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砖组件及具有其的蓄热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5894发布日期:2021-03-19 10:5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镁砖组件及具有其的蓄热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能源储能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镁砖组件及具有其的蓄热能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蓄热能设备多采用镁砖进行蓄热。有的镁砖在蓄热过程中,由于受到冷热交换的影响,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就会有不同的热变形出现,使整体结构失去稳定性,蓄热能设备的蓄热稳定性及效率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镁砖组件,以提升镁砖的结构稳定性和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镁砖组件的蓄热能设备,以提升蓄热能设备的蓄热稳定性和蓄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镁砖组件,包括:第一镁砖体,所述第一镁砖体包括第一本体、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所述第一主表面和所述第二主表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面上,所述第一配合部设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在所述第二主表面上;第二镁砖体,所述第二镁砖体包括第二本体、第三配合部和第四配合部,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三主表面和第四主表面,所述第三主表面和所述第四主表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对面上,所述第三配合部设在所述第三主表面上,所述第四配合部设在所述第四主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可与所述第四配合部相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可与所述第三配合部相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镁砖组件,可以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相配合,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可靠连接,从而提升镁砖组件的结构和作业稳定性。也可以通过第二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相配合,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可靠连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配合形式灵活,且在蓄热过程中,镁砖组件可以保持良好的形态,从而提升镁砖组件的蓄热稳定性和蓄热效率,减少热变形以及变形等带来的不稳定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四配合部的其中一个为第一凸起,另一个为可容纳所述第一凸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配合部和所述第三配合部的其中一个为第二凸起,另一个为可容纳所述第二凸起的第二凹槽。

具体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结构不同,所述第三配合部和所述第四配合部的结构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表面上设有第一梯形槽,所述第一梯形槽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纵向轴线偏离设置,在所述第一梯形槽的纵向轴线两侧,所述第一主表面包括第一子表面和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设于第一子表面和第二子表面上,所述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梯形槽的投影内;所述第四主表面设有第二梯形槽,所述第二梯形槽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纵向轴线偏离设置,在所述第二梯形截面的纵向轴线两侧,所述第四主表面包括第三子表面和第四子表面,所述第四配合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配合部分别设于第三子表面和第四子表面上,所述第三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二梯形槽的投影内。

具体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条状凸起和圆凸起,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二子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表面的面积,在所述第二子表面上,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和所述圆凸起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包括第二条状凸起,所述第四配合部包括第二条形槽和槽孔,所述第三子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子表面的面积,在所述第三子表面上,所述第二条形槽和所述槽孔均包括至少两个;其中,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可插入所述第二条形槽,所述圆凸起可插入所述槽孔,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可插入所述第一条形槽。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二条形槽、第二梯形槽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在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条状凸起的投影和所述圆凸起的投影相重合,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一梯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多个所述第二条状凸起、第二条形槽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在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二条形槽的投影和所述槽孔的投影相重合,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二梯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槽与所述第二梯形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条状凸起插入所述第二条形槽并分别留出未配合的所述圆凸起和所述槽孔,或所述圆凸起插入所述槽孔并分别留出未配合的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和第二条形槽;在所述第二子表面上,至少留出一个未配合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第三子表面上,至少留出一个未配合的所述第四配合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为扁平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主表面为所述第一本体上面积最大的面,所述第二主表面为所述第二本体上面积最大的面;所述第二本体为扁平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三主表面为所述第二本体上面积最大的面,所述第四主表面为所述第二本体上面积最大的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热能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镁砖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热能设备,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配合结构可靠连接,从而提升镁砖组件的结构稳定性,使得镁砖组件在蓄热过程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形态,减少热变形以及变形等带来的不稳定隐患,从而有利于提升蓄热能设备的蓄热稳定性和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镁砖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镁砖组件呈多排多列配合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蓄热能设备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蓄热能设备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镁砖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镁砖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镁砖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镁砖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蓄热能设备1000、镁砖组件100、

第一镁砖体1、第一本体11、第一主表面111、第一子表面1112、第二子表面1113、第二主表面112、第一梯形槽113、第一配合部12、第一条状凸起121、圆凸起122、第二配合部13、

