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的冲压铆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9568发布日期:2020-07-14 17:31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散热鳍片的冲压铆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散热鳍片的冲压铆合结构。



背景技术:

习知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与底座的结合,除了传统的焊接结合技术外,亦有利用冲压方式,将散热鳍片先插植于底座的预设沟槽或夹持凸座,再以冲压冲头进行冲压,而使散热鳍片被夹持结合于底座的沟槽(或夹持凸座),例如美国实用新型专利第5014776号案,就是使两侧的沟槽侧壁产生冲压推挤变形,进而可夹持散热鳍片,以达到散热鳍片与底座的结合目的。

上述先前专利技术,只是利用沟槽两侧的挤压变形而达到夹持散热片根部的目的,但夹持作用力都集中在沟槽开口两侧的变形位置,仅具有两个点状的夹持力,因此,夹持效果不佳,不易确保其稳定结合,不仅各散热片可能发生参差不齐的不等高现象,而且散热片容易发生摇动或脱落情形。

目前,出现了有在散热鳍片的端部直接折弯形成一反折部,利用冲压冲头对反折部进行冲压,使得散热鳍片与底座结合,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820031179.0公开的双面吹胀板以及双面吹胀板的嵌铆结构,双面吹胀板相当于散热鳍片,双面吹胀板上具有颈部,然而颈部是悬空设置,这种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双面吹胀板的吹胀结构遮挡冲铆位置,利用该嵌铆结构,不能使双面吹胀板更加稳固地结合在基座上,双面吹胀板容易折弯变形,同时也无法使双面吹胀板与基座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散热效率。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的冲压铆合结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散热鳍片结合不稳固、容易折弯并且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鳍片的冲压铆合结构,包括有底座以及散热鳍片;该底座的表面开设有沟槽,以供散热鳍片插植,该沟槽的开口至少一侧具有接触面;该散热鳍片包括有连接在一起的插植部、连接部和主体部,插植部为反折结构并嵌于沟槽中,连接部相对插植部向一侧延伸并至少局部抵于接触面上接触;

利用上述的底座及散热鳍片,于散热鳍片将插植部插入底座的沟槽后,再利用一冲压冲头对准插植部进行冲压,该冲压冲头涵盖插植部,经冲压后使插植部于沟槽内下压产生变形增大而迫紧结合于沟槽内,以完成散热鳍片与底座的结合,同时连接部抵于接触面上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沟槽的两侧形成均形成有一条状凸台,该接触面位于其中一条状凸台的顶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面为水平面,该连接部的底面与接触面平行并全部贴合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植部、连接部和主体部依次由下往上一体成型连接,插植部和主体部均竖向延伸,该连接部水平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沟槽为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对应的,该散热鳍片亦为多个,每一散热鳍片的插植部嵌于对应的沟槽中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植部为经一次反折形成的u形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植部为经至少两次反折形成卷曲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的另一端面开设一个以上的嵌槽,以供适配嵌入热导管,并使热导管具有平整贴底面,且外露结合于底座的底端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导管是弯折贯穿散热鳍片的主体部,形成紧配组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鳍片之主体部的一端面贯穿形成用于灌注冷却液的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散热鳍片上形成有连接部,并配合连接部与底座上的接触面接触,一方面可对散热鳍片一侧进行稳固支撑,冲压冲头对反折结构的插植部进行冲压,更容易受力,使得散热鳍片更加可靠地结合在底座上,并进一步降低散热鳍片的高度,不易折弯变形,不会出现歪斜现象,确保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散热流道是直的,另一方面底座上热量可直接传递至连接部上,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冲压铆合过程的第一状态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冲压铆合过程的第二状态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冲压铆合过程的第三状态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冲压铆合过程的第一状态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冲压铆合过程的第二状态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冲压铆合过程的第三状态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底座11、沟槽

12、接触面13、条状凸台

14、凹槽15、嵌槽

20、散热鳍片21、插植部

22、连接部23、主体部

30、冲压冲头40、热导管

41、平整贴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底座10以及散热鳍片20。

该底座10的表面开设有沟槽11,以供散热鳍片20插植,该沟槽11的开口至少一侧具有接触面12;在本实施例中,该底座10为一铜、铝、铜基合金或铝基合金底座,所述沟槽11的两侧形成均形成有一条状凸台13,该接触面12位于其中一条状凸台13的顶面上,并且,所述接触面12为水平面,但不局限与水平面,也可以为斜面;以及,所述沟槽11为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并且相邻两沟槽11之间均于底座10的表面下凹形成有凹槽14,以增大散热面积,提升通风散热效果。

该散热鳍片20包括有连接在一起的插植部21、连接部22和主体部23,插植部21为反折结构并嵌于沟槽11中,连接部22相对插植部21向一侧延伸并至少局部抵于接触面12上接触。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20亦为多个,每一散热鳍片20的插植部21嵌于对应的沟槽11中固定,所述插植部21为经一次反折形成的u形结构;该连接部22的底面与接触面12平行并全部贴合接触,以更好的支撑散热鳍片20;并且,所述插植部21、连接部22和主体部23依次由下往上一体成型连接,插植部21和主体部23均竖向延伸,该连接部22水平延伸。以及,所述散热鳍片20之主体部23的一端面贯穿形成用于灌注冷却液的容置槽(图中未示),以提高散热效果。

利用上述的底座10及散热鳍片20,如图4所示,于散热鳍片20将插植部21插入底座10的沟槽11后,如图5所示,再利用一冲压冲头30对准插植部21进行冲压,该冲压冲头30涵盖插植部21,经冲压后使插植部21于沟槽11内下压产生变形增大而迫紧结合于沟槽11内,如图6所示,以完成散热鳍片与底座的结合,同时连接部22抵于接触面12上接触。

使用时,该底座10与发热元件接触,发热元件的热量传递至底座10上,然后,底座10上的一部分热量依次通过插植部21和连接部22传递至主体部23上进行热量的散发,底座10上的另一部分热量通过接触面12直接传递至连接部22上,再由连接部22传递至主体部23上进行热量的散发。

请参照图7和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的另一端面开设一个以上的嵌槽15,以供适配嵌入热导管40,并使热导管40具有平整贴底面41,且外露结合于底座10的底端面,所述热导管40是弯折贯穿散热鳍片20的主体部23,形成紧配组合,通过设置热导管40,使得底座10上的热量可通过热导管40传递至散热鳍片20的主体部23上,以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9至图1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植部21为经至少两次反折形成卷曲结构,以使得插植部21与底座10之间结合更加的牢固可靠,接触面积也更大,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植部21为经至少两次反折形成卷曲结构,以使得插植部21与底座10之间结合更加的牢固可靠,接触面积也更大,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在散热鳍片上形成有连接部,并配合连接部与底座上的接触面接触,一方面可对散热鳍片一侧进行稳固支撑,冲压冲头对反折结构的插植部进行冲压,更容易受力,使得散热鳍片更加可靠地结合在底座上,并进一步降低散热鳍片的高度,不易折弯变形,不会出现歪斜现象,确保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散热流道是直的,另一方面底座上热量可直接传递至连接部上,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