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炉膛及燃气炉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3261发布日期:2021-03-19 10:5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炉膛及燃气炉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炉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温炉膛及燃气炉灶。



背景技术:

在以中餐为主的我国,酒店、食堂以及中央厨房均配备有烹制中餐的商用燃气炉灶。现有的商用燃气灶主要由炉膛和安装在炉膛内的燃烧器构成。空风和燃气分别通过进风管和进气管进入燃烧室,点燃后形成燃烧的火焰,火焰穿过引火孔对放置在炉膛上的炊具加热。这种结构较为简单,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结构的商用燃气炉存在热量散失快,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燃烧温度,致使燃烧效率较低,燃烧不够充分,既造成燃料能源浪费,增加了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加工成本;又产生大量含碳量较高的烟气,不能响应当下节能减排的号召,更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温炉膛及燃气炉灶,能够利用烟气形成燃烧室内的保温层,提高燃气室内的温度,从而促进燃气充分燃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保温炉膛,包括外壳,外壳上安装有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圈与外壳的上部围成第一保温腔,炉圈内安装有反射盘,反射盘的内壁围成燃烧室,反射盘的底部开设有引火筒,引火筒的上口连通燃烧室;

外壳的下部与反射盘围成下保温腔,反射盘的底壁上设有挡圈,外壳的底壁与挡圈之间具有烟气通道,挡圈将下保温腔分割为自外至内排布的第二保温腔和第三保温腔,第二保温腔与第一保温腔相连通,反射盘上开设有第一排烟孔,第一排烟孔连通燃烧室和第二保温腔。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盘分为外盘和安装在外盘中的内盘,挡圈位于外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盘的内壁上设有两条以上自内至外分布的反射齿圈,反射齿圈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断口,相邻反射齿圈的断口呈交错状分布,第一排烟孔位于最外层反射齿圈的外侧。

进一步的,第一排烟孔与最外层反射齿圈的断口相错位布置。

进一步的,炉圈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排烟孔,第二排烟孔将第一保温腔与外界相连通。

进一步的,炉圈的顶壁上设有支撑块,第二排烟孔开设在支撑块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位于炉圈的后部。

进一步的,外壳的底壁上还开设有电子打火针安装孔、火焰感应针安装孔和母火供气管安装孔,电子打火针安装孔、火焰感应针安装孔和母火供气管安装孔均连通燃烧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保温节能燃气炉灶,包括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为上述保温炉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所述炉圈与外壳的上部围成第一保温腔,外壳的下部与反射盘围成下保温腔,反射盘的底壁上设有挡圈,外壳的底壁与挡圈之间具有烟气通道,挡圈将下保温腔分割为自外至内排布的第二保温腔和第三保温腔,第二保温腔与第一保温腔相连通,反射盘上开设有第一排烟孔,第一排烟孔连通燃烧室和第二保温腔,可以使得燃烧后的烟气通过第一排烟孔进入第一保温腔和第二保温腔,并通过烟气通道进入第三保温腔,利用烟气的余热形成强劲的保温层,并且在温度较高的炉膛下部形成双层保温结构,提高了燃烧室内的温度,高温有助于难燃气体的充分燃烧,减少一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达到节能且环保的目的。

2、由于反射盘采用外盘与内盘的分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以将挡圈作为外盘的内壁一体成型在外盘上,便于挡圈的成型;另一方面外盘与内盘间的缝隙增加了反射盘热胀冷缩空间,能够延长反射盘的使用寿命。

3、由于反射盘的内壁上设置了反射齿圈,反射齿圈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断口,相邻反射齿圈的断口呈交错状分布,而第一排烟孔位于最外层反射齿圈的外侧,一方面延长了焰气的流转路径,便于热量的吸收,提高焰气的热效率;另一方面反射齿圈具有较大的受热面积,吸收热量多,温度高,不仅提高热能反射率,还进一步有助于难燃气体的充分燃烧,利于节省能源。

4、由于第一排烟孔与最外层反射齿圈的断口相错位布置,能够进一步延长焰气的流转路径。

5、由于炉圈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排烟孔,第二排烟孔将第一保温腔与外界相连通,使得烟气从第二保温腔进入,弯折后进入第一保温腔,然后从第一保温腔的顶部排出,大大延长了烟气的流转路径,利于增大热能的吸收量,增强保温腔的保温效果。

