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模块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2907发布日期:2020-05-22 21:4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模块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净化模块通常在净化风道设置可旋转的旋转体,以利用该旋转体旋转时将水甩出,实现空气净化。该旋转体所需的水通常是由供水管供应。然而,这种供水管通常设置在净化风道内或者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上,拆装供水管时容易受到净化风道的内部构件干涉,拆装难度大,极不便于更换或清洁供水管。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即使申请人认为该技术还存在不足并将其写入背景技术中,但不代表申请人承认该技术为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净化模块,旨在降低拆装供水管的难度,以便于清洗或更换供水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净化模块,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包括风道壳、旋转体、风机装置及供水组件。其中,所述风道壳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净化风道。所述旋转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所述风机装置设于所述风道壳的下方,以与所述净化风道的下端连通。所述供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机装置的下方的供水箱、设于所述风道壳的外侧的供水管,以及供水泵,所述供水管的下端通过所述供水泵与所述供水箱连通,所述供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旋转体连通,以在所述旋转体旋转时将水向外甩出。

可选地,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喷头,所述喷头与所述供水管的上端连通,所述供水管通过所述喷头将水供应给所述旋转体。

可选地,所述喷头位于所述旋转体的上方;或者,所述喷头位于所述旋转体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旋转体的远离所述喷头的一端,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旋转体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体旋转。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设于所述风道壳和所述风机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接水盘包括盘底和盘侧壁,所述盘底设有将所述净化风道与所述风机装置连通的风道入口,所述盘侧壁与所述风道入口之间形成有接水槽。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设置在所述风道入口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旋转体的下方;所述喷头安装于所述第二接水盘内。

可选地,所述风道壳或所述第一接水盘的外侧壁凸设有限位凸耳,所述供水管与所述限位凸耳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供水管具有与所述供水泵连通的公共管,以及与所述公共管连接多个分流管,多个分流管沿所述风道壳的外周间隔排布,多个分流管对应连接有一个所述喷头。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工作时,所述旋转体的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工作时,所述旋转体的外缘的线速度为20m/s~30m/s。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空气净化模块。所述机壳设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包括风道壳、旋转体及供水组件。其中,所述风道壳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净化风道。所述旋转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所述供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壳的下方的供水箱,以及设于所述风道壳的外侧的供水管,以及供水泵,所述供水管的下端通过所述供水泵与所述供水箱连通,所述供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旋转体连通,以在所述旋转体旋转时将水向外甩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净化模块的净化风道将所述净化进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机壳还设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以及将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净化风道的上方;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风道的室内换热器及室内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供水组件的供水管设置在风道壳的外侧,该供水管的下端通过供水泵与供水箱连通,供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旋转体连通,从而供水泵可通过供水管,将供水箱中的水输送给旋转体。当所述旋转体旋转时,旋转体将水向外甩出,被甩出的水冲刷净化风道内的空气,实现超重力甩水净化空气。由于供水管设置在风道壳的外侧,从而用户可以在风道壳的外侧对供水管进行拆装、更换或清洗,不易与净化风道的内部构件(如旋转体、电机或支架结构)等发生干涉,极大降低了拆装供水管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空气处理模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模块100,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可应用于空调室内机200,特别是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用以净化空气,并将净化后的空气送到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模块100的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100包括风道壳110、旋转体120、风机装置130及供水组件140。其中,风道壳110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净化风道111。旋转体120可旋转地安装于净化风道111。所述风机装置130设于风道壳110的下方,以与净化风道111的下端连通。所述供水组件140包括设于风道壳110的下方的供水箱141、设于风道壳110的外侧的供水管142,以及供水泵143,供水管142的下端通过供水泵143与供水箱141连通,供水管142的上端与旋转体120连通,以在旋转体120旋转时将水向外甩出。

具体而言,风道壳110具有风道入口151和风道出口,净化风道111将风道入口151和风道出口连通。风道壳110大体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例如风道壳110可呈方形或圆形等等。风道壳110可以呈两端开口的筒状设置,以在其两端的开口分别形成所述风道入口151和风道出口。或者,风道壳110也可呈两端封口的筒状设置,如此则可在风道壳110的侧壁开设所述风道入口151和风道出口。

