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41936发布日期:2022-12-14 00:3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器为了降低冷风直吹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主要的措施为改进现有空调器的送风方式,增大其送风角度,使得冷风不吹人,热风足下起。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和送风角度直接决定了空调性能和热舒适性,推出式导风板凭借大范围扫风及全闭合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配。
3.然而,传统推出式大导风板的空调器,在送风舒适性与结构尺寸上存在无法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空调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面板本体,设置有吹风口;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吹风口处,用于调节所述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面板本体且与所述导风板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或收回、以及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以调节所述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冷位置,以及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至第一导风位置,以使所述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为上出风或水平出风;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热位,以及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至第二导风位置,以使所述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为下吹风,其中,所述导风板在所述制冷位置的推出距离小于在所述制热位置的推出距离。
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冷位置状态下,所述导风板能够绕轴线以第一方向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所述导风板接近所述吹风口的下沿,以减小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吹风口下沿之间的间隙;在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热位置状态下,所述导风板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所述导风板接近所述吹风口的上沿,以减小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吹风口上沿之间的间隙。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面板本体或者所述驱动机构上,用于在所述导风板推出时,将所述导风板限制在所述制冷位置,或者在所述导风板推出时解除对导风板的限制。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出驱动组件及转动驱动组件,所述推出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面板本体且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或收回所述吹风口处;所述转动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推出驱动组件且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以调节所述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出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盒、第一电机、曲柄及摇杆,所述驱动盒
固定于所述面板本体内且设置有导轨,所述曲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驱动盒,所述曲柄或者所述摇杆设置有与所述导轨配合的滚柱,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驱动盒且与所述曲柄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曲柄转动,所述摇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曲柄转动连接,所述摇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导风板转动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通电线圈及设置于所述通电线圈内的限位磁体,通过对所述通电线圈施加正向电流使所述限位磁体伸入所述导轨内以对所述滚柱限位,或通过对所述通电线圈施加反向电流使所述限位磁体退出所述导轨外以解除对所述滚柱的限位。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驱动盒的安装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座的远离所述驱动盒一侧的端盖,其中,所述通电线圈及所述限位磁体位于所述安装座内,所述端盖用于对所述限位磁体退出所述导轨时限位。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摇杆的第二端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以调节所述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推出位置在未到达制热位置时的制冷位置处,即导风板距离面板本体未到达最远推出距离的时候,通过转动导风板与吹风口配合实现水平吹风或者向上出风;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导风板推出位置在制热位置时,即导风板距离面板本体最远距离的位置,通过转动导风板与吹风口配合实现下出风,通过本实用新型巧妙的设计,使得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处使导风板与吹风口配合实现吹风舒适性与结构尺寸的兼容得以实现。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17.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侧视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驱动盒和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5-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限位组件限位状态和解除限位状态下剖视示意图;
