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及残液两用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4287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化气及残液两用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灶,可将液化气灌内废弃的液化气残液一次性充分利用的一种新灶具。
灌装液化气灶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居民所使用了。然而这种液化气罐到最后都会或多或少的剩一些残液。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但目前由于灶具的限制,这些都被当做废弃之物白白仍掉。而且按比例这些残液仅在一中小城市每月就有10多吨。目前尚无恰当的处理残液方法,经常是扔在下水道或扔在野外的沙滩上,既污染了环境也是难以控制的不安全因素,因此,目前针对液化气残液有不少利用方案,在现有技术中,已有方法将残液从罐底引出,使残液气化后再燃烧的装置。但这种装置的缺点是使残液气化的催化管置于灶口上方。这样既消耗了灶口的热量,不利于举炊,灶口高温也将催化管予以老化,这样使用寿命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过多的阀门、开关、管道使整个灶具繁乱不堪,举炊时根本应附不过来这些开关,是不便于普及使用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安全、能普及使用的、可使液化器及其残液一次性的充分利用的新型灶具。
在一般的灶具底座上,内圈(1)、外圈(3)、燃火罩盖(8)形成一个环形的燃气腔(10)和混合腔(4)相通,混合腔(4)内的液化气是由喷出管(6)供给的。液化气在混合腔内和空气混合为可燃气。进入燃气腔(10)。本实用新型在灶具底座上设置一个残液气化腔92),该残液气化腔(2)内的残液是从液化气罐底由导引管(9)引入的。经残液气化腔(2)气化后的残液也由喷出管(6)送至混合腔(4)。
残液气化腔(2)可设置在内圈(1)和外圈(3)之间,也可在外圈(3)之外,及内圈(1)之内。
由于附加了残液气化腔(2)。残液被气化,而且在残液经气化腔气化的过程中,利用的是液化气燃烧余热。所以既充分的利用了能源,又不减少灶口的热量,更不存在由于气化腔过热而引起的灶具的老化问题、保证了寿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由于可充分利用液化气残液,因而可大大的扩大液化气的用户,又对消除污染有利。由于可将液化气及残液一次性的利用完,开关、阀门少,所以即便于用户使用,又节约能源,是非常便于普及的灶具。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对液化气罐的改装图。
1-内圈;2-残液气化腔;3-外圈;4-混合腔;5-加热电阻丝;6-气化腔喷出管;7-气化腔引入管口;8-燃火罩盖;9-残液导引管;10-燃烧腔。
实施例在图1的实施例中,残液气化腔(2)在内圈(1)和外圈(3)之间,气化腔喷出管(6)的外面可有一圈加热电阻丝,将灶具未点燃前的残液予加热后气化,待灶具充分点燃后,将残液气化腔(2)内的残液气化。
图2的实施例中,灶具制成牛角形,残液气化腔(2)在外圈(3)之外。气化腔(2)由薄金属板皮焊接而成。
在以上的两个实施例中,对液化气罐的改造如图4所示。导引管(9)直插罐底,在罐的出口外,导引管和减压阀的一端相接,减压阀的另一端和气化腔(2)的引入管(7)相接。气和残液从一个管道通过,减少了由气、液分流而引起的管、阀门、开关过多而引起的麻烦。
权利要求1.一种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灶,其灶具底座上有有内圈(1)、外圈(3)及燃火罩盖(8)形式的空腔(10)和混合腔(4)相通,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炉的炉具底座上有一残液气化腔(2),上述残液气化腔(2)的引入管(7)和伸在液化气罐内的导引管(9)相通,上述残液气化腔(2)的气化腔喷出管(6)和混合喷气腔(4)的另一端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残液气化腔(2)位于内圈(1)和外圈(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灶,其特征在于上述残液气化腔(2)可位于外圈(3)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灶,其特征在于上述残液气化腔(2)可位于内圈(1)之内。
专利摘要一种液化气及其残液两用炉,可使液化气罐内的残液和液化气一起被完全利用,充分的利用了能源。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灶具底座的内圈和外圈之间、或内圈之内、或外圈之外设置一个残液气化腔,气化腔内的残液由罐底引进,残液被其气化后由气化腔喷出管送入混合腔内至灶具上的燃烧腔。由于本实用新型可将残液充分利用,结构简单,适合居民普及使用。
文档编号F24C3/08GK2059711SQ89214049
公开日1990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1989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1989年7月11日
发明者方思直, 徐建峰, 张色平, 张克平, 苗玉鲜 申请人:方思直, 徐建峰, 张色平, 张克平, 苗玉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