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贮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746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冷剂贮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和热泵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这 些系统的贝i液器/干燥器单元。
背景技术
贮液器和干燥器单元为本领域公知的。贮液器的一个应用为 用于可逆系统中(例如,可在一种模式下作为热泵运行而在另一种模式 下作为空调运行的系统),在该应用中贮液器特别重要。美国专利6494057 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布2006-0053832 Al (简称,832公布)公开了用在可逆 系统中的组合贮液器/干燥器单元。在这种可逆系统中,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在空调模式下分别 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而在热泵模式下分别用作蒸发器和冷凝器。该两 个热交换器通常不同,被配置用于在其中一个模式下优选地操作。由于 这种部分不同,两个热交换器中制冷剂的组合质量在这些模式下不同。 因此,将至少这种差异緩沖在贮液器中是适当的。在非可逆系统中,贮 液器也可用于緩沖与操作条件变化相关联的较少量以及类似量。然而,本领域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装置,其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 装置之间的第一流道中的压缩机。緩沖器/千燥剂单元在热交换装置之间 的第二流道中。緩沖器/干燥剂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端口的容器、至 少部分位于外壳内的带小孔的管道以及至少部分环绕管道第一部分的干 燥剂。压控阀沿着管道的第二部分。 一个或多个阀布置成在第一和第二 模式之间转换该装置。在第一模式中,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装置沿着第 二流道流向第一热交换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装置 沿着第二流道流向第二热交换装置。各种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装置可为制冷剂-水热交换器。第 二热交换装置可为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压缩机可为第 一压缩机以及可与第 一 流道中的第 一压缩机串联联接的第二压缩机。第 一 流道中可有一 个或多个阀。膨胀装置可位于緩冲器/干燥剂单元和第二热交换装置之间 的第二流道中。毛细管分配器系统可位于第二流道中。在第二模式下,
沿着第二流道的制冷剂流可进入第二端口并分为第一流部分,其穿过 干燥剂,然后穿过管道第一部分至管道内部,然后再流出第一端口;第 二流部分,其绕过干燥剂并穿过管道第二部分至管道内部,然后流出第 二端口。第一模式下,沿着第二流道的制冷剂流可进入第一端口并分为 第一流部分,其穿过管道的第一部分,然后穿过干燥剂,然后再流出第 一端口;以及第二流部分,其绕过干燥剂并穿过管道的第二部分,然后 流出第二端口 。穿过远端区域的第二模式第二流部分的比例大于第 一模 式第二流部分的比例。第二模式第二流部分的至少30 %的质量流量可流出远端部 分,但第一模式第二流部分的少于5%的质量流量可穿过远端部分,第一 模式第二流部分的少于5 %的质量流量可流出远端部分。第二模式下累计 制冷剂可比第 一模式下的累计制冷剂大总制冷剂充注量的至少20 % 。干 燥剂可基本由分子筛构成。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液体过滤器和干燥剂装置,包括具有第一 和第二端口的外壳。带小孔的管道至少部分位于外壳内。干燥剂至少部 分环绕管道的第一部分。压控阀沿着管道。各种实施例中,装置可具有位于第一和第二端口之间部分重 叠的第一和第二流道。 一种流模式下,第一流道可穿过第二端口,然后 穿过干燥剂,然后穿过管道第一部分至管道内部,然后再穿出第一端口。 第二流道可穿过第二端口 ,然后绕过干燥剂并穿过管道第二部分至管道 内部,然后再穿出第一端口。另一方面涉及装置执行的方法。该装置具有位于第一和第二 热交换装置之间的第一流道。压缩机位于第一流道中。第二流道位于第 一和第二热交换装置之间。緩冲器/干燥剂单元位于第二流道中。该装置
