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6908发布日期:2022-08-31 05:31阅读:49来源:国知局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设有新风模块,室外空气可以通过新风模块进入室内空间,避免室内空气浑浊,以提高用户体验。新风模块内部形成涡流或紊流,导致风量损耗大和噪音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新风装置和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新风装置风量损耗大、噪音大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
5.风机模块;
6.与所述风机模块连通的进风模块,限定有连通的进风腔和进风口,所述进风腔侧壁设有流线型的导流面,以使得气流沿所述流线型的导流面进入所述风机模块。
7.可选的,所述流线型的导流面包括第一弧段、第二弧段和连接段,所述第二弧段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弧段靠近所述进风口一侧,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弧段和第二弧段。
8.可选的,所述进风口为圆形,所述第一弧段和所述第二弧段的直径与所述进风口的直径呈正比,且所述第一弧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弧段的直径。
9.可选的,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一弧段和所述第二弧段的公切线上。
10.可选的,所述第二弧段直径位于所述进风口直径的1.3~1.7倍之间。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弧段直径位于所述进风口直径的1.8~2.2倍之间。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弧段和所述第二弧段的圆心均位于所述进风口的轴线上。
13.可选的,还包括导流块,所述导流块设置于所述进风腔的底壁上,所述导流块位于所述第二弧段和所述进风口之间。
14.可选的,所述导流块包括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的另一侧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弧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弧面的一侧连接,且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的连接处与所述进风口相对位置。
1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包括风机模块和进风模块,通过在进风模块的进风腔的侧壁上设置流线型的导流面,流线型的导流面的线性与气流流线适配,以使得气流沿流线型的导流面进入风机模块,避免在进风模块内部形成涡流或紊流,避免气流冲击损失,克服了现有的新风装置风量损耗大、噪音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进风模块的进风量,降低进风模块的噪音。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19.图1为现有新风装置内的气流仿真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内的气流仿真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爆炸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模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新风装置风量损耗大、噪音大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27.参见图1所示,图1为现有新风装置内的气流仿真图。新风装置100包括风机模块110和进风模块120,风机模块110与进风模块120连通,风机模块110内限定有进风腔121,进风腔121的侧壁为直线型,由于集流圈与进风气流的双重作用,在图1中的a处形成涡流团,涡流团造成气流内耗,导致风量损失和噪音,在图1中的b处,气流以垂直角度冲击进风腔121的侧壁,造成严重的冲击损失,导致风量下降。
28.参见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内的气流仿真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通过在进风腔121的侧壁设置流线型的导流面123,以使得气流沿流线型的导流面进入风机模块110,由于进风腔121的侧壁具有流线型的导流面123,进风气流与风机模块110的导流圈(未图示)处的气流整体流场均匀且稳定,相互作用减小,使得c处的涡流消失,噪音与风量得到有效改善,此外,气流沿着流线型的导流面123流动,避免在d处出现冲击损失,降低进风腔121内的流动损失,明显提高了进风模块120的风量,在消除涡流区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进风模块120的噪音,从而克服了现有新风装置风量损耗大、噪音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进风模块120的进风量,降低进风模块120内的噪音。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适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可以为柜式空调、壁挂式空调,其中,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底座(未图示)、新风管(未图示)和新风装置100。新风管沿底座长度方向延伸,新风装置100安装于底座上,新风管的一端与新风装置100连接,新风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以便于新风装置100与外界连通引入外界空气并输送到室内,新风装置100处于空调器的室内部分,例如位于壁挂式室内机处,新风管穿过墙体与外界空调连通,当新风装置100工作时,例如新风装置100内对应的风机模块110启动
时,新鲜空气从室外被引入到新风装置100的进风模块120内,经由进风模块120的流线型的导流面123进入风机模块110,然后经风机模块110吹向室内,以达到更新室内空气的目的。由于流线型的导流面123的线性与气流流线适配,气流沿着流线型的导流面123流动,气流整体流场均匀且稳定,气流与侧壁之间的作用力较小,避免形成涡流和出现冲击损失,降低进风腔121内的流动损失,明显提高了进风模块120的风量,降低进风模块120内的噪音。
30.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新风装置100的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新风装置100进行介绍。
31.参见图3、图4和图5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100,包括风机模块110和进风模块120,其中,进风模块120与风机模块110连通,进风模块120限定有连通的进风腔121和进风口122,进风腔121侧壁具有流线型的导流面123,气流沿流线型的导流面123进入风机模块110。也可以理解为,新风装置100包括组装为一体结构的风机模块110和进风模块120,进风模块120的一侧与风机模块110连接,进风模块120内部限定有进风腔121,进风模块120的侧壁开设有进风口122,进风腔121连通新风装置100的外部和风机模块110,进风腔121的侧壁设有流线型的导流面123,从进风口122流入的气流沿流线型的导流面123移动进入风机模块110内,为减少因气流冲击进风腔121侧壁导致风量损失,将进风腔121的侧壁设置成流线型的导流面123,能够避免形成涡流和出现冲击损失,降低进风腔121内的流动损失,提高进风模块120的风量,降低进风模块120内的噪音。
3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风机模块110包括组装呈一体的过滤网架111、蜗壳112和离心风轮113,过滤网架111和离心风轮113安装于蜗壳112内,蜗壳112与进风模块120连接,进风腔121位于进风模块120朝向蜗壳112的一侧,离心风轮113在蜗壳112内进行转动动作,以配合蜗壳112外形于蜗壳112内部形成负压,从而将室外空气由进风口122经进风腔121进入到蜗壳112内部,然后通过其转动动作将空气从离心风轮113外周处以一定风扇甩出,此时,进风腔121侧壁的流线型的导流面123配合气流,使得气流沿着流线型的导流面123进行流动,进入蜗壳112内从新风出口(未图示)送出,从而实现室内空间的新风输送。另外,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流线型的导流面123是指气流流经进风腔121侧壁时,气流与侧壁表面没有明显分离的情况下,流体所受的阻力最小的形状,可通过流体仿真或计算获得。