第二镁砖体2、第二本体21、第三主表面211、第四主表面212、第三子表面2121、第四子表面2122、第二梯形槽213、第三配合部22、第四配合部23、第二条形槽231、槽孔2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直”、“水平”、“纵向”、“横向”、“长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镁砖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镁砖组件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镁砖体1和第二镁砖体2。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镁砖体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配合部12和第二配合部13,第一本体11包括第一主表面111和第二主表面112,第一主表面111和第二主表面112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的相对面上,第一配合部12设在第一主表面111上,第二配合部13设在第二主表面112上。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镁砖体2包括第二本体21、第三配合部22和第四配合部23,第二本体21包括第三主表面211和第四主表面212,第三主表面211和第四主表面212分别位于第二本体21的相对面上,第三配合部22设在第三主表面211上,第四配合部23设在第四主表面212上。其中,第一配合部12可与第四配合部23相配合,第二配合部13可与第三配合部22相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配合部12可以和第四配合部23相配合,从而可以提升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结构和作业稳定性,如在蓄热过程中,镁砖组件100也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使得镁砖组件100具有较高的蓄热稳定性和蓄热效率,可以减少热变形等带来的不稳定隐患。这里当第一配合部12与第四配合部23相配合时,第二配合部12可以适于另一块镁砖组件,第三配合部22也可以适于其它块的镁砖组件,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适配性。

当然,第二配合部13可以和第三配合部22相配合,从而也可以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升镁砖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作业稳定性。这里当第二配合部13和第三配合部22相配合时,第一配合部12可以适于另一块镁砖组件,第四配合部23也可以适于其它块的镁砖组件,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适配性。

