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车用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720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拖车用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拖车用制冷装置,特別涉及制冷装置主体中的
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迄今为止,下述制冷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即设置在进行冷冻食品等的陆运的冷藏车内,并对该冷藏车的冷藏库内 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与冷藏车的行车用发动机不同的副 发动机和由该副发动机驱动的电动压缩机,并设置在装货台上。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5-3893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中,对冷凝器和蒸发器等 的配置结构没有具体考虑,为设置所需的空间很大。这是一个问题。
特别是在拖车的制冷装置中,因为有必要确保充分宽大的货物 收纳空间,所以人们迫切要求对制冷装置进行薄型化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 谋求制冷装置主体的薄型化。 第一发明以下述拖车用制冷装置作为对象,即该拖车用制冷 装置设置在拖车20中,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和用来驱动 制冷剂回路40的压缩机41的发动机50收纳在制冷装置主体31中,该拖 车用制冷装置对所述拖车20内进行冷却。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中,在制冷剂回路40的冷凝器42中 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流过的冷凝侧通路70从制冷装置主体31的前侧的面 形成到上侧的面。而且,所述冷凝侧通路70构成为流过所述冷凝器42
4后的空气流过发动机50的散热器55。 在所述第一发明中,在冷凝器42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从制冷 装置主体31的前侧的面到上侧的面流通。 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从上游 一侧到下游一侧依次串列配置有所述冷凝器42、该冷凝器42的冷凝器风 扇44及散热器55。 在所述第二发明中,所述冷凝侧通路70的空气依次流过冷凝 器42、冷凝器风扇44及散热器55。 第三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冷凝器42的冷凝器风扇44配置 在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电气设备箱54配置在比该冷凝器风扇44还靠 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
〖0012] 第四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散热器55配置在制冷装置 主体31的上部。
〖0013] 第五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中形成 有在制冷剂回路40的蒸发器43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流过的蒸发侧通路 71。位于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的冷凝器42的冷凝器风扇44和位于蒸发 侧通路71中的蒸发器43的蒸发器风扇45配置为沿制冷装置主体31 的宽度方向排列。 第六发明,是在第五发明中,将所述冷凝侧通路70和蒸发侧 通路71隔成前后两侧的隔板73形成为与冷凝器42和蒸发器43的空气流 对应的三维形状。 第七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制冷剂回路40的蒸发器43 配置成上部位于比下部还靠后的位置上的倾斜状态。
第八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增强部
件是以具有框架60、 61、 的框架结构构成的。
第九发明,是在第八发明中,所述框架60连结在拖车20上。
第十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拖车用制冷装置包括由所述
发动机50驱动的发电机51,所述发动机50和所述发电机51的废热通路
形成为沿发动机50的排气管56延伸,并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开口,
以便向上部引导废热。
5
在所述第十发明中,因为将废热通路形成为沿所述排气管56 延伸,所以由于消声器57的高热所带来的烟囱效应,废热流过废热通路 被排出。. 第十一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位
于拖车20—侧的背面上形成有维修口。 在所述第"]"一发明中,从维修口进行各种维修。
第十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位
于拖车20—侧的背面设置有隔热壁33。
在所述第十二发明中,隔热壁33嵌入到拖车20的前侧的面中, 构成该拖车20的前侧的壁的一部分。 一发明的效果一 根据所迷本发明,因为冷凝侧通路70从制冷装置主体31的前 侧的面形成到上侧的面,所以能够谋求制冷装置主体31的薄型化,并能 够确实地防止形成短路。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及第三发明,因为串列配置有所迷冷 凝器42及电气设备箱54、冷凝器风扇44以及散热器55,所以能够以很 小的动力得到充分的风量,能够高效地排出热。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发明,因为将所述散热器55配置在 冷凝侧通路70的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所以能够确实地排出废热。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发明,因为沿宽度方向配置所述冷凝 器风扇44和蒸发器风扇45,所以能够谋求节省空间,能够谋求制冷装置 主体31的薄型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发明,因为将所述隔板73设为三维 形状来高效地形成空气通路,所以能够谋求空气流的顺利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发明,因为将所述蒸发器43配置成 倾斜的状态,所以拖车主体21的库内空气向蒸发器43的整个面被引导, 因此能够确实地确保热交换面积。而且,因为能够将所述蒸发器43的进 深设为很短的值并且将高度方向上的长度设为很长的值,所以能够谋求高 ^:地利用空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发明,因为以框架结构构成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所以能够谋求坚牢化,同时能够将该制冷装置主体31构成 为机組,并且能够使该制冷装置主体31与拖车主体21确实地连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发明,因为形成沿所述排气管56延 伸的废热通路,所以能够利用消声器57的高热所带来的烟囱效应确实地 进行废热处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发明,因为形成有所述维修口 ,所 以能够对电气设备箱54容易地进行维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发明,因为所述隔热壁33构成拖 车20的前侧的壁的一部分,所以能够省略而不设置拖车20的前侧的壁的 一部分,能够谋求使成本下降,并能够使制冷装置主体31的框架兼作拖 车20的前侧的面的框架,能够省略而不设置拖车20的前侧的面的框架。


