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60311发布日期:2022-02-26 01:5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用于提高消费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质量,从而提高消费者在生活环境中的舒适度。由于空调器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空调器也较容易出现故障;在空调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便需要对空调器进行拆卸维修。
3.但是在现有技术的一些柜机中,上下扫风叶片与出风框装为一体,以为了方便拆卸;但是却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拆卸过程中,由于出风框的体积过大,而上下扫风叶片位于空调较为深处的内部,难以观察上下扫风叶片周围的零件情况,容易导致其他零件的拉扯碰撞损坏,同时也容易造成上下扫风叶片难以拆卸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和出风框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出风结构、蜗舌和扫风叶片;
6.所述蜗舌连接于所述出风结构,所述蜗舌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配置成与所述出风结构共同形成供气流流动的风道;
7.所述出风结构还配置成引导气流从所述风道流出;
8.所述扫风叶片连接于所述导风面,且所述扫风叶片位于所述风道内部。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10.在该风道结构应用于空调器内部的情况下,由于扫风叶片和蜗舌连接形成一体,因此,在空调器中出风框和扫风叶片为分体式结构,换言之,在进行空调器的出风框的拆卸作业的情况下,不会一起将扫风叶片进行拆卸,便能避免由于扫风叶片位于空调器较为深处的内部而造成出风框拆卸难度大,以及容易导致其他零件被拉扯碰撞损坏;由此可以降低出风框的拆卸难度,同时在拆下出风框之后,将扫风叶片和蜗舌暴露出来,同样能方便蜗舌和扫风叶片形成的整体的拆卸。综上所述,该风道结构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和出风框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11.可选地,所述扫风叶片与所述蜗舌一体成型。
12.可选地,所述扫风叶片为多个,多个所述扫风叶片相互平行且间隔地设置在所述蜗舌上。
13.可选地,所述扫风叶片包括连接部和导风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面,且朝向所述风道另一侧延伸;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且所述导风部朝向所述导风面延伸;所述导风部配置成翻转摆动以调整气流的流向。
14.可选地,所述导风部呈片状,且所述导风部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
15.可选地,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配置成与驱动装置连接,且配置成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相对所述连接部弯折,以相对所述连接部翻转摆动。
16.可选地,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部。
17.可选地,所述导风部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18.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出风结构、蜗舌和扫风叶片;
19.所述蜗舌连接于所述出风结构,所述蜗舌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配置成与所述出风结构共同形成供气流流动的风道;
20.所述出风结构还配置成引导气流从所述风道流出;
21.所述扫风叶片连接于所述导风面,且所述扫风叶片位于所述风道内部。
22.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与所述蜗舌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出风框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出口处,以配置成引导气流流动;且所述出风框与所述扫风叶片间隔设置。
23.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风道结构,且该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所示局部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道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空调器;10-风道结构;11-出风结构;101-风道;111-贯流风机;12-蜗舌;102-导风面;13-扫风叶片;131-连接部;132-导风部;1321-配合部;1322-安装槽;20-出风框。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该空调器1可以安装到指定区域内部,且该空调器1配置成向该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指定区域的空气质量,以提高在指定区域内部用户的舒适度。其中,空气调节作用可以是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新风作用、气流速度调节作用以及清除空气颗粒物作用等。
32.需要说明的是,该空调器1在进行空气调节作用的过程中,空调器1通过向指定区域内部导入配置成进行空气调节的气流的方式,实现对指定区域进行空气调节的目的。
33.其中,请参阅图1,空调器1包括风道结构10和出风框20。该风道结构10可以配置成形成气流,并且将气流导出至指定区域内部,以向该指定区域提供有效的空气调节作用。该出风框20与风道结构10连接,并且该出风框20具有供气流流出的出风腔,可以向气流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
34.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具有用于调整气流流向的左右导风结构和上下扫风结构,并且该左右导风结构和上下扫风结构均集成在出风框20上。该左右导风结构可以在出风框20上沿左右方向摆动,以在左右方向上调整气流的导出方向;同理,该上下扫风结构配置成在出风框20上沿上下方向摆动,以在上下方向上调整气流的导出方向。
