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助力宽温度段调控的除湿干燥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45642阅读:来源:国知局
置有用于将湿气排入除湿室10的排湿网孔53。
[0036]加热器51包括燃烧室512,以及层叠分布在燃烧室512上方的若干层加热管组515,加热管组515之间呈蛇形状连通,且其中一个末端口连接燃烧室512,另一个末端口连接将废气排出除湿室10的废气排出管517。燃烧室512还连接有空气进气管519,空气进气管519延伸出除湿室10的室外,并在空气进气管519的口部设置有滤清器518。
[0037]除湿干燥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干燥室20顶部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80,太阳能空气集热器80—侧设置有集热器进气口 81,另一侧设置有与排风管道B57连接的集热器排风管道82,集热器排风管道82的管路上设置有调节排风量的集热器电磁调节阀85。
[0038]干燥室20的室内顶部四个角落与除湿室10中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0,加热器51设置有加热控制模块59,温度传感器70与加热控制模块59连接。
[0039]作为优选方案,燃烧室512为燃烧柴油的柴油燃烧室512或燃烧天然气的天然气燃烧室512,通过燃烧室512燃烧能够产生巨大的热量,然后传递到加热管组515中。加热器51还包括底板511,底板511上支撑固定燃烧室512,连接燃烧室512的加热管组515的末端口与燃烧室51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盒体513,呈蛇形状连通的加热管组515与加热管组515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盒体514,连接废气排出管517的加热管组515的末端口设置有第三连接盒体516。燃烧室512燃烧的热气流经第一连接盒体513后流入加热管组515中,然后通过第二连接连接盒体流入下一个加热管组515中,通过设置成蛇形流通的加热管组515,使得热量能够源源不断的流经加热管组515,确保加热管组515具有足够的加热温度。最后废气则流入第三连接盒体516,并通过废气排出管517排出。每个加热管组515均由6-8根加热管并排设置而成。
[0040]本实用新型的除湿干燥设备的工作原理:
[0041]将需要除湿干燥的物品放入干燥室20中,运行除湿装置60和干燥装置50,其中,干燥装置50在风机54的作用下,通过进风管道B55将干燥室20室内的空气吸入壳体52中,加热器51的燃烧室512燃烧的热量,送入到加热管组515中,进入壳体52的空气通过加热管组515后被加热,然后通过排风管道B57送入到送风室30中,外接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80产生的热量通过集热器排风管道82经排风管道B57也进入送风室30 ο热风通过送风室30与干燥室20的共壁上的送风孔40送入干燥室20中,干燥室20室内的空气被循环加热后,温度上升,对放置在干燥室20中的物品进行干燥。干燥装置50的进风口 B56是设置在送风室30相对侧的干燥室20室内上方,而排风口B58则是设置在送风室30中,使得干燥室20中进风位置和出风位置处于对角位置,从而形成对流,使得干燥室20的各个位置的物品都能得到更好的干燥效果。同时,干燥装置50是吸收干燥室20内的空气,然后加热后再送回干燥室20中,形成一个封闭的干燥循环系统,热量散失少,节能降耗。
[0042]除湿装置60通过进风管道A62将干燥室20室内的空气吸入除湿装置60中,除湿后,通过排风管道A64与排风口A65送回送风室30的室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除湿系统。
[0043]干燥装置50在加热时会产生一定的热湿空气,为了除去这部分热湿空气,在干燥装置50的壳体52上部设置排湿网孔53,热湿空气经壳体52上部的排湿网孔53进入除湿室10中,然后被除湿装置60经进风网孔61吸入,进入除湿系统,最后通过排风管道A64与排风口A65送回送风室30的室内,热量回收,不易散失。
[0044]干燥装置50的进风口 B56和排风口 B58在干燥室20中形成一个对角的对流,而除湿装置60的进风口 A63和排风口 A65在送风室30的室内形成与之交叉的另一个对角的对流,增强了干燥除湿效果。
[0045]由于干燥室20与除湿室10中都设有温度传感器70,能实时检测干燥室20与除湿室10中的温度,当干燥室20与除湿室10中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70将信号传送给加热器51中加热控制模块59,加热控制模块59停止燃烧室512工作,并通过由其控制的设在除湿室IO上部的除湿室电磁调节阀6 6与外接新能源的集热器电磁调节阀8 3的双向调节作用,以调控干燥温度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风机54继续工作,继续进行干燥与除湿循环。
[0046]为保障干燥室20温度能较长时间维持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利用加热管组515的余热和加热控制模块59控制的外接新能源的集热器电磁调节阀83,调控太阳能空气集热器80的进入热量。当外接太阳能产生的热量可一直维持干燥所需温度时,燃烧室512不再启动;因外界气候条件变化。当外接新能源产生的热量不能维持干燥所需温度时,燃烧室512重新启动。
[0047]参照图7,本发明的除湿干燥设备100在多台同时使用时,可以将其除湿室10之间相互连通,从而实现热量的共享。
