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22329发布日期:2020-11-13 16:1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中的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波动较大,湿度较高或湿度较低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用到加湿机和除湿机进行加湿或除湿,而现有相关技术多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两个独立的装置对环境进行加湿、除湿。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加湿和除湿时需要通过两个独立的装置实施,空间占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以解决在加湿和除湿时需要通过两个独立的装置实施,空间占用较大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吸湿转盘、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第一通道其两端均与室外连通;第二通道其两端均与室内连通;吸湿转盘部分位于第一通道,部分位于第二通道;第一加热装置设置于第一通道内;第二加热装置设置与第二通道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第一通道内设第二通道内均设有加热装置,通过切换两个加热装置的工况,可进行加湿或除湿,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加热装置启动的情况下,第一通道内处于加湿工况,第二通道处于除湿工况,由于第二通道与室内连通,可对室内进行除湿,第二通道内的第二加热装置启动的情况下,第二通道内处于加湿工况,第一通道处于除湿工况,由于第二通道与室内连通,可对室内进行加湿,通过一个装置进行加湿和除湿,节约安装空间,且降低成本。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区和过渡区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吸湿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吸湿转盘一个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吸湿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封闭板与吸湿转盘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通道;101、第一风机;200、第二通道;201、第二风机;202、通风部;203、进风部;204出风部;300、吸湿转盘;301、框架部;302、转盘部;303、圆形安装框;304、驱动装置;305、齿轮结构;306、转盘转轴;401、第一加热装置;402、第二加热装置;403、固定框;404、加热部;405、加热壳体;406、气流通道;500、壳体;501、隔板;502、卡槽;503、加热区;504、过渡区;505、分区板;510、封闭板;600、过滤装置;601、排放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包括:第一通道100、第二通道200、吸湿转盘300、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第一通道100其两端均与室外连通;第二通道200其两端均与室内连通;吸湿转盘300包括位于第一通道100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二通道200的第二部分;第一加热装置401设置于第一通道100内;第二加热装置402设置与第二通道200内。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第一通道100内设第二通道200内均设有加热装置,通过切换两个加热装置的工况,可进行加湿或除湿,第一通道100内的第一加热装置401启动的情况下,第一通道100内处于加湿工况,第二通道200处于除湿工况,由于第二通道200与室内连通,可对室内进行除湿,第二通道200内的第二加热装置402启动的情况下,第二通道200内处于加湿工况,第一通道100处于除湿工况,由于第二通道200与室内连通,可对室内进行加湿,通过一个装置进行加湿和除湿,节约安装空间,且降低成本。

可选地,第二通道200包括:通风部202、进风部203和出风部204。通风部202与第一通道100并排设置;进风部203与通风部202的一端垂直且连通;出风部204与通风部202的另一端垂直且连通。这样,进风部203与第一通道100之间并排设置,便于吸湿转盘300的安装,而通过进风部203和出风部204便于将通风部202的两端均与室内连通。

可选地,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由一壳体500和设置于壳体500内的隔板501限定出,或者,由两个管道分别限定出。这样,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通过隔板501限定出,使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的间隔更近,便于吸湿转盘300的安装;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由两个管道分别限定出,可使两个管道各自独立,结构更稳定。

可选地,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由一壳体500和设置于壳体500内的隔板501限定出,隔板501上设有可供吸湿转盘300穿过的卡槽502。这样,吸湿转盘300穿过卡槽502,使吸湿转盘300即可进入第一通道100又可进入通风部202,在一个通道内吸收水分在另一个通道内释放水分,更好的进行加湿和除湿。

可选地,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由两个管道分别限定出,两个管道叠置,且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之间的侧面上均设有卡槽502。这样,第一通道100与通风部202靠近,便于将吸湿转盘300设置在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内。

可选地,吸湿转盘300的中心设置在卡槽502内,且通过旋转轴与卡槽502的侧壁连接。这样,使吸湿转盘300可在卡槽502内转动,吸湿转盘300循环进入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内,可使吸湿转盘300在一个通道内吸收水分后旋转到另一个通道内释放水分,更好的进行加湿和除湿。

可选地,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均包括加热区503和过渡区504,第一加热装置401覆盖第一通道100内的加热区503;第二加热装置402覆盖第二通道200内的加热区503。这样,吸湿转盘300经过加热区503被加热释放水分后,进入过渡区504并在气流中利用余热可继续释放水分,适当降温后再进入另一个通道内进行吸湿操作,防止吸湿转盘300在具有较高的温度的情况吸湿效率下降,进而影响整体的加湿和除湿效率。

可选地,加热区503是指第一通道100或第二通道200内的吸湿转盘300预设范围内的区域。这样,便于将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设置在加热区503内,更好的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

可选地,第一通道100内的加热区503与过渡区504由设置在第一通道100内的分区板505分割第一通道100内的部分空间获得。这样,通过分区板505将第一通道100分为两个区,加热区503与过渡区504相互影响较小,能够更好的通过加热区503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在过渡区504内使吸湿转盘300降温。