在第一模式下运行,在第一模式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装置沿着第二流 道流向第一热交换装置。该装置在第二模式下运行,在第二模式下制冷 剂从第一热交换装置沿着第二流道流向第二热交换装置,其中,在第一 模式运行期间积起来的杂质积累在第二模式下被截留在緩冲器/干燥剂单 元中。
7
各种实施例中,可致动一个或多个阀以将该装置从第一模式 转换到第二模式。相对于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下在緩冲器/干燥剂单元中
的制冷剂的积累可积到总制冷剂充注量的至少2 0 %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接收器中的制冷剂过滤器。该 过滤器包括具有第二端和开放的第一端的管道、第二端中的内螺紋装置 以及孔阵列。压控阀沿着管道。至少一些孔位于阀的第一侧而至少一些 位于阀的第二侧。各种实施例中,孔可占侧壁面积的15%-35%。管道截面可为 直径30-50mm的基本圓形。管道长度可为0.25-2.0m。孔可为基本圆形并 具有0.5-1.2mm的直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接收器中的制冷剂过滤器和干 燥剂的组合。该组合包括具有第二端和开放的第一端的管道以及侧壁内 的穿孔阵列。干燥剂环绕管道的一部分。该组合包括用于将杂质积累截 留在远离第一端的管道区域中的截留装置。各种实施例中,靠近第二端可有用于将管道固定在接收器中 的装置。管道长度可为干燥剂长度的至少两倍。 —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将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阐述。本发 明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由描述和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得以明确。


图l为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系统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制热模式下图l系统的部分示意图。图3为图l和2的系统的贮液器/干燥器单元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贮液器/干燥器单元的剖面图。图5为图3和4的单元的过滤器/干燥器子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6为可选贮液器/干燥器单元的剖面图。图7为开放环境下过滤器/干燥器子组件的阀的剖面图。图8为封闭环境下图7的阀的剖面图。不同附图中相同参考数字和标记表示相同元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l显示操作在制冷(例如冷却器)模式下的制冷系统20。为了说明的目的,示例性的系统20以上面引证的,832公布为基础。例如,系 统20可实现为这种系统的再制造或再设计或者其配置。更重要/广阔的再 设计和再制造是可能的。示例性系统20包括示例性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22和24,两者 平行联接以限定共同进口 26和共同出口 28。也可采用单个压缩机系统、 串联压缩机系统以及其他压缩机配置。示例性压缩机为涡旋式,^旦也可 为其他种类(例如螺杆式和往复式压缩机)。系统20包括第一热装置(热交换器)30和第二热装置(热交 换器)32。管道和附加组件限定出用于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30和32之 间传输制冷剂的第一和第二流道34和36。压缩机22和24位于第一流道34 中,膨胀装置38位于第二流道36中。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器30为壳管热交换器,典型地 被用作蒸发器。例如,第一热交换器30可为2-4制冷剂程热交换器。类似 地,第二热交换器32为翅片(例如铝)和盘管(例如铜)热交换器,典 型地被用作冷凝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器30定位并联接成在 制冷剂和通过进水口 42进入并通过出水口 44流出第 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 液体40 (例如水)之间交换热量。示例性第一热交换器30具有在第一和 第二高压室之间传送制冷剂的管道45,第一和第二高压室带有第一和第 二隔板46和47。交替的水挡板48限定出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之间迂回的 水道。制冷模式下,水40被热交换器冷却,退出后可被引导至遍及 建筑物或其他设备的单独制冷单元或用于其他目的。可选实施例中,第 一热交换器30可使用空气或其他液体替代水。第二热交换器在制冷剂和 穿过翅片52并被风扇54驱动的空气流50之间交换热量。制冷模式操作下,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与它们的正常角色(加 热模式)相反。压缩制冷剂从出口28通过一个或多个阀(例如四向阀60) 离开。如下所述,阀60用于在制冷和加热模式之间切换操作。压缩的制 冷剂随后通过第一端口62进入第二热交换器32。在第二热交换32中,压 缩的制冷剂通过加热空气流50而一皮冷却并冷凝。示例性实施例中,冷凝 后的制冷剂通过数个被毛细管65联接至分配器歧管管66的第二端口64离 开第二热交换器32,分配器歧管66合并来自不同端口64的流。分配器(由 毛细管65和歧管66形成)的特定相关性将在以下加热模式中描述。
