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0490发布日期:2021-01-12 07:33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



背景技术:

壳管换热器是一种利用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其壳体为圆筒形,内部装有若干数量的换热管;换热管固定在设置有孔的管板上;管板外设置有管箱和隔板,管箱将制冷剂分布到各个换热管内,管箱内的隔板起到改变管内制冷剂流动方向,增加换热管长度的作用,使制冷剂在换热管内不断的进行蒸发或冷凝换热。

因换热器所在系统和产品的结构尺寸限制,壳管换热器是通过管箱和增设隔板数量,多次改变制冷剂在换热管中流动方向来弥补管程长度不足;管程越长管程数越多,则管箱、隔板及产生的密封面就越多,结构复杂,给制造带来困难;而通常管程的制冷剂工作压力高,容易产生泄漏,这对管板、管箱与隔板三者之间的密封隔离要求高,使换热器的制造加工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其至少包括一组换热管,每组换热管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和至少两根第二换热管;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该第一换热管经一管件同时连通该至少两根第二换热管。

本申请中,取消现有技术中用来改变制冷剂流动方向的管箱、隔板等部件,直接采用一管件将每组换热管中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连接为一体,当制冷剂由第一换热管向第二换热管方向流动时,随着换热管数量的增加,换热面积也相应增加,同时增加换热管的流通面积,以避免随着换热过程中液相制冷剂不断蒸发形成为气相时,流通阻力增大,增加动力消耗。省去了增加管程长度、使冷剂折返用的管箱的制造和密封需求,从而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而且现有技术中,关于管道的连接方式已非常成熟,能够保证各管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申请中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以及管件的材质可以为铜、镍铜、铝或不锈钢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根据不同的需要,该第一换热管包括一根第一换热支管,或该第一换热管由至少两根顺序相接的第一换热支管所形成,当该第一换热管由至少两根顺序相接的第一换热支管所形成时,相邻的两根第一换热支管经一弯头连接在一起;

该第二换热管包括一根第二换热支管,或该第二换热管由至少两根顺序相接的第二换热支管所形成,当该第二换热管由至少两根顺序相接的第二换热支管所形成时,相邻的两根第二换热支管经一个第一弯头连接在一起;

该第一换热支管为直管或u型管;该第二换热支管为直管或u型管。

进一步,该管件设置有一个且仅设置有一个第一管口,该管件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管口;该第一管口连接第一换热管,该第二管口连接第二换热管。

根据同一根第一换热管所连接的第二换热管的不同数量,在管件上设置相应数量的第二管口,以使一个第二管口对应一个第二换热管。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管板,在第一管板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管程出口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

将该第一管板的相背的两个侧面分别称为a侧面和b侧面,将第一管板的相背的两侧的区域分别称为第一管板a侧和第一管板b侧,其中a侧面朝向第一管板a侧,b侧面朝向第一管板b侧;

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和一第一管孔;

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和一第二管孔;

每根第一换热管的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内,每根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管孔内;

每根第二换热管的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内,每根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管孔内;

管件位于第一管板b侧;

第一换热管插入到管程进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进口孔内、或与b侧面平齐或伸出b侧面;

第一换热管插入到第一管孔内的一端的端面伸出b侧面;

第二换热管插入到管程出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出口孔内、或与b侧面平齐或伸出b侧面;

第二换热管插入到第二管孔内的一端的端面伸出b侧面。

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管板a侧将用于安装换热器的外壳,形成为换热腔,将管件设置在第一管板b侧后,由于第一管板b侧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不但有利于管件与相应的换热管的焊接,还有利于后续换热器在使用中的维护。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管板,在第一管板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和管程出口孔;

将该第一管板的相背的两个侧面分别称为a侧面和b侧面,将第一管板的相背的两侧的区域分别称为第一管板a侧和第一管板b侧,其中a侧面朝向第一管板a侧,b侧面朝向第一管板b侧;

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

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

每根第一换热管的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内,每根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一管板a侧;

每根第二换热管的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内,每根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一管板a侧;

管件位于第一管板a侧;

第一换热管插入到管程进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进口孔内、或与b侧面平齐或伸出b侧面;

第二换热管插入到管程出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出口孔内、或与b侧面平齐或伸出b侧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管板a侧将用于安装换热器的外壳,形成为换热腔,将管件设置在第一管板a侧后,管件与各换热管的连接部分将位于第一管板a侧,减少在第一管板上的开孔数量,有利于降低换热器的泄露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沿一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