6、由于炉圈的顶壁上设有支撑块,能够使得炊具与炉圈间具有缝隙,可以补充向燃烧室内补充空气,进一步有助于燃气充分燃烧。

7、由于第二排烟孔开设在支撑块的侧壁上,并且支撑块位于炉圈的后部,使得烟气向远离厨师的方向排出,减少烟气的吸入量,有利于厨师身体健康。

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利用烟气的余热实现保温的同时,使燃气更加能够充分燃烧,便于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爆炸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2中b-b剖视图;

图4是图2中c-c剖视图;

图5是图4中d-d剖视图。

图中标记:1、外壳;2、炉圈;3、外盘;4、内盘;5、反射齿圈;6、断口;7、第一排烟孔;8、挡圈;9、支撑块;10、第二排烟孔;11、火焰感应针安装孔;12、母火供气管安装孔;13、电子打火针安装孔;14、燃烧室;15、第一保温腔;16、第二保温腔;17、第三保温腔;18、引火筒;19、烟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将靠近燃烧室14中心的一侧定义为内侧,相应地将远离燃烧室14中心的一侧定义为外侧;将本实用新型处于使用状态时,靠近地面的一端定义为下端或者底端,远离地面的另一端定义为上端或者顶端;将靠近厨师的一侧定义为前侧,远离厨师的另一侧定义为后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外壳1上安装有炉圈2,炉圈2与外壳1的上部围成第一保温腔15,炉圈2内安装有反射盘,反射盘分为外盘3和安装在外盘3中的内盘4,外盘3中安装内盘4的安装孔中具有向下凸伸的侧壁,形成挡圈8。反射盘的内壁围成燃烧室14,反射盘的底部开设有引火筒18,引火筒18的上口连通燃烧室14。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1的下部与反射盘围成下保温腔,外壳1的底壁与挡圈8之间具有烟气通道19,如图5所示,挡圈8将下保温腔分割为自外至内排布的第二保温腔16和第三保温腔17,第二保温腔16与第一保温腔15相连通。如图2所示,在反射盘的内壁上设有三条自内至外分布的反射齿圈5,反射齿圈5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断口6,相邻反射齿圈5的断口6呈交错状分布。反射盘上开设有第一排烟孔7,第一排烟孔7连通燃烧室14和第二保温腔16,第一排烟孔7位于最外层反射齿圈5的外侧,并且第一排烟孔7与最外层反射齿圈5的断口6相错位布置。

为了能向燃烧室14内补入空气,并进一步延长烟气的流转路径,在后部的炉圈2的顶壁上设置了支撑块9,支撑块9的侧壁上开设了第二排烟孔10,第二排烟孔10将第一保温腔15与外界相连通。还在外壳1的底壁上还开设有电子打火针安装孔13、火焰感应针安装孔11和母火供气管安装孔12,电子打火针安装孔13、火焰感应针安装孔11和母火供气管安装孔12均连通燃烧室1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供入伸于引火筒18中的燃烧器,形成燃烧的火焰从引火筒18中窜入燃烧室14,加热位于炉圈2上的炊具,同时燃烧生成的烟气沿反射盘上的反射齿圈5及断口6形成流道流通,从第一排烟孔7中进入第二保温腔16,烟气充斥满第二保温腔16后,从第二保温腔16进入第一保温腔15和第三保温腔17,最后从位于第一保温腔15上部的第二排烟孔10中排出。

上述炉膛的结构大大延长了烟气的流通路径,增大烟气在燃烧室14内的滞留时间,使其燃烧更加充分,排出燃烧室14的烟气的高温热量在第一保温腔15、第二保温腔16和第三保温腔17中得以充分散失,提高保温腔内的温度,对燃烧室14形成强有力的保温加热层,利于提高燃烧室14的温度,燃烧掉燃气中的难燃成分,并且在燃烧的过程中,由于反射齿圈5的受热面积大,温度更高,也能够瞬间催化燃烧燃气中的难燃成分,从而使得燃烧更加充分,减少co的排放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