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热泵的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1890发布日期:2020-10-28 11:3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热泵的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热泵的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泵是一种吸取太阳能,从空气中提取热量,达到太阳能、空气能的结合,并对热量进行转换的一种装置,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太阳能热泵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原理就是使用反光板将热量聚集在真空换热管内吸收,并利用换热管中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得到所需热水;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已有的真空换热管的支撑装置结构简单,安装简易,导致需要对某一个真空换热管进行拆卸时,还需要将其他的真空换热管先行拆除,且拆卸时需要手动接触真空换热管进行拔除,很容易由于受力过大而支撑破坏,进而导致拆卸过程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热泵的换热装置,通过转动相应的紧固螺栓,带动支撑套筒下降,使支撑套筒逐渐与真空换热管脱离,并通过塑料套筒对真空换热管进行间接支撑,最后,将塑料套筒上滑,并缓慢向下抽动真空换热管即可将真空换热管取出,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热泵的换热装置,包括保温桶,所述保温桶的内部该有的安装有储水桶,所述保温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架,所述保温桶的一侧设置有真空换热管,所述保温桶靠近真空换热管的一侧开设有插孔,所述真空换热管的顶端插设于插孔的内部,并与储水桶连通,且所述真空换热管与插孔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靠近真空换热管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底支板,所述底支板的内部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与滑孔滑动连接,所述真空换热管的底端插设于支撑套筒的内部,所述底支板的底部设置有底撑板,所述底支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底撑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的顶端贯穿侧板,并与侧板螺纹连接,所述底撑板的内部设置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与底撑板螺纹连接,所述紧固螺栓的顶端与支撑套筒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真空换热管的底端设置有塑料套筒,所述塑料套筒滑动套设于真空换热管的外部,且所述塑料套筒的底端滑动连接于支撑套筒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套筒内腔靠近真空换热管底端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粘设于支撑套筒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连接螺栓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连接螺栓分别位于底撑板的四个顶角处。

优选的,所述连接螺栓靠近底撑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两个凸环,且两个所述凸环分别位于底撑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储水桶靠近真空换热管的一侧设置有插管,所述真空换热管的顶端插设于插管的内部,并与插管滑动连接,且所述插管内部靠近保温桶的一端设置有内缩段,所述真空换热管的顶端与插管内部的内缩段之间安装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底部的四个顶角处均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四个顶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通过铰链与支撑架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支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支撑套筒,进而在需要对某一个真空换热管进行拆卸时,可以通过转动相应的紧固螺栓,带动支撑套筒下降,使支撑套筒逐渐与真空换热管脱离,并通过塑料套筒对真空换热管进行间接支撑,从而增加了换热装置拆卸时的安全性,最后,将塑料套筒上滑,并缓慢向下抽动真空换热管即可将真空换热管取出,而需要将使用真空换热管同时拆下时,可以通过转动四个连接螺栓,使底撑板下移,即可带动所有支撑套筒下移,随后即可逐个取下真空换热管,从而使换热装置的安装拆卸更加便捷,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地提高了换热装置安装、拆卸的便捷性,增强了换热装置使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撑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温桶;2、支撑架;3、真空换热管;4、底支板;5、支撑套筒;6、底撑板;7、塑料套筒;8、安装板;9、侧板;10、连接螺栓;11、紧固螺栓;12、凸环;13、滑孔;14、橡胶层;15、储水桶;16、插孔;17、插管;1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热泵的换热装置,包括保温桶1,所述保温桶1的内部该有的安装有储水桶15,所述保温桶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架2,所述保温桶1的一侧设置有真空换热管3,所述保温桶1靠近真空换热管3的一侧开设有插孔16,所述真空换热管3的顶端插设于插孔16的内部,并与储水桶15连通,且所述真空换热管3与插孔16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2靠近真空换热管3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底支板4,所述底支板4的内部开设有滑孔13,所述滑孔13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套筒5,所述支撑套筒5与滑孔13滑动连接,所述真空换热管3的底端插设于支撑套筒5的内部,所述底支板4的底部设置有底撑板6,所述底支板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侧板9,所述底撑板6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螺栓10,所述连接螺栓10的顶端贯穿侧板9,并与侧板9螺纹连接,所述底撑板6的内部设置有紧固螺栓11,所述紧固螺栓11与底撑板6螺纹连接,所述紧固螺栓11的顶端与支撑套筒5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真空换热管3的底端设置有塑料套筒7,所述塑料套筒7滑动套设于真空换热管3的外部,且所述塑料套筒7的底端滑动连接于支撑套筒5的内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套筒5内腔靠近真空换热管3底端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层14,所述橡胶层14粘设于支撑套筒5的内部,进而对真空换热管3的安装进行充分保护;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螺栓10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连接螺栓10分别位于底撑板6的四个顶角处,从而加强对底撑板6连接的强度;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螺栓10靠近底撑板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两个凸环12,且两个所述凸环12分别位于底撑板6的两侧,进而可以支撑连接螺栓10与底撑板6之间的转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水桶15靠近真空换热管3的一侧设置有插管17,所述真空换热管3的顶端插设于插管17的内部,并与插管17滑动连接,且所述插管17内部靠近保温桶1的一端设置有内缩段,所述真空换热管3的顶端与插管17内部的内缩段之间安装有密封圈18,进而再调整支撑套筒5上推时,可以带动真空换热管3与密封圈18紧密贴合,以提高装置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2底部的四个顶角处均设置有安装板8,所述安装板8的四个顶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进而可以通过安装板8将装置与已有的螺栓组件连接,使装置安装更牢固,也可以利用安装板8进行预埋压制;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板8通过铰链与支撑架2转动连接,从而利用安装板8的转动,可以在安装时更好的适应安装表面;

