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80293阅读:来源:国知局
如图1所示,在间冷塔的塔壳2外,在间冷塔进风口外侧竖直布置有冷却三角型散 热器1。如图2所示,是现有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布置方式的半塔横截面示意图,图中表示 各组散热冷却三角沿间冷塔周向均匀布置在以间冷塔中心10为圆心的扇面上,9为过冷却 三角内端顶点的间冷塔径向延长线,其在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上,环境自然风3的风向如 图所示。如图3所示,为现有间冷塔一个散热冷却三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两个相同结 构的^冷却柱11和9 +2冷却柱17及一个百叶窗14,冷却柱0 _:11和冷却柱0+217的夹 角为a,冷却柱0_:11和冷却柱0+217的外侧管束为上水侧管束12,内侧管束为下水侧管 束13,空气15流经百叶窗14进入冷却三角。如图4所示,为现有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一 个冷却柱的横截面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冷却柱采用的翅片式散热管束,通常为4排管或6 排管。百叶窗14布置在散热冷却三角的进风口,起到调节进风量的作用。百叶窗14在夏 季保持全开,在较冷季节部分开启。由于冷却三角沿间冷塔周向均匀布置,过冷却三角内端 顶点的间冷塔径向延长线在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6上。
[0044] 如图5可知,4m/s的环境侧风造成塔侧空气周向速度较大,图中的14为冷却三角 进口百叶窗,16为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冷却三角进口百叶窗14和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6 的交线,即冷却三角的入口中心线投影18,此处测定的冷却三角入口面中线处的空气速度 19相对于沿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6的水平投影线偏离一定角度0d,而在冷却三角的0_i 冷却柱11进风侧引起低速空气涡流区域,降低了 冷却柱11的通风量,弱化了 0 4冷却 柱11的冷却性能,最终造成9 4冷却柱11的出塔水温明显升高。由图6可知,0 冷却柱 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0平均比0 +2冷却柱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1高约3. 5°C。
[0045] 如图8所示,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由一组沿间冷塔的周向 布置的均流组件组成,具体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第一均流平板24的布置原则 是减小环境自然风在冷却三角进风口所造成的进风偏离,以消除冷却三角内空气的低速流 动漩涡;第二均流平板25、第三均流平板26的布置原则是在环境自然风下减小第一均流平 板24对其背风侧冷却柱的不利影响,实现最大化第一均流平板24的均流效果的辅助作用; 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对称布置在冷却三角外侧的原则,是在不同风向的环境自然风影响下, 保证冷却三角两侧的均流效果相同。
[0046] 从图8可以看出,就冷却三角所在间冷塔而言,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沿竖直 方向的外端处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弧面内,两冷却柱的内端点也处在以间冷 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弧面内。过均流平板外端点的弧面27和过冷却柱内端点的弧面 28分别沿间冷塔中心方向30,由过间冷塔中心的径向直线29,与间冷塔中心10连接。也就 是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板在某一高度处的外侧端点处在以间冷塔在该高度横截面的中心 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
[0047] 第一均流平板24,起到对冷却三角气侧流场均流的作用,第一均流平板24沿冷却 三角的对称中心面向外延伸布置,延伸面位于百叶窗14之外,第一均流平板24的内端面距 冷却三角内端顶点之间有预留S的距离。
[0048] 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均采用平薄板结构,第二均流平板25和第三均流平板 26均起到辅助第一均流平板24发挥均流效果、优化冷却三角内空气流场的作用。
[0049] 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采用矩形截面或倒梯形截面,如图 中的矩形均流平板35和倒梯形均流平板36,用来降低冷却三角进风偏离度,优化冷却三角 空气流场结构;均流平板的厚度,是在满足大风载荷强度的条件下,应尽可能薄,以减小空 气流过时的形体阻力。
[0050] 第一均流平板24延伸到冷却三角外侧,与第二、第三均流平板沿竖直方向的外端 面处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弧面内。
[0051] 第二均流平板25、第三均流平板26对称布置在冷却三角外端22的外侧,两均流平 板内端与冷却柱外端面固定布置,并相对于第一均流平板24所在的冷却三角对称中心面 对称,第二均流平板25、第三均流平板26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冷却三角的顶面和底面连接 固定,并沿间冷塔的径向外延伸一定距离1。
[0052] 第一均流平板24、第二均流平板25和第三均流平板26,均具有整洁、光滑的外表 面,用来减小空气流过时产生的沿程摩擦阻力。
