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3549发布日期:2020-05-22 21:4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出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在侧部和顶部进行出风转换的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出风装置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空气净化器、电风扇等均属于出风装置。

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出风装置中,往往在侧壁位置设置出风口,上述结构在冬天进行使用时,往往会将产生的风直接打到使用者身上,如果风不进行加热,产生的冷风往往会导致周围的使用者不舒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cn205227575u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在空气净化器的侧壁和顶部位置同时设置有出风口,同时在侧出风口设置有格栅,在侧出风口位置设置有横格栅和竖格栅,当无需从侧出风口出风时,将侧出风口位置的横格栅和竖格栅关闭,打开顶部出风口位置的格栅,此时风将仅从顶部出风口流出。从而避免风从侧出风口流出造成使用者不舒服的情况。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需要在顶部的格栅位置设置控制面板,在横格栅和竖格栅位置设置横调节旋钮与竖调节按钮。控制面板单独控制顶部的格栅,横调节旋钮单独控制横格栅,竖调节按钮单独调节竖格栅。上述的调节结构设置涉及较多的控制电路和运动组件,不利于整个设备的集成化。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设备集成化程度不高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用以放置风机的容纳腔;侧出风口,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位置;顶部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位置,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顶部出风口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供挡板转动的转轴;推动件,同时作用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挡板之间,用以带动所述挡板以使所述挡板具有封堵所述侧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顶部出风口的第二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推动件的第一种设计思路,本思路中,所述推动件包括:第一铰链,铰接在所述壳体的侧出风口位置;第二铰链,铰接在所述挡板上,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一压力杆,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杆提供所述挡板朝向所述顶部出风口方向的偏压力。

所述侧出风口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上方,所述第一导向槽内部可滑动地设置有第三铰链,所述第三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顶靠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底部。

所述第一铰链下方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内部设置有第四铰链,所述挡板上位于所述第二铰链远离所述顶部出风口的部位铰接有第五铰链,所述第四铰链与所述第五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其中,所述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顶靠在所述第二导向槽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出风装置,还包括:第六铰链,铰接在所述挡板上位于所述第二铰链靠近所述顶部出风口的部位,所述第三铰链与所述第六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二压力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推动件的第二种设计思路,本思路中,直接采用推动件对挡板进行带动。推动件第一端铰接在所述挡板上,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可相对所述挡板发生运动。

方案一: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推动件自身可伸缩设置,通过改变所述推动件自身长度以带动所述挡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所述推动件自身为油缸结构。推动件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方案二:所述推动件自身为定长杆,所述侧出风口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部,所述导向槽下方设置有用以推动所述第二端运动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为丝杠结构,所述丝杠结构的活动端连接在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推动件的第三种设计思路,本思路中,所述推动件为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作用在所述挡板靠近所述侧出风口的一端,用以带动所述挡板发生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中,所述壳体为长方体,所述壳体的四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侧出风口。所述挡板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四个所述等腰三角形覆盖所述顶部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中,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出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用以放置风机的容纳腔;侧出风口,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位置;顶部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位置,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顶部出风口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供挡板转动的转轴;推动件,同时作用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挡板之间,用以带动所述挡板以使所述挡板具有封堵所述侧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顶部出风口的第二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板与推动件之间的组合,可以实现同一个挡板在顶部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之间的转换。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相比,本申请中无需在顶部出风口和侧出风口分别设置挡板和开合装置,仅通过一个挡板和一套推动件,即可实现完成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大精简出风装置的内部结构,同时提高整个设备的集成度。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推动件包括:第一铰链,铰接在所述壳体的侧出风口位置;第二铰链,铰接在所述挡板上,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一压力杆,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杆提供所述挡板朝向所述顶部出风口方向的偏压力。

当需要将挡板从侧出风口转动到顶部出风口时,在挡板上施加一个外力,此时挡板会在第一压力杆的带动下发生朝向顶部出风口的运动,当挡板运动至第二状态时,第一压力杆停止运动,确保挡板停在水平位置。当需要将挡板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将外力作用在挡板上,挡板在外力的带动下复位至侧出风口位置,此时由于第一压力杆提供挡板一个向下的力,此时挡板在侧出风口位置可以实现自锁,进而稳定在侧出风口。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侧出风口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上方,所述第一导向槽内部可滑动地设置有第三铰链,所述第三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顶靠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杆,可以实现对挡板运动的限位功能。当挡板运动至第一导向槽的底部时,第一导向槽对第一连杆进行限位,此时第一导向杆的底端将无法进行进一步向下的运动,从而确保挡板运动过程的精确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第一铰链下方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内部设置有第四铰链,所述挡板上位于所述第二铰链远离所述顶部出风口的部位铰接有第五铰链,所述第四铰链与所述第五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其中,所述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顶靠在所述第二导向槽的顶部。

