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51032发布日期:2022-11-03 09:13阅读:45来源:国知局
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基站空调,通常将压缩机放置在室内机处,同时将外机的主板合并到室内机的主板上。这通常会导致主板的功率过高,从而散发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无法从电器盒中排出则会造成元器件温升问题,从而影响整机可靠性。
3.固基站空调的电器盒部件散热是考虑的一个重点,常规手段均有采用冷媒散热、风冷散热等方式。但这类冷热交替的散热方式散热效果不佳,且会导致冷凝水的生成,当冷凝水流过带电部件时会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控盒,所述电控盒的散热效率较高,且密封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生成。
5.根据本发明的电控盒,包括:盒体,盒体限定出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散热器和固定架,散热器与固定架层叠设置并连接以共同限定出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固定吸热部,散热器与固定架分别与吸热部贴合,固定架由金属材料制成,吸热部限定出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用以供冷却液流过。
6.根据本发明的电控盒,可以通过吸热部中的冷却液将吸热部的温度降低,再通过直接接触,将冷量辐射传递给散热器,再通过散热器传递给电控组件,同时由于吸热部设于安装腔中,且散热器与固定架分别与吸热部贴合,减少了空气与吸热部之间的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生成。
7.根据本发明的电控盒,还包括电控组件,电控组件设于散热器的远离固定架的一侧且与散热器并排抵接设置,和/或吸热部包括至少一根散热管。
8.可选地,固定架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朝向靠近电控组件的一侧,散热器设于第一安装面上,固定架上沿其周向设有翻边,翻边限定出让位口,让位口与电控盒的外部环境连通,让位口用于供散热管伸出固定架,第一安装面上还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设于散热管的一侧并沿着散热管延伸的方向朝向让位口延伸。
9.可选地,电控组件包括主控板和支架,主控板设于支架的远离固定架的一侧,支架朝向固定架的一侧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沿安装腔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并朝向靠近让位口的方向延伸,限位凸台与盒体抵接。
10.可选地,支架上设有让位口,散热器嵌设于让位口中,且散热器的朝向主控板的一侧与主控板贴合。
11.可选地,主控板包括功率模块,支架朝向主控板的一侧设有挡水板,挡水板沿让位口的周向设置,功率模块的部分嵌设于让位口中,功率模块与挡水板密封连接。
12.可选地,挡水板的位于功率模块上方的部分朝向靠近让位口的方向倾斜,且挡水
板与第一安装面的法向方向的夹角为
ɑ
,5
°

ɑ
≤15
°

13.可选地,安装腔与散热管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散热层。
14.根据本发明的电控盒,固定架由金属材料制成,固定架的远离散热器的一侧与盒体抵接。
15.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内机,用于空调器,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外机,包括:上述的电控盒。
16.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内机,可以通过吸热部中的冷却液将吸热部的温度降低,再通过直接接触,将冷量辐射传递给散热器,再通过散热器传递给电控组件,同时由于吸热部设于安装腔中,且散热器与固定架分别与吸热部贴合,减少了空气与吸热部之间的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生成。
17.可选地,空调内机还包括:冷却系统的吸热部,冷却系统还包括放热部以及连接在吸热部和放热部之间的冷却循环流路,放热部设于空调外机中,吸热部设于电控盒的安装腔中,吸热部限定出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用以供冷却液流过。
18.可选地,空调内机包括第一换热器,空调外机包括压缩机,吸热部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连通,吸热部的另一端用于与压缩机的让位口端连通。
19.可选地,吸热部包括至少一根散热管,散热管通过管夹固定于固定架上,管夹位于安装腔与让位口之间。
20.可选地,空调内机还包括外壳,外壳限定出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风机、第一换热器和电控盒,外壳的底壁上设有排水口,外壳还限定出排水通道,排水通道连通让位口和排水口。
21.可选地,容置腔内还设有电抗器盒,电抗器盒设于底壁与电控盒之间,且电抗器盒分别与电控盒和底壁抵接。
附图说明
2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内机的剖视图;
25.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6.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爆炸图;
27.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包括固定架的立体图;
28.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包括支架的立体图;
29.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内机的另一个剖视图。
30.附图标记:
31.空调内机1,
32.电控盒10,盒体11,电控组件12,主控板122,功率模块1222,支架124,让位口1244,挡水板1246,限位凸台1248,第二导流板1249,散热器13,第一凹槽132,第一凸起134,固定
架14,让位口142,第一导流板143,第二凹槽146,第二凸起148,筋条149,
33.吸热部20,散热管21,管夹22,外壳30,排水口31,电抗器盒40,风机50。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10,包括盒体11、电控组件12、散热器13以及固定架14。
36.具体地,盒体11限定出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电控组件12、散热器13以及固定架14,散热器13与固定架14层叠设置并连接以共同限定出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固定吸热部20,散热器13与固定架14分别与吸热部20贴合,固定架14由金属材料制成,吸热部20限定出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用以供冷却液流过。
37.展开来说,电控组件12包括主控板122,当电控组件12应用于空调器中时,电控组件12用于控制空调器,盒体11用于保护电控组件12,散热器13用于对电控组件12中的驱动模块、主控板122、电器元件等进行散热,散热器13通过与吸热部20接触进行热传导,将吸热部20的冷量传递给电控组件12,提升了电控盒10的散热效率。同时由于吸热部20设于安装腔中,且散热器13与固定架14分别与吸热部20抵接,减少了空气与散热管21之间的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生成。
38.其中,金属材料制成的固定架14能够直接将冷量传递给盒体11,极大地优化了电控盒10内部温度过高导致元器件寿命降低的问题。
39.散热器13与固定架14的连接为可拆卸地连接,散热器13与固定架14通过紧固件连接,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是螺钉、螺栓以及销钉。
4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散热器13的散热效果,散热器13包括多个散热片,散热片沿所述安装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3为平行流散热器13,如此设置,能够节省盒体11空间,且散热效率较高。
42.盒体11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通常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是螺钉、螺栓以及销钉,上盖和下盖之间可以设置密封条,利用密封条实现二者之间的密封连接,或者,也可以在上盖和下盖之间进行打胶处理,从而实现上盖和下盖之间的密封连接。
4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10,可以通过吸热部20中的冷却液将吸热部20的温度降低,再通过直接接触,将冷量辐射传递给散热器13,再通过散热器13传递给电控组件12,提升了电控盒10的散热效率,同时减少了空气与吸热部20之间的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生成。
4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10,固定架14由金属材料制成,固定架14的远离散热器13的一侧与盒体11抵接。如此,通过吸热部20

