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8564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板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板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板式换热器在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设置有内翅片,多个传热板分别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第一流体从第一流路的出口或第二流体从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在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分别配置有将各流路分隔成上游侧通路孔侧和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将该整流板钎焊在传热板上,整流板具有成为第一流体或第二流体的流路的多个开口部,调整多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以便在整流板中与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由整流板产生的流路阻力变小。
【专利说明】板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背景技术】
[0002]以往以来,提出了一种层叠型的板式换热器,多个传热板隔着内翅片被层叠,在形成在传热板和传热板之间的各流路中,交替地使不同的流体流动,通过传热板进行热交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3)。
[0003]这种板式换热器具有成为流体的入口的通路孔,从通路孔流入的流体通过内翅片,但在内翅片中从通路孔远离的一侧的流速变慢,接近通路孔的一侧的流速变快。由此,在流路内,容易发生流速分布,速度慢的区域成为流体的滞留部,不能作为传热面发挥功能,另外,流动的偏流使压力损失增加。因此,在专利文献I~3中,具有使流速分布变得均匀的整流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昭59-229193号公报(第6页,图4)
[0007]【专利文献2】日本昭63-140295号公报(第6页,图1)
[000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41676号公报(第2页,第3页,图8~10)
[0009]上述专利文献1、2的整流部都是复杂地组合多个板状部件而构成的,存在制作难、成本高的问题。
[0010]专利文献3的整流部件是切起一张板状部件地成形,或者多次弯折加工板状部件而形成,谋求构造的进一步简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点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使流速分布均匀的低成本的板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一种板式换热器,在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内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传热板分别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所述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或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在各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配置将各流路分隔成所述上游侧通路孔侧和所述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被钎焊在所述传热板上,所述整流板具有成为所述第一流体或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的多个开口部,并调整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以便与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由所述整流板产生的流路阻力变小。
[001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整流板和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内翅片之间的间隔短。
[0014]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与所述多个开口部和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地形成。
[0015]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所述多个开口部构成为相同的大小,所述多个开口部的所述整流板中的配置个数,在所述整流板中与所述整流板和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配置个数多。
[0016]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所述内翅片是偏置翅片。
[0017]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在所述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内翅片之间还具有与所述整流板相同的整流板。
[0018]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在所述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内翅片之间还具有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形状相同而总开口面积不同的整流板。
[0019]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是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以所具备的两个所述整流板中的通过所述整流板时的流体密度 低的所述整流板的总开口面积比所述流体密度高的所述整流板的总开口面积大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所述整流板的各自的所述多个开口部。
[0020]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整流板还具有从所述整流板的与分隔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沿与所述整流板正交的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一对腿部,所述一对腿部成为与所述传热板的接合面。
