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热利用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85921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111设置有第一总流道1121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具有差异,且该差异使分压道11232在沿板体111横向上形成阶梯状。
[0018]流通道1123还包括轴线与第二总流道1122轴线垂直的缓流道11234,三条并排分布且轴线与缓流道11234轴线垂直的分流道11235,以及位于两个相邻分流道11235之间的支流道11236。最接近缓流道11234的分流道11235的中部与缓流道11234相通连接。分流道11235轴线两侧与分流道11235连通的支流道11236数量具有差异,且该差异使得相对缓流道11234较远一端的支流道11236数量比另一端多一条。支流道11236在两个相邻分流道11235之间等间距分布。
[0019]该双层热利用板的工作过程如下:
低温液态工质从第二总流道1122流入内工质板和外工质板的板体111,缓流道11234轴线与第二总流道轴线垂直,可以有效紊流。分流道11235中点位于缓流道11234中轴线上、与分流道11235相连通的支流道11236在相邻两分流道11235之间等距分布,保证工质均匀的分流进入各支流道11236。进入流通道1123的工质在第二均压道112332的调节下均匀的分布在流通道1123的各通道中,避免工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热利用板局部压力过高,还能增加工质的吸热面积;同时,部分蒸发完全的气态工质可以经第二均压道112332提前进入第一总流道1121,给尚未充分蒸发的工质留下充足的蒸发空间,提高热利用板的蒸发效率。进入流通道1123的工质在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蒸发,随着工质状态由液态转变为气液混合态,内工质板11和外工质板12之间形成温度场梯度。侧壁13防止温度的散失,同时在对流通道2中产生对流场效应。上述温度梯场和对流场效应在强化传热的同时为工质板额外的热量来源,促进工质进一步吸热蒸发,使大部分工质转换为气态。通过第一均压道112331和呈“阶梯状”分布的分压道11232以及减压道11231,工质流逐级汇合收拢经第一总流道1121出,进入下一次循环。
[0020]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主权项】
1.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工质板(11)、与所述外工质板(11)之间存在间距的内工质板(12)、形成于所述外工质板(11)与所述内工质板(12)之间的对流通道(2); 所述外工质板(11)包括板体(111)和形成于板体(111)内的工质流道(112); 所述工质流道(112)包括第一总流道(1121)和第二总流道(1122)及设于所述第一总流道(1121)与所述第二总流道(1122 )之间的流通道(1123); 所述内工质板(12)与所述外工质板(11)结构一致 所述外工质板(11)与所述内工质板(12)之间的间距不大于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工质板(11)与所述内工质板(12)之间设置有侧壁(13),所述侧壁(13)连接所述外工质板(11)与所述内工质板(11)同一端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道(1123)包括轴线与所述第一总流道(1121)轴线相重合且从所述板体(111)的一纵向端部延伸至另一纵向端部的减压道(11231)、设于所述减压道(11231)—侧或两侧的分压道(11232)、设于所述分压道(11232)与所述减压道(11231)之间的均压道(112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道(11232)从所述板体(111)的一纵向端部延伸至另一纵向端部;所述均压道(11233)包括较靠近于所述第一总流道(1121)的第一均压道(112331)及较远离所述第一总流道(1121)的第二均压道(112332);所述第一均压道(112331)至少具有两排,且沿所述板体(111)纵向并列分布;每排所述第一均压道(112331)沿所述板体(111)横向具有至少两个轴线相重合的第一分道(11233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均压道(112332)具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二均压道(112332)连接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分压道(11232)之间或所述减压道(11231)与相邻的所述分压道(11232)之间;所述第二均压道(112332)在所述板体(111)横向上交错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压道(11232)较靠近所述第一总流道(1121)的一端与所述板体(111)设置有所述第一总流道(1121)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具有差异,且该差异使所述分压道(11232)在沿所述板体(111)横向上形成阶梯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道(1123)还包括轴线与所述第二总流道(1122)轴线倾斜或垂直的缓流道(11234),至少两条并排分布且轴线与所述缓流道(11234)轴线倾斜或垂直的分流道(11235),以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分流道(11235)之间的支流道(I 123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最接近所述缓流道(11234)的所述分流道(11235 )的中部与所述缓流道(11234)相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道(11235)轴线两侧与所述分流道(11235)连通的所述支流道(11236)数量具有差异,且该差异使得相对所述缓流道(11234)较远一端的所述支流道(11236)数量比另一端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层热利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流道(11236)在两 个相邻所述分流道(11235)之间等间距分布。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利用板,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热利用板。通过将两个工质板上下平行且间隔一定的距离放置,相邻两个工质板之间的形成温度差,在对流通道内形成空气对流,为工质板内的工质提供额外的能量来源。工质板独特的流道设计提高了工质板的能效,加强了工质板的耐压能力。本发明的热利用板仅占用原本一块聚热板的空间,提供的热量却大于两个聚热板独立工作时所能提供的热量,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热利用板的能效,解决了异聚态热利用系统在高层住宅中使用空间有限的问题。
【IPC分类】F24J2-46, F24H9-00
【公开号】CN104807222
【申请号】CN201510207070
【发明人】唐玉敏, 虞红伟
【申请人】唐玉敏, 虞红伟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