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数控制装置、能量供给系统、台数控制方法以及程序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693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台数控制装置、能量供给系统、台数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本申请基于2015年5月1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97881号而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热源系统之一,存在具备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热源系统。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对来自燃气发动机等的废热进行回收。通过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回收废热,能够降低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具备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热源系统相关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体吸收冷热水器相当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冷热水系统相当于热源系统。该冷热水系统通过燃料气体的成本与辅机的运转成本的比较来切换气体吸收冷热水器的运转台数。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热水系统以通过废热回收与燃料气体这两方进行了一台气体吸收冷热水器的运转的情况下的燃料气体的成本超过通过废热回收进行了第二台气体吸收冷热水器的运转的情况下的辅机的运转成本的负荷率开始第二台气体吸收冷热水器的运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354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由废热回收供给的负荷率根据燃气发动机发电机的运转负荷率而变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未示出针对由废热回收供给的负荷率以外的因素的对应方法。在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能力因由废热回收供给的负荷率以外的因素而变化的情况下,也期望有效地使热源系统运转。

本发明提供能够有效地使热源系统运转的台数控制装置、能量供给系统、台数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台数控制装置具备:获取部,其基于表示具备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和第二热源机的热源系统中的所述第一热源机的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当前的冷却水温度,求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是接受废热与燃料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所述第二热源机是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所述第一热源机仅接受所述废热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情况下的最大负荷;决定部,其将以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基准的规定负荷范围决定为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即第一最佳负荷范围;以及台数控制部,其在使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运转、且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大于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热源机的运转台数,以使得运转的第一热源机的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作为运转的第二热源机生成冷能的最佳负荷范围而设定的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下,且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所述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上。

也可以为,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是多个第一热源机,所述台数控制部维持所述多个第一热源机中的至少一台的运转,并且,控制所述多个第一热源机中的维持运转的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以外的第一热源机与所述第二热源机中的至少任一方的运转台数,以使得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所述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下,且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所述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上。

也可以为,所述获取部还基于表示向所述第一热源机供给的废热量与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向第一热源机供给的当前的废热量,求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能量供给系统具备上述的台数控制装置和所述热源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台数控制方法是用于对具备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和第二热源机的热源系统中的所述第一热源机以及所述第二热源机的运转台数进行控制的台数控制装置的台数控制方法,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是接受废热与燃料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所述第二热源机是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其中,所述台数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基于表示所述第一热源机的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当前的冷却水温度,求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是所述第一热源机仅接受所述废热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情况下的最大负荷,将以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基准的规定负荷范围决定为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即第一最佳负荷范围,在使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运转、且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大于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热源机的运转台数,以使得运转的第一热源机的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作为运转的第二热源机生成冷能的最佳负荷范围而设定的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下,且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所述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程序用于使对具备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和第二热源机的热源系统进行控制的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是接受废热与燃料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所述第二热源机是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其中,所述计算机执行下述步骤:基于表示所述第一热源机的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当前的冷却水温度,求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是所述第一热源机仅接受所述废热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情况下的最大负荷;将以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基准的规定负荷范围决定为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即第一最佳负荷范围;在使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运转、且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大于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热源机的运转台数,以使得运转的第一热源机的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作为运转的第二热源机生成冷能的最佳负荷范围而设定的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下,且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所述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台数控制装置、能量供给系统、台数控制方法以及程序,能够有效地使热源系统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的装置结构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热源系统具备两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情况下的装置结构的例子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功能结构的概要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气发动机的功能结构的概要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系统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概要框图。

图6是示出在来自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气发动机的废热充分的情况下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的例子的图表。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负荷与来自燃气发动机的废热的回收量之间的关系的例子的图表。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最佳负荷范围的设定例的图表。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涡轮制冷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设定例的图表。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系统控制装置决定涡轮制冷机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运转台数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下的实施方式不限定请求保护的发明。另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不一定都是发明的解决方案所必须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的装置结构的概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能量供给系统1具备热源系统2和系统控制装置51。热源系统2具备供给集管11、介质流量调节阀12、回流集管13、涡轮制冷机侧泵21、涡轮制冷机22、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日文:ジエネリンク)侧泵31、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燃气发动机33、燃气发动机侧泵34、旁通阀41、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系统2具备两个涡轮制冷机侧泵21、两台涡轮制冷机22、一个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两个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以及一个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将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也称作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

热源系统2通过配管与外部负荷90连接。具体而言,从供给集管11经由外部负荷90以及介质流量调节阀12而到达回流集管13的路径由配管构成。另外,针对两台涡轮制冷机22的每一台,从回流集管13经由涡轮制冷机侧泵21以及涡轮制冷机22而到达供给集管11的路径由配管构成。另外,从回流集管13经由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而到达供给集管11的路径由配管构成。

利用这些配管,针对涡轮制冷机22的每一台,构成从涡轮制冷机22经由供给集管11、外部负荷90、介质流量调节阀12、回流集管13以及涡轮制冷机侧泵21而返回到涡轮制冷机22的路径。另外,构成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经由供给集管11、外部负荷90、介质流量调节阀12、回流集管13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而返回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路径。

热源系统2向外部负荷90供给冷能。外部负荷90为冷能的供给对象即可,能够采用各种负荷。例如,外部负荷90可以是设置于大厦的空调设备,也可以是设置于工厂的冷却对象设备。

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分别对应于热源机的例子,用于生成向外部负荷90供给的冷能。尤其是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对应于第一热源机的例子,涡轮制冷机22对应于第二热源机的例子。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分别对例如水等的传热介质进行冷却。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分别相对于外部负荷90以并联的方式进行配管连接。