固定架14

盒体11的接触进行冷量传递,使得金属制成的固定架14可将冷量传递至盒体11,从而为整个盒体11降温,金属材料包括
但不限于是铁以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
45.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2设于散热器13的远离固定架14的一侧且与散热器13并排设置,散热器13通过与吸热部20接触进行热传导,将吸热部20的冷量通过接触传递给电控组件12,通过吸热部20

散热器13

电控组件12接触进行冷量传递,电控组件12与散热器13抵接设置,能够增强电控组件12与散热器13之间的热交换,增强散热效果,当电控盒10应用于空调内机1中时,能够避免因空调内机1运行振动导致损坏电控组件12和散热器13。
46.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10,吸热部20包括至少一根散热管21,安装腔与散热管21的外壁贴合,如此设置使得散热管21与散热器13、散热管21与固定架14之间的充分接触,能够保障散热器13与散热管21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散热管21与固定架14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升散热效率,同时能够更好地隔绝散热管21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防止冷凝水的产生。
47.如图2所示,散热管21包括两根,散热器13的散热片朝向散热管21的一侧呈现与两根散热管21的外壁相匹配的波浪状结构,散热片朝向散热管21的轮廓通常由交替设置的第一凸起134和第一凹槽132构成,第一凹槽132与散热管21一一对应,散热管21嵌于第一凹槽132中,第一凸起134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凹槽132之间。当然散热管21还可以是两根以上,散热器13的散热片朝向散热管21的一侧呈现于多根散热管21的外壁相匹配的波浪状结构。
48.如图2所示,固定架14的限定出安装腔的轮廓通常由交替设置的第二凸起148和第二凹槽146构成,第二凹槽146与散热管21一一对应,散热管21嵌于第二凹槽146中,第二凸起148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凹槽146之间,第二凸起148与第一凸起134抵接。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与散热管21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散热层,如此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将安装腔与散热管21之间的空隙尽可能地密封上,将空气排出,防止安装腔内冷凝水的产生。
50.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层包括但不限于是散热膏层。
51.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架14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朝向靠近电控组件12的一侧,散热器13设于第一安装面上,固定架14上沿其周向设有翻边,翻边限定出让位口142,让位口142与电控盒10的外部环境连通,让位口142用于供散热管21伸出固定架14,第一安装面上还设有第一导流板143,第一导流板143设于散热管21的一侧并沿着散热管21延伸的方向朝向让位口142延伸,从而使得散热管21的管壁外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顺着第一导流板143汇聚到让位口142处,从而流出电控盒10外,防止冷凝水对电控组件12中的电器元件等产生损坏。
52.如图4所示,第一导流板143包括第一子导流板和第二子导流板,散热管21包括位于安装腔的第一子散热管21和位于安装腔外的第二子散热管21,第一子导流板与第一子散热管21对应,第一子导流板位于第一子导流管的下方,用于承接并引导冷凝水流向第二子导流板,并最终流向让位口142处。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电控组件12包括主控板122和支架124,主控板122设于支架124的远离固定架14的一侧,支架124朝向固定架14的一侧设有限位凸台1248,限位凸台1248沿安装腔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并朝向靠近让位口142的方向延伸,限位凸台1248与盒体11抵接。这样可以可以使得支架124与盒体11通过限位凸台1248的配合对冷凝
水进行隔绝,防止冷凝水进入到主控板122的带电部件上。
54.如图5所示,支架124的朝向固定架14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导流板1249,第二导流板1249设于散热管21的一侧并沿着散热管21延伸的方向朝向让位口142延伸,从而使得散热管21的管壁外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顺着第二导流板1249汇聚到让位口142处,从而流出电控盒10外,防止冷凝水对电控组件12中的电器元件等产生损坏。
55.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板122包括功率模块1222,支架124上设有让位口1244,散热器13嵌设于让位口1244中,且散热器13的朝向主控板122的一侧与主控板122贴合。也就是说,散热器13与主控板122上凸出的功率模块1222贴合,为了避免主控板122上的功率模块1222与散热器13接触不牢,功率模块1222与散热器13之间也通过紧固件固定,例如螺钉。
56.其中,功率模块1222(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内部集成了逻辑、控制、检测和保护电路,使用起来方便,不仅减小了系统的体积以及开发时间,也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4朝向主控板122的一侧设有挡水板1246,挡水板1246沿让位口1244的周向设置,功率模块1222的部分嵌设于让位口1244中,功率模块1222与挡水板1246密封连接,挡水板1246的位于功率模块1222上方的部分朝向靠近让位口1244的方向倾斜,且挡水板1246与第一安装面的法向方向的夹角为
ɑ
,5
°

