述进风口43处,并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风机50的安装位;

支撑脚63,所述支撑脚63凸设于所述安装座61的外侧壁,所述支撑脚63的背离所述安装座6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储水结构10;以及

连接臂65,所述连接臂65凸设于所述安装座61的外侧壁,所述连接臂65的背离所述安装座6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罩壳40。

如此,不仅可实现风机50的安装固定,而且采用新型的支架60结构,还可进一步提升风机50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打水结构20的打水效果更加稳定和可靠,使得布水装置100对换热器200的加湿效果更加稳定和可靠,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0能效的提升效果更加稳定和可靠。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打水结构20呈环圈状结构,并面向所述换热器200设置,所述环圈状结构的底部设于所述储水结构10内。如此,不仅可有效保障打水结构20的打水效果,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稳定性、可靠性均优异。

同理,所述储水结构10呈盘状结构,不仅可有效保障打水结构20的打水效果,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稳定性、可靠性均优异。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集水布水结构30还包括:

聚水结构37,所述聚水结构37设于所述布水结构33的背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并邻近所述集水结构31设置,用于收集所述集水结构31背离所述打水结构20一侧的冷凝水,并将收集到的冷凝水导入所述布水结构33。

本实施例中,在打水结构20将储水结构10内的水打起后,部分水滴会飞溅至并附着在打水结构20上方的集水结构31的下表面(即导流板311的下表面)。由于储水结构10内的水通常温度都较低(特别是当储水结构10内的水的来源为室内侧的冷凝水时),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温度较高的空气遇冷后,容易在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冷凝形成冷凝水。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聚水结构37的设置,可实现对这部分冷凝水的收集,并通过将这部分冷凝水导入布水结构33,可将这部分冷凝水直接用于换热器200的加湿,为换热器200提供了更多的冷量,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同时,这样的设置还有效防止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内部积水,节约了水资源。

具体地,聚水结构37可以是倾斜设置的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上表面对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形成的冷凝水进行承接,之后将这部分冷凝水可沿该板状结构的上表面流动至边缘而滴向布水结构33;聚水结构37也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槽体结构或箱体结构,以利用其内部空间对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形成的冷凝水进行承接,之后利用开口或开孔,将水滴向布水结构33。进一步地,聚水结构37与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的连通,既可以通过设置连通管、连通槽等结构实现,也可以是聚水结构37与集水结构31连接后,通过设置连通口、连通孔等结构实现,从而实现聚水结构37对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形成的冷凝水的收集。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聚水结构37既可以与集水结构31连接为一体结构,一起生产制造、一起组装装配;也可以与集水结构31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分别生产制造、分别组装装配。本实施例中,聚水结构37与集水结构31为一体结构;这样,一方面,便于将聚水结构37与集水结构31进行连通,不必设计复杂的连通结构,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制造的难度,提高了生产制造的效率,拆装更加方便,结构更加稳定,产品的可靠性得以有效提升。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聚水结构37背离所述布水结构33的表面设有聚水槽371,所述集水结构31背离所述打水结构20的一侧表面设有集水槽318,所述聚水槽371与所述集水槽318连通设置。

具体地,聚水槽371凹陷形成于聚水结构37的上表面,集水槽318凹陷形成于集水结构31的上表面,并且,聚水槽371与集水槽318之间为连通关系。这样,当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形成有冷凝水时,这部分冷凝水先是容纳于集水槽318内,之后从集水槽318流向聚水槽371内;此时,聚水结构37的面向布水结构33的表面可开设连通聚水槽371和布水结构33的开口或开孔,以将这部分冷凝水导入布水结构33而实现对换热器200的加湿。如此,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形成的冷凝水,在被收集并加以利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滴落遗失,即进一步减少了冷量的损失,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聚水槽371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水槽318的导水口372。

本实施例中,聚水结构37为槽体结构,集水结构31连接于聚水结构37的一侧壁而与聚水结构37形成为一体结构,并且,该侧壁成为集水槽318、聚水槽371的公用槽壁。进一步地,导水口372开设于该公用槽壁,使得集水槽318与聚水槽371连通,使得集水槽318内的冷凝水能够通过该导水口372而流入聚水槽371内。当然,可以理解的,导水口372既可以是公用槽壁上的切口,外形为“u”型或其它形状;导水口372也可以是公用槽壁上的通孔,外形为圆形或方形。此外,导水口372的数量可以根据冷凝水的实际水量而设计,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甚至更多。