图1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藏车辆的概略侧面图。 图2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正面图。 图3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4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背面图。 图5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从正面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7是从背面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8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的、沿图2的A — A线的剖面图。 图9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的、沿图2的B — B线的剖面图。 图IO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正面图。 图ll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12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背面图。 图13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从正面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隔4£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背面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16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的、沿图10的C一C线的剖面图。 图17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的、沿图10的D — D线的剖面图。图18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正面图。
图19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20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背面图。 图21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从正面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23是从背面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24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的、沿图18的E —E线的剖面图。 图25是省略一部分而显示的、沿图18的F —F线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20 —拖车;30 —制冷装置;31 —制冷装置主体;33—隔热壁; 40 —制冷剂回路;41 —压缩机;42 —冷凝器;43—蒸发器;44 —冷凝器 风扇;45 —蒸发器风扇;50 —发动机;51 —发电机;54—电气设备箱;55 一散热器;56 —排气管;57 —消声器;70—冷凝侧通路;71 —蒸发侧通路; 73 —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才艮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冷冻食品和新鲜食品等的陆运 的大型冷藏车辆10中采用拖车用制冷装置30。
在所述冷藏车10中,设置有行车用发动机(省略图示)的、 是驾驶用车辆的拖车头(trailer head) 11和拖车20连结为分离自如。所 述制冷装置30设置在拖车20中,对拖车主体21的内部进行冷却。
如图2到图9所示,所述制冷装置30包括以框架结构构成了 增强部件的制冷装置主体31,该制冷装置主体31包括制冷剂回路40,并 包括发电用发动机50和发电机51。所述制冷剂回路40包括压缩机41、 冷凝器42、膨胀机构(省略图示)及蒸发器43,并构成为进行蒸气压缩 式制冷循环。 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框架结构构成增强部件,在该增强部 件中,横向框架61和纵向框架62连结在框状框架60上,下部框架63连结在框状框架60的下端,并且中间框架64连结在框状框架60的中间 部分上。虽然未示,但是所述框状框架60构成为连结在拖车主体21的增 强部件上。 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包括安装在框状框架60等上的壳体32, 该制冷装置主体31的前侧的面(靠近拖车头11 一侧的面)形成为圓孤状。 从整体来看,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形成为从上面看呈圓孤状。 〖0042] 所述下部框架63与中间框架64之间的部分主要构成为机械室 65,收纳有发电用发动机50、连结在该发动机50上的发电机51、蓄电池 52及搡作盘53。所述下部框架63由强度大的部件构成,以支撑发动机 50等重量大的部件。 在所述中间框架64上安装有压缩机41、冷凝器42及收纳有各 种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54,在所述横向框架61上安装有蒸发器43。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背面(靠近拖车20—侧的面)设置 有隔热壁33。该隔热壁33设置在框状框架60上> 形成为嵌入到已形 成于拖车主体21的前侧的面上的开口 22中。所述隔热壁33构成为形成 拖车主体21的前侧的壁的一部分。
〖0045]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中形成有冷凝侧通路70和蒸发侧通路 71。该冷凝侧通路70是在冷凝器42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流过的通路, 在壳体32中位于冷凝器42的前边的部分形成有冷凝侧通路70的吸入口 (省略图示)。所述冷凝侧通路70 ,人吸入口延伸,并在制冷装置主体31 的内部向上方折弯,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侧的面有喷出口 (省略图示)。
