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357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发生器构成溶液回路,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构成溶液回路,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专利说明】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从温差利用角度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两次或多次温差利用流程来提高温差利用的程度,从而实现热能利用的高效化;从工作介质的角度看,吸收式热泵的工作介质为溶液,受物质性质的限制,每一种溶液都有其适合的工作范围;这样,当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和温降超出了单一溶液的工作范围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溶液进行分路循环来完成对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即驱动温差依次在不同的溶液循环回路中加以利用,从而实现驱动温差利用的合理化。
[0003]在考虑充分利用温差的同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高温热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热源以实现其综合利用等。
[0004]在不同溶液回路中进行温差的分步利用,涉及到不同环节中的热负荷传递;在热负荷传递过程中,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因此,不论是冷凝热的传递,还是吸收热的传递,任何热负荷的传热环节都应该一步到位;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不同溶液回路的热负荷传递中吸收热负荷和冷凝热负荷的温度配置或传递的先后顺序问题,以保证得到更加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
【发明内容】
分项阐述如下:
[0006]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7]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溶液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冷凝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8]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9]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0]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1]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2]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溶液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13]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14]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吸收器或再经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5]1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6]1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0017]1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三发生器连通。[0018]1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9]1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0]1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1]1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0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2]1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0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3]1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0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4]1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3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5]2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3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新增吸收器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26]2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12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7]2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12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新增吸收器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28]2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0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9]2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5、7-8、10_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新增吸收器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30]2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4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合二为一,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I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2]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3]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4]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5]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6]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7]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8]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39]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0]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1]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2]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3]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4]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5]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6]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7]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8]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49]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0]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1 ] 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_蒸发器,7-第二蒸发器,8-溶液泵,9-第二溶液泵,10-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12-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三发生器,15-第二冷凝器,16-溶液节流阀,17-第三节流阀,18-分汽室,1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第三吸收器,21-第三溶液泵,22-第四吸收器,23-第四溶液泵,24-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5-第二溶液节流阀;A-新增发生器,B-新增节流阀,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吸收器,F-新增第二吸收器,G-新增第二溶液泵,H-新增溶液节流阀,1-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新增分汽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52]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0053]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54]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55]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发生器2,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进入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56]图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57]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溶液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发生器I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冷凝器15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58]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进入发生器1,第二冷凝器1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5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进入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冷凝器1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8,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分汽室18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59]图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60]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61]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 ;第二冷凝器15的吸收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5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降压之后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62]图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63]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64]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栗。
[0065]图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66]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67]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 ;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8,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分汽室18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68]图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69]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溶液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70]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
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8,分汽室18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5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 ;第二冷凝器1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5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21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71]图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72]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73]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四吸收器
22、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四吸收器22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8,分汽室18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2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74]图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75]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5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76]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5节流降压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加压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8,分汽室18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77]图9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78]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79]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经分汽室18,分汽室18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0]图10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81]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82]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8,分汽室18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分汽室18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3]图1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84]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
[0085]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4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4,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6]图1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87]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
[0088]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4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9]图1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0]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
[0091 ] 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4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92]图1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3]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094]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95]图1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6]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097]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98]图1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9]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100]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01]图1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02]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3]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一定干度的湿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湿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04]图1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05]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J连通,新增分汽室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6]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F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一定干度的湿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E、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J,新增分汽室J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新增分汽室J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湿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07]图19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08]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9]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10]图20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11]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J连通,新增分汽室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12]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F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E、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J,新增分汽室J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新增分汽室J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13]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一本发明所提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0114](I)分路循环并分步实现温差利用,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循环溶液和流程之间的选择和匹配,克服单一工作介质的限制,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0115](2)能够实现对驱动热介质的多次利用,提高驱动热的利用水平和效益。
[0116](3)能够实现对驱动热负荷的多次利用,以最为直接的流程实现温差利用,有利于提升循环性能指数和提高热能利用率。
[0117](4)具有回热供热端的流程,能够实现驱动热源的深度利用或是能够增大余热温度的提升幅度,提闻热能利用率。
[0118](5)具有单效-双效回热或具有双效回热的流程,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0119](6)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来实现温差充分利用,提高热能利用率。
【权利要求】
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溶液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发生器(I)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冷凝器(15)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 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溶液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⑴连通,将发生器⑴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20)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20)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吸收器(22)或再经第三吸收器(20)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5)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
1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
1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 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⑴连通,将发生器⑴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0-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0-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0-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分路循环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3-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3-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J)连通,新增分汽室(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㈧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新增吸收器(E)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12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发生器(I)和 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12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J)连通,新增分汽室(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⑷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发生器⑴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新增吸收器(E)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0-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7-8、10-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J)连通,新增分汽室(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新增吸收器(E)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合二为一,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文档编号】F25B15/02GK104006567SQ20141019516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8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