这样,通过聚水槽371的侧壁开设导水口372直接与集水槽318连通的设计,极大地缩短了集水结构31背离打水结构20一侧表面形成的冷凝水在到达换热器200之前的行程,避免了冷量的损失,从而有效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如图10、图13及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318的深度在远离所述聚水槽37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当集水槽318内出现冷凝水时,冷凝水可以快速地向集水槽318的靠近聚水槽371的一侧汇集,之后通过导水口372而流入聚水槽371内。此过程,大大提高了冷凝水的汇集效率,导流效果好,冷量损失小,有效提升了加湿、换热的效率。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聚水槽371设有连通所述布水结构33的排水孔373。具体地,排水孔373开设在聚水槽371的底壁,并位于布水结构33的正上方,此时,聚水槽371内的水可通过排水孔373直接滴入布水结构33,而后由布水结构33导向换热器200,结构较为简单,生产制造方便,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排水孔373设置有多个,多个排水孔373沿聚水槽37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时,布水孔332也设置有多个,多个布水孔332沿储水槽3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排水孔373与布水孔332在水平方向上呈错位设置。其中,多个布水孔332均设置在换热器200的正上方,此时,布水结构33内的水可通过布水孔332直接滴落至换热器200的上表面,完成对换热器200的加湿过程。聚水槽371内的水先是通过间隔设置的多个排水孔373滴落至布水结构33内,过程中,由于排水孔373与布水孔332在水平方向上呈错位设置,由排水孔373滴落的水不会直接穿过布水孔332而滴落至换热器200,而是聚集在布水结构33内;之后,再通过布水孔332均匀地导向换热器200,形成对换热器200的喷淋效果,如此大大提高了对换热器200加湿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孔373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三挡边375,所述第三挡边375的高度低于所述聚水槽371的深度。其中,第三挡边375设置于聚水槽371的底壁,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在实际应用中,由集水槽318流入聚水槽371内的水体,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排水孔373而滴落至布水结构33内;需要在聚水槽371内积累,使得液面升高至高于第三挡边375的高度后才可滴落。而在水体的积累过程中,水体中的泥沙等杂质便可得到沉降。即,利用第三挡边375高于聚水槽371底壁而发生的止挡作用,可以使聚水槽371内的水体进行泥沙等杂质的沉降过程,从而大大降低聚水槽371内的表层水中杂质的含量,进而减少随水滴滴落至布水结构33内的泥沙等杂质的数量,最终进一步降低泥沙等杂质对换热器200的侵蚀和影响,避免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受影响。

进一步地,参照图11和图12,定义第三挡边375的高度为h1,则满足关系:5mm≤h1≤8mm。第三挡边375的高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若过高,则聚水槽371内的水位较高,当产生大量的冷凝水时,容易从聚水槽371的侧壁溢流,造成冷量损失;若过低,则冷凝水中的泥沙等杂质不易沉积下来,导致大量泥沙等杂质被导向布水结构33,增加了杂质被导向换热器200的风险,影响正常的加湿、换热过程。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三挡边375的高度设计在不低于5mm、且不高于8mm的范围内。可以理解地,实际应用中,第三挡边375的高度可以为5mm、5.1mm、5.2mm、5.3mm、5.5mm、6mm、6.5mm、7mm或者8mm。

进一步地,参照图11和图12,定义排水孔373的孔径为d1,则满足关系:8mm≤d1≤15mm。排水孔373的孔径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在排水过程中容易导致飞溅的现象,造成水体、冷量的浪费;若过小,则在产生大量的冷凝水时,容易由于排水量不足而造成溢出的现象,导致冷量损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排水孔373的孔径设计在不小于8mm、且不大于15mm的范围。可以理解地,实际应用中,排水孔373的孔径可以为8mm、8.1mm、8.2mm、8.3mm、8.5mm、9mm、10mm、11mm、13mm或者15mm。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聚水槽371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布水结构33的溢水孔374,所述溢水孔374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四挡边376,所述第四挡边376的高度低于所述聚水槽371的深度、且高于所述第三挡边375的高度。具体地,溢水孔374可相应地开设在聚水槽371的底壁,在聚水槽371内的水位超过第三挡边375高度后,且在聚水槽371内的水位未达到聚水槽371侧壁高度之前,可通过溢水孔374将水体排至布水结构33内,从而有效避免聚水槽371出现溢水现象。