23.图7-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曲柄摇杆机构在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结构示意图;
24.图9-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风板在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结构示意图;
25.图11-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出的假设在制冷位置下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比较图;
26.图13-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出的假设在制热位置下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比较图;
27.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控制方法流程图;
28.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控制方法流程图;
29.图17-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控制流程图;
30.附图标号:
31.本体10、上边沿11、下边沿12、吹风口101;导风板20;驱动机构30、驱动盒31、曲柄32、摇杆33、限位组件34、通电线圈35、限位磁体36、第一电机37、第二电机38、连接杆39、导轨311、安装座312、端盖313、滚柱321;初始位置c0、制冷位置c1、制热位置c2;
3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触”、“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具体来说,如图1至图10所示,室内机包括面板本体10、导风板20及驱动机构30。
36.面板本体10为空调室内机的外观部件,其内设有换热器、风叶、控制电路、驱动机构30等部件,面板本体10也作为壳体可以固定在室内墙壁上。面板本体10开设有吹风口101,经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从吹风口101吹向室内。如图9和图10所示,吹风口101可以位于面板本体10的下部位置,沿面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例如吹风口101可以由左侧边(图未示出)、右侧边(图未示出)、上边沿11及下边沿12围绕而成。面板本体10可以包含用于固定到例如室内墙壁上得底壳以及固定在底壳前面的前壳,前壳和底壳固定在一起形成内部容纳空间,可以在前壳下部位置开设吹风口101。驱动机构30可以固定在该容纳空间内,例如固定在前壳或者底壳上。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还可以固定在面板本体10的外部。
37.导风板20设置于吹风口101处,用于调节吹风口101处的吹风方向,经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从吹风口101吹出后,经由导风板20的导风作用使得气流朝向预定的方向吹风,也即是说,导风板20的角度可以改变吹风口101处的吹风方向。
38.驱动机构30设置于面板本体10且与导风板20驱动连接,用于驱动导风板20推出或收回吹风口101处、以及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o转动以调节吹风口101处的吹风方向。其中,在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推出至制冷位置c1状态下,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o转动至第一导风位置,使吹风口101处的吹风方向为上出风或水平出风(图9);在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推出至制热位置c2状态下,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o转动至第二导风位置,使吹风口101处的吹风方向为下吹风(图10),其中,导风板20在制冷位置c1的推出距离小于在制热位置c2的推出距离。
39.具体来说,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导风板20远离吹风口101移动而将导风板20推出至面板本体10外部,在关闭空调器时,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导风板20靠近吹风口101移动而将导风板20收回至吹风口101处以关闭吹风口101,并且,在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推出或收回的状态下,还能够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o转动以调节吹风口101处的吹风方向。更为具体的,导风板20推出过程中,具有初始位置c0、制冷位置c1及制热位置c2,初始位置c0对应导风板20关闭吹风口101时所在的位置,制热位置c2对应导风板20被推出时的最终位置(即最大推出位置),制冷位置c1对应导风板20位于关闭吹风口的位置和最远推出位置之间的位置。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从关闭进风口的位置和最远推出位置之间移动。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驱动机构30能够在导风板20位于初始位置(对应导风板关闭吹风口的位置)和最终位置(对应导风板最远推出位置)之间的制冷位置c1,即导风板20未到达最远推出位置的时候,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转动,最终导风板20转动至与吹风口101配合形成上出风或者水平吹风,避免在空调制冷模式下直吹人,提升舒适性(图9所示)。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驱动机构30能够直接驱动导风板20被推出至制热c2位置c2,即导风板20到达最远推出位置,在该最远推出位置下,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转动,最终导风板20转动至与吹风口101配合形成下出风,使得暖风足下吹,提升舒适性(图10所示)。
40.传统空调器导风板推出时,一直推出到最远位置,由于吹风口结构尺寸以及导风板结构尺寸需要满足一定需求,否则直接影响吹风性能,也就是说,在吹风口结构尺寸以及导风板结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传统空调器导风板推出到最远位置时,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角度调节到冷风水平吹风时,导风板与吹风口下沿会有较大间隙,导致一部分冷风漏出,影响吹风舒适性。
