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5180发布日期:2022-09-02 23:2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是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大部分浴缸不具备恒温功能,在使用过程中,热水的温度会逐渐减低,因此需要将浴缸中的水进行循环加热,从而保证恒定的温度。目前主要通过水泵将水吸入到加热中加热,然后将加热的水再送回浴缸中。但是水泵在内部没有水的情况下不能自吸水,因此通过三个电磁阀和吸水管路实现水泵的自吸水,管路和控制复杂,并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方便的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
4.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泵连接,还包括:进水防电装置,所述进水防电装置分别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水泵连接;出水防电装置,所述出水防电装置分别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出水管连接;隔膜泵,所述隔膜泵的进口与所述出水管连接;及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隔膜泵的出口连接。
5.优选的,所述进水防电装置包括进水防电管或进水防电水箱,所述进水防电管弯曲设置,用于形成进水防电墙;所述进水防电水箱的侧面设有冷水进水口和冷水出水口,所述冷水进水口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冷水出水口与所述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防电水箱的内部设有进水隔板以及位于所述进水隔板两侧的进水上螺旋水路和进水下螺旋水路,所述进水隔板的中心设有进水连通孔,所述进水连通孔分别与所述进水上螺旋水路和所述进水下螺旋水路的中心相通;所述冷水进水口与所述进水上螺旋水路相通,所述冷水出水口与所述进水下螺旋水路相通;水从所述冷水进水口进入,然后依次经过所述进水上螺旋水路、进水连通孔和进水下螺旋水路,最后从所述冷水出水口流出。
6.进一步的,所述进水上螺旋水路的内部设有转向板,所述转向板与所述冷水进水口相对设置,用于改变所述进水上螺旋水路内的水流方向。
7.其中,所述进水防电水箱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固定在所述下盖上,所述进水隔板位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所述进水上螺旋水路和所述冷水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上盖上;所述进水下螺旋水路和所述冷水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下盖上。
8.优选的,所述出水防电水箱的侧面设有热水进水口和热水出水口,所述热水进水口与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热水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防电水箱的内部设有出水隔板以及位于所述出水隔板两侧的出水上螺旋水路和出水下螺旋水路,所述出水隔板的中心设有出水连通孔,所述出水连通孔分别与所述出水上螺旋水路和所述出水下螺旋水路的中心相通;所述热水进水口与所述出水上螺旋水路相通,所述热水出水口与所述出水下螺旋水路相通;水从所述热水进水口进入,然后依次经过所述出水上螺旋水路、出水连通孔和出水下螺旋水路,最后从所述热水出水口流出。
9.进一步的,所述出水防电水箱上设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热水出水口相通,所述排气口还与所述隔膜泵的进口连接;
10.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隔膜泵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通。
11.其中,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所述热水出水口的一侧,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出水管并列连接在一起。
12.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排气管之间设有连接带。
13.优选的,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安装在所述进水防电水箱上,用于检测出水流量。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通过隔膜泵将水提升至水泵内,然后启动水泵,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低,并通过进水防电装置和出水防电装置防止漏电,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16.图1是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进水防电水箱的结构示意;
18.图3是进水防电水箱的正视图;
19.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20.图5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21.图6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22.图7是出水防电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出水防电水箱的正视图;