进一步地,参照图11和图12,定义第四挡边376的高度为h2,则满足关系:10mm≤h2≤16mm;定义溢水孔374的孔径为d2,则满足关系:13mm≤d2≤24mm。具体而言,第四挡边376的高度可以为10mm、10.1mm、10.2mm、10.3mm、10.5mm、11mm、12mm、13mm、14mm、15mm或者16mm;溢水孔374的孔径可以为13mm、13.1mm、13.2mm、13.3mm、13.5mm、14mm、15mm、16mm、18mm、20mm、22mm或者24mm。可以理解的,将溢水孔374孔径设计为稍大于排水孔373的孔径,当使用到溢水孔374时,有利于将聚水槽371内的水快速排出;第三挡边375、第四挡边376的高度对应高于第一挡边334、第二挡边335的高度,是因为聚水结构37靠外,更容易沾染或积累泥沙等杂质,所以对应在沉积时需要的水层厚度更厚,这样才能得到较为清澈、杂质较少的水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00,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包括换热器200和如前所述的布水装置100,该布水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装置10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换热器200设于所述布水装置100的集水布水结构30下方。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换热器200包括沿所述布水结构33宽度方向向外依次排列的第一换热单元210和第二换热单元230,所述布水孔3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210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为三排式换热器,换热器200包括沿布水结构33宽度方向向外依次排列的第一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及第三排换热器,布水孔332与第二排换热器相对设置。此时,第一换热单元210由第一排换热器和第二排换热器组成,第二换热单元230由第三排换热器组成。这样,布水孔332设置在换热器200上方靠内的位置处,由于气流由第一换热单元210吹向第二换热单元230,这样的设置可使由布水孔332落下的水借由气流而与换热器200充分接触,避免水体落下位置靠外、未与换热器200充分接触而被吹掉,避免冷量的损失,从而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换热单元既可由单排换热器组成,也可由两排或两排以上的换热器组成,或者为其他有效且合理的形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230上方设有挡水结构70。具体地,挡水结构70为挡水筋条,该挡水筋条凸设于布水结构33的面向第二换热单元230的表面,并沿布水结构33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靠近换热器200顶部设置。挡水结构70的设置,可避免由布水孔332落下的水流到换热器200顶部的外侧而在气流的作用下出现“吹水”的现象,避免冷量损失,从而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当然,可以理解的,挡水结构70也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板状结构等。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可以为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空气处理装置1000为空调室外机时,即当前述布水装置100应用于空调室外机时,如图15至图18所示,该空调室外机包括底盘10和安装于所述底盘10的换热器200,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

打水结构20,所述打水结构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底盘10内,用于将所述底盘10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30,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打水结构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换热器200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换热器200;

补水结构,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连通,用于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内补水;和/或,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底盘10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10内补水。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外机的底盘10即为前述布水装置100的储水结构10。也即,此时的底盘10、打水结构20及集水布水结构30共同组成了空调室外机的布水装置100。亦即,使前述布水装置100在空调室外机中得以应用。并且,空调室外机中底盘10、打水结构20、集水布水结构30及换热器200的设置可参照前述布水装置100中的储水结构10、打水结构20、集水布水结构30及换热器200的设置,原理和效果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当补水结构与集水布水结构30连通,用于向集水布水结构30内补水时,补水结构的设置,可有效保障集水布水结构30内水体充足,即可有效保障用于换热器200加湿的水体充足,避免出现加湿断档、换热效率骤降的情形,从而使换热器200一直维持较高的换热效率,最终使得空调室外机的能效大大提升。同理,当补水结构与底盘10连通,用于向底盘10内补水时,补水结构的设置,可有效保障底盘10内的水体充足,从而保障被打水结构20打起、被集水布水结构30收集到的水体充足,保障集水布水结构30内水体充足,即可有效保障用于换热器200加湿的水体充足,避免出现加湿断档、换热效率骤降的情形,从而使换热器200一直维持较高的换热效率,最终使得空调室外机的能效大大提升。

