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78501阅读:来源:国知局
隔热墙102的两端分别与烘干房10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二间隙。风室106用来产生热风以便对放置于烘干室105内的储物进行烘烤。热源设置于风室106,风机组包括循环风机108、第一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以及设置于第一散热风机和第二散热风机之间的第三散循环热风机。循环风机108设置于风室106、且邻近热源,本实施例中循环风机108设置了一个,为了进一步提高烘干效率,可以设置多个循环风机。较优地,设置两个循环风机,两个循环风机分别位于热源的两侧,从而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热能。第一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以及第三散循环热风机均设置于烘干室105,第一散热风机与第一间隙位于烘干室105的同一侧,第二散热风机与第二间隙位于烘干室105的同一侧,第一散热风机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和第二散热风机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均高于第三散循环热风机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为了便于安装设置,第一散热风机和第二散热风机设置于烘干房101的房顶,第三散热循环风机设置于烘干房101底部。热源可以采用热风机、锅炉107等等,本实施例中采用锅炉107作为热源,锅炉107设置有散热管、排烟管以及燃料输送管,排烟管、燃料输送管均伸出烘干房101外。散热管将锅炉107产生的热量,高效地散发出来,并通过循环风机108输出。
[0035]循环风机108将热源产生的热能通过空气流带走,进入烘干室105循环以便对储物烘烤。由于第一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以及第三散循环热风机的设置使得热空气流能够从各个方向对储物进行干燥,使得储物的干燥更彻底、效率更高。首先,循环风机108将热空气带到第一间隙,然后热风进入烘干室105。热空气在前进同时不断上升对储物进行烘烤,当遇到第一散热风机的作用时,热风斜向运动,并不断前进。当热空气前进遇到第三散循环热风机时,在其作用下变换方向,从而完实现在竖直方向上的循环。热风不断前进,到达第二散热风机时,热风再次改变流向,从而形成多个循环,并且逐渐回到风室106内。通过上述方式,热风在烘干室105内实现了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多个循环,从而可以对储物进行比较均匀和彻底的炙烤,实现高效率的烘干作业。
[0036]为了便于烘干房101内的烘干物品时产生的湿气尽快地排出烘干房101外,烘干室105的墙壁设置有多个排湿口,排湿口还设置有封口板,封口板与排湿口匹配,以便在必要时打开排放湿气,在不必要时关闭。此外,还可以在烘干室105的墙壁以及风室106的墙壁设置多个进风口,进风口便于在排出湿气时可以对烘干房101进行空气补充,进风口设置有挡风板,挡风板与进风口匹配。为了提高烘干房内温度与湿度的可控性,烘干系统还包括有温度湿度控制器,温度湿度控制器通过电机控制封口板与挡风板的开闭,通过温度湿度控制器能够更好地控制烘干房101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达到优异的烘干效果。
[0037]参阅图2,为了使热风的流向更加的一致,热风运动的动力更足,风室106邻近第一间隙处设置有第一弧形部103,风室106邻近第二间隙处设置有第二弧形部104。第一弧形部103、第二弧形部104的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能够对热风的流向起到限定作用。曲线的设计更适合风的流动,避免热风在前进过程中过度地挥散开。较佳地,烘干室105面向第一弧形部103处设置有第三弧形部,烘干室105面向第二弧形部104处设置有第四弧形部。第三弧形部、第四弧形部的设置则进一步提高了热风的循环效果,使热风的循环更加的彻底、尚效。
[0038]优选地,风室106的墙壁以及隔热墙102均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邻近热源。导风板能够对热风起到一点的限定作用,导风板将热风局限于一个相对风室106较小的空间,从而使热风更加的集中、具有更高的动力。
[0039]烘干房101内设置有多个烘干架,烘干架包括两块支撑板113、设置于支撑板113之间的储物板114,储物板114设置有多个通孔,参阅图4。烘干架的设置便于堆放待烘干物品,密集堆放的待烘干物品不利于与热风接触,内部的物品不容易被烘干。储物分散地放置于储物板114,热风在竖直方向循环流动时,可以通过通孔对储物的上下两个方面进行干燥;分散铺开的储物与热风的接触面更大,可以更快地实现干燥。为了便于放置储物,支撑板113设置有多条滑槽,储物板114通过滑槽与支撑板113滑动连接。储物板114与支撑板113滑动连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储物板114抽出,以码放待烘干物品,然后再与支撑板113连接。此外,储物板114与支撑板113滑动连接,当需要清洗烘干架时,也可以将储物板114拆卸下来,以便于收纳、存放储物板114。
[0040]参阅图2,烘干室105内设置有两条滑轨111,支撑板113设置有滑轮,滑轮与滑轨111滑动连接。滑轨111与滑轮的配合使得烘干架能够自由移动,这就方便了工作人员安排、布置烘干架,以便达到最好的烘干效果。较佳地,烘干系统还包括与滑轨111匹配的L形限位块112,限位块112设置有弧形凹面,弧形凹面与滑轮贴合,参阅图3。限位块112能够起到限定作用,可以对滑轮的转动进行限制,避免烘干架在滑轨111上自由移动,进而发生烘干架互相碰撞、倾倒的情况。