41.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示出了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20推出位置为制冷位置c1时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示意图。导风板20的推出位置在制冷位置c1时,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形成了水平吹风。图12示出了在制热模式下,假设导风板20推出位置为制冷位置c1时,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示意图。由于吹风口101结构尺寸以及导风板20结构尺寸的限制,导风板20的转动角度受到吹风口101的限制,与吹风口101产生干涉,顶在了吹风口101的上沿,这就导致下吹风口窄,且不能竖直向下吹风。若采用减小导风板20尺寸或者增大吹风口101尺寸,则导流效果及吹风效果均会产生较大影响,不符合目前大导流板大导风产品的需求。
42.另外,如图13和图14,图11示出了在制热模式下,导风板20推出位置为制热位置c2(最终位置)时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示意图。导风板20在最终位置时,使得导风板20推出距离更大,在同等导风板20尺寸以及吹风口大小情况下,导风板20的转动角度不再受吹风口101的限制,导风板20可以转动大角度而使得吹风口101处的热气流能够垂直朝向下方
吹风,满足热风足下起的需求。图14示出了假设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20推出位置为制热位置c2(最终位置)时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示意图。然而,导风板20在最终位置时,由于导风板20推出距离过大,在同等导风板20尺寸以及吹风口大小情况下,在导风板20的转动至使冷气流朝向水平吹风时,导风板20与吹风口12下沿之间存在较大缝隙,部分冷气流会从该缝隙中吹出,不能满足冷风不吹人的效果。总之,在导风板20在同一推出位置处时,无论是制冷位置c1还是制热位置c2,同时实现冷风不吹人(冷风水平吹风)及热风足下起(热风垂直向下吹风),且在不改变吹风口101大小以及导风板20大小,以实现结构尺寸与吹风舒适性兼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4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20推出位置在未到达制热位置c2时的制冷位置c1处,即导风板20距离面板本体10未到达最远推出距离的时候,通过转动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实现水平吹风或者向上出风;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导风板20推出位置在制热位置c2时,即导风板20距离面板本体10最远距离的位置,通过转动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实现下出风,通过本实用新型巧妙的设计,使得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处使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实现吹风舒适性与结构尺寸的兼容得以实现。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在驱动机构30驱动导风板20推出至制冷位置c1状态下,导风板20能够绕轴线以第一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至最大角度(即第一导风位置)时,导风板接近吹风口101的下沿12,以减小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下沿12之间的间隙,避免冷风从该间隙中跑出,提升吹风效果。在驱动机构驱动导风板20推出至制热位置c2状态下,导风板20能够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至最大角度(即第二导风位置)时,导风板20接近吹风口101的上沿11且不与上沿11干涉,以减小导风板与吹风口101上沿之间的间隙,避免热风从该间隙跑出,影响吹风效果。
45.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包括推出驱动组件及转动驱动组件,推出驱动组件设置于面板本体10且与导风板20连接,用于驱动导风板推出或收回吹风口处;转动驱动组件设置于推出驱动组件且与导风板20连接,用于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转动以调节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
46.空调器还包括:限位组件34,设置于面板本体10或驱动机构上,例如限位组件34设置在推出驱动组件上,用于将导风板20限制在制冷位置c1或者在所述导风板推出时解除对导风板的限制c1。
47.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推出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盒31、第一电机37、曲柄32及摇杆33,驱动盒31固定于面板本体10内且设置有导轨311,曲柄32可转动地设置于驱动盒31,曲柄32或者摇杆33上设置有与导轨311配合的滚柱321,第一电机37设置于驱动盒31与曲柄32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曲柄32转动,摇杆33的第一端与曲柄32转动连接,摇杆33的第二端与导风板20转动连接。
48.推出驱动组件可以设为两组且结构可以相同,分别设置在面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其中,两组推出驱动组件的曲柄可以通过连接杆39连接。
49.推出驱动组件不限于上述曲柄摇杆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齿轮齿条结构。
50.如图4-图6,限位组件包括通电线圈35及设置于通电线圈35内的限位磁体36,通过对通电线圈35施加正向电流使限位磁体36伸入导轨311内以对滚柱321限位(如图6),或通
过对通电线圈35施加反向电流使限位磁体36退出导轨311外以解除对滚柱321的限位(如图5)。
51.具体的,限位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驱动盒31的安装座312以及设置于安装座312的远离驱动盒31一侧的端盖313,其中,通电线圈35及限位磁体36位于安装座312内,端盖313用于对限位磁体36退出导轨311时限位,同时端盖313与安装座312配合形成密封空间用于对通电线圈35及限位磁体36密封,防止异物灰尘进入影响性能。
52.限位组件不限于上述线圈、磁体结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限位组件还可以是弹簧及限位杆结构,利用弹簧弹力使限位杆伸入或退出导轨。限位组件还可以是电磁铁及限位杆结构,利用磁吸的方式使限位杆伸入或退出导轨311。
53.转动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摇杆33的第二端的第二电机38,第二电机38与导风板20连接,用于驱动导风板20绕轴线转动以调节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
