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1269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吸收式热泵和余热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分别有以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为驱动温差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式制冷机),以余热介质与冷环境(冷却介质)之间温差为驱动温差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以及同时以前述两种温差为驱动温差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根据已有的认识或观点,这三种类型的吸收式热泵中,高温驱动热释放到冷环境(冷却介质)中,或者说以高温驱动热介质与冷环境(冷却介质)之间温差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温差是不合理的,至今尚未有技术人员提出相应的吸收式热泵流程。同样的道理,高温驱动热降温到被加热介质温度之下,并使这种温降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温差也是不可思议的。在提供高温热负荷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遇到了这样的技术难题:以TFE-TDE高温溶液为代表的吸收式热泵流程中,高温发生器释放冷剂蒸汽并在冷凝器中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之后形成冷剂液;冷剂蒸汽潜热小,而冷剂液温度高,显热相对较大,这导致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很低,热能利用率不高,使得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高温供热领域或应用高温热负荷进行制冷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发明人认识到上述问题,并开发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新方案,有了包含以高温热负荷分步温降为驱动温差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本发明提供利用发生器和冷凝器实现冷剂液温差利用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具体

技术实现要素:
分项阐述如下:1.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3.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4.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5.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6.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7.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发生器、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8.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发生器、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9.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发生器、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0.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9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1.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2.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3.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4.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5.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6.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7.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8.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9.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0.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1.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2.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21项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第四发生器增设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3.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22项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4.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5.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6.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7.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1-12、17-18、24-2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28.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29.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项所述的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0.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项所述的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1.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项所述的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2.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项所述的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热交换器、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3.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0-32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4.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5.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6.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0、17-23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或第28-35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7.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6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分别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8.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6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或第三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39.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2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分别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0.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2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或第四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1.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40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2.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0、17-23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或第28-35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3.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4.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6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5.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4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分别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6.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4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或第三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7.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2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8.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7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分别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49.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7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或第四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0.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33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1.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35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2.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0-51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3.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30-32、34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4.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9、33、35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5.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3-54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和冷剂液泵,取消新增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冷却介质管路,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将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或吸收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6.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3-55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7.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3-55项所述的任一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或新增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58.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或第17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59.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或第17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和冷剂液泵,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或吸收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60.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19-22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61.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62.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19-22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和冷剂液泵,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或吸收器连通,并进行如下调整方案中的二选一或二选二,得到第四类吸收式热泵:调整方案一,是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方案二,是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63.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和冷剂液泵,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或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64.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9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65.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9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和冷剂液泵,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或吸收器连通,并进行如下调整方案中的三选一、三选二或三选三,得到第四类吸收式热泵:调整方案一,是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方案二,是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方案三,是将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蒸发器连通。66.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8-6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67.第五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8-65项所述的任一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或新增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下面以图1所示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1)图1中,高温驱动热通过第二发生器2转移到其所释放的冷剂蒸汽中,通过第二冷凝器5将其中一部分热传递到被加热介质中,从而实现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的利用;由于高温介质的潜热相对较小,则使得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中含有相对丰富的显热,采取直接经节流阀7节流进入蒸发器6的技术手段将会导致余热利用量的大幅度降低。(2)冷剂液流经发生器1放热于溶液,发生器1释放低压冷剂蒸汽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液中的显热传递到冷却介质中,冷剂液中的热负荷完成溶液浓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冷剂液与冷环境之间温差的利用。(3)两种温差利用中的热负荷,均来自高温驱动热介质,与双效类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能够显著提高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这样的以高温驱动热的两种温降为驱动温差和同时实现对冷环境资源利用的吸收式热泵,不同于现有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于新的类型;按照技术出现的时间及考虑命名顺序,称以高温驱动热的两种温降为驱动温差和同时实现对冷环境资源利用的吸收式热泵为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称在第四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余热与冷环境之间温差为驱动温差的吸收式热泵为第五类吸收式热泵。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五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与流程示意图。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