由此镁砖组件100可以具有两种配合形式,其一,第一配合部12可与第四配合部23相配合,其二,第二配合部13可与第三配合部22相配合。在此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的配合方式,均可以实现镁砖组件100结构稳定性和作业稳定性的大幅提升,在此对第一镁砖体1与第二镁砖体2的具体配合形式不作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镁砖组件100,可以通过第一配合部12与第四配合部23相配合,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可靠连接,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结构和作业稳定性。也可以通过第二配合部13与第三配合部22相配合,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可靠连接。这里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配合形式灵活,且在蓄热过程中,镁砖组件100可以保持良好的形态,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蓄热稳定性和蓄热效率,减少热变形以及变形等带来的不稳定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和第四配合部23的其中一个为第一凸起,另一个为可容纳第一凸起的第一凹槽。这样第一凸起可以插入第一凹槽内,从而实现第一镁砖体1与第二镁砖体2的可靠连接,减少镁砖组件100的蓄热变形。这里采用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的配合形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配合稳定。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和第四配合部也可以为耐热的粘附单元,也可以实现第一镁砖体1与第二镁砖体2的可靠连接。在此对第一配合部12和第四配合部23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第二配合部13和第三配合部22的其中一个为第二凸起,另一个为可容纳第二凸起的第二凹槽。这样第一凸起可以插入第一凹槽内,从而实现第一镁砖体1与第二镁砖体2可靠连接,减少镁砖组件100的蓄热变形。这里采用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的配合形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配合稳定。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13和第三配合部22也可以为耐热的粘附单元,也可以实现第一镁砖体1与第二镁砖体2的可靠连接。在此对第二配合部13和第三配合部22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配合部12和第二配合部13的结构不同,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配合部22和第四配合部23的结构不同。这样当第一配合部12为第一凸起时,第二配合部13为第一凹槽,第三配合部22为第二凸起,第四配合部23为第二凹槽。当第一配合部12为第一凹槽时,第二配合部13为第一凸起,第三配合部22为第二凹槽,第四配合部23为第二凸起。由此可以便于镁砖组件100的装配、储存及搬运作业,也便于多个本实用新型中的镁砖组件100之间的相互配合,提升镁砖组件100的适配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主表面111上设有第一梯形槽113,第一梯形槽113的纵向轴线与第一本体11的纵向轴线偏离设置,在第一梯形槽113的纵向轴线两侧,第一主表面111包括第一子表面1112和第二子表面1113,第一配合部12为多个,多个第一配合部12分别设于第一子表面1112和第二子表面1113上,第二配合部13位于第一梯形槽113的投影内。这样第一配合部12位于第一主表面111上远离第一梯形槽113纵向轴线的位置,第二配合部13位于第四主表面212靠近第一梯形槽113的纵向轴线的位置,由此在使得第一镁砖体1在多个间隔开的位置处均具有配合结构,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镁砖体1与第二镁砖体2的配合稳定性。另外第一梯形槽113的设置,可以使得镁砖组件100的吸热和放热更加均匀、充分,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吸热和放热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第四主表面212设有第二梯形槽213,第二梯形槽213的纵向轴线与第二本体21的纵向轴线偏离设置,在第二梯形截面的纵向轴线两侧,第四主表面212包括第三子表面2121和第四子表面2122,第四配合部23为多个,多个第四配合部23分别设于第三子表面2121和第四子表面2122上,第三配合部22位于第二梯形槽213的投影内。这样第四配合部23位于第四主表面212上远离第二梯形槽213纵向轴线的位置,第三配合部22位于第三主表面211靠近第二梯形槽213纵向轴线的位置,由此使得第二镁砖体2在多个间隔开的位置处均具有配合结构,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二镁砖体2与第一镁砖体1的配合稳定性。另外第二梯形槽213的设置,可以使得镁砖组件100的吸热和放热更加均匀、充分,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吸热和放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配合部12包括第一条状凸起121和圆凸起122,第二配合部13包括第一条形槽,第二子表面1113的面积大于第一子表面1112的面积,在第二子表面1113上,第一条状凸起121和圆凸起122均包括至少两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子表面1113具有大于第一子表面1112的面积,通过在第二子表面111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和至少两个圆凸起122,从而可以提升第二子表面1113处的连接稳定性。另外,第一条状凸起121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配合部12的配合面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配合稳定性。圆凸起122的设置,可以便于第一配合部12的合理布局。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配合部22包括第二条状凸起,第四配合部23包括第二条形槽231和槽孔232,第三子表面2121的面积大于第四子表面2122的面积,在第三子表面2121上,第二条形槽231和槽孔232均包括至少两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子表面2121具有大于第四子表面2122的面积,通过在第三子表面212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条形槽231和至少两个槽孔232,从而可以提升第三子表面2121处的连接稳定性。另外,第二条形槽231的设置,可以增加第四配合部23的配合面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配合稳定性。槽孔232的设置,可以便于第四配合部23的合理布局。

其中,第一条状凸起121可插入第二条形槽231,圆凸起122可插入槽孔232,第二条状凸起可插入第一条形槽。这里可以将第一条状凸起121插入第二条形槽231,或者将圆凸起122插入槽孔232,或者第二条状凸起插入第一条形槽,配合形式灵活、配合稳定性高。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第一梯形槽113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在第一平面上,第一条状凸起121的投影和圆凸起122的投影相重合,第一平面与第一梯形槽1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这样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和多个第一圆凸起122可以提升镁砖组件100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第二条形槽231、第二梯形槽2313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在第二平面上,第二条形槽231的投影和槽孔232的投影相重合,第二平面与第二梯形槽2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这样多个第二条状凸起、第二条形槽231可以提升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梯形槽113与第二梯形槽213对应设置。第一条状凸起121插入第二条形槽231并分别留出未配合的圆凸起122和槽孔,或圆凸起122插入槽孔232并分别留出未配合的第一条状凸起121和第二条形槽231。在第二子表面1113上,至少留出一个未配合的第一配合部12,在第三子表面2121上,至少留出一个未配合的第四配合部23。

这样如图1和图2,在第一子表面1112上和第二子表面1113上,分别至少有一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可以用于与第二条形槽231配合,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留有多个圆凸起122和至少一个第一条状凸起121适于其它块的镁砖组件,也留有多个槽孔232和至少一个第二条形槽231适于其它块的镁砖组件,从而便于提升镁砖组件100的适配性。