在第一管板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在第二管板上设置有管程出口孔;

将该第一管板与第二管板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将第一管板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一外侧,将第二管板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二外侧,将第一管板朝向第一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一外侧面,将第二管板朝向第二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二外侧面;

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和一第一管孔;

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和一第二管孔;

每根第一换热管的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内,每根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管孔内;

每根第二换热管的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内,每根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管孔内;

管件位于第一外侧;

第一换热管插入到管程进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进口孔内、或与第一外侧面平齐或伸出第一外侧面;

第一换热管插入到第一管孔内的一端的端面伸出第一外侧面;

第二换热管插入到管程出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出口孔内、或与第二外侧面平齐或伸出第二外侧面;

第二换热管插入到第二管孔内的一端的端面伸出第一外侧面。

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管板与第二管板之间用于安装换热器的外壳,形成为换热腔,将管件设置在第一外侧后,由于第一外侧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不但有利于管件与相应的换热管的焊接,还有利于后续换热器在使用中的维护。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沿一轴线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

在第一管板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在第二管板上设置有管程出口孔;

将该第一管板与第二管板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将第一管板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一外侧,将第二管板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二外侧,将第一管板朝向第一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一外侧面,将第二管板朝向第二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二外侧面;

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

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

每根第一换热管的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内,每根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位于中间区;

每根第二换热管的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内,每根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位于中间区;

管件位于中间区;

第一换热管插入到管程进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进口孔内、或与第一外侧面平齐或伸出第一外侧面;

第二换热管插入到管程出口孔内的一端的端面容纳在该管程出口孔内、或与第二外侧面平齐或伸出第二外侧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管板与第二管板之间用于安装换热器的外壳,形成为换热腔,将管件设置在中间区后,管件与各换热管的连接部分将位于中间区,减少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的开孔数量,有利于降低换热器的泄露率。

进一步,壳管换热器具有第一管板和连接在该第一管板上的外壳,外壳的内腔形成为换热腔,该第一弯头位于换热腔内或者换热腔外,该第二弯头位于换热腔内或者换热腔外;

当第一弯头位于换热腔外时,该第一弯头所连接的两根第一换热支管的朝向相同的一端由内向外贯穿第一管板、且向外超出第一管板后连接该第一弯头;

当第二弯头位于换热腔外时,该第二弯头所连接的两根第二换热支管的朝向相同的一端由内向外贯穿第一管板、且向外超出第一管板后连接该第二弯头。

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管件的第一结构简图。

图6管件的第二结构简图。

图7管件的第三结构简图。

图8管件的第四结构简图。

图9管件的第五结构简图。

图10管件的第六结构简图。

图11管件的第七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阅图1,第一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其包括两组换热管和一个第一管板ⅰ11,该两组换热管分别为第一a组换热管12和第二a组换热管14。两组换热管均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ⅰ和两根第二换热管ⅰ,其中:

第一a组换热管12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ⅰa121,以及第二换热管ⅰa124和第二换热管ⅰb125两根第二换热管ⅰ。第二a组换热管14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ⅰb141,以及第二换热管ⅰc144和第二换热管ⅰd145两根第二换热管ⅰ。

在第一管板ⅰ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管程出口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

将该第一管板ⅰ的相背的两个侧面分别称为a侧面ⅰ118和b侧面ⅰ119,将第一管板ⅰ的相背的两侧的区域分别称为第一管板a侧和第一管板b侧,其中a侧面ⅰ朝向第一管板a侧,b侧面ⅰ朝向第一管板b侧。在图1中,第一管板ⅰ的右侧区域为第一管板a侧,第一管板ⅰ的左侧区域为第一管板b侧。

在第一管板ⅰ上,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ⅰ,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ⅰ111和一第一管孔ⅰ112。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ⅰ,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ⅰ114和一第二管孔ⅰ113。

每组换热管中,第一换热管ⅰ的一端经一管件ⅰ129同时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ⅰ。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该管件ⅰ129包括一个第一管段部ⅰ122和两个第二管段部ⅰ123,该第一管段部ⅰ122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管口ⅰ1221,该两个第二管段部ⅰ123的一端均连通第一管段部ⅰ122的另一端,每个第二管段部ⅰ123的另一端均形成一个第二管口ⅰ1231。进入到第一管段部ⅰ122的流体分成两股分别经两个第二管段部ⅰ123进入到两根第二换热管ⅰ内。

以下以第一a组换热管12为例说明每组换热管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ⅰa121、第二换热管ⅰa124和第二换热管ⅰb125均为u形管。

