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3907发布日期:2021-01-23 22:3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挂式空调器内通常仅设置有一个换热器,这使得经由该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风从出风口吹出时温度相同,即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温度相同,使得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区域的温度唯一,可调控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得挂式空调器能够根据室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节不同出风区域的出风温度。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贯流风叶组件,所述壳体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前出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位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背离所述前出风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路并联。
[0005]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以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同时,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管路并联时,可以分别控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量,使得气流分别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具有不同的出风温度,便于用户根据室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节不同区域的出风温度。
[0006]
可选地,还包括分流阀,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进管均与所述分流阀连接。
[0007]
这样,通过设置分流阀,当冷媒从压缩机流出并流向换热器时,会在分流阀处进行分流,分别流进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从而无需给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单独的冷媒流进管路连接至压缩机,有效地节省了冷媒管路的长度,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0008]
可选地,所述分流阀为电磁三通阀,所述电磁三通阀适于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量。
[0009]
这样,通过采用电磁三通阀来实现分流的同时,还可以分别调节流进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量,使得分别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具有不同的出风温度,从而实现多温区出风。
[0010]
可选地,还包括集流阀,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管均与所述集流阀连接。
[0011]
这样,通过设置集流阀,当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热交换后的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回流到压缩机时,会在集流阀处进行汇合,共同回流到压缩机,从而无需给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单独的冷媒流出管路连接至压缩机,或者无需在压缩机上设置两个管路接头分别连接两个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管,进一步节省了冷媒管路的
长度或管路接头的使用数量,降低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0012]
可选地,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包括第一贯流风叶、第二贯流风叶、第一风叶电机和第二风叶电机,所述第一风叶电机和所述第二风叶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之间,并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转动。
[0013]
这样,通过设置两个贯流风叶可以增大贯流风叶组件的出风量,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0014]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叶电机和所述第二风叶电机并联设置。
[0015]
这样,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能够独立控制,在位于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送风区域处的用户对于出风风速存在不同需求时,不同区域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对应区域的离心风叶的转速,以减小或增大该离心风叶的出风风速和出风量,从而使得空调器能够适应不同区域处的用户的使用需求。
[0016]
可选地,所述壳体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位于所述上进风口和所述下进风口之间。
[0017]
这样,通过设置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使得空调器的上端和下端均能够进风,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面积,提高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0018]
可选地,还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前出风口处,并适于调节所述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
[0019]
这样,通过在前出风口处设置导风机构来实现前出风口处出风角度的调节,以保证从前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以不同角度吹向室内,使得前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角度,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调节前出风口的出风角度,避免出风直接吹向用户,从而保证出风时的舒适性。
[0020]
可选地,所述前出风口包括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前出风口的设置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位置相对应。
[0021]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以将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的出风区域进行分隔,防止出风温度不同的气流在前出风口处发生碰撞或窜流,保证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多温区出风。
[0022]
可选地,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前出风口处的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和所述第二导风结构适于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
[0023]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来调节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以保证从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以不同角度吹向室内,使得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角度,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调节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的出风角度,避免出风直接吹向用户,从而保证出风时的舒适性。
[0024]
可选地,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所述第一导风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所述第二导风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结构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且所述第一导风电机和所述第二导风电机并联设置。
[0025]
这样,第一导风电机与第二导风电机可以独立控制,从而使得第一导风结构和第
二导风结构能够独立控制,以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使得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朝向空调器的左下方吹出,使得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朝向空调器的右下方吹出,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吹风需求。
[0026]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适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所述第二导风板适于在所述第一前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
[0027]
这样,通过在第一前出风口处设置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以实现第一前出风口处上下扫风和/或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并联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内部结构在俯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壳体,11-上进风口,12-下进风口,13-前出风口,131-第一前出风口,132-第二前出风口,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贯流风叶组件,41-第一贯流风叶,42-第二贯流风叶,43-第一风叶电机,44-第二风叶电机,5-分流阀,6-集流阀,7-导风机构,71-第一导风结构,411-第一导风板,712-第二导风板,72-第二导风结构,721-第三导风板,722-第四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且本文中设置有坐标系xyz,其中x轴的正向代表前方,x轴的反向代表后方,y轴的正向代表右方,y轴的反向代表左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5]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和贯流风叶组件4,壳体1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前出风口13,第一换热器2和所第二换热器3均位于贯流风叶组件4背离前出风口13的一侧,且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管路并联。
[0036]
本实施例中,壳体1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壳体1的前端和后端,其中,壳体1宽度方向指的是图1中x轴方向;壳体1的前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x轴正向的一端)设有前出风口13,壳体1的后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x轴反向的一端)适于与安装面(比如墙面)直接连接或通过支架连接,以将空调器安装在墙面上。第一换热器2和所第二换热器3则设置在壳体1的后端与贯流风叶组件4之间,即第一换热器2和所第二换热器3在空调器的壳体1内呈后置式。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以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而且,第一换热
器2和第二换热器3在壳体1内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故也可以称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分别为左换热器和右换热器。左换热器和右换热器具有不同的出风区域,也就是说,经左换热器热交换后的气流从空调器前出风口13的左半部分吹出,经右换热器热交换后的气流从空调器前出风口13的右半部分吹出。如此,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管路并联时,可以分别控制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量,使得气流分别经过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后具有不同的出风温度,便于用户根据室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节不同区域的出风温度。
[0037]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分流阀5,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流进管均与分流阀5连接。