具体地,补水结构可以为注水管路,注水管路具有用于出水的注水口和用于进水的采集口,采集口可以与外部水源(例如,自来水、水箱内的储存水、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或其他水源)进行水路连通;注水口既可以设置在布水结构33的上方,使水体通过自身重力从高处滴落至布水结构33内,也可以在布水结构33的侧壁或底壁设置用于连通注水口的入水孔,使流出注水口的水体可以直接进入布水结构33。可以理解的,当注水口位于布水结构33的侧壁或底壁时,采集口和外部水源既可以设置在高于布水结构33的位置,以利用连通器原理导入水体;采集口和外部水源也可以设置在低于布水结构33的位置,并在水路上设置水压供给设备(例如水泵),以将水体压送至布水结构33内,从而保障布水结构33内的水体充足。同理,也可以采用上述连通方式,将注水管路与底盘10进行连通设置,以保障底盘10内的水体充足。

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底盘10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10内补水,此时,所述补水结构包括引流管路,所述引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底盘10连通,另一端与室内侧水源连通。具体地,引流管路与底盘10的连通设置,可以参照上述注水管路与底盘10的连通方式进行合理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室内侧水源可以是自来水、水箱内的储存水、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等。如此,通过室内侧水源和引流管路的连通设置,便可实现向底盘10内补水,保障底盘10内的水体充足。同时,结构简单,配置方便,且室内侧水源还利于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路的远离所述底盘10的一端与与所述空调室外机匹配的空调室内机连通,用于向所述底盘10内引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如此,可实现对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的有效利用,冷凝水冷量充足,可以提供给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200更大的冷量,从而提升其换热效率,提升空调室外机的能效,提升整个系统的能效。具体地,空调室内机中一般设置有接水盘,用于承接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器200和出风口的冷凝水,此时,只需将引流管路的远离底盘10的一端与该接水盘连通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路的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一端低于所述引流管路的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通的一端。即,将空调室外机的底盘10设置在低于空调室内机的接水盘的位置处。此时,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可通过自重作用进入引流管路而直接流向空调室外机的底盘10,结构简单,配置方便,且更加实用和有效,可靠性也优异。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10内形成有第一储水空间和第二储水空间,所述第一储水空间设于所述打水结构20下方,所述打水结构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内的水打起;所述引流管路的与所述底盘10连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水空间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二储水空间内补水;所述底盘10内还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和所述第二储水空间的导流槽,用于将所述第二储水空间内的水导入所述第一储水空间内。具体地,底盘10的底壁于不同位置处可分别凹陷形成有第一储水空间和第二储水空间,第一储水空间位于打水结构20下方,打水结构20部分伸入第一储水空间内,用于将第一储水空间内的水打起;第二储水空间可邻近空调室外机的其中一侧板设置,这样,引流管路的与底盘10连通的一端可设置在空调室外机对应的侧板上或者设置在邻近该侧板的空调室外机的壳体的其他位置;最后,第一储水空间与第二储水空间之间通过导流槽实现连通。如此,可有利于引流管路的与底盘10连通的一端与空调室外机的壳体的装配布置,简化结构,优化水路设置,让冷凝水可以快速达到第一储水空间而被打起,从而减少冷量损失,提升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空调室外机的能效得以提升。

参照图15至图18,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结构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连通,用于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内补水,此时,所述补水结构包括顶盖300,所述顶盖300设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上方,所述顶盖300的上表面凹设有雨水收集槽310,所述顶盖300的面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雨水收集槽310的滴落孔320,用于将所述雨水收集槽310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具体地,滴落孔320可设置在聚水结构37的正上方,此时,雨水收集槽310收集到的雨水可通过滴落孔320直接滴落至聚水结构37内,之后由聚水结构37的排水孔373排至布水结构33内,最后由布水结构33的布水孔332导向换热器200,实现对换热器200的加湿。当然,滴落孔320也可通过管道等结构直接与布水结构33连通,将雨水收集槽310收集到的雨水直接导入布水结构33,之后由布水结构33的布水孔332导向换热器200,实现对换热器200的加湿。如此,实现了利用雨水对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200加湿、以提高其换热效率和空调室外机能效的目的;并且,结构简单、有效,稳定性和可靠性均优异。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布水结构30包括集水结构31、布水结构33及聚水结构37;

所述集水结构31设于所述打水结构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20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33;

所述布水结构33设于所述换热器200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31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换热器200;

