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053517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壳体内的空间相连 通,假设第一闸口 41和第二闸口 42均关闭时,第一通风口 12与壳体内的空间隔开。
[0035] 请同时参阅图7-13,所述第一通风口 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及所述第 四通风口 15于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80,所述第三通风口 14、所述第二风轮23及所述第二通风口 13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81,所述第一通风 口 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所述第二风轮23、所述第二通风口 13于所述第二百 叶组6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82。
[0036] 本实用新型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在结构上具备三条气流通道,即第 一气流通道80、第二气流通道81及第三气流通道82,通过这三条气流通道使新风换气设备 100的多运行模式成为可能,并且在后续的使用中,确实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执行空间内 空气强排、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执行外循环,用户可以根据空间内 空气的品质选择运行其中一种运行模式,用户体验更佳。四种工作模式归根就底是机体10 的存在。
[003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闸口 41开设于所述腔室40的顶壁上,所述第二闸口 42 开设于所述腔室40的一个侧壁上,优选地,第一闸口 41与第二闸口 42相互垂直。第二闸 口 42靠近第二风轮23。
[0038] 请再次参阅图7和图8,所述驱动机构70包括三角件71、驱动连接于所述三角件 71的第一角上的驱动电机72、枢接于所述三角件71的第二角上的长条第一枢接件73及枢 接于所述三角件71的第三角上的长条第二枢接件74 ;所述第一百叶组50的各个第一百叶 51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 41的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50的各个第一百叶51的第 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 41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50的各个第一百叶51的第一侧于 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件73上;所述第二百叶组60的各个第二百叶61 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 42的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60的各个第二百叶61的第二侧 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 42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60的各个第二百叶61的第一侧于另外 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件74上。
[003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接件73与所述三角件71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75,所述第二 枢接件74与所述三角件71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75。
[004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机构21包括具有两个输出轴的电机210,所述第一风轮 22与其中一个所述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风轮23与另外一个所述输出轴同轴连接。通 过一个电机210带动第一风轮22及第二风轮23转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两个电机带 动两个风轮而言,本实用新型节省了一个电机,提高了电机的利用率。
[0041]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结构上的设置而形成三条气流通道,即第一气 流通道80、第二气流通道81及第三气流通道82即可,对于动力机构21来说,其可以采用两 个电机分别带动一个风轮的方案,具体地,所述动力机构21包括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所 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风轮2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风 轮23同轴连接。
[0042]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体10为第一机体10,优选地,所述多运行 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机体90,所述第一机体10与所述第二机体90相连通, 所述第二通风口 13与所述第二机体90相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81连通于所述第二机体 90,所述第三气流通道82连通于所述第二机体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体10置于空 间外,所述第二机体90置于空间内。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90通过连通管道91相连通, 连通管道91穿过墙体92。
[0043] 当单独第一气流通道80内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间内 空气强排,即将空间内空气强制排出至空间外,当空间内空气品质差时,需要执行此运行模 式。当单独第二气流通道81内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间外空气强 送,即将空间外空气强制吸入空间内,当空间内空气品质差时,也可以执行此运行模式。当 第一气流通道80和第二气流通道81同时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 间内空间外空气交换,即将空间内空气排出,并将空间外空气吸入。当单独第三气流通道82 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即使空间内空气循环流动。
[0044] 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90还可以有其他安置位置,不一定像本 实施例中一样,第一机体10置于空间外,所述第二机体90置于空间内。
[0045] 请同时参阅图10至图13,上述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在使用时,有四种工作 模式,具体如下:
[0046] 第一、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所述第二机体90与所述第二通风口 13之间的连通管 道91关闭或所述第二风轮23停止转动,所述第一风轮22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驱动所述 第一百叶组50打开且所述第二百叶组60关闭,空间内空气在所述第一风轮22的带动下吸 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80内,并由所述第四通风口 15排出至空间外;
[0047] 第二、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所述第一风轮22停止转动或关闭所述第一通风口 12 的进风通道,所述第二风轮23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且所述 第一百叶组50关闭,空间外空气在所述第二风轮23的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81 内,并通过所述第二机体90送至空间内;
[0048] 第三、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所述第一风轮22及所述第二风轮23均转动,所述驱 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且所述第一百叶组50关闭,空间内空气在所述第一 风轮22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第三气流通道82内,空间内空气重新进入所述第二机体90内, 完成内循环;
[0049] 第四、执行外循环:所述第一风轮22及所述第二风轮23均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 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且所述第二百叶组60关闭,空间内空气在所述第一风轮22的 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80内,并由所述第四通风口 15排出至空间外,空间外空气在 所述第二风轮23的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81内,并通过所述第二机体90送至空间 内。
[005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体1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11内的板式换热器30,所述板 式换热器30具有交叉且互相不影响的两个空气流道(即第一个所述空气流道31、第二个空 气流道32),其中一个所述空气流道于所述第一闸口 41打开时连通所述腔室40及所述第四 通风口 15,另外一个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风口 14及所述第二通风口 13。
[0051] 所述第一通风口 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第一个所述空气流道31及所 述第四通风口 15于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80,所述第三通 风口 14、第二个所述空气流道32、所述第二风轮23及所述第二通风口 13及所述第二机体 90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81,所述第一通风口 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所述 第二风轮23、所述第二通风口 13及所述第二机体90于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时相互连通 形成第三气流通道82。
[0052] 所述板式换热器30呈菱形状,所述板式换热器30与所述腔室40之间形成有过渡 腔33,所述板式换热器30的第一个所述空气流道31通过所述过渡腔33与所述腔室40连 通。所述板式换热器30的底部座于所述腔室40的顶壁的一部分上。
[0053]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板式换热器30可以不设置,可以在第一闸口 41与 第四通风口 15之间连接一个气流管道,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