可选地,通风部202的结构与第一通道100的结构相同。这样,第一通道100和通风部202之间可交替工作,交替进行加湿和除湿时更稳定。

可选地,分区板505设置在吸湿转盘300迎风侧的预设范围内。这样,在将吸湿转盘300迎风侧预设范围内的气流分区,可以防止加热区503和过渡区504吹出气流的相互影响,使吸湿转盘300可以更好的在过渡区504内降温,使吸湿转盘300进入另一通道后温度降低,可更好的进行吸湿,进而提高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加热区503和过渡区504沿吸湿转盘300的转动方向依次排布。这样,可以使吸湿转盘300先进入加热区503再进入过渡区504,在加热区503被加热释放水分后,进入过渡区504并在气流中利用余热可继续释放水分,适当降温后再进入另一个通道内进行吸湿操作,防止吸湿转盘300在具有较高的温度的情况吸湿效率下降,进而影响整体的加湿和除湿效率。

可选地,加热区503的面积大于或等于过渡区504的面积。这样,可保证对吸湿转盘300的加热效率,提高水分再生的效率,进而提高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加热区503的面积与过渡区504的面积相同。这样,加热区503与过渡区504面积相同,便于将在加热区503内温度提高后的吸湿转盘300在过渡区504内充分的降温,使其更好的吸收水分,提高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通风部202和第一通道100均设置在室外。这样,将通风部202和第一通道100均设置室外,可降低室内端的噪音。

可选地,进风部203和出风部204均与室内连通。这样,使室内的空气经过进风部203进入通风部202,并由出风部204排入室内,便于在室内进行加湿和除湿。

可选地,通风部202和第一通道100纵向排布。这样,可降低横向的空间占用,防止第一通道100向室外伸出的尺寸过大,提高安装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均设置在距离吸湿转盘300的预设范围内。这样,使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靠近吸湿转盘300设置,可更好的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提高吸湿转盘300上水分再生的效率。

可选地,预设范围为距离吸湿转盘300,2厘米至10厘米的范围。这样,将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设置在距离吸湿转盘300,2厘米至10厘米的范围内,即可防止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距离吸湿转盘300过近影响吸湿转盘300的转动或者造成吸湿转盘300的损坏,又能更好的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提高吸湿转盘300水分再生的效率。

可选地,预设范围为3厘米。这样,将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均设置在距离吸湿转盘300,3厘米处,能够提高对吸湿转盘300的加热效率,提高吸湿转盘300水分再生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均设置在吸湿转盘300的同一侧。这样,在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内出风方向相同时使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均可设置在吸湿转盘300的迎风侧,便于气流先经过加热装置再经过吸湿转盘300,更好的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提高吸湿转盘300的水分再生效率,进而提升加湿和除湿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包括:固定框403和加热部404。固定框403与第一通道100的内壁固定连接;加热部404设置在固定框403内。这样,可更好的对第一加热装置401进行固定,提高第一加热装置401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地,加热部404为电加热丝。这样,电加热丝结构简单,便于得到。

可选地,第二加热装置402的结构与第一加热装置401的结构相同。这样,使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交替进行工作时,工作效率相同,保持加湿和除湿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均平行于吸湿转盘300设置。这样,使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能够更均匀的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提高吸湿转盘300水分再生的效率,进而提高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和第二加热装置402均为电磁加热、微波加热或电热丝加热等常用的加热装置。这样,采用常用的加热装置对吸湿转盘300进行加热,结构简单便于获得,且加热效率加高。

结合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湿转盘。吸湿转盘300包括:框架部301和转盘部302。框架部301设有圆形安装框303,且框架部301的外沿与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的侧壁连接;转盘部302设置在圆形安装框303内。这样,通过框架部301与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侧壁的连接,可以防止气流从吸湿转盘300的边缘通过,引导气流经过转盘部302,有效提高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吸湿转盘300封闭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这样,利用吸湿转盘300将整个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全部封闭,使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内的气流全部经过吸湿转盘300,提高吸湿转盘300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效率,进而提高加湿和吸湿的效率。

可选地,转盘部302包括:骨架和吸湿材料。骨架为圆盘形;吸湿材料填充在骨架内。这样,通过设置骨架,可提高转盘部302的结构稳定性,防止转盘部302的损坏。

可选地,骨架由玻璃纤维或陶瓷纤维组成。这样,结构稳定且轻巧,便于转盘部302的旋转。

可选地,吸湿材料包括:硅胶、mof、分子筛中的一个或多个。这样,可高效的吸收气流中的水分,且在加热情况下可高效的释放水分。

可选地,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304。驱动装置304设置在框架部301上,且与转盘部302连接,被配置为驱动转盘部302旋转。这样,可稳定的驱动转盘部302旋转,提高加湿和吸湿的准确性。

可选地,转盘部302的边缘为齿轮结构305,且驱动装置304包括马达和由马达驱动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转盘部302的齿轮结构305啮合。这样,可更稳定的带动转盘部302的旋转,提高吸湿转盘300运行的稳定性。

结合图9-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吸湿转盘。吸湿转盘300包括:转盘转轴306和转盘部302。转盘部302圆心与转盘转轴306连接,且平行于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内的气流方向安装。这样,可使气流从转盘部302的两个侧面通过,增加转盘部302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并且可有效的降低风阻。