在,832公布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分配器歧管66和膨胀装置 38之间,冷凝后的制冷剂流过第一过滤器68和观察镜单元70。如以下的 详述,示例性的再设计可去除或修改第一过滤器68。第一过滤器68用于 在制冷模式操作下保护膨胀装置38。观察镜70可用于确定流经其中的液 体制冷剂中是否存在气泡。例如,气泡可证明系统泄漏。制冷模式下, 气泡可表示过滤器68堵塞,其会增加跨过过滤器的压力降。冷凝后的制冷剂在膨胀装置38中膨胀。示例性膨胀装置38为 电子膨胀阀,其操作由控制和监视子系统71控制。控制和监视子系统71 也可联接成控制例如为压缩机22和24以及四通阀60的各种系统组件,并 监视来自系统中不同位置处的例如为温度和/或压力传感器的各种传感器 (未显示)(例如,沿压缩机吸气管线26定位的温度传感器72和压力传 感器7 3 ,其用于基于压缩机进口工况的制冷剂过热温度设定点而控制电 子膨胀阀的开度)的数据。有利地,从第二热交换器32至膨胀装置38, 制冷剂基本处于单相过冷液体状态。但是,至少一旦制冷剂压力在膨胀 装置38中降低,制冷剂可基本处于两相气/液状态(例如带有20-25%质量 流量的蒸气)。膨胀后的两相制冷剂流通过第一端口76进入贮液器/干燥 器(緩沖器/干燥剂)单元74并通过第二端口78离开。 '832公布的示例性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包括用于干燥制冷 剂水流的干燥剂核80;以及过滤器82。如下详述,再设计或再制造可增 加沿过滤器82的阀83。示例性阀83为压控阀(例如机械控制阀)。如下 详述,当暴露于与示例性的制冷模式相关联的流向时阀83开启(或至少 较少限制)。当暴露于与穿过单元74 (例如以下所述的示例性加热模式) 的反向流相关联的偏压时阀83关闭(或至少相当的限制)。示例性制冷模式下,过滤器82用作过滤器并协助制冷剂两相 的均匀化/混合(例如以下所述)。通过第二端口78离开后,干燥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端口84进 入第 一热交换器30并被液体流40加热。在该热交换过程中制冷剂至少部 分地进一步蒸发并通过第二端口 86离开第 一热交换器30 (例如作为单相 过热气体)。在,832公布的系统的示例性制冷模式下,被加热的制冷剂随 后流过四通阀60并在回到压缩机进口 26之前穿过过滤器88。示例性过滤 器88用于在制冷和加热模式下保护压缩机并可形成为带有可更换核的管 线内过滤器(例如穿孔不锈钢)。对过滤器68而言,再设计或再制造可
10去除或更换过滤器88。制冷模式操作下,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中存在两相制冷剂的 累积90。该累积在稳态操作时基本为恒定质量,当制冷剂从该累积退出 至下游的第 一热交换器30并从上游的膨胀装置进入该累积时,该累积不 停地被刷新。而且,制冷模式操作下,杂质/污染物将被截留在过滤器82中。 示例性的过滤器82特征可在于包括带有核80的第一区域100。过滤器的第 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100远端,阀83将第二区域分为近端区域(子区域) 102和远端区域(子区域)104。因为诸多原因,朝向杂质105的累积的偏 压可位于相对下游的位置(例如位于远端子区域104)。例如,过滤器82 内总的下游流向趋向于移动最初累积在区域100或102中的杂质至区域 104。图2显示在阀60被致动以将系统置于加热才莫式下之后的系统 20。 一个示例性致动为线性移动(例如,线性可移动滑动元件,其位置 被四通导向电》兹阀控制)。可选示例性致动为经由旋转(例如,^走转四 通阀)。加热模式下,沿第二流道36穿过热交换器和中介组件的流相对 于制冷模式被反转。在加热模式下,过滤器82保护膨胀装置38免受上游 来的杂质污染(例如在第一热交换器30中)。加热模式下,第一热交换 器30以其计划角色而作为冷凝器,通过散热至水40而将穿过其中的制冷 剂冷凝。第二热交换器32以其计划角色用作从空气流50接收热量的蒸发 器。离开第一热交换器30并进入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的制冷剂流可为基 本单相液体。因此,累积90基本可为单相液体,可为进入膨胀装置38的 流体。离开膨胀装置38的膨胀后的流体可为单相液体或为两相流。