[0021]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内容是一种板式换热器,在被层叠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内翅片,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多个传热板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所述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或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在各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配置将各流路分隔成所述上游侧通路孔侧和所述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将该整流板钎焊在所述传热板上,所述整流板具有沿所述整流板的分隔方向延伸的一个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调整开口面积,以便与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由所述整流板产生的流路阻力变小。
[0022]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的内容是一种板式换热器,在被层叠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内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传热板分别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所述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或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在各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配置将各流路分隔成所述上游侧通路孔侧和所述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将该整流板钎焊在所述传热板上,所述整流板,在所述整流板中与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所述整流板的高度低地形成。
[0023]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0024]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通过整流板的配置,可得到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流速分布均匀的低成本的板式换热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一般的内翅片型板式换热器的图。
[0026]图2是表示图1的内翅片2的一例的图。
[0027]图3是图1的关键部位放大立体图。
[0028]图4是图3的整流板30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主视图。
[0029]图5是图3的整流板30的说明图,是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0030]图6是图3的整流板30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侧视图。
[0031 ]图7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I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主视图。
[0032]图8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I的说明图,是沿图7的A-A线的剖视图。
[0033]图9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I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侧视图。
[0034]图10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2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主视图。
[0035]图11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2的说明图,是沿图10的A-A线的剖视图。
[0036]图12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2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侧视图。
[0037]图13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3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主视图。
[0038]图14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3的说明图,是沿图13的A-A线的剖视图。
[0039]图15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3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侧视图。
[0040]图16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4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主视图。
[0041]图17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4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俯视图。
[0042]图18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4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侧视图。
[0043]图19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5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主视图。
[0044]图20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5的说明图,是沿图19的A-A线的切断部端视图。