[004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能源助力宽温度段调控的除湿干燥设备进行了详尽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变更和改进将是可能的,而不会超出附加权利要求可规定的构思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能源助力宽温度段调控的除湿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湿室(10)和干燥室(20),除湿室(IO)设置在干燥室(20) —侧,干燥室(20)另一侧设置有送风室(30),送风室(30)与干燥室(20)的共壁上设置有送风孔(40);除湿室(10)中设置有除湿装置(60)和干燥装置(50); 除湿装置(60)的进风口 A(63)通过进风管道A(62)连接入干燥室(20)—侧下端,排风口A(65)通过排风管道A(64)连接入干燥室(20)另一侧上端,除湿装置(60)的箱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吸收除湿室(10)室内空气的进风网孔(61);除湿室(10)上端还设置有除湿室电磁调节阀(66); 干燥装置(50)包括壳体(52),以及壳体(52)内的加热器(51),干燥装置(50)的排风口B(58)通过排风管道B(57)穿过干燥室(20)室内连接入送风室(30)下端,干燥装置(50)的进风口 B(56)通过进风管道B(55)连接入送风室(30)相对侧的干燥室(20)室内上方,且壳体(52)上部设置有风机(54),风机(54)与进风管道B(55)连接;所述的壳体(52)上部还设置有用于将湿气排入除湿室(10)的排湿网孔(53); 所述的加热器(51)包括燃烧室(512),以及层叠分布在燃烧室(512)上方的若干层加热管组(515),加热管组(515)之间呈蛇形状连通,且其中一个末端口连接燃烧室(512),另一个末端口连接将废气排出除湿室(IO)的废气排出管(517);燃烧室(512)还连接有空气进气管(519),空气进气管(519)延伸出除湿室(10)的室外,并在空气进气管(519)的口部设置有滤清器(518); 除湿干燥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干燥室(20)顶部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80),太阳能空气集热器(80)—侧设置有集热器进气口(81),另一侧设置有与排风管道B(57)连接的集热器排风管道(82),集热器排风管道(82)的管路上设置有调节排风量的集热器电磁调节阀(83); 所述的干燥室(20)的室内顶部四个角落以及除湿室(10)中均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70),加热器(51)设置有加热控制模块(59),温湿度传感器(70)与加热控制模块(59)连接,加热控制模块(59)分别与集热器电磁调节阀、除湿室电磁调节阀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湿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湿装置(60)的进风口A(63)通过进风管道A(62)连接入除湿室(10)—侧的干燥室(20)室内下端,排风口 A(65)通过排风管道A( 64)穿过干燥室(20)室内连接入相对侧的送风室(30)的室内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湿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烧室(512)为燃烧柴油的柴油燃烧室或燃烧天然气的天然气燃烧室。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湿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器(51)还包括底板(511),底板(511)上支撑固定燃烧室(512),连接燃烧室(512)的加热管组(515)的末端口与燃烧室(51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盒体(513),呈蛇形状连通的加热管组(515)与加热管组(515)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盒体(514),连接废气排出管(517)的加热管组(515)的末端口设置有第三连接盒体(516)。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湿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加热管组(515)均由6-8根加热管并排设置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助力宽温度段调控的除湿干燥设备,除湿干燥设备包括除湿室和干燥室,除湿室设置在干燥室一侧,干燥室另一侧设置有送风室,送风室与干燥室的共壁上设置有送风孔;除湿室中设置有除湿装置和干燥装置。除湿干燥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干燥室顶部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一侧设置有集热器进气口,另一侧设置有与排风管道B连接的集热器排风管道,集热器排风管道的管路上设置有调节排风量的集热器电磁调节阀。本实用新型采用常规能源加上新能源助力与宽温度段自动调节,可对需要不同干燥温度的不同品种的粮食、林产品与中药材进行除湿干燥。
【IPC分类】F26B21/08, F26B9/06, F26B21/00
【公开号】CN205156534
【申请号】CN201520963340
【发明人】王正宇, 王峰云, 代素芳
【申请人】王正宇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