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0188发布日期:2022-03-12 12:2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具有加湿功能的风管机一般会将加湿模块设置在风管机的内部,加湿模块的管路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加湿模块的结构相对简单的风管机及空调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
5.主机,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壳、风机组件和换热器,所述主机壳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的第一气流流通路径上;
6.设置在所述主机一侧的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外壳和加湿组件,所述外壳具有加湿腔以及与所述加湿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加湿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以使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风机组件的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所述加湿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
7.门模块,所述门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位于所述风机组件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以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气流流通路径。
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湿组件包括第一接水盘和湿膜,所述第一接水盘具有第一接水槽,所述湿膜设置在所述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且所述湿膜的部分区域伸入所述第一接水槽内。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包括具有第二接水槽的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所述第一接水槽与所述第二接水槽连通,以盛接来自所述第二接水槽的冷凝水。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水盘还具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水流入口与所述第一接水槽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水流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水盘和所述第二接水盘的其中之一具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的水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接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的水流出口与所述第一接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的水流出口的最低点高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水流入口的最低点。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接水槽内加水的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加湿腔内且所述水泵的连接口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水盘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接水槽的盘体和具有湿气流入口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盘体靠近所述主机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气流流通
路径上,所述门模块包括挡板和驱动组件,所述挡板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挡板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挡板选择性地敞开或遮挡所述湿气流入口。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可平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以及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挡板连接。
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与所述主机壳可拆卸地连接。
16.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风管机。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风管机在主机的一侧单独设置加湿模块,当门模块导通第二气流流通路径,外界的气流可以在设置在容纳腔内的风机组件的作用下,通过与加湿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进入加湿腔并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在流经设置在加湿腔内的加湿组件时,气流在加湿组件处通过加湿形成湿气流,湿气流继续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最后从与容纳腔连通的出风口排出,由此,可以实现风管机的加湿功能。该加湿模块没有设置复杂的管路,整体结构相对简单,不仅便于维护,也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的风管机的爆炸图;
20.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接水盘与门模块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21.图4为图1所示的风管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a处带虚线的连续箭头表示气流沿第一气流流通路径流动的方向,b处带虚线的连续箭头表示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的方向。
22.附图标记说明
23.主机10;主机壳11;容纳腔11a;出风口11b;第一过风口11c;风机组件12;换热器13;第二接水盘14;第二接水槽14a;加湿模块20;外壳21;第二进风口21a;第二过风口21b;底盘211;底板2111;外侧板2112;内侧板2113;前面板212;后盖213;顶盖214;加湿组件22;第一接水盘221;第一接水槽221a;第一排水管221b;第二排水管221c;盘体2211;安装板2212;湿气流入口2212a;湿膜222;水泵23;门模块30;挡板31;驱动组件32。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请参阅图1至图4,该风管机包括主机10、加湿模块20和门模块30;主机10包括主机壳11、风机组件12和换热器13,主机壳11具有容纳腔
