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22318发布日期:2020-11-13 16:1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集体生活中,在北方冬季气温低,门窗关闭比较严,食堂时常煤气味很重,室内空气也比较浑浊,一直是安全的隐患。尤其是在北方冬天工地气味更是难闻,油漆味、材料味,工人的宿舍更是臭气熏天,卫生间更是严重,夜间工地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火灾事故更是频发。经检索,申请公布号为cn11115107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空气治理方法,获取空气检测数值,当检测数值超过阀值,启动除甲醛程序;其中,除甲醛程序包括控制驱动电机带动滤网组件运动,将滤网组件移动到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口;再次获取空气检测数值,当数值低于第一阀值时,控制外周围的第一滤网或后部的第一滤网移开进风口;再次获取空气检测数值,当数值代于第二阀值时,控制剩余第二滤网移动开进风口,上述设计可以提高整体滤网的使用寿命;

但是现有空气检测系统只能检测空气,或局部处理,不能成体系的处理,现有煤气报警也只能关闭阀门,如果独居老人半夜休息,煤气管道老化或老人忘了关阀门,即使自动关闭阀门但煤气还是在室内,很容易造成人员事故,由于天然气是无色无味,更是事故不断,不能成体系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的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包括:

室内空气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数据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在空气污染物指数超标时,发送控制指令至客厅/卧室排气模块、卫生间排气模块、厨房排气模块、空气净化加湿除湿模块、煤气阀门控制模块、窗口温度调节模块、消防栓阀门控制模块、窗口换气模块、控制方式切换模块、应急照明开关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客厅/卧室排气模块、卫生间排气模块、厨房排气模块和窗口换气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排气通风工作;

空气净化加湿除湿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空气加湿或除湿工作;

煤气阀门控制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报警指令、关闭煤气阀门指令和厨房通风指令;

窗口温度调节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空气加热或制冷工作;

消防栓阀门控制模块是,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灭火控制指令并执行喷淋灭火工作;

控制方式切换模块,用于切换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的操作方式;

应急照明开关,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照明指令并执行照明工作;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无线方式收发中央控制系统放出的控制指令;

应急设备,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执行报警和定位工作;

备用电源,为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其他模块、应急照明灯提供备用供电电源;

报警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报警指令并执行拨号报警和警铃报警工作。

优选的,所述中央控制系统包括:

手机app单元,装载于用户移动终端设备上,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和发送控制指令;

处理器,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判断监测数据是否达到危险指标和发出控制指令;

无线信号收发单元,用于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的收发工作。

优选的,所述控制方式切换模块包括:

人工控制单元,用于人工进行面板式调节和控制工作;

自动控制单元,用于自动化控制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指标和模块控制和处理功能;

信号传输单元,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和收发控制信号。

优选的,所述报警模块包括:

触发单元,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并判断是否达到危险标准,在达到危险标准时进行定位和拨号报警工作;

定位单元,用于定位设备地理位置并提供至警方;

报警单元,用于进行呼叫火警和用户,自发警报响铃。

优选的,所述室内空气检测模块自动监测到室内空气中煤气或天然气数值超标后进行报警,同时手机app自动下达指令关闭煤气阀门并自动开启排风、空气净化,并将监测数据同步在手机上,达到安全数值后自动停止。

优选的,所述室内空气检测模块监测到室内用电设备老化烧焦或电气意外着火后,app自动下达指令关闭电源、打开水源阀门、开启喷淋灭火系统同步通知主人、自动报警、精准定位着火位置、开启应急照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提供了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解决室内、商场、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空气污染严重、(特别东北的冬天)、卫生间下水反味,厨房油烟超标、室内空气污浊、室内空气干燥、室内空气潮湿、室内空气温度低或温度高等问题;

(2)解决厨房煤气或天然气漏气,空气煤气或天然气达到一定数值,app自动自动报警并下达关阀指令,同时开启排风、净化系统,达到安全之后自动停止;

(3)空气检测到烟火或短时局部空气温度突然升高马上开水源阀门、开启喷淋灭火系统同步通知主人并自动报警,精准定位着火位置,开启应急照明,为人员逃生和为消防员第一时间救人救火创造条件,避免或减少更大的损失;

本发明设计的空气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室内空气各项指标,并在室内空气指标超标后实施相应的通风、喷淋灭火、照明、报警等措施,智能化程度高,有效保障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的中央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的控制方式切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的报警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人工智能空气检测远程自动控制处理系统,包括:

室内空气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数据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在空气污染物指数超标时,发送控制指令至客厅/卧室排气模块、卫生间排气模块、厨房排气模块、空气净化加湿除湿模块、煤气阀门控制模块、窗口温度调节模块、消防栓阀门控制模块、窗口换气模块、控制方式切换模块、应急照明开关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客厅/卧室排气模块、卫生间排气模块、厨房排气模块和窗口换气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排气通风工作;

空气净化加湿除湿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空气加湿或除湿工作;

煤气阀门控制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报警指令、关闭煤气阀门指令和厨房通风指令;

窗口温度调节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空气加热或制冷工作;

消防栓阀门控制模块是,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灭火控制指令并执行喷淋灭火工作;

控制方式切换模块,用于切换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的操作方式;

应急照明开关,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照明指令并执行照明工作;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无线方式收发中央控制系统放出的控制指令;

应急设备,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执行报警和定位工作;

备用电源,为各模块和应急照明灯提供备用供电电源;

报警模块,用于接收中央控制系统发送的报警指令并执行拨号报警和警铃警报工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控制系统包括:

手机app单元,装载于用户移动终端设备上,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和发送控制指令;

处理器,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判断监测数据是否达到危险指标和发出控制指令;

无线信号收发单元,用于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的收发工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式切换模块包括:

人工控制单元,用于人工进行面板式调节和控制工作;

自动控制单元,用于自动化控制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指标和控制模块处理功能;

信号传输单元,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和收发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包括:

触发单元,用于接收监测数据并判断是否达到危险标准,在达到危险标准时进行定位和拨号报警工作;

定位单元,用于定位设备地理位置并提供至警方;

报警单元,用于进行呼叫火警和用户,自发警铃警报。

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气检测模块自动监测到室内空气中煤气或天然气数值超标后进行报警,同时手机app自动下达指令关闭煤气阀门并自动开启排风、空气净化,并将监测数据同步在手机上,达到安全数值后自动停止。

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气检测模块监测到室内用电设备老化或电气意外着火后,app自动下达指令关闭电源、打开水源阀门、开启喷淋灭火系统同步通知主人、自动报警、精准定位着火位置、开启应急照明。

本实施例中,室内空气检测系统,把室内空气检测数值通过无线网络传给手机app,在手机上能实时观看空气检测数值;如果检测空气数据超标,app将自动发出指令自动开启卫生间排风系统,厨房排风、室内新风系统,自动开启空气净化器或加湿或除干,空气温度升高或降低,达到健康数值后自动停止,可自动控制,也可人工控制终端某个部件;厨房空气检测系统自动测到到空气里的煤气或天然气数值超标后,报警同事手机app自动下达指令关闭煤气阀门并自动开启排风、室内新风系统,室内空气净化系统,同步在手机上能看到所有数据,达到安全数值后自动停止,是一场安全事故化为乌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