24.图9是沿图8中d-d线的剖视图;
25.图10是沿图8中f-f线的剖视图;
26.图11进水管和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2是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3是水流的示意图;
29.图14是隔膜泵的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1.如图1至图14所示,一种热水循环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6、水泵41、进水管43、出水管44、机壳3、进水防电装置、出水防电装置、流量计2、隔膜泵42和排气管45。
32.加热器6、水泵41、进水防电装置、出水防电装置和隔膜泵42均安装在机壳3上,加热器6和进水防电装置并列安装在机壳3的顶部,出水防电装置和水泵41安装在机壳3的底部,其中,出水防电装置位于加热器6的下方,水泵41位于进水防电装置的上方,隔膜泵42位于出水防电装置的一侧,进水管43、出水管44和排气管45均位于机壳3的底部。加热器6为电加热器6,水泵41为离心泵。进水防电装置分别与加热器6和水泵41连接;出水防电装置分别
与加热器6和出水管44连接;隔膜泵42的进口与出水管44连接;排气管45与隔膜泵42的出口连接。
33.具体的,进水防电水箱1上设有冷水进水口15、冷水出水口16、进水隔板18、进水上螺旋水路13和进水下螺旋水路14。进水防电水箱1包括上盖11和下盖12,上盖11密封固定在下盖12上,进水隔板18位于上盖11与下盖12之间。进水上螺旋水路13和冷水进水口15设置在上盖11上,冷水进水口15位于上盖11的一侧,且与进水上螺旋水路13相通。进水下螺旋水路14和冷水出水口16设置在下盖12上,冷水出水口16设置下盖12的一侧,且与冷水进水口15位于进水防电水箱1的同一侧,冷水出水口16与进水下螺旋水路14相通。进水上螺旋水路13与进水下螺旋水路14同心设置,且旋转方向一致,进水上螺旋水路13和进水下螺旋水路14的总长度不小于1米,从而保证形成防电墙。其中,进水上螺旋水路13的内部设有转向板17,转向板17与冷水进水口15相对设置,用于改变进水上螺旋水路13内的水流方向。进水隔板18上设有进水连通孔19,进水连通孔19分别与进水上螺旋水路13和进水下螺旋水路14的中心相通。
34.水从冷水进水口15进入,然后依次经过进水上螺旋水路13、进水连通孔19和进水下螺旋水路14,最后从冷水出水口16流出。
35.上下设置的螺旋水路能够减小进水防电水箱1的宽度,使结构紧凑,并且水路的长度能够满足防电墙的要求。
36.进水上螺旋水路13和进水下螺旋水路14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螺旋水路的圈数,从而实现螺旋水路长度的控制。
37.整体结构紧凑,无需现场排管,安装方便。
38.流量计2安装在进水防电水箱1上,且位于冷水出水口16处,用于检测出水流量。当检测的流量达到设定值时启动加热器6,防止加热器6内部水不足发生干烧现象,保护加热器6。
39.出水防电水箱7的结构与进水防电水箱1的结构相似。出水防电水箱7的顶部设有热水进水口73,热水进水口73与加热器6的出水口连接,出水防电水箱7的底部设有热水出水口76和第二排气口83,热水出水口76与第二排气口83并列设置,热水出水口76与出水管44连接;出水防电水箱7的内部设有出水隔板以及位于出水隔板两侧的出水上螺旋水路74和出水下螺旋水路75,出水隔板的中心设有出水连通孔,出水连通孔分别与出水上螺旋水路74和出水下螺旋水路75的中心相通;热水进水口73与出水上螺旋水路74相通,热水出水口76与出水下螺旋水路75相通;水从热水进水口73进入,然后依次经过出水上螺旋水路74、出水连通孔和出水下螺旋水路75,最后从热水出水口76流出。出水防电箱的一侧设有进气口81和第一排气口82,进气口81与热水出水口76相通,排气口还与隔膜泵42的进口连接;第一排气口82与隔膜泵42的出口连接,第一排气口82与第二排气口83相通。
40.排气管45与出水管44之间通过连接带46并列连接在一起,排气管45道直径小于出水管44的直径。排气管45与出水管44一通成形,安装和布置管路方便。
41.管接头包括进水接头52、抽气接头55和连接板51,进水接头52和抽气接头55均固定在连接板51上,且进水接头52与抽气接头55之间的距离与进水管43与排气管45之间的距离相同。进水接头52的一端设有进水防脱环53,且进水防脱环53为锥形环,进水接头52的另一端设有进水密封锥面54;抽气接头55的一端设有抽气防脱环56,抽气防脱环56为锥形环,
抽气接头55的另一端设有抽气密封锥面57。进水管43插在进水接头52上和进水防脱环53上,排气管45插在抽气接头55和抽气防脱环56上,防脱环能够防止进水管43和排气管45脱落,并且安装时只需要将进水管43和排气管45分别插到进水接头52和抽气接头55上,安装非常方便。进水密封锥面54和抽气密封锥面57分别插在热水出水口76和第二排气口83上,锥面密封性好,并且插入方便。管接头通过螺母固定在出水防电水箱7上。
42.工作时,出水管44、进水管43和排气管45均插在浴缸内,隔膜泵42先启动,隔膜泵42通过出水管44吸水,通过排气管45排水,隔膜泵42先将管路中的空气排掉,然后吸入浴缸中的水,隔膜泵42运行至设定的时间后停止,隔膜泵42将水抽到水泵41内,隔膜泵42停止后,水泵41启动,水泵41将浴缸内的通过进水防电水箱1后进入到加热器6中,流量计2检测流量,当达到设定的流量时启动加热器6,加热器6对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水防电水箱7进入到出水管44中,热水通过出水管44进入浴缸内,实现浴缸内的水加热,保持恒定的温度。
43.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