ɑ
≤15
°

58.如图2所示,挡水板1246位于功率模块1222的上方的部分与主控板122的功率模块1222抵接,其中,挡水板1246与功率模块1222通过涂布防水胶实现密封连接,从而防止冷凝水顺着缝隙流出进入主控板122背部,使得冷凝水只能朝向让位口142处汇聚。
59.另外,挡水板1246朝向靠近让位口1244的方向倾斜,使得挡水板1246上凝聚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排走,而不是聚焦在挡水板1246上,防止影响主控板122的带电元器件。其中,
ɑ
可以是5
°
、8
°
、11
°
、13
°
以及15
°
等。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控板122设于支架124的远离固定架14的一侧,沿固定架14的周向设有筋条149,筋条149避让让位口142,支架124上对应于筋条149的位置处设有凸台,筋条149与凸台抵接。
61.其中,筋条149凸出于第一安装面,通过筋条149与凸台抵接进行密封,防止飞虫或者冷凝水进入。在装配时,先将主控板122固定于支架124上,再将支架124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盒体11上。
62.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内机1,用于空调器,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外机,包括:上述的电控盒10。
6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内机1,可以通过吸热部20中的冷却液将吸热部20的温度降低,再通过直接接触,将冷量辐射传递给散热器13,再通过散热器13传递给电控组件12,提升了电控盒10的散热效率,同时由于吸热部20设于安装腔中,且散热器13与固定架14分别与吸热部20抵接,减少了空气与吸热部20之间的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生成,从而提升了空调内机1运行的安全性。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内机1还包括:冷却系统的吸热部20,冷却系统还包括放热部以及连接在吸热部20和放热部之间的冷却循环流路,放热部设于空调外机中,吸热部20设于电控盒10的安装腔中,吸热部20限定出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用以供冷却液流过。
6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内机1,冷却系统作为独立的冷却系统,在运行时,不会分走第一换热器中的部分冷媒,无需通过降频,即牺牲空调内机1的能效来实现空调内机1运行的可靠性。同时,在空调器制热时,也能够独立运行对电控盒10进行降温。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内机1包括第一换热器,空调外机包括压缩机,吸热部20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连通,吸热部20的另一端用于与压缩机的让位口142端连通。
6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内机1,能够减少泵体的使用,通过将第一换热器的部分冷媒分至电控盒10中即可对电控盒10进行冷却,能够简化结构设置。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吸热部20包括至少一根散热管21,散热管21通过管夹22固定于固定架14上,管夹22位于安装腔与让位口142之间。管夹22能够进一步将散热管21固定于固定架14上,避免运输及使用过程中,散热管21碰撞发生磨损。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空调内机1还包括外壳30,外壳30限定出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风机50、第一换热器和电控盒10,外壳30的底壁上设有排水口31,外壳30还限定出排水通道,排水通道连通让位口142和排水口31。这样,使得电控盒10中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顺着让位口142流经排水通道直至经由排水口31流出空调内机1。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腔内还设有电抗器盒40,电抗器盒40设于底壁与电控盒10之间,且电抗器盒40分别与电控盒10和底壁抵接。
71.如此,通过设置电抗器盒40与底壁直接接触,从而能够对电控盒10进行支撑,减少了空调内机1的支撑零件,减轻了空调内的整体重量,在装配时,能够减少了装配时的手扶动作,便于装配,提高效率。另外,电控盒10与外壳30通过紧固件固定,可以作为整机骨架对第一换热器以及面板部件等零件进行支撑,避免了空调内机1的头重脚轻造成的不稳,提升了整机的可靠性。
72.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外机和上述的空调内机1,空调内机1和空调外机共用电控盒10。其中,空调内机1和空调外机形成制冷回路,制冷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器和第二换热器。在制冷时,流入吸热部20的冷媒依次经过吸热部20、节流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压缩机;或者是流入吸热部20的冷媒依次经过吸热部20、第一换热器、节流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压缩机,再进入吸热部20。
7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
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