实施方式具体为:在实际安装时,先将各个真空换热管3的顶端通过插孔16和插入至插管17中,并与储水桶15连通,而通过在支撑架2的一端设置底支板4,并在底支板4的内部滑动连接支撑套筒5,进而在安装好底撑板6后,可以通过转动底撑板6内部的紧固螺栓11,利用紧固螺栓11与底撑板6的螺纹连接,将支撑套筒5上推,从而使真空换热管3的底端卡入至支撑套筒5的内部,以实现固定,同时会带动真空换热管3与密封圈18紧密贴合,以提高装置的密封性,当需要对某一个真空换热管3进行拆卸时,可以通过反向转动相应的紧固螺栓11,带动支撑套筒5下降,由于真空换热管3的顶部和储水桶15的连接比较紧密,支撑套筒5会逐渐与真空换热管3脱离,而通过在真空换热管3的底端套设塑料套筒7,并使塑料套筒7的底端滑动连接入支撑套筒5的内部,从而在支撑套筒5下降并与真空换热管3脱离时,塑料套筒7也会跟随支撑套筒5向下滑动,但塑料套筒7不会脱离真空换热管3,因此塑料套筒7会对真空换热管3进行间接支撑,从而增加了换热装置拆卸时的安全性,最后,将塑料套筒7上滑,并缓慢向下抽动真空换热管3即可将真空换热管3取出,而需要将使用真空换热管3同时拆下时,可以通过转动四个连接螺栓10,使底撑板6下移,即可带动所有支撑套筒5下移,随后即可逐个取下真空换热管3,从而使换热装置的安装拆卸更加便捷,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对真空换热管3进行安装拆卸的问题。

本实用工作原理:通过转动相应的紧固螺栓11,带动支撑套筒5下降,使支撑套筒5逐渐与真空换热管3脱离,并通过塑料套筒7对真空换热管3进行间接支撑,最后,将塑料套筒7上滑,并缓慢向下抽动真空换热管3即可将真空换热管3取出,而需要将使用真空换热管3同时拆下时,可以通过转动四个连接螺栓10,使底撑板6下移,即可带动所有支撑套筒5下移,并逐个取下真空换热管3。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