由歧 管66和毛细管65构成的分配器系统可实现均匀化/混合功能。也可使用其 他已知或待开发的分配器系统。加热模式下,分配器系统的作用是保证 平衡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32的不同管道/盘管之间的预定相和质量流 量。从制冷到加热模式的完全转变中,阀83将关闭,因此大量地 将杂质105截留在远端区域104中。这将减少在另外情况下会被反冲通过 膨胀装置38、第二热交换器32等的杂质的量。因此,阀83的存在降低了 弄脏或以其他方式损害其他系统组件的机会。部分地由于热交换器30和32之间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差异,加热和制冷模式下包含于两个热交换器和其他系统组件内的优化的组合制 冷剂质量将不同。该差异也可受到操作条件和位置、大小以及附加系统 组件的其他特性而影响。例如,每一模式下的^t乘作充注量可与系统中的 制冷剂量(不包括贮液器中的累积) 一致。可有利地基于性能因子而选 取每一模式的操作充注量。例如,可有利地最大化制冷才莫式的能量效率
比(EER)和加热模式的性能系数(COP)。示例性系统中,与加热模式 相比,制冷模式下贮液器以外组件中可包含更多制冷剂质量。这些优化 的充注量之间的差异可超过制冷模式充注量的20% (例如30% -40% )。 因此,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尺寸可设计成具有足够大多余体积以容纳加
热模式下的该差异。图3进一步显示示例性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的细节。容器或 单元本体108包括大体上圓柱形外壳110,外壳110具有水平定向的中心纵 轴500。示例性第一端口76形成在外壳的第一端的端板中,示例性第二端 口78形成在底部靠近外壳的第二端。法兰112形成在外壳第二端处并载有 盖114。检修阀116可位于盖中或其他位置以在检修期间便于排水。球阀 118可位于贮液器/干燥器第二端口78和第一热交换器第一端口84之间的 第二流道36中。球阀118和膨胀阀38可同时关闭以检修贮液器/干燥器单元 74。例如,这可需要用全新核替换核80和/或移除/清洁/替换过滤器82。图4显示被干燥剂核80和过滤器82所共有的纵轴500。示例性 过滤器82形成为拉长的带孔管道组件,所述组件从开放的第一端120延伸 至关闭的第二端124,第一端120安装在外壳第一端的端4反122中并向第一 端口76敞开,第二端124被跨越靠近外壳第二端124的外壳内表面128的支 撑板126固定。核80环绕过滤器82的第一部分(例如靠近外壳第一端)。 过滤器的第二部分暴露在外壳内部中。核80通常为环形,具有第一和第 二端130和132,以及内侧和外侧表面134和136。制冷才莫式下,有两条至 少部分不同的流道穿过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两条流道140和142重叠在 进口76处并在过滤器82内分岔。第一流道140穿过过滤器第一部分100并 随后穿过核80,穿过核内侧表面134并离开核外侧表面136。第二流道142 分为通过过滤器近端区域102的孔的离开的第一部分142A以及穿过阀83 并沿远端区域104的孔的离开的第二部分142B。在核80外面,第一流道140 与直接从过滤器内部穿过过滤器第二部分102的第二流道142汇合。汇合 的流随后离开第二端口 78。
由关闭端124引起的制冷剂流的偏转增加了混合和均勾化。恰 当优化选择过滤器孔的数量尺寸和密度也可有助于混合和均匀化。例如, 如果跨过过滤器的压力降过大,加热模式下电子膨胀阀上游会出现液体 闪发而干预其操作。制冷模式下压力降过高会使得流体受限而电子膨胀 阀容量减小。压力降太低(例如孔更大)则会影响过滤效力。压力降太 低也会影响进入蒸发器的第 一制冷剂通路的两相的均匀化/混合,使得蒸 发器容量损失很大。加热模式操作下,流道基本上分为相反的方向,但是,关闭 阀83会阻挡沿分支/部分142B的流体。沿着分支142A的反向流与沿着流道 140的反向流体汇合。因此,示例性实施例中,两种才莫式下仅有一部分流 体流经干燥剂。有利地,流经干燥剂的流体百分比足够大使得适当量的 水随着时间被从制冷剂中去除。示例性过滤器8 2由大约40mm直径和 0.5mm壁厚的不锈钢管道形成。管道打有示例性0.8mm直径的孔,排列成 周向间隔1.5mm的两个圆环组。每个圓环组的孔与其他组的孔成偏离纵向 的错开角30 。而异相。示例性孔占管道(预钻孔)总面积的25%。图5显示示例性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的内部进一步细节。核 80固定在核第一和第二端板150和152之间,两端板的每一个均有从纵向 面向外的套管156大致沿径向向外延伸的薄板154以及轮廓接合于相邻核 端部的纵向内表面158。套管或环管156具有容纳过滤器82外表面的尺寸 的内表面。示例性实施例中,核端板150和152具有径向延伸的翼片160以 接合多个(例如三个)弹簧162的相反端以纵向地将固定端板和核保持在 一起形成一组。