对于风机装置130而言,采用了不同于常规将风机装置设于旋转体上方的设计方式,也就是将风机装置130设于供水箱141和风道壳110之间,利用风机装置130可支撑风道壳110。这将使得风机装置130的重心偏向下,改善空气净化模块100整体的配重,使其不易倾倒。再者,风机装置130可将风道壳110及其内的旋转体120抬高,使得风道壳110及其内的旋转体120处于用户可站立直视的高度位置,进而可将风道壳110可视化,供用户观察旋转体120甩水情况。

空气净化模块100净化空气时,风机装置130驱动空气进入净化风道111,空气在净化风道111内自下向上流动;与此同时,供水泵143将供水箱141中的水,通过供水管142输送给旋转体120;驱动旋转体120高速旋转而将水高速甩出,甩出的水被细化成无数粒径极小的水珠。水珠在净化风道111中与流动的空气相撞,从而将空气中的杂质吸附并将其融入其中带走,实现超重力甩水净化空气。例如净化空气中的细颗粒物、花粉、生物细菌、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等。此外,水珠混入空气中,还能起到加湿空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供水组件140的供水管142设置在风道壳110的外侧,该供水管142的下端通过供水泵143与供水箱141连通,供水管142的上端与旋转体120连通,从而供水泵143可通过供水管142,将供水箱141中的水输送给旋转体120。当旋转体120旋转时,旋转体120将水向外甩出,被甩出的水冲刷净化风道111内的空气,实现超重力甩水净化空气。由于供水管142设置在风道壳110的外侧,从而用户可以在风道壳110的外侧对供水管142进行拆装、更换或清洗,不易与净化风道111的内部构件(如旋转体120、电机或支架结构)等发生干涉,极大降低了拆装供水管的难度。

请参阅图3和图4,基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旋转体120的形状结构,旋转体120可以呈球状、或筒状、或方形设置均可。旋转体120的旋转轴线可以沿纵向(上下向)延伸,也可以沿横向延伸。具体在此,旋转体120呈筒状设置,且旋转体120的旋转轴线沿上下向延伸。空气净化模块100还包括安装于风道壳110的驱动装置170,驱动装置170与旋转体120连接,以驱动旋转体120旋转而将水高速甩出。

在一实施例中,旋转体120包括旋转框、环套在所述旋转框外周的第一滤网,以及沿旋转体120的径向截面敷设于所述旋转框上的第二滤网。所述第一滤网可以是单层滤网或多层滤网。所述第二滤网也可以是单层滤网或多层滤网。旋转体120旋转时,沿其径向甩出的水与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相撞,从而被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网孔打散细化成无数的粒径极小的水珠,有效细化水滴,提高过滤效果。

在此考虑到,旋转体120的外缘的线速度过小时,旋转体120甩出的水的速度小,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差,旋转体120的外缘的线速度过大时,旋转体120转动的能耗大且产生的噪音大,且继续增大旋转体120的外缘的线速度对空气净化效果的提升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要求空气净化模块100工作时,旋转体120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例如但不局限于:10m/s、15m/s、18m/s、20m/s、25m/s、30m/s、35m/s、38m/s。限定旋转体120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可确保旋转体120甩出的水的速度较大,且旋转体120旋转产生的噪音较小。

特别地,空气净化模块100工作时,旋转体120外缘的线速度为20m/s~30m/s,此时旋转体120具有净化效果好、能耗合理且噪音较小的优点。例如但不局限于:22m/s、24m/s、26m/s、28m/s。

还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供水组件140还包括设于净化风道111内的喷头150,喷头150与供水管142的上端连通,供水管142通过喷头150将水喷射给旋转体120。

具体说来,喷头150具有多个喷水孔,当供水管142将水输送到喷头150时,喷头150将水从多个喷水孔向外喷射,喷射形成的水雾或水珠沿旋转体120的轴向落在旋转体120上,然后随旋转体120高速旋转而被甩出。喷头150的形状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但不局限于,喷头150可以呈球状或管状或y形设置。