第一换热管ⅰa121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ⅰ111内,且该端的端面与b侧面ⅰ119平齐。第一换热管ⅰa121的另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管孔ⅰ112中,并伸出b侧面ⅰ119。

每根第二换热管ⅰ的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ⅰ114内,且该端的端面与b侧面ⅰ119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ⅰ的另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管孔ⅰ113中,并伸出b侧面ⅰ119。

管件ⅰ129位于第一管板b侧。两根第二换热管ⅰ的伸出b侧面ⅰ119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一个第二管段部ⅰ123的第二管口ⅰ1231上;第一换热管ⅰa121伸出b侧面ⅰ119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段部ⅰ122的第一管口ⅰ1221上。

第二a组换热管14的连接结构与第一a组换热管12的连接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在各换热管上连接有折流板ⅰ15。

本实施中,仅示例性地显示了两组换热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有一组换热管,或具有三组换热管,当然也可以为四组、八组、十五组或更多组换热管。

本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ⅰ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ⅰ,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ⅰ还可以同时连通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管ⅰ。

即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ⅰ经管件ⅰ同时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ⅰ。或者,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ⅰ经管件ⅰ同时连通至少两根第二换热管ⅰ。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ⅰa121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ⅰ111内的一端的端面与b侧面ⅰ119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ⅰ的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ⅰ114内的一端的端面与b侧面ⅰ119平齐。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ⅰa121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ⅰ111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进口孔ⅰ111内,或向外伸出b侧面。每根第二换热管ⅰ的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ⅰ114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出口孔ⅰ114内,或向外伸出b侧面。

本实施中,第一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一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一换热支管通过第一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本实施中,第二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二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支管通过第二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第二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其包括两组换热管和一个第一管板ⅱ31,该两组换热管分别为第一b组换热管32和第二b组换热管34。两组换热管均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ⅱ和两根第二换热管ⅱ,其中:

第一a组换热管32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ⅱa321,以及第二换热管ⅱa324和第二换热管ⅱb325两根第二换热管ⅱ。第二a组换热管34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ⅱb341,以及第二换热管ⅱc344和第二换热管ⅱd345两根第二换热管ⅱ。

在第一管板ⅱ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和管程出口孔。

将该第一管板ⅱ的相背的两个侧面分别称为a侧面ⅱ318和b侧面ⅱ319,将第一管板ⅱ的相背的两侧的区域分别称为第一管板a侧和第一管板b侧,其中a侧面ⅱ朝向第一管板a侧,b侧面ⅱ朝向第一管板b侧。在图2中,第一管板ⅱ的右侧区域为第一管板a侧,第一管板ⅱ的左侧区域为第一管板b侧。

在第一管板ⅱ上,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ⅱ,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ⅱ311。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ⅱ,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ⅱ313。

每组换热管中,第一换热管ⅱ的一端经一管件ⅱ329同时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ⅱ。本实施例中,该管件ⅱ329包括一个第一管段部ⅱ322和两个第二管段部ⅱ323,该第一管段部ⅱ322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管口ⅱ,该两个第二管段部ⅱ323的一端均连通第一管段部ⅱ322的另一端,每个第二管段部ⅱ323的另一端均形成一个第二管口ⅱ。进入到第一管段部ⅱ322的流体分成两股分别经两个第二管段部ⅱ323进入到两根第二换热管ⅱ内。该管件ⅱ329的结构与管件ⅰ129的结构相似,具体可参阅图5。

以下以第一b组换热管32为例说明每组换热管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ⅱa321、第二换热管ⅱa324和第二换热管ⅱb325均为u形管。

第一换热管ⅱa321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ⅱ311内,且该端的端面与b侧面ⅱ319平齐。第一换热管ⅱa321的另一端位于第一管板a侧。

每根第二换热管ⅱ的一端由第一管板a侧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ⅱ313内,且该端的端面与b侧面ⅱ319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ⅱ的另一端位于第一管板a侧。

管件ⅱ329位于第一管板a侧,两根第二换热管ⅱ的位于第一管板a侧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一个第二管段部ⅱ323的第二管口ⅱ上;第一换热管ⅱa321的位于第一管板a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段部ⅱ322的第一管口ⅱ上。

第二b组换热管34的连接结构与第一b组换热管32的连接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在各换热管上连接有折流板ⅱ35。

本实施中,仅示例性地显示了两组换热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有一组换热管,或具有三组换热管,当然也可以为四组、八组、十五组或更多组换热管。

