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0809发布日期:2021-04-06 12:10阅读:46来源:国知局
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超临界水氧化(supercriticalwateroxidation,简称scwo)技术是一种可实现对多种有机废物进行深度氧化处理的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是通过氧化作用将有机物完全氧化为清洁的h2o、co2和n2等物质,s、p等转化为最高价盐类稳定化,重金属氧化稳定固相存在于灰分中,其以超临界水为反应介质,经过均相的氧化反应,将有机物快速转化为co2、h2o、n2和其他无害小分子。

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组份的废水定制不同的处理方案,这就需要利用废水样品先进行配伍小试,才能为后续处理方案的指定打下基础。配伍小试所需要使用的器具包括用于承装物料的容器、搅拌器具、过滤器具等等,为了避免浪费,这些器具可以使用玻璃材料制造,因此,这些器具可以在清洗后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为了便于对器具的存储,在清洗后,需要对器具进行干燥处理,现有的干燥处理方式,一般是放置在空气中自然风干,这种风干方式晾晒周期长,潮湿的器具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容易使器具受到污染,且所需场地空间大,造成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自然风干方式对器具进行晾晒的方式容易导致器具受到污染,且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包括:

底座;

烘干器,设于所述底座上,用于送出热风;

导风筒,为锥形筒,所述导风筒的大端连接于所述烘干器,所述导风筒与所述烘干器的出风口连通;

支杆,设于所述烘干器上,所述支杆用于支撑试验容器,所述导风筒环绕所述支杆设置;以及

支筒,设于所述烘干器上,所述支筒的上端及下端均开口,所述支筒下端的开口与所述烘干器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支筒用于容纳与试验容器配合使用的辅助器具。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导风筒上端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支杆倾斜。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烘干器上设有出风网,所述支筒设于所述出风网上。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烘干器包括:

烘干座,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烘干座内设有风道结构;

鼓风机,连通于所述风道结构的进风口处;

加热器,连接于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处,用于加热空气;

第一装载板,与所述烘干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杆和所述导风筒均设于所述第一装载板上;以及

第二装载板,与所述烘干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筒和所述出风网均设于所述第二装载板上。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第一风道,进风口与所述鼓风机连通;

第二风道,呈环形,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具有向所述导风筒送风的第一出风口;

第三风道,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连通;以及

第四风道,进风口与所述第三风道的出风口连通,用于向所述出风网送风。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烘干座内设有向所述出风网开口的圆柱槽,所述圆柱槽内设有多个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沿所述第四风道的进风方向交错设置,所述导风板和所述圆柱槽配合形成所述第四风道,所述导风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第四风道的进风方向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出风网为不锈钢网,所述支筒为玻璃构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还包括用于增加所述支杆和试验容器之间支点的辅助支架,所述辅助支架包括:

套筒,用于套设于所述支杆顶部;以及

支腿,环绕所述套筒的轴线设有至少三个。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杆包括至少三个呈条状的支撑单元,每个所述支撑单元的底部均通过转轴与所述烘干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扭簧,在自由状态下,至少三个所述支撑单元的侧壁相互贴合,以形成所述支杆;

所述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还包括用于使至少三个所述支撑单元顶部保持相互分离状态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呈圆柱状,所述限位块的侧壁设有用于分别与所述支撑单元内侧壁卡接限位的限位槽。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杆的顶面为球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同时具备用于支撑试验容器的支杆和用于容纳与试验容器配合使用的辅助器具的支筒,在使用的时候,将试验容器倒扣在支杆上,将其他的器具插在支筒中,开启烘干器,烘干器的送出的热风通过导风筒的导向能够精确的吹向试验容器内部,加快容器的干燥速度,同时,在支筒的导向作用下,烘干器送出的热风能够完全送入支筒内,由于支筒上下均开口,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水汽能够快速的跟随气流排出支筒,进而加快对辅助器具的干燥速度;另外,由于导风筒呈锥形,对气流有一定压缩作用,使得流出导风筒的气流冲力更大,指向性更强,避免浪费热风。本实用新型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能够大大缩短对各种试验器具的干燥处理时间,避免其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受到污染,避免因干燥处理不及时造成器具干燥场地需要大面积增加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干燥处理的便捷程度,降低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风道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四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采用的辅助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采用的支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采用的支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8为图7中限位块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烘干器;201、烘干座;202、鼓风机;203、加热器;204、第一装载板;205、第二装载板;206、第一风道;207、第二风道;208、第三风道;209、第四风道;210、圆柱槽;211、导风板;3、导风筒;4、支杆;401、支撑单元;402、转轴;5、支筒;6、出风网;7、辅助支架;701、套筒;702、支腿;8、限位块;9、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进行说明。所述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包括底座1、烘干器2、导风筒3、支杆4和支筒5;烘干器2设于底座1上,用于送出热风;导风筒3为锥形筒,导风筒3的大端连接于烘干器2,导风筒3与烘干器2的出风口连通;支杆4设于烘干器2上,支杆4用于支撑试验容器,导风筒3环绕支杆4设置;支筒5设于烘干器2上,支筒5的上端及下端均开口,支筒5下端的开口与烘干器2的出风口连通,支筒5用于容纳与试验容器配合使用的辅助器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同时具备用于支撑试验容器的支杆4和用于容纳与试验容器配合使用的辅助器具的支筒5,在使用的时候,将试验容器倒扣在支杆4上,将其他的器具插在支筒5中,开启烘干器2,烘干器2的送出的热风通过导风筒4的导向能够精确的吹向试验容器内部,加快容器的干燥速度,同时,在支筒5的导向作用下,烘干器2送出的热风能够完全送入支筒5内,由于支筒5上下均开口,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水汽能够快速的跟随气流排出支筒5,进而加快对辅助器具的干燥速度;另外,由于导风筒3呈锥形,对气流有一定压缩作用,使得流出导风筒3的气流冲力更大,指向性更强,避免浪费热风。本实用新型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能够大大缩短对各种试验器具的干燥处理时间,避免其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受到污染,避免因干燥处理不及时造成器具干燥场地需要大面积增加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干燥处理的便捷程度,降低处理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5及图6,支杆4的顶面为球面。球面设计使得支杆4与试验容器底壁的接触面积较小,可视为点接触,避免出现接触位置烘干不到位的现象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导风筒3上端的开口方向朝向支杆4倾斜。导风筒3的出风方向朝向支杆4,使得送出的热风更有指向性,避免热风偏离试验容器过远导致无法有效参与烘干的问题出现,进一步避免了热风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控制使用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烘干器2上设有出风网6,支筒5设于出风网6上。出风网6的网状结构不仅能够出风,还能够对支筒5内部的辅助器具起到支撑作用,无需再在支筒5内设置其他支撑结构,简化了烘干装置的整体结构,有利于气体流通,加快烘干速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出风网6为不锈钢网,支筒5为玻璃构件。不锈钢构件结构强度高,长时间使用后也不会出现变形、磕碰裂纹等情况,可通过在不锈钢板材上加工网孔以获得出风网6,制造过程也比较简单。玻璃制造的支筒5透明度高,方便观察支筒5内辅助器具的干燥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4,烘干器2包括烘干座201、鼓风机202、加热器203、第一装载板204和第二装载板205;烘干座201设于底座1上,烘干座201内设有风道结构;鼓风机202连通于风道结构的进风口处;加热器203连接于鼓风机202的进风口处,用于加热空气;第一装载板204与烘干座201可拆卸连接,支杆4和导风筒3均设于第一装载板204上;第二装载板205与烘干座204可拆卸连接,支筒5和出风网6均设于第二装载板上。

