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6700发布日期:2023-03-22 10:01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空气加湿设备中,主要使用电加热方式,现有市面上的加湿设备一般为电热管加热、电极管加热以及电磁加热这几种。
3.如专利号为202120732423.8的中国专利所示,申请人独创性的设计了一种外形类似“电饭煲”的蒸汽式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包括上盖、壳体、底座、内胆、加热机构、控制机构,壳体与底座连接且位于底座的上方,内胆安装于壳体内,加热机构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位于内胆的底部,控制机构安装于壳体且与加热机构电性连接,上盖安装于壳体的顶部,上盖盖合于壳体的上端口且与内胆的上端口密封配合,加热机构包括底盘和发热线圈组件,发热线圈组件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底盘上开设有与内胆相配合的限位槽,内胆安装于底盘,发热线圈组件安装于底盘的下方且用于对内胆进行电磁加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对内胆内的水进行加热,具有升温快、功率可调、防干烧、使用寿命长、节能、成本低等优点。
4.上述加湿装置为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由于受热均匀,噪音较小。然而,当采用电热管加热方式来替代时,噪音很大,影响使用体验感和舒适度。
5.对于电热管加热方式的加湿器来说,主要噪音产生的原因在于:盘旋状的电热管加热,电热管与内胆接触的地方温度高,容易产生大气泡,而由于内胆内的水沸腾之后大气泡持续不断产生,就形成了持续的噪音。
6.由于加湿器使用时间长,通常都是一整晚运行,对于降低噪音和控制噪音则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至少包括:
9.壳体,内部开设有容纳腔;
10.内胆,可拆卸地安装于容纳腔内;
11.盖体,与壳体活动连接且能够盖合于内胆的上端部与壳体形成密闭空间;
12.加热机构,安装于壳体且位于容纳腔的底部,用于对内胆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以形成热蒸汽;
13.加热机构包括发热管和导热底盘,导热底盘安装于壳体内且位于容纳腔的底部,发热管安装于导热底盘的底部;
14.内胆的底部开设有与发热管对应的第一凹槽。
15.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发热管加热方式,发热管发热,经导热底盘导热至内胆底部,本实用新型对内胆进行了改进,设置有第
一凹槽,加大了与发热管之间的间距,使得内胆与发热管对应的位置与内胆底部的其他位置受热均匀,进而在水沸腾时产生大小均匀的气泡,且气泡体积较小,因此,可大幅降低加湿装置的噪音,进而满足使用需求。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体至少包括:
17.外盖,与壳体可转动连接;
18.内盖,可拆卸地安装于外盖的内端面;
19.内盖包括内盖主体以及套装于内盖主体外周的第一密封件;
20.外盖的内端面设置有第一定位件,内盖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限位配合的第二定位件。
21.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为可拆卸式盖体,该盖体的内盖部分可相对外盖部分进行拆卸,拆装方便,清洗方便;更为重要地是,未采用传统的卡扣、卡槽连接方式,无卡扣、卡槽等结构,清洗方便,清洁较为彻底。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件包括与第一定位件相配合的基部,基部套装于内盖主体且中心开设有与第一定位件相配合的定位孔。由此,便于实现快速拆装。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位于内盖主体远离外盖的一侧,第二凹槽的下槽边的其中一端向上延伸有阻挡部,阻挡部、内盖主体以及第二凹槽共同形成一集液腔。由此,密封件的内侧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能够在打开盖体后容纳沿着内盖向下流的水,具有一定的集液功能;更为重要地是,本实用新型的凹槽还延伸有阻挡部,该阻挡部与内盖以及凹槽共同形成的集液腔能够进一步提高容纳功能。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湿装置还包括:
25.蒸汽阀机构,安装于外盖且与内胆相连通,用于将热蒸汽排出,对周围环境进行加湿。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汽阀机构至少包括:
27.阀座,可拆卸地安装于外盖的上端面;
28.阀盖,盖合于阀座的上端部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一蒸汽腔;
29.阀座上开设有与空气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进气口与蒸汽腔连通。
30.由此,蒸汽阀机构便于气体排出;可拆卸设计,便于拆装、清洁。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汽阀机构还包括:
32.第一套件,套装于阀座内;
33.第二套件,套装于阀盖内;
34.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为硅胶件;
35.第二套件与第一套件相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蒸汽腔。
36.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的蒸汽阀,该蒸汽阀在传统结构上增加了硅胶制成的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这样一来,蒸汽腔形成于两者之间,蒸汽主要与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相接触,可有效避免与阀座、阀盖的直接接触,使得蒸汽阀具备耐高温、使用寿命长、环保等诸多优点。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套件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限位槽,阀盖开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二套件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限位槽;