在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配置有所述冷凝器42、电气设备箱 54、三个冷凝器风扇44及发动机50的散热器55,该散热器55配置在是 冷凝侧通路70的下游端的喷出口中。应该特别注意一下,所述冷凝器42 及电气设备箱54、冷凝器风扇44以及散热器55从空气的上游一侧向下 游一侧串列地配置在冷凝侧通路70中。 所述蒸发侧通路71是在蒸发器43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流过 的通路,该蒸发侧通路71从吸入导管72形成到位于制冷装置主体31的 上部背面的喷出口 7a。在所述蒸发侧通路71中配置有蒸发器43和两个 蒸发器风扇45。
9
所述吸入导管72设置在制冷装置主体31中的隔热壁33的背 面,位于拖车主体21的内部,构成为从拖车主体21的前侧的面的下部 吸入拖车主体21的库内空气。补充说明一下,所述吸入导管72与发动机 50等的机械室65之间由隔热壁33隔热。 在所述吸入导管72的上端部配置有蒸发器43,所述蒸发侧通 路71构成为从制冷装置主体31的背面上部的喷出口 7a向拖车主体21 的内部喷出冷却空气。 就是说,所述蒸发侧通路71沿着吸入导管72从背面下部向上 方延伸,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背面中央部向前面一侧折弯,之后向上方 折弯,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向背面一侧折弯。所述蒸发器43配置在 蒸发侧通路71的中央部的大致水平的通路部分,所述蒸发器风扇45配置 在蒸发侧逸路71的上部的水平通路部分。 此外i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设置有将冷凝侧通路70 与蒸发侧通路71隔开的隔板73。 所述隔板73配置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从蒸发器43的 前面 一侧形成到蒸发器风扇45及冷凝器风扇44那里,该隔板73由隔热 部件构成。 如图6所示,所述隔板73对应于蒸发器43及冷凝器42的空 气流形成为三维形状。特别是,风扇收纳部74形成为沿宽度方向交替排 列的凹凸状,以便所述两个蒸发器风扇45及三个冷凝器风扇44配置为沿 宽度方向交替排列。所述蒸发器风扇45在旋转轴水平的状态下配置为朝 向后边的状态,所述冷凝器风扇44在旋转轴垂直的状态下配置为朝向上 方的状态。 而且,所述隔板73的前面是冷凝侧通路70,背面是蒸发侧通 路71,在该隔板73上形成有缺口部75来扩大冷凝侧通路70。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中设置有排气管56。该排气管56从发 动机50设置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在该排气管56中设置有消声器 57。所述排气管56构成为向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方排出发动机50的排 气。而且,虽然在附图中未示,但是沿着所述排气管56设置有废热通路。 该废热通路从发动机50设置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所述废热通路构成为利用消声器57的高热所带来的烟囱效应向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方 排出发动机50及发电机51的废热。
补充说明一下,虽然在附图中未示,但是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 31的背面形成有用来对电气设备箱54进行维修的维修口。
一运转动作一
接着,对所述制冷装置30的动作加以说明。
由于所述发动机50的驱动,发电机51进行发电动作,来自该 发电机51的电力提供给压缩机41、冷凝器风扇44及蒸发器风扇45。由 于所述压縮机41的驱动等,制冷剂回路40进行制冷循环,制冷剂在冷凝 器42内冷凝,而在蒸发器43内蒸发,生成冷却空气。
另一方面,由于所述蒸发器风扇45的驱动,拖车主体21的库 内空气吸入到吸入导管72中,该空气流过吸入导管72而在蒸发器43内 冷却。该冷却空气流过蒸发器风扇45,从喷出口 7a向拖车主体21喷出, 使得4fe车主体21的内部被冷却。 此外,由于所述冷凝器风扇44的驱动,外部空气吸入到冷凝 侧通路70中,该空气在冷凝器42中进行热交换,通过制冷剂的放热升温。 该升温后的空气流过电气设备箱54和蒸发器风扇45,然后流过散热器55 向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方喷出。
〖0061] 此外,所述发动机50及发电机51的废热流过沿排气管56及 消声器57延伸的废热通路,再向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方喷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弍,因为冷凝侧通路70从制冷装置主体31 的前侧的面形成到上侧的面,所以能够谋求制冷装置主体31的薄型化, 并能够确实地防止形成短路。 此外,因为串列连接所述冷凝器42及电气设备箱54、冷凝器 风扇44以及散热器55,所以能够以很小的动力得到充分的风量,能够高 效地排出热。 此外,因为将所述散热器55配置在冷凝侧通路70的下游一侧, 所以能够确实地排出废热。
此外,因为沿宽度方向交替配置有所述冷凝器风扇44和蒸发
ii器风扇45,所以能够谋求节省空间,能够谋求将制冷装置主体31薄型化。
此外,因为将所述隔板73设为三维形状,髙效地形成空气通 路,所以能够谋求空气顺利地流动。 此外,因为以框架结构构成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所以能够谋 求坚牢化,同时能够将该制冷装置主体31构成为机組,并且能够使该制 冷装置主体31与拖车主体21确实地连结。
此外,因为形成沿所述排气管56延伸的废热通路,所以能够
利用消声器57的高热所带来的烟自效应确实地进行废热处理。
此外,因为所述隔热壁33构成拖车20的前侧的壁的一部分, 所以能够省略而不设置拖车20的前侧的壁的一部分,能够谋求降低成本, 并能够使制冷装置主体31的框架兼作拖车20的前侧的面的框架,能够省 略而不设置拖车20的前侧的面的框架。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4妻着5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0072] 如图10到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气设备箱54配 置在冷凝器42的侧边,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电气设备箱54-配置在 冷凝器42的后边的做法。 具体而言,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中间框架64的一侧形成 有低高度部66。在该低高度部66上配置有冷凝器42,在中间框架64的 另一侧配置有冷凝器42和电气设备箱54。因此,能够从制冷装置主体31 的前侧的面对所述电气设备箱54容易地进行维修。
而且,在所述低高度部66的冷凝器42背面一侧配置有压缩机
41。补充说明一下,虽然在附图中未示,但是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