使用时,鼓风机202将经过加热器203加热过的热风送入风道结构内,随后通过导风筒3和出风网6被导出,气流流经的路程短,热量损失小,能更加充分的用于烘干。第一装载板204上的支杆4和导风筒3的尺寸、数量等均可根据需要烘干的试验容器的种类进行设置,第二装载板205上的支筒5和出风网6的尺寸均可根据需要烘干的辅助器具的种类进行设置,通过更换设有不同尺寸、数量的支杆4和导风筒3的第一装载板204,以及具有不同尺寸的支筒5和出风网6的第二装载板205,使得一个烘干座201能够适用于对不同种类实验器具的烘干加热,提高使用灵活性,避免器具因堆放不合理造成难以烘干的现象法向,提高烘干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及图4,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206、第二风道207、第三风道208和第四风道209;第一风道206的进风口与鼓风机202连通;第二风道207呈环形,进风口与第一风道206的出风口连通,第二风道207具有向导风筒3送风的第一出风口;第三风道208进风口与第二风道207的第二出风口连通;第四风道209的进风口与第三风道208的出风口连通,用于向出风网6送风。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风道206具有分支结构,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的第二风道207,气流进入第二风道207后,一部分从第二出风口进入第三风道208内,另一部分则在第二风道207持续流动,直至从导风筒3中排出,这样吹出的气流相对柔和,避免过于强劲的热风损坏器具。随后,多个第三风道208在末端会汇聚,将风全部送入第四风道209中,最终气流流向出风网6。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风道结构分布合理,吹出的气流比较柔和,避免因气流过于强劲使得试验容器摆动而导致磕碰损坏。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及图4,烘干座201内设有向出风网6开口的圆柱槽210,圆柱槽210内设有多个导风板211,多个导风板211沿第四风道209的进风方向交错设置,导风板211和圆柱槽210配合形成第四风道209,导风板211的板面垂直于第四风道209的进风方向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出风网6覆盖于圆柱槽210的开口处,导风板211的顶缘基本贴合于出风网6的底面。当气流经第三风道208进入后,受到交错设置的导风板的阻碍,一部分气流流向出风网6,另一部分气流在导风板211的导流作用下曲折迂回的流动。导风板211的设置,起到打散气流的作用,避免气流在进入圆柱槽210后淤积到圆柱槽210的一侧(图4中的右侧)才向出风网6流动,使得第四风道209具有更大的、能够适应出风网6网面的出风口,且出风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还包括用于增加支杆4和试验容器之间支点的辅助支架7,辅助支架7包括套筒701和支腿702;套筒701用于套设于支杆4顶部;支腿702环绕套筒701的轴线设有至少三个。通过设置辅助支架7,能有效的支撑试验容器,避免试验容器倒扣后因受力不均匀而发生转动、摆动等现象,避免容器受损。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至图8,支杆4包括至少三个呈条状的支撑单元401,每个支撑单元401的底部均通过转轴402与烘干器2转动连接,转轴402上设有扭簧,在自由状态下,至少三个支撑单元401的侧壁相互贴合,以形成支杆4;配伍试验器具烘干装置还包括用于使至少三个支撑单元401顶部保持相互分离状态的限位块8,限位块8呈圆柱状,限位块8的侧壁设有用于分别与支撑单元401内侧壁卡接限位的限位槽9。

自由状态下,支杆4与试验容器仅具有一个支点;当需要增加支点时,手动分开几个支撑单元401,将限位块8插入几个支撑单元401之间,同时使限位槽9分别卡住几个支撑单元401的内侧壁,进而完成对支撑单元401的定位,不同的支撑单元401对应于不同的支点;当撤出限位块8后,几个支撑单元401自动复位,又形成一个完成的支杆4。这种增加支点的方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配套零件不易损坏,能够有效控制使用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