核第一端板150的套管的外表面的尺寸设计成使其被接纳 在外壳第一端板122中的钻孔164内(图4)。垫圈166 (图5)密封在外壳 第一端板122的内表面和核第一端板150的薄板154的外表面之间。图5进一步显示过滤器第二端124被过滤器端板170堵上或关 闭(例如在适当位置焊接、铜焊或压嵌)。端板170具有内螺紋装置172。 支撑板126具有纵向向外突出的毂174,其同心地接收过滤器82的第二端 部分并具有带有中心孔176的毂端板。弹簧178例如借助于延伸穿过支架 182的螺栓180安装于支撑板126的外表面,并通过孔176与螺紋装置172螺 紋接合。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178从支撑板126径向向外地扩散以方便 支架182插入而捕捉仅有的一个或多个环绕毂174的弹簧的近端转角。操 作时,弹簧的外侧(远端)与盖114的内表面压合以使得过滤器第一端偏
13压进入钻孔164。图6显示可选贮液器干燥器单元200,其可与图3的单元74类似 但具有更长外壳202以增大内部体积从而适应于更大充注量的差量。示意 性实施例中,额外外壳长度内在地与从外壳第 一端板206延伸的间隔管 204的存在相关联。间隔管可单一地或整体地与端板206—起形成或单独 地形成(例如,安装到类似于图4的端板122的孔的钻孔中)。示例性实 施例中,间隔管204具有远端208,远端208具有伸缩地接纳核第一端板150 的套管的端部并且具有接合垫圏166的边缘。因此,可选择间隔管204的 长度以允许使用如在第 一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中使用的相同的图5部件。 这使得制造、储存等等更经济同时提供不同容量的贮液器。但是,可选 地,也可使用提供比第一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更大贮液器体积的其他配 置。其中一些也可配置为使用与图5相同的组件。图7和8显示示例性过滤器82,其形成为两个带孔段220和222, 这两个段端对端地通过阀83的本体224结合。示例性段220包括过滤器第 一区域100和近端区域102。段222包括远端区域104。示例性本体224为分 別以相对端固定于段220和222的端部装置230和232构成的组件。每个示 例性装置230、 232具有侧壁234和端部法兰236、 238。示例性端部法兰为 环形,留有中心孔240、 242作为端口。示例性本体224进一步包括连接这 些装置以跨越其间缝隙的套管/环管246。法兰236限定出环绕孔240的阀座 248。座248和孔240^皮阀元件250密封。元件250可通过压力从图7的开》文 状态/位置移动至图8的封闭/密封位置/状态。示例性阀元件25(^皮弹簧252 (例如,阳压缩盘簧)从开放位置偏压至关闭位置。示例性阀元件250包 括法兰,法兰具有中央突出部分260用于与座248的密封。在突出/密封部 分250的径向外侧,外部分262包括孔/端口 264的周向阵列。示例性弹簧250 被捕获在一方面的部分262的外端的背面/下面和另一方面的法兰258的正 面之间。弹簧252的示例性偏压力足够轻/低以允许阀元件可靠地移至制冷 模式的开启状态。但是,当制冷模式中止而加热模式开始时,弹簧偏压 足够在杂质/污染物从远端区域104返回之前关闭该阀。例如,弹簧偏压与 阀几何结构、端口大小/分布等等的其他方面一起可有效保持至少90%杂 质质量。示例性设计过程中,最开始人们可关注操作条件以确定对于 给定应用的贮液器/干燥器单元的尺寸。这些操作条件包括诸如第二热交换器32处的周围环境温度。例如,这可为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的户外空 气温度。 一个例子中,加热模式的该温度为7。C (干球温度;6。C湿球温 度)而制冷模式则为35。C。另一参数可为进口42处的水温。例如,对于 加热模式,该水温可为40。C而制冷模式为12。C。另一参数为出口44处的 预期水温。例如,对于加热模式,这预期水温可为45。C而制冷模式则为
和97。可使用这些传感器中的适当一个以分别测量在加热模式和制冷模 式下紧靠膨胀阀38上游的制冷剂过冷度。贮液器尺寸可以设计成使得加 热模式下贮液器之外的系统中有效充注量(特别地,和第一热交换器30 中的制冷剂量)可有效地产生5-6。C的过冷。也可在制冷模式下提供相似 的过冷量。可选择总制冷剂充注量或总装置充注量以最大化制冷模式下 的EER以达到目标制冷模式操作条件。也可设计接收器尺寸以在加热模 式下积累足量制冷剂以提供目标加热模式操作条件下的预期COP。示例 性的尺寸设计提供总制冷剂充注量20-45 %的累积。已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也可做出各 种修改。例如,当实施为现有系统的修改时,现有系统的细节可影响特 定实施的细节。