[0041]优选地,滑轨111贯穿烘干室105的墙壁,滑轨111伸出烘干室105的墙壁处设置有门109,门109的设置可以将热风限定于烘干房101内,防止热风的过快散逸。滑轨111伸出烘干室105,这就方便于工作人员将烘干架推出烘干房101,在外部将待烘干物放置于烘干架,然后再将烘干架推送进烘干室105。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更加方便地堆放和收取烘干物品。
[0042]参阅图5、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系统中的曲线循环风在烘干房内的运动路径如下:当锅炉产生的热风通过循环风机在风室中向前运动,当接触第一弧形部时,热风的方向改变进入烘干室。热风密度较轻,在向前运动的同时,会逐渐上升;此时,第一散热风机对热风产生向下的作用力,改变热风的方向,斜向下运动的热风继续前进;当热风到达第三散循环热风机时,第三散循环热风机对热风产生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从而推动热风前行,同时热风自然上升,最后回到风室。通过曲线循环的方式,实现热风在烘干室内均匀地分散,进而烘干储物。进一步地,烘干系统设置有两个位于风室的循环风机,两个循环风机分别设置于锅炉的两侧,循环风机的正反转可以实现热风的两次循环。循环风机的正反转,实现对热风更充分的利用,提高烘干系统的烘干效率。
[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风机组以及密闭的烘干房; 所述烘干房内设置有隔热墙,所述隔热墙将所述烘干房分隔为烘干室与风室,所述隔热墙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干房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二间隙,所述热源设置于所述风室; 所述风机组包括循环风机、第一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之间的第三散循环热风机,所述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风室、且邻近所述热源,所述第一散热风机、所述第二散热风机以及所述第三散循环热风机均设置于所述烘干室,所述第一散热风机与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烘干室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散热风机与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烘干室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均高于所述第三散循环热风机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邻近所述第一间隙处设置有第一弧形部,所述风室邻近所述第二间隙处设置有第二弧形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室面向所述第一弧形部处设置有第三弧形部,所述烘干室面向所述第二弧形部处设置有第四弧形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的墙壁以及所述隔热墙均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邻近所述热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房内设置有多个烘干架,所述烘干架包括两块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储物板,所述储物板设置有多个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设置有多条滑槽,所述储物板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室内设置有两条滑轨,所述支撑板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滑轨匹配的L形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有弧形凹面,所述弧形凹面与所述滑轮贴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贯穿所述烘干室的墙壁,所述滑轨伸出所述烘干室的墙壁处设置有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为锅炉,所述锅炉设置有散热管、排烟管以及燃料输送管,所述排烟管、所述燃料输送管均伸出所述烘干房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干系统,属于物料干燥技术领域。烘干系统包括:热源、风机组以及密闭的烘干房。所述烘干房内设置有隔热墙,所述隔热墙将所述烘干房分隔为烘干室与风室,所述风机组包括循环风机、第一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之间的第三散循环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竖直高度均高于所述第三散循环热风机的竖直高度。通过循环风机、第一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以及第三散循环热风机的设置使得烘干系统能够实现更均匀、更高效的烘干作用。
【IPC分类】F26B25/00, F26B21/04, F26B9/10
【公开号】CN204630281
【申请号】CN201520115752
【发明人】谢立强
【申请人】谢立强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