11a以及与容纳腔11a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11b,风机组件12和换热器13设置在容纳腔11a内且位于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11b之间形成的第一气流流通路径上;加湿模块20设置在主机10的一侧,加湿模块20包括外壳21和加湿组件22,外壳21具有加湿腔以及与加湿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1a,加湿腔与容纳腔11a连通,以使第二进风口21a与出风口11b之间形成经过风机组件12的第二气流流通路径,加湿组件22设置在加湿腔内且位于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门模块30设置在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位于风机组件12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以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二气流流通路径。
27.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本技术任一实施例所的风管机。
28.具体地,主机10主要用于实现风管机常规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11b之间形成的第一气流流通路径是指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外界的气流进入容纳腔11a之后,在容纳腔11a内的流动路径,也就是说,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外界的气流在风机组件12的作用下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容纳腔11a内并沿第一气流流通路径流动,在流经换热器13时与换热器13进行换热之后再从出风口11b流出。
29.根据风管机类型的不同,风机组件12和换热器13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图4中的风机组件12设置在换热器13和出风口11b之间,也就是说,风机组件12将外界的气流吸入容纳腔11a之后,气流先流经换热器13,再流经风机组件12,此种类型的风管机也称为吸风式风管机。
30.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换热器13设置在风机组件12和出风口11b之间,也就是说,风机组件12先将外界的气流吸入风机组件12的内部,再将气流吹向换热器13,相当于气流先流经风机组件12,再流经换热器13,此种类型的风管机也称为吹风式风管机。
31.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为风管机处于加湿模式下,外界的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1a进入风管机内并在加湿组件22处通过加湿形成湿气流之后,再从出风口11b流出的流动路径。
32.第二气流流通路径经过风机组件12是指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的气流是在风机组件12的作用下流动,也就是说,风机组件12既可以驱动气流沿第一气流流通路径,也可以驱动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
33.另外,图4所示的风机组件12中设置了两个风机,两个风机都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一气流流通路径流动,但是,只有一个风机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也就是说,当风机组件12中设置有多个风机时,并不一定是所有的风机都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只有保证至少有一个风机能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即可。
34.将门模块30设置在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位于风机组件12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可以在门模块30导通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时,使从第二进风口21a进入风管机内的气流在风机组件12的作用下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在门模块30截止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时,阻止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
35.具体地,在门模块30处于导通第二气流流通路径的状态下,外界的气流在风机组件12的作用下从第二进风口21a进入加湿腔内,进入加湿腔内的气流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先流经加湿组件22,并在加湿组件22的作用下形成湿气流后再从加湿腔与容纳腔11a的连通处进入容纳腔11a,进入容纳腔11a内的湿气流流经风机组件12之后,再从出风口11b流
出。
36.需要说明的是,吸风式风管机内的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不会经过换热器13,而吹风式风管机内的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会经过换热器13,也就是说,对于吹风式风管机,进入容纳腔11a内的湿气流依次流经风机组件12和换热器13之后,再从出风口11b流出。
37.另外,在加湿模式下,风管机可以同时进行制冷或制热,也可以只进行加湿,而不进行制冷或制热,但是无论风管机是否进行制冷或制热,风机组件12均需要保持在开启状态。
38.本技术实施例的风管机在主机10的一侧单独设置加湿模块20,当门模块30导通第二气流流通路径,外界的气流可以在设置在容纳腔11a内的风机组件12的作用下,通过与加湿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1a进入加湿腔并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在流经设置在加湿腔内的加湿组件22时,气流在加湿组件22处通过加湿形成湿气流,湿气流继续沿第二气流流通路径流动,最后从与容纳腔11a连通的出风口11b排出,由此,可以实现风管机的加湿功能。该加湿模块20没有设置复杂的管路,整体结构相对简单,不仅便于维护,也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3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外壳21与主机壳11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比如,外壳21与主机壳11之间可以利用螺栓、螺钉等紧固件紧固连接,由此,可以便于拆装加湿模块20。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21与主机壳11之间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比如,外壳21与主机壳11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外壳21与主机壳11也可以一体成型。
41.加湿腔与容纳腔11a的连通的方式有多种,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主机壳11上设置有与容纳腔11a连通的第一过风口11c,外壳21设置上有与加湿腔连通的第二过风口21b,第一过风口11c与第二过风口21b相互连通,由此,可以使得加湿腔与容纳腔11a的连通。
42.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容纳腔11a的一侧敞开,外壳21上设置有与加湿腔连通的第二过风口21b,外壳21与主机壳11连接且外壳21设置有第二过风口21b的一侧遮挡在容纳腔11a的敞开处,相对于加湿腔与容纳腔11a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过风口21b连通,或者,还可以是加湿腔的一侧敞开,主机壳11上设置有与容纳腔11a连通的第一过风口11c,外壳21与主机壳11连接且主机壳11设置有第一过风口11c的一侧遮挡在加湿腔的敞开处,相对于加湿腔与加湿腔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过风口11c连通。