背面形成有用来进行压缩机41的交换等的维修口。其他结构、作用及效
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才妄着,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0076] 如图18到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蒸发器43配置为倾斜的状态,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配置蒸发器43的做法。
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所述蒸发器43配置为上部位于比下 部靠后的位置上的倾斜状态,就是说,配置为上部向拖车主体21突出的 状态。该倾斜的角度例如为20。。 此外,所述吸入导管72构成为倾斜着向蒸发器43开口,使 得拖车主体21的库内空气向蒸发器43的整个面被引导。
此外,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中间框架64的一侧形成有低 高度部66。在该低高度部66上配置有压缩机41,在该压缩机41的上方 配置有电气设备箱54。因此5能够从制冷装置主体31的前侧的面对所述 电气设备箱54容易地进行维修。
〖0080] 而且,在所述中间才匡架64的另一侧配置有冷凝器42。其他结
构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一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将所述蒸发器43配置为倾斜状态, 所以拖车主体21的库内空气向蒸发器43的整个面被引导。因此5能够确 实地确保热交换面积。而且,因为能够将所述蒸发器43的进深设为很短 的值并且将高度方向上的长度设为很长的值,所以能够谋求高效地利用空 间。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0082] 〈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所述各个实施方式设为下述结构。 本发明的冷凝器风扇44和蒸发器风扇45的数量不被限于各个 实施方式的数量。
补充说明一下,以上的实施方式基本上是适当的例子,没有对 本发明、采用本发明的对象及其用途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一工业实用性一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冷却拖车的内部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很有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拖车用制冷装置,设置在拖车(20)中,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和用来驱动制冷剂回路(40)的压缩机(41)的发动机(50)收纳在制冷装置主体(31)中,该拖车用制冷装置对所述拖车(20)内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中,在制冷剂回路(40)的冷凝器(42)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流过的冷凝侧通路(70)从制冷装置主体(31)的前侧的面形成到上侧的面,所述冷凝侧通路(70)构成为流过所述冷凝器(42)后的空气流过发动机(50)的散热器(5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从上游一侧到下游一侧依次串列配置有所述冷凝器(42)、该冷凝器(42)的冷凝器风扇(44)及散热器(5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凝器(42)的冷凝器风扇(44)配置在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 电气设备箱(54)配置在比该冷凝器风扇(44)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55)配置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中形成有在制冷剂回路(40)的蒸发器(43)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流过的蒸发侧通路(71),位于所述冷凝侧通路(70)中的冷凝器(42)的冷凝器风扇(44)和 位于蒸发侧通路(71)中的蒸发器(43)的蒸发器风扇(45)配置为沿 制冷装置主体(31)的宽度方向排列。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冷凝邻通路(70)和蒸发侧通路(71)隔成前后两侧的隔板(73)形成为与冷凝器(42)和蒸发器(43)的空气流对应的三维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40)的蒸发器(43)配置成上部位于比下部还靠后 的位置上的倾斜状态。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迷制冷装置主体(31)的增强部件是以具有框架(60、 61、……)的框架结构构成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60)连结在拖车(20)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拖车用制冷装置包括由所述发动机(50)驱动的发电机(51X 所述发动机(50)和所述发电机(51)的废热通路形成为沿发动机(50)的排气管(56)延伸,并在制冷装置主体(31)的上部开口,以便向上部 引导废热。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位于拖车(20) —侧的背面上形成有维修口 o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拖车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装置主体(31)的位于拖车(20) —侧的背面设置有隔热壁(33)。
全文摘要
制冷装置主体(31)设置在拖车(20)中。在制冷装置主体(31)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40)、发动机(50)及发电机(51)。而且,在制冷装置主体(31)中,冷凝侧通路(70)从制冷装置主体(31)的前侧的面形成到上侧的面。在冷凝侧通路(70)中,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依次串列配置有冷凝器(42)及电气设备箱、冷凝器风扇(44)以及散热器(55)。加上,在制冷装置主体(31)中形成有蒸发器通路。位于冷凝侧通路(70)中的冷凝器风扇(44)和位于蒸发侧通路中的蒸发器风扇(45)配置为沿制冷装置主体(31)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列。
文档编号F25D11/00GK101449120SQ200780018378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北野茂一, 工藤启介, 西浜幸夫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