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及冷暖切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45810发布日期:2022-02-25 22:0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及冷暖切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冷暖风送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及冷暖切换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冷暖送风装置一般采用ptc电阻为发热体,通过对ptc发热体送风的形式实现暖风传递,由于冷暖送风装置的空间结构设计紧凑,一般来说,送风方式都是将ptc放置于正出风口处,加热使用时,暖风出口与冷风混合出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暖风体验感,冷风出风时,由于ptc位于正出风口,受ptc风阻的影响,这类型的冷暖风装置吹冷风时,风速、风量一般都很小、送风距离也很短、送风性能较差,此外,这类冷暖风装置的整机尺寸也较大,比较占用空间、不利于搬运。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暖风装置的冷风风速小、暖风热感效果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及冷暖切换设备。
4.本发明提供一种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包括:蜗壳,在所述蜗壳上分别构造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蜗舌和风轮,均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内部;以及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内部且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发热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长边侧的导流百叶组,所述导流百叶组具有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当送冷风时,所述导流百叶组处于闭合位置以包裹所述发热体,其中,在所述导流百叶组的顶部构造有弧形部;当送热风时,所述导流百叶组处于打开位置,所述导流百叶组的两端适于搭接在相应侧的所述蜗壳的内侧并与所述蜗壳的内侧弧线相重合,以构造出暖风通道。
5.其中,所述导流百叶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第一长边侧的第一导流百叶和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第二长边侧的第二导流百叶,其中,当送冷风时,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自由端适配闭合,在闭合部位构造有所述弧形部;当送暖风时,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自由端处于打开位置,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自由端搭接在相应侧的所述蜗壳的内侧,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自由端搭接在相应侧的所述蜗壳的内侧。
6.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内型线为所述蜗壳的内型线上截取的一部分型线,当所述第一导流百叶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内型线与所述蜗壳的内侧边的部分内型线相重合。
7.其中,当所述第一导流百叶与所述第二导流百叶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导流百叶与所述第二导流百叶之间构造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
8.其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100
°
且小于180
°

9.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内型线和外型线以及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内型线和外型线均构造为流线型。
10.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自由端的厚度大于其连接端的厚度,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自由端与连接端的厚度相等。
11.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百叶的自由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自由端的厚度。
12.其中,所述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导流百叶与所述第二导流百叶的打开和闭合。
13.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连杆,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百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安装座的第一长边侧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百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安装座的第二长边侧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14.其中,所述蜗壳的内侧边的型线构造为螺旋线或半弧型线。
15.其中,所述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前侧的前格栅。
16.其中,所述蜗壳的出风口由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共同构造而成,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段与所述前格栅之间构造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通道段与所述前格栅之间构造有第三夹角,其中,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锐角。
1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冷暖切换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
18.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9.本技术通过增设该发热组件并将该发热组件设置在该蜗壳的内部,在该发热组件内设有发热体和导流百叶组,该导流百叶组具有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当送冷风时,该导流百叶组处于闭合位置以包裹该发热体,其中,在该导流百叶组的顶部构造有弧形部。当送热风时,该导流百叶组处于打开位置,该导流百叶组的两端适于搭接在相应侧的该蜗壳的内侧并与该蜗壳的内侧弧线相重合,以构造出暖风通道。可见,本技术通过控制导流百叶组的打开与闭合,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冷、暖风道的形状,暖风时,导流百叶组打开,增强暖风的热感效果,风速提高;冷风时,导流百叶组关闭,改变冷、暖风道形状,提高出风口风速。