43.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外壳21可以由底盘211、前面板212、后盖和顶盖214组成,其中,底盘211具有底板2111和在底板2111的两侧相对设置的外侧板2112和内侧板2113,第二进风口21a设置在外侧板2112上,第二过风口21b设置在内侧板2113上,前面板212和后盖在底板2111的另外两侧相对设置且均与底板2111、外侧板2112和内侧板2113连接,顶盖214盖设在底盘211的顶部且与前面板212、后盖、外侧板2112和内侧板2113连接,底盘211、前面板212、后盖和顶盖214共同围设出加湿腔,内侧板2113与主机壳11紧固连接。
44.底盘211是加湿模块20的骨架,起到固定其它组件的作用,前面板212可以直接作为加湿模块20的外观面,顶盖214和后盖分别位于加湿模块20顶部和后部,顶盖214和后盖通过与底盘211相连,可以起到固定密封的作用。
4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加湿组件22包括第一接水盘221和湿膜222,第一接水盘221具有第一接水槽221a,湿膜222设置在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且湿膜222的部分区域
伸入第一接水槽221a内。
46.具体地,第一接水槽221a用于盛接加湿用的水,湿膜222的部分区域伸入第一接水槽221a内以用于吸收第一接水槽221a内的水。在风管机处于加湿模式下,从第二进风口21a进入加湿腔内的气流穿过吸水后的湿膜222之后就可以变成湿气流。
47.湿膜222可以由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的材料制成,示例性地,湿膜222可以由海绵制成,海绵可以将水吸附分散,以加快加湿效率。
4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主机10包括具有第二接水槽14a的第二接水盘14,第二接水盘14设置在容纳腔11a内且至少位于换热器13的底部,也就是说,第二接水盘14可以只位于换热器13的底部,也可以同时位于换热器13和风机组件12的底部,第一接水槽221a与第二接水槽14a连通,以盛接来自第二接水槽14a的冷凝水。
49.具体地,第一接水槽221a通过第二排水管221c与第二接水槽14a连通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第二接水槽14a内的冷凝水能够流入第一接水槽221a内即可,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接水盘221上可以设置第二排水管221c,第二排水管221c的水流入口与第二接水槽14a连通,第二排水管221c的水流出口与第一接水槽221a连通,比如,第二排水管221c具有水流入口的一端可以向第一接水盘221的外部凸出,同时,在第二接水盘14上设置与第二接水槽14a连通的安装口,在主机壳11以及外壳21上分别设置通孔,第二排水管221c具有水流入口的一端穿过主机壳11以及外壳21上的通孔后与第二接水槽14a上的安装口连接。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二接水盘14具有第二排水管221c,第一接水盘221上设置与第一接水槽221a连通的安装口,第二排水管221c具有水流出口的一端与第一接水槽221a上的安装口连接。
51.另外,为了便于使第二接水槽14a内的冷凝水流入第一接水槽221a内,第二排水管221c的水流入口的最低点应该高于第二排水管221c的水流出口的最低点。
52.换热器13处产生的冷凝水流到第二接水盘14的第二接水槽14a内之后,可以排到第一接水盘221的第一接水槽221a内,由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换热器13处产生的冷凝水来进行加湿,而无需再额外向第一接水槽221a内加水,在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同时,也可以更加便于用户使用。
5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接水盘221还具有第一排水管221b,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接水盘221上设置了两根第一排水管221b,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水管221b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第一排水管221b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第一排水管221b的水流入口与第一接水槽221a连通,第一排水管221b的水流出口位于外壳21的外部,当第一接水槽221a内的水量过多时,第一接水槽221a内的一部分水可以通过第一排水管221b排到风管机的外部,以防止水流入主机10中。
54.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4,无论第二排水管221c设置在第一接水盘221上,还是设置在第二接水盘14上,第二排水管221c的水流出口的最低点可以高于第一排水管221b的水流入口的最低点,以防止第一接水槽221a内的水量过多时,水通过第二排水管221c倒流入第二接水槽14a内。
5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加湿模块20还包括用于向第一接水槽221a内加水的水泵23,水泵23设置在加湿腔内且水泵23的连接口伸出至外壳21的外部,水泵23的连接
口用于与设置在风管机外部的进水管连接,当第一接水槽221a内的冷凝水的水量不足时,水泵23可以将来自外部水源的水通过进水管引入第一接水槽221a内,由此,可以确保加湿模块20能够在多种场景下正常使用。
5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接水盘221包括具有第一接水槽221a的盘体2211和具有湿气流入口2212a的安装板2212,安装板2212设置在盘体2211靠近主机10的一侧且位于第二气流流通路径上,也就是说,从第二进风口21a进入加湿腔内的气流在加湿组件22处通过加湿形成湿气流后,再从安装板2212上湿气流入口2212a进入容纳腔11a内。门模块30包括挡板31和驱动组件32,挡板31活动地设置在安装板2212上,驱动组件32与挡板31驱动连接,以驱动挡板31选择性地敞开或遮挡湿气流入口2212a。
57.具体地,挡板31可以是可平动地设置在安装板2212上,也可以是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2212上,驱动组件32通过驱动挡板31选择性地敞开或遮挡湿气流入口2212a,可以实现第二气流流通路径的导通或截止。
58.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挡板31可平动地设置在安装板2212上,驱动组件32包括驱动电机以及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连接,齿条与挡板31连接,驱动电机通过驱动齿轮转动,可以使齿轮带动齿条平动,由此,可以使得齿条能够通过带动挡板31平动,使挡板31选择性地敞开或遮挡湿气流入口2212a。
59.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2也可以不设置齿轮和齿条等传动件,比如,当挡板31为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2212上时,也可以是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挡板31连接。
60.另外,挡板31也可以不设置在安装板2212上,比如,挡板31也可以活动地设置在外壳21上,并在驱动组件32的驱动下,选择性地敞开或遮挡第二过风口21b,或者,挡板31还可以设置在主机壳11上,并在驱动组件32的驱动下,选择性地敞开或遮挡第一过风口11c。
61.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6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