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箱下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7692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冰箱下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冰箱下梁。



背景技术:

冰箱梁是冰箱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由于现有的冰箱梁厚度较小,因此,其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冰箱的整体质量。现有技术中,冰箱组装时冰箱下梁与冰箱侧板固定需要多人协助操作,操作不方便,效率低,同时也不能保证冰箱侧板安装的垂直度,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冰箱下梁,其结构设计合理,解决了现有冰箱下梁与冰箱箱体侧板固定时操作不方便、效率低,无法保证冰箱侧板安装的垂直度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冰箱下梁,所述冰箱下梁设有底板和前面板,所述底板和前面板为一体成型的L型结构,所述前面板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为前面板左上端或右上端的向外延伸部分经两此弯折形成,第一挡片位于底板上方,所述冰箱下梁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弯挡片,所述第二挡片为前面板的左下端和右下端的向外延伸部分或者为底板左端或右端向前延伸后向上弯折形成,第二挡片与前面板平齐,第一挡片与第二挡片平行,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之间设有冰箱侧板厚度相匹配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至少有一端设有铰链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两端均设有铰链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中部设有锁支架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前面板设有槽口向上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为前面板上端向后经多次内折和外折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上窄下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的后壁向后翻折有斜向上的导向片,所述导向片与定位槽后壁夹角为40°。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后壁上对称设有两个限位卡块,所述限位卡块为定位槽后壁冲切加工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冰箱下梁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第一挡片与第二挡片平行且设有冰箱侧板厚度相匹配的间隙,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与冰箱侧板快速定位和固定,加工及使用方便,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组装效率,同时保证了冰箱侧板的垂直度,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加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为图1的A部位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6为使用状态视图。

图中各标号和对应的名称为:

1--底板,11--铰链安装孔,12--锁支架安装孔,2--前面板,21--限位卡块,22--定位槽,23--导向片,3--第一挡片,4--第二挡片,5--冰箱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下梁,包括冰箱下梁设有底板1和前面板2,底板1和前面板2为一体成型的L型结构。前面板2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挡片3,第一挡片3为前面板2左上端或右上端的向外延伸部分经两此弯折形成,第一挡片3位于底板上方。冰箱下梁的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弯挡片4,第二挡片4为前面板2的左下端和右下端的向外延伸部分或者为底板1左端或右端向前延伸后向上弯折形成,第二挡片4与前面板2平齐,第一挡片3与第二挡片4平行,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4之间设有冰箱侧板厚度相匹配的间隙。对于本冰箱下梁应用到单开门的冰箱或者对开门的冰箱来说,为保证冰箱门的安装便利,底板1至少在开门的一端或者两端设有铰链安装孔11。作为优选,为方便冰箱底部支架的安装,底板中部设有用于固定支架的锁支架安装孔12。如图1、5所示,作为优选,为保证冰箱的储物柜安装位置的准确性和稳定可靠性,本冰箱下梁前面板2设有槽口向上的定位槽22,定位槽22为前面板2上端向后经多次内折和外折形成,定位槽22为上窄下宽;定位槽22的后壁向后翻折有斜向上的导向片23,且导向片23与定位槽22后壁夹角为40°;在定位槽后壁上对称设有两个限位卡块21,限位卡块21为定位槽22后壁冲切加工而成。

本实用新型全部结构可通过冲切弯折一体成型加工,生产方便,通过在冰箱下梁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4,第一挡片3与第二挡片4平行且设有冰箱侧板厚度相匹配的间隙,使用时如图6所示,将冰箱侧板6的弯折部位插入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4之间,利用第一挡片3、第二挡片以4及底板1对冰箱侧板6卡紧和定位,然后固定,从而本实用新型能够与冰箱侧板快速定位和固定,一人操作,无需额外人员辅助即可完成,使用方便,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组装效率,同时保证了冰箱侧板与底板的垂直度,提高了组装后产品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