35.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1以空调柜机为例进行说明,换言之,以立式空调器1为例进行说明。在空调柜机以正常运作的方式放置的情况下,以出风框20的顶部指向底壁的方向为向下的方向,以出风框20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为向上的方向,换言之,上下扫风结构可以偏向出风框20的顶部摆动或者偏向出风框20的底部摆动;同理,左右导风结构则可以偏向出风框20的左侧摆动或者偏向出风框20的右侧摆动。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1也可以是挂式空调器1,此时,上下扫风结构则指代的是空调器1上用于左右摆动的结构,换言之,上下扫风结构可以偏向空调器1的左侧或者右侧摆动;而左右导风结构则指代的是空调器1上用于上下摆动的结构,换言之,左右导风结构可以偏向空调器1的顶部或者底部摆动。
36.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空气中具有灰尘等颗粒物,因此,在空调器1长时间运作之后,会导致空调器1中用于引导气流流动的通道内周壁上、左右导风结构上和上下扫风结构上附着一定量的灰尘,在灰尘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会影响空气调节的质量。基于此,在空调器1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对气流流动的通道、左右导风结构以及上下扫风结构进行清理,从而确保空调器1能进行有效的空气调节作用。在清理空调器1的过程中,需要将空调器1的出风框20从空调器1上拆下,与此同时将左右导风结构和上下扫风结构从空调器1上拆下;但是由于上下扫风结构位于空调器1较为深处的内部,难以观察上下扫风结构周围的零件情况,容易导致其他零件被拉扯碰撞损坏,同时也容易造成上下扫风结构难以拆卸的情况。因此,对于出风框20的拆卸难度较大,并且还容易导致空调器1内部零件被损坏,从而降低了出风框20的拆卸效率以及清理效率。
37.当然,在本技术以下的实施例中,以空调器1为空调柜机为例进行说明。
38.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10及空调器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1采用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道结构10。
39.其中,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风道结构10包括出风结构11、蜗舌12和扫风叶片13。蜗舌12连接在出风结构11上,且出风结构11和蜗舌12共同形成引导气流流出的通道,扫风叶片13则安装在蜗舌12上,以使得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形成一个整体;换言之,该扫风叶片13与出风框20分体式设置。在对空调器1进行清理的情况下,拆卸出风框20可以不用一并拆卸扫风叶片13,换言之,扫风叶片13不影响出风框20的拆卸,因此,可以降低出风框20的拆卸难度,也可以避免在拆卸出风框20的过程中对其他零件造成拉扯碰撞;另外,在拆下出风框20的情况下,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均暴露在空调器1外侧,由此可以方便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的拆卸和清理。综上所述,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13和出风框20拆卸困难以及清理不便的技术问题。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蜗舌12具有导风面102,导风面102配置成与出风结构11共同形成供气流流动的风道101,该风道101可以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以确保气流能按照预设的流动方向被导向至指定区域中。换言之,该风道101即为共气流流出的通道。另外,出风结构11还配置成引导气流从风道101流出;换言之,该出风结构11可以提
供形成气流的动力;例如,该出风结构11中设置有贯流风机111,以通过贯流风机111的转动实现气流的形成,并且还可以向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
41.另外,扫风叶片13连接于导风面102,以使得扫风叶片13位于风道101内部。其中,该扫风叶片13配置成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以使得气流可以沿扫风叶片13流动;当然,该扫风叶片13还配置成相对蜗舌12翻转摆动,以调整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实现扫风的目的。
42.由于扫风叶片13连接在蜗舌12的导风面102上,可以看作是该扫风叶片13与蜗舌12连接为一个整体;因此,在拆卸出风框20的情况下,可以不用一并完成扫风叶片13的拆卸,便能避免由于扫风叶片13位于空调器1较为深处的位置导致扫风叶片13对其他零件的拉扯碰撞,同时还能降低出风框20的拆卸难度,可以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13和出风框20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4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扫风叶片13与蜗舌12一体成型。换言之,扫风叶片13与蜗舌12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直接形成;当然,扫风叶片13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热熔连接的方式连接在蜗舌12上,从而使得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形成一个整体,以上方式也可以看作是扫风叶片13与蜗舌12一体成型。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相互连接。例如,扫风叶片13可拆卸地插接在蜗舌12上;又例如,扫风叶片13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蜗舌12上;还例如,蜗舌12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在蜗舌12上等。
44.为了对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其中,扫风叶片13为多个,多个扫风叶片13相互平行且间隔地设置在蜗舌12上。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多个扫风叶片13按照从上往下的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以对应风道101从上往下的出风口,从而使得风道101导出的气流能被多个扫风叶片13调整方向,以方便有效地调整风道101出风的方向。