通过设置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与第二连杆相配合,当挡板转动到水平位置时,第二连杆的顶部被第二导向槽的上部限制,进而可以起到对挡板进行辅助限位的作用。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还包括:第六铰链,铰接在所述挡板上位于所述第二铰链靠近所述顶部出风口的部位,所述第三铰链与所述第六铰链之间连接有第二压力杆。

第二压力杆能够可以对挡板辅助进行推动,从而增加挡板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平顺性。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推动件第一端铰接在所述挡板上,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可相对所述挡板发生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推动件的一端顶靠在挡板上,通过控制推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相对距离,即可实现挡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推动件自身可伸缩设置,通过改变所述推动件自身长度以带动所述挡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当推动件自身收缩时,挡板从顶部出风口转动至侧出风口位置,从而实现对侧出风口的封堵。当推动件自身伸长时,挡板从侧出风口位置转动至顶部出风口位置,从而实现对顶部出风口的封堵。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推动件自身为定长杆,所述侧出风口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部,所述导向槽下方设置有用以推动所述第二端运动的动力装置。

通过设置导向槽,可以实现推动件的第二端在竖直方向的稳定运动。同时,动力装置作用在推动件的底部,通过推动件与动力装置之间的铰接,可以实现将动力装置转变为挡板的转动的动作。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挡板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四个所述等腰三角形覆盖所述顶部出风口。

通过将挡板设置为等腰三角形,当四个挡板合并在一起后,可以对顶部出风口完成封堵,同时多个挡板之间不会存在缝隙。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位置。

出风装置自身往往会放置在地面上,地面位置会聚集较多的尘埃,当容纳腔中的风机靠近地面时,风机会将地面位置的尘埃吸起,然后从顶部出风口或侧出风口位置流出,此时无疑会对出风装置所处的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而本申请中,将容纳腔放置在壳体的上部位置,此时风机距离地面相对较远,不易吸收地面位置的尘埃,从而可以提高通过出风装置流出的空气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出风装置中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所述推动件为定长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侧出风口;3-顶部出风口;4-第一铰链;5-第二铰链;6-第一压力杆;7-挡板;8-第一导向槽;9-第三铰链;10-第一连杆;11-第二导向槽;12-第二连杆;13-第六铰链;14-第二压力杆;15-第四铰链;16-第五铰链;17-转轴;1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用以放置风机18的容纳腔;侧出风口2,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侧壁位置;顶部出风口3,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位置,所述侧出风口2与所述顶部出风口3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供挡板7转动的转轴17;推动件,同时作用在所述壳体1和所述挡板7之间,用以带动所述挡板7以使所述挡板7具有封堵所述侧出风口2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顶部出风口3的第二状态。

本实施例中,通过挡板7与推动件之间的组合,可以实现同一个挡板7在顶部出风口3和侧出风口2之间的转换。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相比,本申请中无需在顶部出风口3和侧出风口2分别设置挡板7和开合装置,仅通过一个挡板7和一套推动件,即可实现完成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大精简出风装置的内部结构,同时提高整个设备的集成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为长方体,所述壳体1的四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侧出风口2。当侧出风口2设置为四个时,所述挡板7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挡板7处于第二状态时,四个形状一致的等腰三角形覆盖所述顶部出风口3。作为变型,壳体1的纵向刨面线可以为其它多边形,此时对挡板7自身的形状进行调整即可。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推动件包括:第一铰链4,铰接在所述壳体1的侧出风口2位置;第二铰链5,铰接在所述挡板7上,所述第一铰链4和所述第二铰链5之间连接有第一压力杆6,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杆6提供所述挡板7朝向所述顶部出风口3方向的偏压力。