本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ⅱ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ⅱ,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ⅱ还可以同时连通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管ⅱ。

即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ⅱ经管件ⅱ同时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ⅱ。或者,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ⅱ经管件ⅱ和同时连通至少两根第二换热管ⅱ。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ⅱa321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ⅱ311内的一端的端面与b侧面ⅱ319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ⅱ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ⅱ313内的一端的端面与b侧面ⅱ319平齐。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ⅱa321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ⅱ311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进口孔ⅱ311内,或向外伸出b侧面。每根第二换热管ⅱ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ⅱ313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出口孔ⅱ313内,或向外伸出b侧面。

本实施中,第一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一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一换热支管通过第一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本实施中,第二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二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支管通过第二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实施例3

请参阅图3,第三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其包括两组换热管、一个第一管板ⅲ21和一个第二管板ⅲ29,该两组换热管分别为第一c组换热管22和第二c组换热管24。两组换热管均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ⅲ和两根第二换热管ⅲ,其中:

第一c组换热管22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ⅲa221,以及第二换热管ⅲa224和第二换热管ⅲb225两根第二换热管ⅲ。第二c组换热管24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ⅲb241,以及第二换热管ⅲc244和第二换热管ⅲd245两根第二换热管ⅲ。

第一管板ⅲ21和第二管板ⅲ29沿第一轴线x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

在第一管板ⅲ21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在第二管板ⅲ29上设置有管程出口孔。

将该第一管板ⅲ21与第二管板ⅲ29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将第一管板ⅲ21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一外侧,将第二管板ⅲ29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二外侧,将第一管板ⅲ21朝向第一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一外侧面ⅲ219,将第二管板ⅲ29朝向第二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二外侧面ⅲ298。图3中,第一管板ⅲ21的左侧为第一外侧,第二管板ⅲ29的右侧为第二外侧。

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ⅲ,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ⅲ211和一第一管孔ⅲ212。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ⅲ,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ⅲ291和一第二管孔ⅲ213。

每组换热管中,第一换热管ⅲ经管件ⅲ229同时连通该两根第二换热管ⅲ。

本实施例中,该管件ⅲ229包括一个第一管段部ⅲ222和两个第二管段部ⅲ223,该第一管段部ⅲ222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管口ⅲ,该两个第二管段部ⅲ223的一端均连通第一管段部ⅲ222的另一端,每个第二管段部ⅲ223的另一端均形成一个第二管口ⅲ。进入到第一管段部ⅲ222的流体分成两股分别经两个第二管段部ⅲ223进入到两根第二换热管ⅲ内。该管件ⅲ229的结构与管件ⅰ129的结构相似,具体可参阅图5。

以下以第一c组换热管22为例说明每组换热管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ⅲa221为u形管,第二换热管ⅲa224和第二换热管ⅲb225均为一直管。

第一换热管ⅲa221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ⅲ211内,且该端的端面与第一外侧面ⅲ219平齐。第一换热管ⅲa221的另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管孔ⅲ212中,并伸出第一外侧面ⅲ219。

每根第二换热管ⅲ的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管孔ⅲ213,并伸出第一外侧面ⅲ219。每根第二换热管ⅲ的另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ⅲ291内,且该端的端面与第二外侧面ⅲ298平齐。

管件ⅲ229位于第一外侧,两根第二换热管ⅲ的伸出第一外侧面ⅲ219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一个第二管段部ⅲ223的第二管口ⅲ上;第一换热管ⅲa221的位于第一外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段部ⅲ222的第一管口ⅲ上。

第二c组换热管24的连接结构与第一c组换热管22的连接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在各换热管上连接有折流板ⅲ25。

本实施中,仅示例性地显示了两组换热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有一组换热管,或具有三组换热管,当然也可以为四组、八组、十五组或更多组换热管。

本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ⅲ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ⅲ,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ⅲ还可以同时连通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管ⅲ。

即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ⅲ经管件ⅲ同时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ⅲ。或者,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ⅲ经管件ⅲ同时连通至少两根第二换热管ⅲ。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ⅲa221的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ⅲ211内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外侧面ⅲ219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ⅲ的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ⅲ291内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外侧面ⅲ298平齐。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ⅲa221的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ⅲ211内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进口孔ⅲ211内,或向外伸出第一外侧面。每根第二换热管ⅲ的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ⅲ291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出口孔ⅲ291内,或向外伸出第二外侧面。

本实施中,第一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一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一换热支管通过第一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本实施中,第二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二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支管通过第二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实施例4