[0045]图21是图1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5的说明图,是整流板30的侧视图。
[0046]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板式换热器的关键部位放大立体图。
[0047]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0048]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板式换热器的变型例的立体图。
[0049]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0050]附图标记的说明
[0051]I传热板,2内翅片,3侧板,4流入管,5流出管,6流入管,7流出管,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第三开口,14第四开口,20a上游侧通路孔,20b下游侧通路孔,21封闭部,30整流板,31开口部,31a开口部,31b开口部,32腿部,40制冷循环装置,41压缩机,42冷凝器,43节流装置,44蒸发器,A第一流路,Al区域,A2区域,B第二流路,M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实施方式I
[005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般的内翅片型板式换热器的图。图2是表不图1的内翅片2的一例的图。图3是图1的关键部位放大立体图。在图1?图3及后述的附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而且,说明书全文中描述的构成要件的形态只是例示性的,不限于这些记载。
[0054]内翅片型板式换热器(以下简称为“板换热器”)具有平坦的传热面的多个传热板I。多个传热板I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在多个传热板I之间交替地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流路A和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流路B。在图1中,将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作为X,将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作为y。而且,在第一流路A及第二流路B中分别设置有促进传热的内翅片2。另外,在多个传热板I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发挥加强作用的侧板3,与多个传热板I及内翅片2 —起在整体上被一体地接合。
[0055]内翅片2在这里采用偏置翅片(才7七〃卜7 〃 偏置翅片具有如下结构,SP,在波形翅片中,板宽方向的牙谷(山谷)按板的长度方向的每个规定间距,在板宽方向上各错开半牙地形成为锯齿状。
[0056]多个传热板I及两张侧板3由金属制的大致矩形的平板构成,在两张侧板3中的一方的四角,设置有第一流体的流入管4、第一流体的流出管5、第二流体的流入管6及第二流体的流出管7。
[0057]另外,在传热板I上,在与第一流体的流入管4、第一流体的流出管5、第二流体的流入管6、第二流体的流出管7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开口 11、第二开口 12、第三开口 13和第四开口 14。这些第一开口 11、第二开口 12、第三开口 13、第四开口 14分别形成有第一流路A的流入口、第一流路A的流出口、第二流路B的流入口、第二流路B的流出口。
[0058]在传热板I中,在第一开口 11及第二开口 12、或者第三开口 13及第四开口 14的周围,设置有封闭部21 (参照图3)。该封闭部21是在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流路A中密封第三开口 13及第四开口 14,在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流路B中密封第一开口 11及第二开口 12。这样,第二流体向第一流路A的流入被阻止,并且第一流体向第二流路B的流入被阻止。
[0059]以下,将形成于传热板I的4个开口中的与内翅片2连通的开口称为通路孔。因此,在第一流路A中,第一开口 11及第二开口 12成为通路孔,在第二流路B中,第三开口 13及第四开口 14成为通路孔。另外,以下,将设置在一张传热板I上的两个通路孔中的成为流体入口的通路孔称为上游侧通路孔20a,将成为流体出口的通路孔称为下游侧通路孔20b。另外,以下,在不区别第一流路A和第二流路B的情况下,简称为流路。同样地,在不区别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情况下,简称为流体。
[0060]从上游侧通路孔20a流入流路的流体的流速一般来说,在上游侧通路孔20a的附近变快,远处变慢。由此,在距上游侧通路孔20a的距离远的区域M中,流体难以流动,流体滞留。因此,从区域M向下游侧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变少,从而有效传热面积变小。
[0061]为了改善与这样的传热板I的宽度方向(图3的X-Y方向)上的流速分布的偏置伴随的流量分配的不均匀,采用以下的结构。即,分别在第一流路A及第二流路B中,在上游侧通路孔20a和内翅片2之间配置用于使流速均匀的板状的整流板30。整流板30以分隔上游侧通路孔20a和内翅片2之间的方式被配置在传热板I上。
[0062]图4、图5、图6是图3的整流板30的说明图,图4是主视图,图5是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图6是侧视图。此外,图4是用于说明图3的整流板30的特征的说明图,开口部31的数量、比例尺等不是严密地与图3对应。这点在后述的整流板30的说明图中也是同样的。
[0063]在整流板30上,在整流板30的分隔方向(整流板3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开口部31。整流板30调整多个开口部31的开口面积以便在整流板30中随着从与上游侧通路孔20a的距离近的一侧趋向远的一侧整流板30的流路阻力变小。具体来说,在整流板30中,以位于从与上游侧通路孔20a的距离近的一侧向远的一侧的位置的顺序,多个开口部31的开口面积变大地形成。
[0064]在图4中,多个开口部31 (31a、31b)在这里构成为圆形,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远的区域Al侧的开口部31a的直径形成得比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近的区域A2侧的开口部31b的直径大。此外,这里,以两个阶段调整开口面积,但不限于两个阶段,也可以采用更多阶段。