38.阀座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套件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阀盖上开设有与第二限位槽相
连通且与第二套件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套件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限位配合的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开设有与蒸汽腔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孔;
40.第二套件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限位配合的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开设有与蒸汽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孔。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盖上开设有第三排气孔,外盖上开设有与阀座限位配合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与第一延伸部以及阀座底部相配合的第三密封件;
42.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三排气孔相对应。
4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4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发热管加热方式,发热管发热,经导热底盘导热至内胆底部,本实用新型对内胆进行了改进,设置有第一凹槽,加大了与发热管之间的间距,使得内胆与发热管对应的位置与内胆底部的气体位置受热均匀,进而在水沸腾时产生大小均匀的气泡,且气泡体积较小,因此,可大幅降低加湿装置的噪音,进而满足使用需求。
45.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为可拆卸式盖体,该盖体的内盖部分可相对外盖部分进行拆卸,拆装方便,清洗方便;更为重要地是,未采用传统的卡扣、卡槽连接方式,无卡扣、卡槽等结构,清洗方便,清洁较为彻底;
46.设置有全新结构的蒸汽阀,该蒸汽阀在传统结构上增加了硅胶制成的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这样一来,蒸汽腔形成于两者之间,蒸汽主要与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相接触,可有效避免与阀座、阀盖的直接接触,使得蒸汽阀具备耐高温、使用寿命长、环保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图2所示的加湿装置的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省略掉盖体部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图4所示的加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2.图6为图5所示的加湿装置的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3.图7为图6所示的加湿装置的内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8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9为图8所示的盖体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56.图10为图8所示的盖体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57.图11为图9所示的盖体的内盖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58.图12为图11所示的内盖的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9.图13为图11所示的内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60.图14为图10所述的加湿装置的蒸汽阀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1.图15为图14所示的蒸汽阀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2.图16为图15所示蒸汽阀机构的d-d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63.图17为图14所示的蒸汽阀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64.图18为图14所示的蒸汽阀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65.图1~18中的附图标记:1-盖体;2-壳体;3-容纳腔;4-内胆;5-加热机构;6-蒸汽阀机构;11-外盖;12-内盖;41-第一凹槽;51-导热底盘;52-发热管;60-蒸汽腔;61-阀座;62-阀盖;63-第一套件;64-第二套件;111-第一定位件;112-限位件;113-第三密封件;114-安装槽;120-集液腔;121-内盖主体;122-第一密封件;123-第二定位件;124-第二密封件;611-第一限位槽;612-第一安装孔;621-第二限位槽;622-第二安装孔;631-第一延伸部;641-第二延伸部;121a-第三排气孔;122a-第二凹槽;122b-阻挡部;123a-基部;123b-手持部;123c-限位开槽;123d-定位孔;124a-开孔;631a-第一排气孔;641a-第二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67.图1~18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
68.如图1-7所示,该加湿装置至少包括:
69.壳体2,内部开设有容纳腔3;
70.内胆4,可拆卸地安装于容纳腔3内;
71.盖体1,与壳体2活动连接且能够盖合于内胆4的上端部与壳体2形成密闭空间;
72.加热机构5,安装于壳体2且位于容纳腔3的底部,用于对内胆4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以形成热蒸汽;
73.加热机构5包括发热管52和导热底盘51,导热底盘51安装于壳体2内且位于容纳腔3的底部,发热管52安装于导热底盘的底部;
74.内胆4的底部开设有与发热管52对应的第一凹槽41。
7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发热管52加热方式,发热管52发热,经导热底盘51导热至内胆4底部。