请参阅图4,第四壳管换热器的流路结构,其包括两组换热管、一个第一管板ⅳ41和一个第二管板ⅳ49,该两组换热管分别为第一d组换热管42和第二d组换热管44。两组换热管均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ⅳ和两根第二换热管ⅳ,其中:

第一d组换热管22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ⅳa421,以及第二换热管ⅳa424和第二换热管ⅳb425两根第二换热管ⅳ。第二d组换热管24包括一根第一换热管ⅳb441,以及第二换热管ⅳc444和第二换热管ⅳd445两根第二换热管ⅳ。

第一管板ⅳ41和第二管板ⅳ49沿第二轴线y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

在第一管板ⅳ41上设置有管程进口孔;在第二管板ⅳ49上设置有管程出口孔。

将该第一管板ⅳ41与第二管板ⅳ49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将第一管板ⅳ41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一外侧,将第二管板ⅳ49背离中间区的一侧的空间称为第二外侧,将第一管板ⅳ41朝向第一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一外侧面ⅳ419,将第二管板ⅳ49朝向第二外侧的侧面称为第二外侧面ⅳ498。图4中,第一管板ⅳ41的左侧为第一外侧,第二管板ⅳ49的右侧为第二外侧。

对应于每根第一换热管ⅳ,均设置有一管程进口孔ⅳ411。对应于每根第二换热管ⅳ,均设置有一管程出口孔ⅳ491。

每组换热管中,第一换热管ⅳ经管件ⅳ429同时连通该两根第二换热管ⅳ。

本实施例中,该管件ⅳ429包括一个第一管段部ⅳ422和两个第二管段部ⅳ423,该第一管段部ⅳ422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管口ⅳ,该两个第二管段部ⅳ423的一端均连通第一管段部ⅳ422的另一端,每个第二管段部ⅳ423的另一端均形成一个第二管口ⅳ。进入到第一管段部ⅳ422的流体分成两股分别经两个第二管段部ⅳ423进入到两根第二换热管ⅳ内。该管件ⅳ429的结构与管件ⅰ129的结构相似,具体可参阅图5。

以下以第一d组换热管42为例说明每组换热管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ⅳa421为u形管,第二换热管ⅳa424和第二换热管ⅳb425均为一直管。

第一换热管ⅳa421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进口孔ⅳ411内,且该端的端面与第一外侧面ⅳ419平齐。第一换热管ⅳa421的另一端位于中间区。

每根第二换热管ⅳ的一端由中间区插入到所对应的管程出口孔ⅳ491内,且该端的端面与第二外侧面ⅳ498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ⅳ的另一端位于中间区。

管件ⅳ429位于中间区。两根第二换热管ⅳ的位于中间区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一个第二管段部ⅳ423的第二管口ⅳ上;第一换热管ⅳa421的位于中间区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段部ⅳ422的第一管口ⅳ上。

第二c组换热管44的连接结构与第一c组换热管42的连接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在各换热管上连接有折流板ⅳ45。

本实施中,仅示例性地显示了两组换热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有一组换热管,或具有三组换热管,当然也可以为四组、八组、十五组或更多组换热管。

本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ⅳ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ⅳ,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一根第一换热管ⅳ还可以同时连通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管ⅳ。

即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ⅳ经管件ⅳ同时连通两根第二换热管ⅳ。或者,每组换热管中,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ⅳ经管件ⅳ同时连通至少两根第二换热管ⅳ。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ⅳa421的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ⅳ411内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外侧面ⅳ419平齐。每根第二换热管ⅳ的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ⅳ491内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外侧面ⅳ498平齐。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ⅳa421的插入到管程进口孔ⅳ411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进口孔ⅳ411内,或向外伸出第一外侧面。每根第二换热管ⅳ的插入到管程出口孔ⅳ491内的一端的端面还可以容纳在管程出口孔ⅳ491内,或向外伸出第二外侧面。

本实施中,第一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一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一换热支管通过第一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本实施中,第二换热管仅显示了一根第二换热支管,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两根、三根或更多根第二换热支管通过第二弯头顺序相接形成。

上述各实施例中,均为一根第一换热管采用图5所示的管件连接两根第二换热管。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结构,一根第一换热管还可以采用图6或图7所示的管件来连接两根第二换热管。或一根第一换热管还可以采用图8所示的管件来连接三根第二换热管。或一根第一换热管还可以采用图9、图10或图11所示的管件来连接四根第二换热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