当需要将挡板7从侧出风口2转动到顶部出风口3时,在挡板7上施加一个外力,此时挡板7会在第一压力杆6的带动下发生朝向顶部出风口3的运动,当挡板7运动至第二状态时,第一压力杆6停止运动,确保挡板7停在水平位置。当需要将挡板7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将外力作用在挡板7上,挡板7在外力的带动下复位至侧出风口2位置,此时由于第一压力杆6提供挡板7一个向下的力,此时挡板7在侧出风口2位置可以实现自锁,进而稳定在侧出风口2。

同时,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运动过程的稳定性,在侧出风口2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8,所述第一导向槽8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4上方,所述第一导向槽8内部可滑动地设置有第三铰链9,所述第三铰链9与所述第二铰链5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10,所述挡板7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10顶靠在所述第一导向槽8的底部。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导向槽8设置在壳体1的侧壁位置,在侧出风口2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第一导向槽8。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杆10,可以实现对挡板7运动的限位功能。当挡板7运动至第一导向槽8的底部时,第一导向槽8对第一连杆10进行限位,此时第一导向杆的底端将无法进行进一步向下的运动,从而确保挡板7运动过程的精确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所述第一铰链4下方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11,所述第二导向槽11内部设置有第四铰链15,所述挡板7上位于所述第二铰链5远离所述顶部出风口3的部位铰接有第五铰链16,所述第四铰链15与所述第五铰链16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12,其中,所述挡板7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12顶靠在所述第二导向槽11的顶部。通过设置第二导向槽11,第二导向槽11与第二连杆12相配合,当挡板7转动到水平位置时,第二连杆12的顶部被第二导向槽11的上部限制,进而可以起到对挡板7进行辅助限位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的出风装置,还包括:第六铰链13,铰接在所述挡板7上位于所述第二铰链5靠近所述顶部出风口3的部位,所述第三铰链9与所述第六铰链13之间连接有第二压力杆14。第二压力杆14能够可以对挡板7辅助进行推动,从而增加挡板7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平顺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杆6和第二压力杆14自身可以为气压杆,也可以为伸缩杆,如果为气压杆,当需要将挡板7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如图2所示,外力提供给挡板7一个从左往右的力,当挡板7发生向右运动的动作后,外力可以撤出,此时由于第一压力杆6和第二压力杆14的作用,挡板7将持续发生朝向顶部出风口3方向的运动。如果是伸缩杆,需要在相邻两个伸缩杆之间设置有弹簧扣,当需要将挡板7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时,外力向下挤压挡板7,此时弹簧扣将缩回伸缩杆内部,从而实现挡板7的回转动作。当需要将挡板7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外力作用在挡板7上,当挡板7运动至第二状态时,弹簧扣发生脱出动作,使得伸缩杆长度保持稳定,此时挡板7稳定在第二状态。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上部位置。出风装置自身往往会放置在地面上,地面位置会聚集较多的尘埃,当容纳腔中的风机18靠近地面时,风机18会将地面位置的尘埃吸起,然后从顶部出风口3或侧出风口2位置流出,此时无疑会对出风装置所处的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而本申请中,将容纳腔放置在壳体1的上部位置,此时风机18距离地面相对较远,不易吸收地面位置的尘埃,从而可以提高通过出风装置流出的空气的质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直接采用推动件对挡板7进行带动。本实施例中,推动件第一端(上端)铰接在所述挡板7上,第二端(下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可相对所述挡板7发生运动。

对于推动件的具体结构,本申请中提供了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推动件自身可伸缩设置(图中未示出),通过改变所述推动件自身长度以带动所述挡板7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具体地,所述推动件自身为油缸结构。同时,推动件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此时推动件将从挡板7下方提供给挡板7发生转动的力,推动件设置在侧壁位置能够提高挡板7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作为变型,推动件的第二端可以直接设置在壳体1的顶壁位置。

第二种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推动件自身为定长杆,所述侧出风口2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部,所述导向槽下方设置有用以推动所述第二端运动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为丝杠结构,所述丝杠结构的活动端连接在所述推动件的第二端。作为变型,所述动力装置可以为其它结构,如曲柄连杆机构或棘轮机构,以实现推动件的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不进行过多描述。

第三种方式,所述推动件为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作用在所述挡板7靠近所述侧出风口2的一端,用以带动所述挡板7发生转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提供的所述的出风装置。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出风装置内部设置有过滤网,通过过滤网可以实现对尘埃、小颗粒污染物以及pm2.5的去除工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