34.可以理解的,参见图4所示,蜗壳112可以为整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当采用分体结构时,蜗壳112包括扣合的第一蜗壳1120和第二蜗壳1121,第一蜗壳1120和第二蜗壳1121形成容纳离心风轮113的腔室,进风模块120为进风罩,进风罩与第一蜗壳1120连接,进风罩朝向第一蜗壳1120的一侧开设进风腔121,进风罩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122,进风罩朝向第一蜗壳1120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蜗壳1120扣合的卡扣结构。
35.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对进风模块120的侧壁进行优化改进,风机模块110和进风模块120的规格不变,能够满足整机提出的要求、限制的前提下,减少了整个新风装置100的风量损耗,降低了新风装置100的噪音。
3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参见图6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模块的俯视图,流线型的导流面123包括第一弧段1230、第二弧段1231和连接段1232,第二弧段
1231与进风口122相对设置,第一弧段1230靠近进风口122一侧,连接段1232连接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也可以理解为,进风腔121侧壁的一部分或全部设计呈具有流线型的导流面123,结合进风腔121内气流的流向,第一弧段1230靠近进风口122,第一弧段1230供上游流体流过,第二弧段1231与进风口122相对设置,可以是正相对或者错开相对设置,第二弧段1231供下游流体流过,第一弧段1230与第二弧段1231通过连接段1232平滑过渡连接,以进风腔121内的气流顺时针流动为例,气流先流经第一弧段1230后,平经连接段1232,平滑流入第二弧段1231,第一弧段1230与进风口122的一侧之间通过一过渡段1233连接,过渡段1233呈弧形面,且过渡段1233向进风腔121内凸出,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均向进风腔121外侧凸出。
3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风口122为圆形,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与进风口122的直径呈正比,且第一弧段1230的直径大于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也可以理解为,进风模块120的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122,进风口12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根据进风口122的内直径大小设计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进风口122的直径越大,对应的,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越大,第一弧段1230的直径大于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且第一弧段1230的弧长大于第二弧段1231的弧长,由于从进风口122进入进风腔121内的气流在进风口122位置处流量大、冲击大,设置弧度大、弧长长的第一弧段1230实现快速平稳引流,避免气流在进风口122周围受到冲击,形成涡流,第二弧段1231设置在气流转向位置处,避免气流直接冲击避免,造成风量损失。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段1232位于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公切线上。
39.在弧形避免加工过程中,先加工出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再在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基础上加工出连接段1232,将连接段1232设置在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公切线上,方便加工。作为变形的,连接段1232也可以设计成平滑曲面。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弧段1231直径位于进风口122直径的1.3~1.7倍之间。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弧段1230直径位于进风口122直径的1.8~2.2倍之间。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圆心均位于进风口122的轴线上。
43.可以理解的,假定进风口122的直径为40mm,第一弧段1230的直径取进风口122直径的2倍,即第一弧段1230的直径为80mm,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取进风口122直径的1.5倍,即第二弧段1231的直径为60mm,进风口122的管壁延伸出进风模块120外一段距离,将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圆心均设置在进风口122的轴线,在距离进风口122前端面115~125mm位置处作为圆心,做弧线加工出第一弧段1230,在距离进风口122前端面135~145mm位置处作为圆心,做弧线加工出第二弧段1231,再在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的公切线上做出连接段1232,连接段1232连接第一弧段1230和第二弧段1231。此外,参见图6所示,进风腔121的侧壁还包括一直角段1234和一圆弧段1235,直角段1234的一端连接第二弧段1231远离第一弧段1230的一端,直角段1234的另一端连接圆弧段1235的一端,圆弧段123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过渡段1233,进风口122开设在圆弧段1235处。此种结构的进风腔121侧壁防止气流直接对冲壁面的同时,可将使气流进风顺畅,可保证新风装置100的新风量,避免气流在冲击壁面处出现涡流区而出现的风量损耗,改善进风模块120的流场分布,有效改善进风模块120的风量。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进风口122导流效果,提升新风装置100的新风量,进风模块120还包括导流块124,导流块124设置于进风腔121的底壁上,导流块124位于第二弧段1231和进风口122之间。
45.可以理解的,参见图5所示,导流块124将进风口122流入进风腔121的直流气流分割呈两股旋转气流,避免气流冲击损失,再结合流线型的导流面123,有效将进风导流至风机模块110内。
4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6所示,导流块124包括第一弧面1240和第二弧面1241,第一弧面1240和第二弧面1241的另一侧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第一弧面1240的一侧与第二弧面1241的一侧连接,且第一弧面1240和第二弧面1241的连接处与进风口122相对位置。
47.可以理解的,导流块124包括连接的第一弧面1240和第二弧面1241,导流块124的截面形状呈“υ”字型,导流块124的尖端部靠近进风口122一侧,导流块124的上端面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122的上壁所在的平面平齐,通过调整导流块124的形状、长度、角度,将进风气流进一步导流,避免出现渐扩的情况,最大程度将直进气流转化为旋转气流,从而提升进风模块能力,保证新风装置100的新风量。
4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50.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