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及共形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8903发布日期:2023-03-22 06:1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船舶尾翼壳体,沿船舶的前进方向,所述壳体位于船舶的推进器的后方,所述壳体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束,所述壳体朝向所述推进器的一侧设有第一进液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推进器相背离的一侧设有第一出液口;引流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引流器能够根据自身所受到的海水的冲击力的大小自动调节所述第一进液口的通径的大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器包括一对引流部,两个所述引流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口,每个所述引流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每个所述引流部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每个所述引流部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第二端为自由端,两个所述引流部之间形成扩张口,所述扩张口朝向所述推进器,两个所述引流部之间的间距为所述通径;其中,两个所述自由端能够在海水的冲击下,沿彼此远离的方向运动,以改变所述通径的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引流部包括:弹性板,所述弹性板的横截面形状为弓形,两个所述弹性板的所述弓形相背设置,以使两个所述弹性板之间形成所述扩张口;柔性板,与所述弹性板叠设,所述柔性板的形状与所述弹性板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柔性板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弹性板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柔性板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弹性板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其中,所述柔性板内设有多个弹性气封孔,在所述柔性板受到海水冲击时,所述弹性气封孔的纵截面尺寸变小,以使所述第一进液口的通径变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个换热管结构和多个球形接管,多个所述换热管结构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结构通过所述球形接管连接,以形成一个所述换热管束;其中,每个所述换热管结构包括多个换热支管,多个所述换热支管环形设置,多个所述换热支管与一个所述球形接管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结构的侧视形状为六边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支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倾斜设置,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球形接管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束还包括:多个第二进液口,每个所述第二进液口分别与一个所述换热管束的一端连接;多个第二出液口,每个所述第二出液口分别与一个所述换热管束的另一端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口管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进口管板设有多个进液孔,多个所述进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进液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进液孔与一个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
出口管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出口管板设有多个出液孔,多个所述出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出液孔与一个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口封头,所述进口封头与所述进口管板连接,所述进口封头设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出口封头,所述出口封头与所述出口管板连接;出液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换热管束平行设置,所述出液联管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出口管板并与所述出口封头连通,所述出液联管的第二端贯穿所述进口管板和所述进口封头并与所述第三出液口连通。10.一种共形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泵、管路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通过所述管路连接成循环回路,所述泵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船舶冷却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及共形冷却系统。上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包括:壳体为船舶尾翼壳体,沿船舶的前进方向,壳体位于船舶的推进器的后方,壳体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束,壳体朝向推进器的一侧设有第一进液口,壳体与推进器相背离的一侧设有第一出液口;引流器设置于第一进液口,引流器能够根据自身所受到的海水的冲击力的大小自动调节第一进液口的通径的大小。上述的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引流器可根据船舶的航行速度自动调节第一进液口的通径大小,进而减小了进入自流式抑振共形冷却器壳体内的海水的流量,减小了海水对换热管束的冲击,从而提高了换热管束的抗冲击能力,延长换热管束的使用寿命。热管束的使用寿命。热管束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国 赵振兴 邱志强 王苇 林原胜 李邦明 柯汉兵 李勇 王俊荣 陈朝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11.14
技术公布日:2023/3/2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