因此,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装置(20),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30);第二热交换装置(32);第一流道(34),其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装置之间;压缩机(22,24),其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中;第二流道(36),其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装置之间;缓冲器/干燥剂单元(74),其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中,并包括容器(108),其具有第一端口(76)和第二端口(78);带孔管道(82),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容器中;干燥剂(80),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管道的第一部分(100);和压控阀(83),其沿着所述管道的第二部分;以及至少一个阀(60),其布置成在以下模式之间转换装置第一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制冷剂从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32)沿着所述第二流道(36)流向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30);以及第二模式,在该第二模式中制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30)沿着所述第二流道(36)流向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3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30)为制冷剂-水热交换器;以及 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32)为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为第一压缩机(22, 24);第二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压缩机串联在所述第一流道(34)中;以及 所述至少一个阀(60)位于所述第一流道(34)中。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膨胀装置(38),其位于所述緩冲器/干燥剂单元(74)与所述第二 热交换装置(32)之间的所述第二流道中。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毛细管分配器系统(66),其位于所述第二流道(36)中。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控阀(83)将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端区域(104)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近端区域(102)隔开;以及所述压控阀(83)布置成相对于从所述近端区域至所述远端区域的流量,限制从所述远端区域(104)至所述近端区域(102)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沿所述第二流道(36)的制冷剂流进入所述第< 二端口 (78)并分为第一流部分,其穿过千燥剂(80),然后穿过所述管道的第一部分(100)至所述管道的内部,然后再流出所述第一端口(76);以及第二流部分,其绕过所述干燥剂并穿过所述管道的第二部分至所述管道的内部,然后流出所述第一端口;以及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沿所述第二流道的制冷剂流进入所述第一端口(76)并分为第一流部分,其穿过所述管道的第一部分(100),然后穿过所述干燥剂(80),然后再流出所述第二端口;以及第二流部分,其绕过所述干燥剂并穿出所述管道的第二部分,然后再流出所述第二端口 ,穿过所述远端区域的第二模式的第 二流部分的比例大于第 一模式的第二流部分的比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模式的第二流部分的至少30 %的质量流量流出所述远端区域(104);以及第 一模式的第二流部分的小于5 %的质量流量流出所述远端区域。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模式中的制冷剂累积比第 一模式中的制冷剂累积大总制冷剂充注量的至少20%。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千燥剂基本由分子筛构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缩机为平行于第二压缩机的第一压缩机。