可选地,转盘部302设有多个,且均与间隔的设置在转盘转轴306上。这样,设置多个转盘部302,气流经过转盘部302之间的间隙通过,能够更好的使转盘部302与气流接触。

可选地,转盘部302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0.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5厘米。这样,将转盘部302之间的间隙控制0.5-5厘米之间,能够更好的与气流接触,并且降低风阻。

结合图11-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还包括:封闭板510。封闭板510垂直封闭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吸湿转盘300垂直穿过封闭板510。这样,使气流更集中的穿过吸湿转盘300,能更好的使吸湿转盘300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包括:加热壳体405和加热部404。加热壳体405一面开口,相对的另一面封闭,且开口的一侧贴附在吸湿转盘300上;加热部404设有多个,且相互平行设置于加热壳体405内,加热部404的间隙与加热壳体405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406。这样,使气流穿过吸湿转盘300进入气流通道406,经过气流通道406再次进入吸湿转盘300,两次经过吸湿转盘300,能够更好的使吸湿转盘300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并且气流通道406由加热部404限定出,这样能更好的使气流与加热部404换热,提高加热效率,进而提高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401穿过封闭板510,使气流通道406的一半位于封闭板510一侧,另一半位于封闭板510的另一侧。这样,气流进入气流通道后并经过气流通道406穿过封闭板510,保证气流的畅通性。

可选的,第二加热装置402与第一加热装置401的结构相同。这样,利用第二加热装置402贴附在第二通道200内的吸湿转盘300上,使第二通道200内的气流也能两次经过吸湿转盘300,提高吸湿转盘300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和第二风机201为离心风机。由于两次经过吸湿转盘产生的气流阻力比较大,采用离心风机可产生更高的负压,使气流的流通更加顺畅,进而提升加湿和除湿的效率。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600。过滤装置600设置在第一通道100内。这样,流向室内的气流流经过滤装置600,被过滤装置600过滤净化,过滤装置600设置与室外连通的一端,可以防止灰尘、细菌等杂质覆盖在吸湿转盘300上,影响吸湿转盘300的吸水能力,进而降低加湿效率,并且通过过滤装置600的过滤可以去除气流中的灰尘、细菌等,防止带有灰尘、细菌等杂质的气流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的品质。

可选地,过滤装置600设置在吸湿转盘300与第一风机101之间,且第一风机101被设置为向吸湿转盘300一侧吹风。这样,使第一风机101将气流吹向过滤装置600,并由过滤装置600对气流进行过滤后再经过吸湿转盘300,可以更好的对流经吸湿转盘300的气流进行过滤,可以更好的防止灰尘、细菌等杂质覆盖在吸湿转盘300上,影响吸湿转盘300的吸水能力,进而降低加湿效率。

可选地,过滤装置600倾斜设置于第一通道100内,且位于下风端的一侧对应的第一通道100的侧壁上设有排放口601。这样,便于将灰尘等异物向倾斜的一侧收集,降低灰尘在过滤装置600上的覆盖,可保持过滤装置600的洁净,提高过滤效果。

可选地,排放口601上设有开关挡板。这样,通过开关挡板可将排放口601打开或关闭,定时开启排放口601,使积累的灰尘等杂质经过排放口601排放出来。

可选地,过滤装置600相对于第一通道100内的气流方向具有预设倾斜角度,且预设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45度,且小于或等于75度。这样,将过滤装置600的倾斜角度设置在45度至75度之间可更好的利用倾斜角度对过滤装置600表面堆积的灰尘等杂质向一端收集,且不妨碍过滤装置600的过滤效果。

可选地,预设倾斜角度为60度。这样,将过滤装置600的倾斜角度设置60度,可利用倾斜角度使过滤装置600表面的灰尘等杂质收集到过滤装置600的一端,并且倾斜60度设置,对过滤装置600的过滤效果影响较小。

可选地,过滤装置600位于下风端的一侧对应的第一通道100的侧壁上设有排放口601。这样,可将收集的灰尘等异物经过排放口601排放出去,便于保持过滤装置600的洁净,提高过滤效果。

可选地,过滤装置600可拆卸的设置于第一通道100内。这样,便于对过滤装置600进行拆卸清洗或更换,提高过滤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通道100内的侧壁上设有插槽,过滤装置600活动插接在插槽内。这样,通过插槽可保持过滤装置600与第一通道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插槽的一端与排放口601连通,被配置为使过滤装置600可通过排放口601进行拆卸安装。这样,通过排放口601对过滤装置600进行拆卸安装,更便于过滤装置600的拆卸和安装。

可选地,过滤装置600包括:过滤层和杀菌层。杀菌层设置在过滤层靠近吸湿转盘300的一侧。这样,可过滤灰尘等异物的同时和进行杀菌,提高空气质量,将杀菌层设置在靠近吸湿转盘300的一侧还可以防止灰尘堆积在杀菌层上影响杀菌效果。

可选地,过滤层和杀菌层均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这样结构简单,易于得到。例如过滤层可为纱网过滤,杀菌层可为银离子或负离子杀菌层。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