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7887发布日期:2020-02-11 10:1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例如除湿机、加湿机、冷风扇等,多采用水箱存储水,水箱与本体采用可抽拉的对接结构,方便使用者加水或者水满时倒水,但在水箱抽出或推入水箱时,会在对接处有余水流出,余水会流到水箱支架的积水槽里,现有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不能自动将余水排出,使用者长时间不手动排出余水,余水漫过积水槽会产生安全隐患,过多的余水不易蒸发散失,会导致余水产生异味等问题出现,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能够避免余水过多产生的安全隐患,也解决了因余水长时间不排放出现异味的问题,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排水部,所述排水部包括集水器和排水泵,所述集水器用于收集所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内余水,所述排水泵与所述集水器相通,能够将所述集水器内的余水排出。

优选地,所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储水部和湿度调节部,所述储水部与所述湿度调节部能够对接或分离,当所述储水部与所述湿度调节部分离时,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排水泵启动。

优选地,当所述储水部与所述湿度调节部对接时,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排水泵停止运行。

优选地,所述控制开关为微动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储水部与所述湿度调节部之间,用以检测所述储水部与所述湿度调节部是否对接到位或分离。

优选地,所述储水部与所述湿度调节部对接形成对接腔,所述集水器设置在所述对接腔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集水器与所述排水泵通过进水管相连通,所述集水器通过转接头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集水器包括积水槽,所述对接腔的底部设置有余水出口,余水通过所述余水出口进入所述积水槽内。

优选地,所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排水泵通过排水管将余水排入所述接水盘中。

优选地,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单向止回阀。

优选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排水泵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能够避免余水过多产生的安全隐患,也解决了因余水长时间不排放出现异味的问题,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湿度调节部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湿度调节部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水部与湿度调节部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1、集水器;12、排水泵;13、进水管;14、排水管;141、单向止回阀;15、转接头;2、储水部;3、湿度调节部;4、控制开关;5、对接腔;6、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排水部,所述排水部包括集水器11和排水泵12,所述集水器11用于收集所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内余水,所述排水泵12与所述集水器11相通,能够将所述集水器11内的余水排出。通过设置集水器11将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内流出或产生的余水收集,然后通过排水泵12排出,能够避免余水过多溢流出集水器11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也解决了因余水长时间不排放出现异味的问题,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器11设置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底部,能够汇集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内产生或流出的余水。

进一步的,排水泵12设置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底部。

进一步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可为除湿机、加湿机、冷风扇等。

所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4、储水部2和湿度调节部3,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能够对接或分离,当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分离时,所述控制开关4控制所述排水泵12启动。在储水部2与湿度调节部3分离时,部分水会从连接处流出形成余水,通过设置控制开关4,能够在储水部2抽出时开启排水泵12,实现排出集水器11内的余水。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部2包括水箱,所述湿度调节部3用于空气湿度调节,二者相插接后相通,当将水箱从湿度调节部3上拔出时,二者连接处的存水会流出形成余水,余水能够流至集水器11中。

进一步的,当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分离时,所述控制开关4闭合,所述控制开关4所在电路连通,位于电路中的排水部开始运行。

当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对接时,所述控制开关4控制所述排水泵12停止运行,避免排水泵12空转导致损坏。

进一步的,当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对接时,所述控制开关4断开,所述控制开关4所在电路断路,位于电路中的排水部停止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开关4可为光电开关、接近开关、行程开关等。

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开关4为微动开关,所述控制开关4设置在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之间,用以检测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是否对接到位或分离。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动开关固定连接在湿度调节部3内,微动开关的动触点朝向储水部2,当储水部2朝向湿度调节部3插入时,触动微动开关的动触点,使微动开关动作,当储水部2远离湿度调节部3拔出时,与微动开关的动触点分离,使微动开关动作。

进一步的,微动开关的设置位置和长度不影响储水部2与湿度调节部3的插拔。

所述储水部2与所述湿度调节部3对接时形成对接腔5,所述集水器11设置在所述对接腔5的下方。保证余水能够流入集水器11中。

进一步的,对接腔5用于实现储水部2与湿度调节部3的连通,在将储水部2拔出湿度调节部3,对接腔5里的水不可避免的会流出,同时还有少部分的水从储水部2和湿度调节部3流出,形成余水,进入集水器11内。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13为软管,进水管13与集水器11的底部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13设置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底部。

所述集水器11与所述排水泵12通过进水管13相连通,所述集水器11通过转接头15与所述进水管13相连通。实现了集水器11与进水管13的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转接头15与集水器11的底部相连通,集水器11内的余水能够自流到转接头15中。

所述集水器11包括积水槽,所述对接腔5的底部设置有余水出口,余水通过所述余水出口进入所述积水槽内。

进一步的,积水槽设置在余水出口的正下方,余水能经余水出口自流到积水槽内。

进一步的,积水槽的容积足以容纳3次以上正常储水部2与湿度调节部3插拔所产生的余水。

所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接水盘6,所述排水泵12通过排水管14将余水排入所述接水盘6中。防止排水泵12排出的余水四处流淌,破坏室内环境。

进一步的,接水盘6可与储水部2相连通,排水泵12排至接水盘6的水可以流入到储水部2中,再次重复利用。

进一步的,接水盘6的底面具有斜面结构,接水盘6与排水管14相连接处位于斜面结构的高处,防止余水回流到排水管14中。

更进一步的,斜面结构的低点与储水部2相连通。

所述排水管14上设置有单向止回阀141,防止排水泵12排出的余水倒流回集水器11中。

进一步的,单向止回阀141设置在排水管14靠近排水泵12的一侧。

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开关4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排水泵12电性连接。实现控制开关4更为稳定的控制排水泵12的启停。

进一步的,当储水部2抽出时,微动开关向控制器传递信号,排水泵12开启,排出集水器11内的余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能够避免余水过多产生的安全隐患,也解决了因余水长时间不排放出现异味的问题,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