或者在第一子表面1112上和第二子表面1113上,分别至少有一个圆凸起122可以用于与槽孔232配合,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留有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和至少一个圆凸起122可以适于多个镁砖组件100之间的配合,也留有多个槽孔232和至少一个第二条形槽231可以适于其它块的镁砖组件,从而便于提升镁砖组件100的适配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为扁平长方体结构,第一主表面111为第一本体1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二主表面112为第二本体2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二本体21为扁平长方体结构,第三主表面211为第二本体2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四主表面212为第二本体21上面积最大的面。由此便于镁砖组件100的装配作业,也便于合理布局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的配合结构,有利于提升第一镁砖体1和第二镁砖体2的配合稳定性。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镁砖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镁砖组件100,包括:第一镁砖体1、第二镁砖体2。

其中,第一镁砖体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配合部12和第二配合部13,第一本体11包括第一主表面111和第二主表面112,第一主表面111和第二主表面112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的相对面上,第一配合部12设在第一主表面111上,第二配合部13设在第二主表面112上。第一本体11为扁平长方体结构,第一主表面111为第一本体1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二主表面112为第二本体2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一主表面111上设有第一梯形槽113,第一梯形槽113的纵向轴线与第一本体11的纵向轴线偏离设置,在第一梯形槽113的纵向轴线两侧,第一主表面111包括第一子表面1112和第二子表面1113,第一配合部12为多个,多个第一配合部12分别设于第一子表面1112和第二子表面1113上,第二配合部13位于第一梯形槽113的投影内。第一配合部12包括第一条状凸起121和圆凸起122,第二配合部13包括第一条形槽,第二子表面1113的面积大于第一子表面1112的面积,在第二子表面1113上,第一条状凸起121和圆凸起122均包括至少两个。多个第一条状凸起121、第一梯形槽113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在第一平面上,第一条状凸起121的投影和圆凸起122的投影相重合,第一平面与第一梯形槽1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第二镁砖体2包括第二本体21、第三配合部22和第四配合部23,第二本体21包括第三主表面211和第四主表面212。第二本体21为扁平长方体结构,第三主表面211为第二本体2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四主表面212为第二本体21上面积最大的面。第三主表面211和第四主表面212分别位于第二本体21的相对面上,第三配合部22设在第三主表面211上,第四配合部23设在第四主表面212上。第四主表面212设有第二梯形槽213,第二梯形槽213的纵向轴线与第二本体21的纵向轴线偏离设置,在第二梯形截面的纵向轴线两侧,第四主表面212包括第三子表面2121和第四子表面2122,第四配合部23为多个,多个第四配合部23分别设于第三子表面2121和第四子表面2122上,第三配合部22位于第二梯形槽213的投影内。第三配合部22包括第二条状凸起,第四配合部23包括第二条形槽231和槽孔232,第三子表面2121的面积大于第四子表面2122的面积,在第三子表面2121上,第二条形槽231和槽孔232均包括至少两个。多个第二条形槽231、第二梯形槽213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在第二平面上,第二条形槽231的投影和槽孔232的投影相重合,第二平面与第二梯形槽2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第一梯形槽113与第二梯形槽213对应设置,第一条状凸起121插入第二条形槽231并分别留出未配合的多个圆凸起122和槽孔,在第二子表面1113上,至少留出一个未配合的第一条状凸起121,在第三子表面2121上,至少留出一个未配合的第二条形槽231。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热能设备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热能设备10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镁砖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热能设备1000,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通过配合结构可靠连接,从而提升镁砖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使得镁砖组件100在蓄热过程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形态,减少热变形以及变形等带来的不稳定隐患,从而有利于提升蓄热能设备1000的蓄热稳定性和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镁砖组件100为多个,多个镁砖组件100呈多排多列配合设置。这里多排多列的规律设置,便于多个镁砖组件100的装配,也有利于蓄热能设备1000的均匀吸热和放热,从而进一步提升蓄热能设备1000的蓄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热能设备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控制组件和循环组件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