[0065]通过该结构,位于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远的区域Al侧的各开口部31a的开口面积变得比位于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近的区域A2侧的各开口部31b的开口面积大。因此,在整流板30中流速慢的区域Al侧的流路阻力变得比流速快的区域A2侧小,在区域M中,流体容易流动。由此,能够使X-Y方向的流速均匀,能够改善区域M中的流体的滞留。其结果,在传热板I中能够将区域M的下游部分作为传热面发挥功能,从而能够扩大有效传热面积。
[0066]这里,大地形成开口部31的区域Al的X-Y方向的长度LI比封闭部21的同方向的长度L2短即可。由封闭部21和整流板30形成的流路比上游侧通路孔20a和整流板30之间的流路窄,难以向区域M流动。由此,在整流板30上设置阻力小的LI的区域,但LI比L2大时,流体流入区域M之前,从近前侧的LI内的开口部31流出,速度的均匀化变难。使LI比L2小,由此与LI > L2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速度的进一步均匀化。
[0067]封闭部21成为向区域M流动的流体的阻力,但本实用新型通过进行整流板30上的开口面积的调整,能够调整到将由该阻力产生的压力损失的增加量消除的方向。由此,对于流速分布的偏置的改善是有效的。此外,各开口部31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采用正方形、长方形等。此外,在图4中,区域Al的各开口部31a的直径全部相同,在区域A2中,也使各开口部31b的直径相同,但也可以随着从上游侧通路孔20a离开,直径逐渐变大。
[0068]这里,假设在没有整流板30的情况下,由偏流产生的流速上升成为压力损失的增加要因。但是,通过配置整流板30,能够抑制由偏流产生的流速上升,从而能够实现压力损失的降低。
[0069]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设置于传热板I的上游侧通路孔20a和内翅片2之间,分隔两者地配置板状的整流板30。而且,在整流板30上,在分隔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开口部31。而且,调整了多个开口部31的开口面积,以便流体通过整流板30时的流路阻力,与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小。由此,能够使流速分布均匀,能够改善内翅片2的入口侧的流量的偏置,能够实现有效传热面积的扩大及压力损失的降低。
[0070]另外,由于整流板30是在板状部件上仅开孔的简单的构造,所以制作简单,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有效传热面积的扩大及压力损失的降低效果,另外,能够实现轻量化。
[0071]另外,由于整流板30是在板状部件上仅开孔的简单构造,所以用于使流速分布变得均匀的各开口部31的大小的调整也变得容易。另外,虽然即使由单体零件制作整流板30,也是低价的,但与内翅片2 —体地成形时,零件个数减少,从而变得更低价。另外,整流板30能够通过钎焊与传热板I接合,并能够通过一体钎焊低价地制造板换热器。[0072]另外,在整流板30中,开口部31彼此之间的部分即隔壁具有使通过了开口部31的流体混合的作用,对于流速的均匀化有良好的作用。
[0073]另外,由于整流板30以分隔上游侧通路孔20a和内翅片2之间的方式立起地配置,所以当进行作为分配改善机构发挥功能的整流板30的设置时,不需要宽的空间,能够以少的空间进行设置。
[0074]另外,在不设置整流板30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滞留的区域M是流体的流速慢的部分。由此,流体是水,将板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局部地温度降低,成为冻结的起点。但是,在本实施方式I中,由于能够使区域M中的流体的流速上升,所以能够抑制冻结,能够实现品质提闻。
[0075]像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I的板换热器具有高传热、低压损、高可靠性这样的效果,所以也能够使用蒸发能力小的CO2制冷剂、压力损失大的烃、低GWP制冷剂等可燃性制冷剂。
[0076]另外,由于内翅片2使用了偏置翅片,所以能得到以下的效果。偏置翅片是低压损的传热促进体,由于阻力小,所以流体容易以直线流动。由此,在假设不设置整流板30,流体不流入区域M的情况下,在比区域M更靠下游的区域中,流体几乎不流动。在该情况下,有效传热面积如上所述地变小。但是,通过将低压损的偏置翅片作为传热面使用,进而与整流板30组合,由此能够实现压力损失的降低及有效传热面积的扩大。
[0077]另外,通过偏置翅片的前缘效果,能够在提高传热的同时,抑制压力损失的上升。此外,前缘效果是指在平板的前缘部分中利用热传递率良好的性质,积极地将平板的前缘部作为热传递部使用而能够实现的效果。也就是说,将平板置于流动区域内时,在平板的前缘,交界层的厚度薄,随着趋向下游而变厚。由此,交界层的厚度薄,在平板的前缘部分中,热传递变得良好。
[0078]另外,整流板30、偏置翅片、平坦的传热面的传热板I分别能够通过冲压制作,能够低价地制造低压损且传热性能高的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低压损时,流体的动作所需的动力变小。由此,能够减小成为使流体流入板式换热器的动力源的泵及压缩机的容量。
[0079]此外,虽然在内翅片2使用了偏置翅片的情况下,能得到上述效果,但本实用新型的内翅片不限于偏置翅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内翅片2不仅包括与传热板I分体地形成的翅片,还包括使传热板I的表面成为例如波形等地形成的翅片。
[0080]另外,流量的均等分配在流路的入口侧是必需的,而在出口侧不需要。因此,不在入口侧和出口侧双方设置,仅在入口侧设置整流板30,由此能够成为低成本。
[0081]此外,整流板30的开口部31的个数、形状、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构造,例如以下的变型例I?4这样地能够各种变形地实施。任意的变型例都具有如下结构,即,形成多个或I个开口部31,以便通过整流板30时的流路阻力,与接近上游侧通路孔20a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变小。在任意的变型例中,都具有流速的均匀化的效果。
[0082](变型例I)
[0083]图7、图8、图9是图3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I的说明图,图7是主视图,图8是沿图7的A-A线的剖视图,图9是侧视图。
[0084]在图5中,虽然分别在区域Al和区域A2中,设置有多个开口部31,但也可以分别在区域Al和区域A2中设置一个开口部31 (31a、31b)。而且,在图5中,示出了开口部31的形状采用长方形的例子。而且,在该结构中,也与图4?图6同样地,与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近的区域A2侧的开口部31b相比,能够使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远的区域Al侧的开口部31a的开口面积增大。
[0085](变型例2)
[0086]图10、图11、图12是图3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2的说明图,图10是主视图,图11是沿图10的A-A线的剖视图,图12是侧视图。