12. —种液体过滤器和干燥剂装置(74),包括容器(108),其具有第一端口 (76)和第二端口 (78);带孔管道(82),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容器内;干燥剂(80),其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管道的第一部分(100);以及压控阀(83),其沿着所述管道。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口之间具 有部分重叠的第一和第二流道,其中,在一种流模式下所述第一流道(140)穿过所述第二端口 (78),然后穿过所述干燥 剂(80),然后再穿过所述管道的第一部分(100)至所述管道的内部, 然后出第一端口 (76);以及所述第二流道(142)穿过所述第二端口,然后绕过所述干燥剂并穿 过所述管道的第二部分至所述管道的内部,然后穿出第 一端口 。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带孔管道包括圆形截面的打孔金属管。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 干燥剂包括分子篩。
16. —种操作装置的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流道(34),其位于第一热交换装置(30)和第二热交换装置 (32)之间;压缩机(22, 24),其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中;第二流道(36),其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装置之间;以及緩冲器/干燥剂单元(74),其位于所述第二流道(36)中,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模式中运行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制冷剂从所述第 二热交换装置沿所述第二流道流向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以及在第二模式中运行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沿所述二流道流向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其中,在第 一模式运行期间累积起来的杂质累积在第二模式中被截留在緩冲器/干燥 剂单元中。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致动至少一个阀将所述装置从所述第一模式转换至所述第二模式。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式,所 述第二模式中制冷剂的累积占到总制冷剂充注量的至少20 % 。
19. 一种用于安装在接收器内的制冷剂过滤器,包括 管道,其具有第二端和开放的第一端; 内螺纹装置,位于所述第二端;多个过滤孔;以及压控阀,其沿着所述管道,至少一些所述孔位于所述阀的第一侧和 至少 一 些所述孔位于所述阀的第二侧。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过滤器,其中 所述孔占侧壁面积的15-35 % ; 所述管道的截面为直径30-50mm的基本圓形; 所述管道的长度为0.25-2.0m; 所述孔基本为圆形并具有0.5-1.2mm直径。
21. —种制冷剂过滤器和干燥剂的组合,用于安装在接收器内,该 组合包括管道(82),其具有开放的第一端;第二端;和侧壁中的孔阵列; 干燥剂(80),环绕所述管道的一部分;以及 截留装置(83),用于将杂质累积截留在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所述管 道的区域(104)。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合,进一步包括 靠近所述第二端以固定所述管道于所述接收器内的装置。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合,其中 管道的长度至少是干燥剂长度的两倍。
全文摘要
一种可逆制冷/加热系统(20),具有管内贮液器/干燥器单元(74)。贮液器/干燥器单元具有带第一和第二端口(76,78)的本体。带孔管道(82)至少部分地位于本体中。干燥剂(80)至少部分地环绕管道的第一部分。压控阀沿着管道定位。
文档编号F25B30/00GK101680692SQ200780052996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6日
发明者J·巴莱, T·贝若因 申请人:开利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