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的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的发热组件处于送冷风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的发热组件处于送暖风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图3中的第一导流百叶和第二导流百叶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图2中的蜗壳分别与第一导流百叶和第二导流百叶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蜗壳;11:出风口;12:内侧边;13:第一通道段;14:第二通道段;2:蜗舌;3:风轮;4:发热组件;41:安装座;42:发热体;43:导流百叶组;431:第一导流百叶;431c:第一导流百叶的自由端;c1:第一导流百叶的外型线;c2:第一导流百叶的内型线;432:第二导流百叶;c3:第二导流百叶的外型线;c4:第二导流百叶的内型线;433:弧形部;5:暖风通道;6:驱动组件;61:电机;62:第一转轴;63:第二转轴;64:连杆;7:前格栅;θ:第一夹角;θ1:第二夹角;θ2:第三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4.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5.现有的冷暖送风装置一般采用ptc电阻为发热体,通过对ptc发热体送风的形式实现暖风传递,由于冷暖送风装置的空间结构设计紧凑,一般来说,送风方式都是将ptc放置于正出风口处,加热使用时,暖风出口与冷风混合出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暖风体验感,冷风出风时,由于ptc位于正出风口,受ptc风阻的影响,这类型的冷暖风装置吹冷风时,风速、风量一般都很小、送风距离也很短、送风性能较差,此外,这类冷暖风装置的整机尺寸也较大,比较占用空间、不利于搬运。
36.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
37.如图1至图8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包括蜗壳1、蜗舌2、风轮3以及发热组件4。
3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该蜗壳1上分别构造有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和出风口11。
39.蜗舌2和风轮3均设置在该蜗壳1的内部。
40.发热组件4设置在该蜗壳1的内部且邻近该出风口11设置,该发热组件4包括安装座41、设置在该安装座41上的发热体42以及设置在该安装座41的长边侧的导流百叶组43,该导流百叶组43具有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当送冷风时,该导流百叶组43处于闭合位置以包裹该发热体42,其中,在该导流百叶组43的顶部构造有弧形部433。
41.当送热风时,该导流百叶组43处于打开位置,该导流百叶组43的两端适于搭接在相应侧的该蜗壳1的内侧并与该蜗壳1的内侧弧线相重合,以构造出暖风通道5。具体地,本技术通过增设该发热组件4并将该发热组件4设置在该蜗壳1的内部,在该发热组件4内设有发热体42和导流百叶组43,该导流百叶组43具有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当送冷风时,该导流百叶组43处于闭合位置以包裹该发热体42,其中,在该导流百叶组43的顶部构造有弧形部433。当送热风时,该导流百叶组43处于打开位置,该导流百叶组43的两端适于搭接在相应侧的该蜗壳1的内侧并与该蜗壳1的内侧弧线相重合,以构造出暖风通道5。可见,本技术通过控制导流百叶组43的打开与闭合,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冷、暖风道的形状,暖风时,导流百叶组43打开,增强暖风的热感效果,风速提高;冷风时,导流百叶组43关闭,改变冷、暖风道形状,提高出风口风速。
42.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发热体42优选为ptc发热电阻、发热棒或电阻丝等,该发热体42只要具备发热的功能即可,对于发热体42的具体结构形式并不做限定。
43.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发热组件4安装于蜗壳1的出风口11的中心位置,以保证出风的均匀性。
44.该发热体42的设置,可以起到吹热风的作用。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在保证发热组件4不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在发热体42的两侧面安装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来调整冷暖风道,暖风时,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打开,冷风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关闭,实现冷暖风道的切换,本技术的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在吹冷风时,其出口风速会由原先的冷风风速2~3m/s提高至4~6m/s,此外,由于在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第二导流百叶432闭合的部位构造有弧形部433,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流动阻力、有效地降低了发热体42处的风压、减小了风阻、降低了冷风风道的回腔噪音。在吹暖风时,热感效率相较于原来提高了20~30%,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出风距离。
46.如图3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导流百叶组43包括设置在该安装座41的第一长边侧的第一导流百叶431和设置在该安装座41的第二长边侧的第二导流百叶432,其中,当送冷风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和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适配闭合,在闭合部位构造有该弧形部433。需要说明的是,该弧形部433的设置,可以降低风速和压力,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发热体42阻挡部分该风轮3产生的风量而形成回流,减小风阻,提高出口风速。
47.当送暖风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和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处于打开位置,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搭接在相应侧的该蜗壳1的内侧,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搭接在相应侧的该蜗壳1的内侧。具体地,当吹暖风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打开至该蜗壳1上,以形成暖风通道5,该风轮3产生的风量通过该暖风通道5穿过发热体42,沿如下所述的前格栅7经该蜗壳1的出风口11将暖风送出。
48.需要说明的是,在吹冷风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闭合,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相闭合后形成的外型线以及蜗壳1的内型线会共同构造成冷风通道,该风轮3产生的风量直接经如下所述的前格栅7以及蜗壳1的出风口11将冷风送出。
49.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内型线c2为该蜗壳1的内
型线上截取的一部分型线,当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内型线c2与该蜗壳1的内侧边12的部分内型线相重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该发热体42的位置,确定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内型线c2的长度为l1,需要保持内型线c2与蜗壳1内侧边型线相重合,根据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型线长度l1确定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型线长度为l2。
50.如图8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处于闭合位置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之间构造有第一夹角θ,该第一夹角θ为钝角。这样,在送暖风时,可以确保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在处于打开状态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和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能够打到蜗壳1的相应侧的内侧边上,以构造出上述所述的暖风通道5。