[0053] 冷却三角的两侧冷却柱的夹角为a,即冷却柱0_ill和冷却柱0+217夹角为 a,a-般为40°?50°范围之内,冷却三角的两侧冷却柱的长边长度均为L,第一均流平 板内端与冷却三角内端顶点间有距离S,应保证第二、第三均流平板 自冷却三角冷却柱外端面,沿间冷塔径向向外延伸距离1,应保证
[0054]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均流平板24、第二均流平板25、第三均流平板26 的顶端、底端分别通过冷却三角的顶面31和底面32两封闭端安装固定。如图8、图9、图10 和图11所示,第二均流平板25由冷却柱0_ :11的外端壁焊接固定,第三均流平板26由冷 却柱0+217的外端壁焊接固定。
[0055] 本发明工作时,通过将第一均流平板24插入冷却三角的百叶窗14的内侧距离冷 却三角内端顶点S距离的位置处,并分别与冷却三角的顶面和底面焊接固定,将第二均流 平板25与冷却柱0_:11的外端面的外侧拐点33焊接,并实现第二均流平板25沿过0_ill 的外端面的外侧拐点33的间冷塔的径向线向外延伸,且第二均流平板25的顶面和底面分 别与冷却三角顶面和底面固定,将第三均流平板26分别与冷却柱0 +217的外端面的外侧拐 点34焊接,并保证第三均流平板26沿过0 +217的外端面的外侧拐点34的间冷塔的径向线 向外延伸,且第三均流平板26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冷却三角顶面和底面固定。由此完成对 间接空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的安装。
[0056] 本发明的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通过冷却三角两侧的第二、第三 均流平板和中间第一均流平板三组均流平板相互配合,在环境自然风影响下,通过减小冷 却三角空气入口处的进风偏离,消除冷却三角内的空气低速涡流区域,可最大化对进口来 风的均流效果,减小环境自然风对冷却柱的冷却性能的弱化,平衡两冷却柱通风量及其冷 却性能,从而提高相应冷却三角的整体冷却性能,并最终改善提高间冷塔的冷却性能。
[0057]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 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 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主权项】
1. 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由至少一组沿间冷塔周向布置的均流组 件组成,其特征是, 每组均流组件包括冷却=角本体,所述冷却=角本体的内置空腔内设有用于改变冷却 =角进风流向的第一均流平板,所述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角的中间对称面布置,并向外 延伸到冷却=角进风口的百叶窗外侧;所述冷却=角本体的两侧冷却柱的外端面上分别设 有用于聚犹和引流冷却=角进风的第二、第=均流平板,所述第二、第=均流平板分别沿间 冷塔径向向外延伸布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第二、第=均流平板均沿竖直方向布置,并分别通过冷却=角的顶面和底面两封闭端固 定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第二和第=均流平板沿竖直方向的外端面处在W间冷塔中屯、为圆屯、的同一圆柱弧面 内。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第二、第=均流平板均采用矩形截面形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第二、第=均流平板均采用倒梯形截面形状。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均流平板与冷却S角的内端之间设有预留间隙。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 第二、第=均流平板的外表面应平滑。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二、 第=均流平板关于冷却=角的中屯、面对称布置。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 作为优选,在冷却=角的两侧冷却柱的夹角为a、冷却=角的两侧冷却柱的长边长度 均为L的条件下,第一均流平板内端与冷却S角内端顶点之间的距离为S,应保证 第二、第S均流平板自冷却S角冷却柱外端面,沿间冷塔径向向外延 Z J / \ 伸距离1,应保证〇<k王XCOS ^。 K之J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角的气侧均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百 叶窗采用纵向布置的平直板片结构。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由至少一组沿间冷塔周向布置的均流组件组成,具体包括冷却三角,冷却三角空腔内设有用于改变冷却三角进风流向的第一均流平板,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布置,并向外延伸到冷却三角外侧;冷却三角的两侧冷却柱的外端面上分别设有用于聚拢和引流进风的第二、第三均流平板,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分别沿间冷塔径向线向外延伸布置,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均沿竖直方向布置。本发明通过三组均流平板相互配合,减小了冷却三角空气入口处的进风偏离程度,消除了冷却三角内空气的低速涡流区域,最大化了对冷却三角的进风均流效果,并最终改善了冷却三角及间冷塔的整体冷却性能。
【IPC分类】F28F25-12
【公开号】CN104596346
【申请号】CN201510055635
【发明人】赵元宾, 孙奉仲, 杨玉杰, 李岩
【申请人】山东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5年2月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