至于喷头150的安装位置,可以有如下两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喷头150设于旋转体120的上方,如此可使得喷头150可从旋转体120的上方喷水,水珠可在重力作用下顺流,并能够达到旋转体120的下部分,喷水的射程较远,送水范围较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喷头150可设于旋转体120的下方,使得喷头150与供水箱141的距离校短,所需动力较小,可减小供水泵143的能耗。

在此,为了避免喷头150与驱动装置170发生干涉,将驱动装置170设于旋转体120的远离喷头150的一端。在一实施方式中,喷头150设于旋转体120的下方,驱动装置170设于旋转体120的上方,驱动装置170与旋转体120的上端连接。喷头150自下向上喷射,喷射的是水不易落在驱动装置170上,可减少驱动装置170受潮损坏。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喷头150设于旋转体120的上方,驱动装置170设于旋转体120的下方,驱动装置170与旋转体120的上端连接。喷头150自上向下喷射,水珠可在重力作用下顺流,喷水的射程较远,送水范围较广。为避免驱动装置170受潮,可在驱动装置170的上方设置挡水板。

在此,为了改善供水管142向旋转体供水的均匀度,可选地,所述供水管142具有与供水泵143连通的公共管,以及与所述公共管连接多个分流管,多个分流管沿风道壳110的外周间隔排布,多个分流管对应连接有一个喷头144。

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供水泵143,将供水箱141中的水输送至公共管,再由所述公共管分流到多个分流管,然后经多个分流管的上端所连接的喷头144喷到旋转体上。由于多个分离管沿风道壳110的外周间隔排布,从而能够沿旋转体120的周向对旋转体均匀喷洒,有效改善供水均匀度。

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旋转体120旋转时甩出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会逐渐向下滴落,为了避免水滴溅落到风道壳110外侧,可选地,空气净化模块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50,第一接水盘150设于风道壳110和风机装置130之间,第一接水盘150包括盘底和盘侧壁,所述盘底设有将净化风道111和风机装置130连通的风道入口151,所述盘侧壁与所述风道入口151之间形成有接水槽152。

具体而言,第一接水盘150的盘侧壁与风道壳110连接固定,接水槽152呈环形环绕于风道壳110的下周缘。旋转体120将水沿其径向甩出,甩出的水在重力作用下做类抛物线运动而落在较为靠近风道壳110侧壁的位置,进而落入到接水槽152中。

请参阅图4至图6,进一步地,为避免空气从风道入口151滴出,空气净化模块100还包括第二接水盘160,第二接水盘160设置在所述风道入口151的上方,且位于旋转体120的下方;喷头150安装于第二接水盘160内。

具体说来,第二接水盘160位于第一接水盘150的内侧,与第一接水盘150配合形成双层接水盘结构。第一接水盘150的内壁面和第二接水盘160的外壁面呈间隔设置,以在此两者之间围合形成有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将净化风道111和风道入口151连通,以在空气从风道入口151进入后,经所述通风间隙流入净化风道111。从旋转体120的旋转轴线附近甩落的水,由第二接水盘160承接;从旋转体120的外围甩落的水,由第一接水盘150承接。从而避免甩水从风道入口151溅出。

鉴于喷头150通过风道壳110外侧的供水管142与供水箱141连通,为确保喷头150与供水管142连接的稳定性,需要将供水管142固定。可选地,风道壳110或第一接水盘150的外侧壁凸设有限位凸耳153,供水管142与限位凸耳153连接固定。

具体而言,限位凸耳153可以开设限位孔,将供水管142从该限位孔穿过,实现对供水管142的限位。或者,在限位凸耳153设置具有开口的卡槽,将供水管142从该开口卡入到该卡槽中。或者,将供水管142与该限位凸耳153通过卡扣、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机壳210和空气净化模块100(如图4)。其中,机壳210设有净化进风口211和净化出风口212。空气净化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100安装于机壳210内,空气净化模块100的净化风道将净化进风口211和净化出风口212连通。净化进风口211可以与室内环境连通,以将室内空气净化处理成洁净的空气后,再输送回到室内环境。净化进风口211还可以与室外环境连通,以将室外空气净化处理成洁净的空气后,再输送至室内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机壳210还设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以及位于净化风道上方的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将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风道的室内换热器及室内风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