76.本实用新型对内胆4进行了改进,设置有第一凹槽41,加大了与发热管52之间的间距,使得发热管52产生的热量经导热底盘51传递至内胆4底部的热量更为均衡,使得内胆4与发热管52对应的位置与内胆4底部的其他位置受热均匀,进而在水沸腾时产生大小均匀的气泡,且气泡体积较小,因此,可大幅降低加湿装置的噪音,进而满足使用需求。
77.如图8-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1至少包括:
78.外盖11;
79.内盖12,可拆卸地安装于外盖11的内端面;
80.内盖12包括内盖主体121以及套装于内盖主体121外周的第一密封件122;
81.外盖11的内端面设置有第一定位件111,内盖12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111限位配合的第二定位件123。
82.第二定位件123包括与第一定位件111相配合的基部123a,基部123a套装于内盖主体121且中心开设有与第一定位件111相配合的定位孔123d。由此,便于实现快速拆装。
83.基部123a的外周边缘开设有与内盖主体121限位配合的限位开槽123c。由此,便于实现与内盖主体121的可拆卸连接以及限位。
84.第二定位件123还包括手持部123b,手持部123b与基部123a连接且远离基部123a的方向延伸。由此,手持部123b便于使用者操作,实现快速拆装。
85.手持部123b与基部123a为一体式连接且手持部123b呈远离基部123a的方向向外凸起的柄状凸起。由此,方便握持。
86.外盖11的内端面设置有限位件112,限位件112与内盖主体121限位配合。由此,可有效对内盖主体121进行限位,避免内盖主体121在装配时与外盖11碰撞。
87.上盖设有传感器14,内盖主体121上套装有与传感器14相配合的第二密封件124,第二密封件124的中部开设有可供传感器14穿过的开孔124a。由此,不仅可便于检测温度、湿度等,还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
88.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4可以为液位传感器或者温度传感器等。
89.第一密封件122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122a,第二凹槽122a位于内盖主体121远离外盖11的一侧,第二凹槽122a的下槽边的其中一端向上延伸有阻挡部122b,阻挡部122b、内盖主体121以及第二凹槽122a共同形成一集液腔120。
90.由此,密封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凹槽122a,该第二凹槽122a能够在打开盖体1后容纳沿着内盖12向下流的水,具有一定的集液功能;更为重要地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槽122a还延伸有阻挡部122b,该阻挡部122b与内盖12以及第二凹槽122a共同形成的集液腔120能够进一步提高容纳功能,增大容纳量,不易溢出,且盖合后能够重新回流,使用方便。
9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件122、第二密封件124、第二定位件123均可以为硅胶材质制成,因此具备耐高温、密封性好、与人体接触舒适度高等诸多优点。
92.本实施方式的内盖主体121呈圆盘状,且一般选用不锈钢等金属材质制作;第一密封件122为可套装于该圆盘状内盖主体121外周的圆环状硅胶件。
93.如图14-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还包括:
94.蒸汽阀机构6,安装于外盖11且与内胆4相连通,用于将热蒸汽排出,对周围环境进行加湿。
95.蒸汽阀机构6至少包括:
96.阀座61;
97.阀盖62,盖合于阀座61的上端部;
98.第一套件63,套装于阀座61内;
99.第二套件64,套装于阀盖62内;
100.本实施方式的阀座61和阀盖62为塑料件;
101.第一套件63和第二套件64为硅胶件;
102.第二套件64与第一套件63相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蒸汽腔60。
103.阀座61开设有第一限位槽611,第一套件63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限位槽611,阀盖62开设有第二限位槽621,第二套件64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限位槽621。由此,各部件之间均可拆卸,便于清洁。
104.阀座6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套件63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612,阀盖62上开设有与第二限位槽621相连通且与第二套件64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622。由此,便于安装。
105.第一套件63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612限位配合的第一延伸部631,第一延伸部631开设有与所述蒸汽腔60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孔631a;
106.第二套件64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622限位配合的第二延伸部641,第二延伸部641开设有与蒸汽腔60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孔641a。由此,便于气体排出。
10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的蒸汽阀,该蒸汽阀在传统结构上增加了硅胶制成的第一套件63和第二套件64,这样一来,蒸汽腔60形成于两者之间,蒸汽主要与第一套件63和第二套件64相接触,可有效避免与阀座61、阀盖62的直接接触,使得蒸汽阀具备耐高温、使用寿命长、环保等诸多优点。
108.内盖主体121上开设有第三排气孔121a,外盖11上开设有与阀座61限位配合的安装槽114,安装槽114的槽底设有与第一延伸部631以及阀座61底部相配合的第三密封件113;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密封件113可以为硅胶圈,中部开设有可供阀座61底部以及第一延伸部631穿过的中心开孔。
109.第一排气孔631a与第三排气孔121a相对应。
110.此外,该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安装于壳体且与加热机构5电性连接,控制机构包括电控主板和电控显示板。电控显示板与电控主板电性连接,加热机构与电控主板电性连接,通过操控电控显示板,可对加热机构进行控制。电控显示板可以为触摸显示屏,电控主板可以为集成有控制芯片或者单片机的pcb电路板。
11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