所述聚水结构37设于所述布水结构33的背离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并邻近所述集水结构31设置,用于收集所述集水结构31背离所述打水结构20一侧的冷凝水,并将收集到的冷凝水导入所述布水结构33;

所述滴落孔320开设于所述顶盖300的面向所述聚水结构37的表面,用于将所述雨水收集槽310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所述聚水结构37。

如此,雨水可经过聚水结构37的缓冲而达到布水结构33,之后通过布水孔332均匀且有序地喷淋至换热器200,避免雨水对布水结构33内的水体造成冲击,避免因冲击而带来的由布水孔332流出的水体发生飞溅,避免造成冷量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结构还包括外接水管接头400,所述外接水管接头400贯穿所述顶盖300和所述聚水结构37设置,并与所述布水结构33连通,用于向所述布水结构33内补水。本实施例中,设置外接水管接头400控制外部水源的导入;可以理解的是,外接水管接头400可以为外螺纹端接式水管接头、卡套式水管接头、自固式水管接头等。外螺纹端接式水管接头可以保证连接效果稳固,卡套式水管接头和自固式水管接头能将无螺纹的钢管与软管连接,省却套丝工序,只需将螺丝旋入即可,结构紧密,强度高。具体地,在使用时,外接水管接头400的远离布水结构33的一端可通过管道(例如橡皮管、橡胶管、塑料管等)与外部水源(例如,自来水、水箱内的储存水、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或其他水源)连通。如此,便可直接向布水结构33内补水,保障布水结构33内水体充足,保障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所述补水结构还包括导流筒80,所述导流筒80穿设于所述聚水结构37,并与所述布水结构33连通,所述外接水管接头400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出水端插设于所述导流筒80的背离所述布水结构33的一端内。本实施例中,导流筒80形成于聚水结构37的底壁,其上端位于聚水结构37内,其下端穿过聚水结构37而正对布水结构33的储水槽331。进一步地,导流筒80的上端的内壁面设有内螺纹结构,相应地,外接水管接头400的出水端的外壁面设有外螺纹结构。外接水管接头400的出水端插设于导流筒80的上端内,并依靠内、外螺纹结构的啮合实现安装固定。如此,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稳定性、可靠性均优异。此时,外接水管接头400的进水端显露于空调室外机的顶盖300,便于外接水管接头400的进水端与外部水源的连通布置,提升了外接水管接头400使用的便捷性。

可以理解的,空调室外机的顶盖300为空调室外机的壳体的一部分。

参照图15至图18,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接水管接头400的水路上的控制阀500,用于导通或阻断所述水路。

具体地,控制阀500可以为球阀,通过启闭件(球体)的转动,从而导通或阻断水路。可以理解的,球阀可以由人为进行控制,也可以由电子装置(控制器配合驱动组件)控制。当然,控制阀500还可以为电子膨胀阀(节流阀),并且还可以在外接水管接头400的出水端设置温度感应装置(温度传感器),通过电子膨胀阀(节流阀)的节流控制外部水源进入布水结构33的温度,从而实现水体与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200更加优质的热交换过程,提高热交换效率。如此,实现了对外接水管接头400补水方式的启停控制,更加便于用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启停,从而有利于节省水资源。

参照图17,在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水位控制器600,所述水位控制器600设于所述底盘10内,并与所述控制阀500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阀500的开闭。

具体地,水位控制器600可以为干簧管水位控制器、浮球磁性开关液位控制器、电极式水位控制器、压力式水位控制器等,只要便于进行水位控制的装置即可。通过水位控制器600与控制阀500电性连接,再通过预设水位高度阈值(上限值和下限值),即可实现对控制阀500开闭的控制,实现对底盘10内水位高度的控制,从而保障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室外机及空气处理系统的能效。当然,此时的控制阀500为电子控制阀500。如此,实现了自动化的水位控制、自动化的补水功能,此时,对换热器200换热效率的控制更加精准,且可避免人为操作,减省用户负担,便于使用。

当然,可以理解的,顶盖300滴落孔320的设置、外接水管接头400(及控制阀500和水位控制器600)的设置以及引流管路的设置等,既可单独设置,也可部分设置,还可全部设置;具体的控制可均由人为进行控制,也可由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单独或联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用户需求合理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系统,该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和如前所述的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系统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