51.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θ大于100
°
且小于180
°
。这样,可以确保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在处于打开状态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和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能够打到蜗壳1的相应侧的内侧边上,以构造出上述所述的暖风通道5。
52.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长度l1小于该蜗壳1的弧线到发热体42的最小距离,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长度l2小于该蜗舌2到该发热体42的最小距离,则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在处于打开状态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和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无法能够打到蜗壳1的相应侧的内侧边上,从而使得暖风通道5容易存在漏风的情况。
53.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导流百叶431打开后会与该蜗壳1的内型线相重合。
54.如图3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内型线c2和外型线c1以及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内型线c4和外型线c3均构造为流线型。这样,可以起到减小风阻的作用。
55.如图3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的厚度大于其连接端的厚度,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与连接端的厚度相等。具体地,由于第一导流百叶431承受的风压高,为保证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强度,则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的厚度大于其连接端的厚度。
56.该第二导流百叶432打开后,会位于该蜗舌2的下方,由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承受的风压较低,因而,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与连接端的厚度可相等。
57.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自由端431c的厚度大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自由端432c的厚度。这样,可以有效确保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结构强度,避免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在持续承受较大风压的情况下,发生形变或是破损的情况。
58.如图3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还包括驱动组件6,该驱动组件6适于驱动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打开和闭合。具体地,通过增设该驱动组件6,从而可以较为灵活地驱动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的打开与闭合。
59.如图3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驱动组件6包括电机61、第一转轴62、第二转轴63以及连杆64,其中,该第一导流百叶431通过该第一转轴62与该安装座41的第一长边侧连接,该第二导流百叶432通过该第二转轴63与该安装座41的第二长边
侧连接,该电机61的输出轴通过该连杆64分别与该第一转轴62和该第二转轴63连接。具体地,通过该电机61的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该连杆64运动,通过该连杆64的运动,带动该第一转轴62和第二转轴63运动,从而带动对应的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进行打开和闭合运动。
60.本技术采用冷、暖双风道设计,电机61驱动连杆64运动,通过该连杆64的运动,带动该第一转轴62和第二转轴63进行转动,通过该第一转轴62的运动,带动该第一导流百叶431的开闭,通过该第二转轴63的运动,带动该第二导流百叶432的开闭,以切换冷暖风道。
61.该发热体42位于出风口11的正上方中心位置,保证出风风感的均匀性。
62.该电机61驱动连杆64以打开和关闭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当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打开时,该第一导流百叶431打到蜗壳1上,该第二导流百叶432打到蜗舌2的内侧弧线上,该第一导流百叶431与蜗壳1的内侧弧线相重合,形成暖风通道5,风轮3产生的风量穿过发热体42送至出风口11处,增强暖风的热感效果,使得风速提高。
63.当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闭合时,在该第一导流百叶431和第二导流百叶432的闭合部位会形成一个弧形部433,该弧形部433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热体42处的风压、减小风阻、降低冷风通道的回腔噪音,提高出风距离。
64.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蜗壳1的内侧边12的型线构造为螺旋线或半弧型线。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阻、减小回流。
65.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该出风口11的前侧的前格栅7。
66.如图8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蜗壳1的出风口11由第一通道段13和第二通道段14共同构造而成,其中,该第一通道段13与该前格栅7之间构造有第二夹角θ1,该第二通道段14与该前格栅7之间构造有第三夹角θ2,其中,该第二夹角θ1和该第三夹角θ2均为锐角。通过使得该第一夹角θ1和该第三夹角θ2均构造为锐角,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送风距离,避免出风发散。
67.优选地,该第一夹角θ1和该第三夹角θ2均大于0且小于等于90
°

68.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一通道段13和第二通道段14均采用直进直出式,因而,大大地缩小了整机尺寸。
69.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冷暖切换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冷暖切换的风道系统。
70.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增设该发热组件4并将该发热组件4设置在该蜗壳1的内部,在该发热组件4内设有发热体42和导流百叶组43,该导流百叶组43具有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当送冷风时,该导流百叶组43处于闭合位置以包裹该发热体42,其中,在该导流百叶组43的顶部构造有弧形部433。当送热风时,该导流百叶组43处于打开位置,该导流百叶组43的两端适于搭接在相应侧的该蜗壳1的内侧并与该蜗壳1的内侧弧线相重合,以构造出暖风通道5。可见,本技术通过控制导流百叶组43的打开与闭合,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冷、暖风道的形状,暖风时,导流百叶组43打开,增强暖风的热感效果,风速提高;冷风时,导流百叶组43关闭,改变冷、暖风道形状,提高出风口风速。
7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