[0087]在图4?图6中,虽然分别在区域Al和区域A2中,使开口部31的直径不同,但在图10?图12中,采用全部相同的直径,随着从上游侧通路孔20a远离,使开口部31的配置个数增加。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从与上游侧通路孔20a的距离近的这一侧向远离的一侧,开口部31的开口面积以两个阶段变大,但阶段数量不限于两个阶段,在图10?图12中示出了 3个阶段的例子。
[0088](变型例3)
[0089]图13、图14、图15是图3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3的说明图,图13是主视图,图14是沿图13的A-A线的剖视图,图15是侧视图。
[0090]在图13?图15中,开口部31设置I个,在整流板30中,随着从与上游侧通路孔20a的距离近的一侧趋向远的一侧,开口面积变大。
[0091](变型例4)
[0092]变型例4是根据整流板30的外型形状,通过整流板30部分时的流路阻力,与距上游侧通路孔20a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小。
[0093]图16、图17、图18是图3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4的说明图,图16是主视图,图17是俯视图,图18是侧视图。
[0094]图16?图18的整流板30是在整流板30中,随着从与上游侧通路孔20a的距离近的一侧趋向远的一侧,层叠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的整流板30的高度变低地形成。
[0095]图3?图18所示的整流板30也可以采用简单的板状,但也可以如以下的图19所示的变型例5那样地构成。
[0096](变型例5)
[0097]图19、图20、图21是图3的整流板30的变型例5的说明图,图19是主视图,图20是沿图19的A-A线的切断部端视图,图21是侧视图。
[0098]该整流板30具有如下结构,即,设置有从整流板30的宽度方向(与分隔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沿与整流板30正交的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一对腿部32。
[0099]通过分别将该一对腿部32作为与传热板I的接合面,由此,整流板30成为支柱。而且,通过调整一对腿部32的长度,能够根据必要强度调整一对腿部32和传热板I的接合面的面积。由此,与剥离强度弱的通路孔周边所要求的强度相应地调整一对腿部32的长度,并将调整了的一对腿部32作为接合面使用,由此,能够将上游侧通路孔20a周边的强度提高到必要强度。
[0100]另外,将整流板30成形为图19?图21的形状时,通过冲压制作时,由于能通过一次冲压制作,从而能够以低成本制造。
[0101]实施方式2
[0102]实施方式2关于整流板30的配置,与实施方式I不同。关于除此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I相同。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部分所适用的变型例,对于本实施方式2来说也同样地适用。
[0103]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板式换热器的关键部位放大立体图。
[0104]在实施方式2中,以整流板30和内翅片2的间隔随着从上游侧通路孔20a近的一侧趋向远的一侧变短的方式使整流板30倾斜地设置在传热板I上。
[0105]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得到与实施方式I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将从上游侧通路孔20a流入流路的流体向区域M引导。由此,如实施方式I那样地,相比于与流动方向正交地配置整流板30,流体变得容易向区域M流动。由此,除了实施方式I中的开口部31的开口面积的调整以外,通过实施方式2的整流板30的倾斜的角度调整,还能够更细地进行流速分布的调整。
[0106]实施方式3
[0107]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分别在第一流路A及第二流路B中,在上游侧通路孔20a和内翅片2之间配置整流板30。在实施方式3中,在下游侧通路孔20b和内翅片2之间也配置整流板30。关于除此以外的点,与实施方式1、2相同。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部分所适用的变型例,对本实 施方式2也同样地适用。
[0108]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0109]如图23所示,在下游侧通路孔20b和内翅片2之间也配置有整流板30。
[0110]根据实施方式3,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2同样的效果,并且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双方配置有整流板30,由此,不仅流体的入口侧,出口侧的分配也被改善。由此,与仅在流体的入口配置整流板30的情况相比,关于有效传热面积的扩大、压力损失的降低、冻结的抑制,能得到更高的效果。
[0111]而且,由于整流板30处于流路的出入口,所以将以本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如能够进行冷暖切换的空调装置或能够进行冷暖同时运转的空调装置等那样地将流体的换热器的流动方向切换到相反方向的装置时,是有效的。
[0112]另外,在板式换热器内,流体发生相变化,在入口侧和出口侧,流体的密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与该密度变化相匹配地,在入口侧的整流板30和出口侧的整流板30,使开口部31的总开口面积(全开口部31的开口面积的总和)不同。例如,在入口侧成为液体、出口侧成为蒸气(也就是说,密度比液体低,通过开口部31时的压力损失容易变大)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也可以使出口侧(图24的左侧)的整流板30的总开口面积比入口侧(图24的右侧)的整流板30的总开口面积大。由此,能够实现压力损失的降低。
[0113]实施方式4
[0114]实施方式4涉及采用了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3的任意的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循环
>J-U ρ?α装直。
[0115]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0116]制冷循环装置40是具有压缩机41、冷凝器(包含气体冷却器)42、节流装置43及蒸发器44的一般的制冷循环装置。而且,作为制冷循环装置40的冷凝器42及蒸发器44的一方或两方,米用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3的任意的板式换热器。