45.其中,多个扫风叶片13远离蜗舌12的一侧均与驱动装置(图未示)连接,该驱动装置配置成驱动扫风叶片13上下摆动,换言之,可以使得扫风叶片13翻转摆动,以实现通过扫风叶片13调整气流的流动方向的目的。可选地,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电机和连杆,该连杆与多个扫风叶片13均可转动地连接,电机则与连杆连接,电机配置成带动连杆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通过连杆带动多个扫风叶片13上下摆动,从而实现对风道101导出气流的流动方向调整。
46.可选地,请参阅图4,扫风叶片13包括连接部131和导风部132。连接部131的一端连接于导风面102,且朝向风道101另一侧延伸。其中,在空调器1正常放置的情况下,连接部131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以方便使得扫风叶片13整体大致与水平方向平行,从而方便扫风叶片13在上下方向上对气流方向进行调节。另外,连接部131偏向空调器1的内侧倾斜,换言之,以出风框20和出风结构11中的贯流风机111作为参照的情况下,连接部131远离导风面102的一端偏向贯流风机111倾斜,以使得连接部131和出风框20之间的距离增大,方便设置导风部132,同时还能确保扫风叶片13与出风框20的分体式设置。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31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在出风框20和风道101之间距离较为充沛的情况下,连接部131也可以偏向出风框20设置,以方便对气流的流向进行调整等。
47.导风部132配置成翻转摆动以调整气流的流向。其中,导风部132连接于连接部131的另一端,且导风部132朝向导风面102延伸,由此使得导风部13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很快风
道101,以方便导风部132对风道101的气流进行有效的调整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器1正常放置的情况下,且导风部132处于初始状态的情况下,换言之,电机并没有控制连杆带动导风部132产生翻转摆动,此时,导风部132大致平行与水平面。
48.可选地,导风部132呈片状,由于导风部132呈片状,可以方便导风部132向气流提供有效地引导作用,方便对气流进行导向;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导风部132也可以形成板状或者翼状等。另外,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3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连接部131的厚度,以使得导风部132相较于连接部131更容易产生上下方向的翻转摆动。
49.另外,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32与连接部131一体成型。换言之,连接部131和导风部132形成一个整体,在驱动装置带动导风部132翻转摆动的情况下,导风部132相对连接部131产生弹性形变,同时使得连接部131产生弹性扭转,以实现扫风叶片13的翻转摆动。由于导风部132呈片状,由此使得导风部132较容易产生翻转摆动,从而可以灵敏地进行气流流向的调整。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31和导风部132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导风部132与连接部131可转动地配合,由此可以通过连接件带动导风部132相对连接部131转动,从而实现导风部132的翻转摆动,以方便调整气流的流向。
50.为了方便导风部132与连杆之间的连接配合,可选地,导风部132远离连接部131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部1321,配合部1321配置成与驱动装置连接,导风部132配置成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相对连接部131弯折,以相对连接部131翻转摆动。需要说明的是,连杆与配合部1321可转动地配合;其中,由于连杆同时连接于多个导风部132,使得在连杆上下移动的情况下,连杆的姿态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导风部132翻转摆动,便使得导风部132相对连杆翻转摆动;通过连杆和配合部1321的转动配合,可以方便连杆带动多个导风部132翻转摆动。
51.其中,配合部1321大致呈圆柱状,以方便与连杆实现转动配合。当然,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1321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配合部1321为设置在导风部132上的孔状结构,连杆上设置有与孔状结构的配合部1321适配的凸起,由此实现连杆和配合部1321的可转动配合。
52.为了方便配合部1321的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32远离连接部131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1322,配合部1321设置在安装槽1322内部。其中,在配合部1321设置在安装槽1322内部的情况下,配合部1321与安装槽1322的底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距,以方便配合部1321与连接杆配合;并且,配合部1321与安装槽1322的开口形成一定的距离,以使得在连杆与配合部1321配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安装槽1322容纳连杆,以防止连杆与出风框20之间出现相互干涉而导致连杆移动受限的情况。
53.出风框20与蜗舌12可拆卸地连接,并且,出风框20设置在风道101的出口处,以配置成引导气流流动。另外,出风框20与扫风叶片13间隔设置。即,在出风框20拆卸的过程中,由于出风框20和扫风叶片13为分体式设置,可以不用一并拆卸扫风叶片13,便能避免由于扫风叶片13位于空调器1内部深处导致扫风叶片13拉扯或者碰撞其他零件的问题,并且还能改善由于扫风叶片13影响出风框20拆卸而导致出风框20拆卸难度大的问题。
5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道结构10及空调器1中,由于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连接形成一体,因此,在空调器1中出风框20和扫风叶片13为分体式结构,换言之,在进
行空调器1的出风框20的拆卸作业的情况下,不会一起将扫风叶片13进行拆卸,便能避免由于扫风叶片13位于空调器1较为深处的内部而造成出风框20拆卸难度大,以及容易导致其他零件被拉扯碰撞损坏;由此可以降低出风框20的拆卸难度,同时在拆下出风框20之后,将扫风叶片13和蜗舌12暴露出来,同样能方便蜗舌12和扫风叶片13形成的整体的拆卸。综上所述,该风道结构10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13和出风框20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55.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