[0038]
由于冷媒是从空调器的压缩机流向换热器的,故分流阀5设置在从压缩机流向换热器的冷媒管路上。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分流阀5,当冷媒从压缩机流出并流向换热器时,会在分流阀5处进行分流,分别流进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从而无需给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分别设置单独的冷媒流进管路连接至压缩机,或者无需在压缩机上设置两个管路接头分别连接两个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管,有效地节省了冷媒管路的长度或管路接头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0039]
可选地,分流阀5为电磁三通阀,电磁三通阀适于控制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流量。如此,通过采用电磁三通阀来实现分流的同时,还可以分别调节流进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量,使得分别经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具有不同的出风温度,从而实现多温区出风。
[0040]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集流阀6,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流出管均与集流阀6连接。
[0041]
由于经换热器热交换后的冷媒由换热器回流到压缩机,故集流阀6设置在从换热器流向压缩机的冷媒管路上。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集流阀6,当经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热交换后的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回流到压缩机时,会在集流阀6处进行汇合,共同回流到压缩机,从而无需给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分别设置单独的冷媒流出管路连接至压缩机,进一步节省了冷媒管路的长度,降低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0042]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贯流风叶组件4包括第一贯流风叶41、第二贯流风叶42、第一风叶电机43和第二风叶电机44,第一风叶电机43和第二风叶电机44设置在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之间,并分别驱动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转动。如此,通过设置两个贯流风叶可以增大贯流风叶组件4的出风量,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0043]
进一步地,第一风叶电机43、第二风叶电机44、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同轴设置。如此,将两个贯流风叶与风叶电机43同轴设置可以保证两个贯流风叶同轴且同步转动,使得两个贯流风叶的转动更加稳定,不容易发生晃动。
[0044]
可选地,第一风叶电机43和第二风叶电机44并联设置。这样,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能够独立控制,在位于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送风区域处的用户对于出风风速存在不同需求时,不同区域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对应区域的离心风叶的转速,以减小或增大该离心风叶的出风风速和出风量,从而使得空调器能够适应不同区域处的用户的使用需求。
[0045]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壳体1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
12,且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均位于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12之间。
[0046]
本实施例中,壳体1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是壳体1的上端和下端,其中,壳体1竖直方向指的是图1中z轴方向;壳体1的上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z轴正向的一端)设有上进风口11,壳体1的下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z轴反向的一端)设有下进风口12。如此,通过设置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12,使得空调器的上端和下端均能够进风,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面积,提高了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换热效果。
[0047]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机构7;导风机构7设置在前出风口13处,并适于调节前出风口13处的出风角度。
[0048]
如此,通过在前出风口13处设置导风机构7来实现前出风口13处出风角度的调节,以保证从前出风口13吹出的风能够以不同角度吹向室内,使得前出风口13具有不同的出风角度,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调节前出风口13的出风角度,避免出风直接吹向用户,从而保证出风时的舒适性。
[0049]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前出风口13包括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的设置位置分别与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的位置相对应。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以将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的出风区域进行分隔,防止出风温度不同的气流在前出风口13处发生碰撞或窜流,保证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多温区出风。
[0050]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导风机构7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第一导风结构71和第二导风结构72,第一导风结构71和第二导风结构72适于分别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
[005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导风结构71和第二导风结构72来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以保证从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吹出的风能够以不同角度吹向室内,使得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具有不同的出风角度,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的出风角度,避免出风直接吹向用户,从而保证出风时的舒适性。
[0052]
可选地,导风机构7还包括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第一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一导风结构71转动以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二导风结构72转动以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且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并联设置。
[0053]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一导风结构71转动以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二导风结构72转动以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的出风角度,且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并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导风电机与第二导风电机可以独立控制,从而使得第一导风结构71和第二导风结构72能够独立控制,以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使得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朝向空调器的左下方吹出,使得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朝向空调器的右下方吹出,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吹风需求。
[0054]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第一导风结构71括第一导风板711和/或第二导风板712,第一导风板711适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712适于
在第一前出风口131的长度方向上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
[0055]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711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指的是调节上下扫风时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712在第一前出风口131的长度方向上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指的是调节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其中,第一前出风口131的长度方向指的是图3中y轴方向。可以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仅设置第一导风板711,以调节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上下扫风时的出风角度,也可以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仅设置第二导风板712,以调节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还可以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同时设置第一导风板711和第二导风板712,以调节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上下扫风和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如此,通过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设置第一导风板711和/或第二导风板712,以实现第一前出风口131处上下扫风和/或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
[0056]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第二导风结构72括第三导风板721和/或第四导风板722,第三导风板721适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第四导风板722适于在第二前出风口132的长度方向上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
[0057]
本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721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指的是调节上下扫风时的出风角度,第四导风板722在第二前出风口132的长度方向上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1处的出风角度指的是调节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其中,第二前出风口132的长度方向指的是图3中y轴方向。可以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仅设置第三导风板721,以调节空调器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上下扫风时的出风角度,也可以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仅设置第四导风板722,以调节空调器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还可以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同时设置第三导风板721和第四导风板722,以调节空调器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上下扫风和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如此,通过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设置第三导风板721和/或第四导风板722,以实现第二前出风口132处上下扫风和/或左右扫风时的出风角度。
[0058]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