[0117]根据本实施方式4,通过设置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3的板式换热器,能够得到节能性及可靠性高且低成本的制冷循环装置40。此外,图25所示的制冷剂回路是一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制冷剂回路不限于图25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设置四通阀并能够切换制冷或制热的制冷剂回路,也可以是能够进行冷暖同时运转的制冷剂回路等。
[0118]工业实用性
[01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活用例,能够利用于空调、发电、食品的加热杀菌处理设备等搭载了板式换热器的大量的工业、家庭用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板式换热器,在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内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传热板分别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所述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或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 在各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配置将各流路分隔成所述上游侧通路孔侧和所述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将该整流板钎焊在所述传热板上, 所述整流板具有成为所述第一流体或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的多个开口部,并调整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以便与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由所述整流板产生的流路阻力变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整流板和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内翅片之间的间隔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多个开口部和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口部构成为相同的大小, 所述多个开口部的所述整流板中的配置个数,在所述整流板中与所述整流板和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配置个数多。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翅片是偏置翅片。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内翅片之间还具有与所述整流板相同的整流板。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游侧通路孔和所述内翅片之间还具有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形状相同而总开口面积不同的整流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以所具备的两个所述整流板中的通过所述整流板时的流体密度低的所述整流板的总开口面积比所述流体密度高的所述整流板的总开口面积大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所述整流板的各自的所述多个开口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板还具有从所述整流板的与分隔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沿与所述整流板正交的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一对腿部,所述一对腿部成为与所述传热板的接合面。
10.一种板式换热器,在被层叠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内翅片,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多个传热板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所述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或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 在各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配置将各流路分隔成所述上游侧通路孔侧和所述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将该整流板钎焊在所述传热板上, 所述整流板具有沿所述整流板的分隔方向延伸的一个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调整开口面积,以便与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由所述整流板产生的流路阻力变小。
11.一种板式换热器,在被层叠的多个传热板之间交替地形成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分别设置内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传热板分别具有:成为第一流体向所述第一流路的入口或第二流体向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的上游侧通路孔;和成为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或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下游侧通路孔, 在各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配置将各流路分隔成所述上游侧通路孔侧和所述内翅片侧的整流板,并将该整流板钎焊在所述传热板上, 所述整流板,在所述整流板中与所述上游侧通路孔的距离近的一侧相比,远的一侧的所述整流板的高度低地形成。
12.—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文档编号】F25B39/00GK203785330SQ201420068680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伊东大辅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