54.需要开启空调器吹冷风时,可以在遥控器或者面板本体上选择制冷模式,第一电机37可以正转带动曲柄32正向转动,同时滚柱321在导轨311内滚动,曲柄32带动摇杆33将导风板20从吹风口101处推出,与此同时,向通电线圈35施加正电,通电线圈35与限位磁体36产生电磁感应,驱动限位磁体36伸入到导轨311中,将滚柱321限制在制冷位置c1,此时可以检测第一电机37是否为空转,如果空转,则启动第二电机38,第二电机38可以正转驱动导风板20顺时针转动,例如转动至最大角度,导风板20在吹风口101处形成上吹风或者水平吹风效果,导风板20还可以接近吹风口101的下沿12,避免冷风漏出,提升舒适性(如图9所示)。在需要关闭空调器时,可以在遥控器或者面板上选择关闭或待机按钮,此时,向通电线圈35施加与正电相反的反电(负电),通电线圈35与限位磁体36产生电磁感应,驱动限位磁体36退出到导轨311返回原位,接着第一电机反转带动曲柄32反向转动,同时滚柱321在导轨311内向相反方向滚动,直至移动至初始位置c0,此时曲柄32带动摇杆33将导风板20收回至吹风口101处的过程中,第二电机顺时针转动并关闭吹风口101。
55.需要开启空调器吹热风时,可以在遥控器或者面板本体上选择制热模式,第一电机37可以正转带动曲柄32正向转动,同时滚柱321在导轨311内滚动,直至转动至制热位置c2(最终位置),曲柄32带动摇杆33将导风板20从吹风口101处推出最远位置,无需向通电线圈35施加电流,接着启动第二电机38,第二电机38可以反转驱动导风板20逆时针转动,例如逆时针转动至最大角度,导风板20在吹风口101处形成下吹风效果,导风板20逆时针最大角度转动时也不会与吹风口101上沿发生干涉,并且导风板20还可以接近吹风口101的上沿11,避免冷风漏出,提升舒适性(如图9)。在需要关闭空调器时,可以在遥控器或者面板上选择关闭或待机按钮,第一电机反转带动曲柄32反向转动,同时滚柱321在导轨311内向相反方向滚动,直至移动至初始位置c0,此时曲柄32带动摇杆33将导风板20收回至吹风口101处的过程中,第二电机可以逆时针转动关闭吹风口101。
56.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如图15-图18所示,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1和步骤s12:
57.在步骤s11中,在空调器开机状态下,响应于制冷模式指令,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冷位置,以及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至使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为上出风或水平出风;
58.在步骤s12中,在空调器开机状态下,响应于制热模式指令,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
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热位置,以及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转动至使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为下出风,其中,所述导风板在所述制冷位置的推出距离小于在所述制热位置的推出距离。
59.上述制冷模式指令、制热模式指令可以由空调遥控器发出,也可以操作手机上的app通过服务器发出,还可以通过触摸或按压面板本体上的控制面板发出。
6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冷模式下,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导风板20推出位置在未到达制热位置c2时的制冷位置c1处,即导风板20距离面板本体10未到达最远推出距离的时候,通过转动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实现水平吹风或者向上出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驱动电机驱动导风板20推出位置在制热位置c2时,即导风板20距离面板本体10最远距离的位置,通过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导风板20转动与吹风口101配合实现下出风,即本实用新型巧妙的设计,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处使导风板20与吹风口101配合实现吹风舒适性与结构尺寸的兼容。
6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3。
62.在步骤s13中,响应于空调器关机指令,判断所述空调器的工作模式,若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限位组件解除对所述导风板的限制,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收回至初始位置;若所述空调处于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收回至初始位置。
63.具体的,上述步骤s11包括:响应于制冷模式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转以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并向所述通电线圈施加正向电流使限位磁体将所述导风板限位在制冷位置;
64.响应于所述导风板到达制冷位置,控制所述第二电机正转以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第一方向转动至使吹风吹口的吹风方向为上吹风或者水平吹风,第一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
65.上述步骤s12包括:响应于制热模式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转驱动所述导风板推出至制热位置;
66.响应于所述导风板到达制热位置,控制所述第二电机反转以驱动所述导风板绕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至使吹风口处的吹风方向为下出风,第二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但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
67.上述步骤s13包括:若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则向所述通电线圈施加反向电流使所述限位磁体退回解除对所述导风板限位;
68.响应于限位磁体退回解除对所述导风板限位,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反转以驱动所述导风板收回至初始位置,并控制第二电机反动以使导风板逆时针转动关闭吹风口;
69.若所述空调处于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反转以驱动所述导风板收回至初始位置,并控制所述第二电机正转以使导风板顺时针转动关闭吹风口。
70.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71.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72.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73.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74.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