热源系统2具备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个数为一台以上且热源系统2具备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的个数为一台以上即可。

图2是示出热源系统2具备两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情况下的装置结构的例子的概要结构图。图2所示的结构除了热源系统2具备两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这一点以外,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这样,热源系统2也可以具备多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

另外,热源系统2具备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不一定为涡轮制冷机22。该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也可以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冷热水器,还可以为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

例如,热源系统2也可以具备一台以上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和一台以上的涡轮制冷机22。或者,热源系统2除了具备一台以上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和一台以上的涡轮制冷机22之外,还可以具备一台以上的不回收废热的类型的吸收冷热水器。或者,热源系统2也可以不具备涡轮制冷机22,而具备一台以上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此外还具备一台以上的不回收废热的类型的吸收冷热水器。

另外,一台燃气发动机33也可以与多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连接。另外,多个燃气发动机33也可以与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连接。

从传热介质的流动观察,在涡轮制冷机22各自的上游侧,设置有压送传热介质的涡轮制冷机侧泵21。涡轮制冷机侧泵21从回流集管13向涡轮制冷机22送出传热介质。另外,从传热介质的流动观察,在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上游侧,设置有压送传热介质的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从回流集管13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送出传热介质。

涡轮制冷机侧泵21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分别可以是流量恒定的泵,也可以是流量可变的泵。例如,涡轮制冷机侧泵21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分别也可以通过由变频马达驱动为旋转数可变从而成为流量可变。在涡轮制冷机侧泵21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的流量为可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热源系统2不具备介质流量调节阀12的结构。

供给集管11对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冷却后的传热介质进行收容。收容于供给集管11的传热介质向外部负荷90送出。

经由外部负荷90的传热介质向回流集管13送出。在外部负荷90与回流集管13之间设置有介质流量调节阀12,介质流量调节阀12调整向外部负荷90供给的传热介质的流量。

在供给集管11与回流集管13之间设置有旁通路径,在旁通路径设置有旁通阀41。旁通阀41对在旁通路径中流动的传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

系统控制装置51对应于台数控制装置的例子,用于决定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而且,系统控制装置51根据所决定的运转台数,来决定涡轮制冷机22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中的进行动作的设备以及停止的设备。此外,系统控制装置51根据涡轮制冷机侧泵21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31的流量变更、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的送水温度设定变更,来进行针对热源系统2的冷能的要求量的向设备的分配。系统控制装置51基于进行动作的设备以及停止的设备的决定结果以及冷能的要求量的向设备分配的分配结果,对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以及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进行设备的起动停止指示或冷能要求量的指示等各种指示。

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按照来自系统控制装置51的指示,控制涡轮制冷机22。

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按照来自系统控制装置51的指示,控制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

图3是示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功能结构的概要框图。如图3所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具备蒸发器101、制冷剂泵102、吸收器111、溶液泵112、低温热交换器121、废热回收热交换器131、高温热交换器141、高温再生器151、气体流量调节阀152、低温再生器161以及冷凝器171。

在蒸发器101中,液体的制冷剂从在路径w11中流动的传热介质获得热而进行蒸发。作为制冷剂,例如也可以使用水。或者,作为制冷剂,还可以使用氨。

制冷剂泵102与从蒸发器101的底部伸出的配管连接。从制冷剂泵102伸出的配管在蒸发器101的上部进入蒸发器101内,在蒸发器101内部,在该配管设置有制冷剂的散布口。制冷剂泵102通过使在蒸发器101的底部积存的液体的制冷剂从蒸发器101内的散布口散布而促进制冷剂的蒸发。

以下,将蒸发后的制冷剂称作制冷剂蒸汽。蒸发器101与吸收器111由配管连接,制冷剂蒸汽从蒸发器101向吸收器111送出。

在吸收器111中,从蒸发器101作为制冷剂蒸汽而流入的制冷剂被溶液吸收。例如在制冷剂为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溴化锂水溶液作为溶液。在制冷剂为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水作为溶液。

以下,将由吸收器111吸收制冷剂后的溶液称作稀溶液。

由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外部经由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内的吸收器111以及冷凝器171而到达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外部的配管构成路径w12,在吸收器111的吸收过程中产生的热被在路径w12中通过的冷却水去除。

由从吸收器111经由溶液泵112、低温热交换器121、废热回收热交换器131以及高温热交换器141而到达高温再生器151的配管构成路径w13(稀溶液线)。溶液泵112将来自吸收器111的稀溶液经由路径w13向高温再生器151送出。

在低温热交换器121中,稀溶液与从低温再生器161向吸收器111流动的溶液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稀溶液被加热。

在废热回收热交换器131中,稀溶液通过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而被加热。

在高温热交换器141中,稀溶液与从高温再生器151向低温再生器161流动的溶液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稀溶液被加热。

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接受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与作为燃料的城市煤气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而生成冷能。在接受废热的供给的情况下,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利用废热回收热交换器131对稀溶液进行加热而生成冷能。另外,在接受燃料的供给的情况下,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利用高温再生器151对稀溶液进行加热而生成冷能。

在高温再生器151中,通过使来自由气体管构成的路径w15的城市煤气作为燃料气体燃烧而对稀溶液进行加热,从稀溶液蒸发出制冷剂蒸汽。设置于路径w15的气体流量调节阀152对向高温再生器151供给的城市煤气的流量进行调整。城市煤气对应于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供给的燃料的例子。但是,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供给的燃料不局限于城市煤气,能够采用各种燃料。例如,作为燃料,高温再生器151也可以接受煤油的供给,还可以接受丙烷气体等城市煤气以外的气体的供给。

通过制冷剂蒸汽的蒸发而使稀溶液浓缩。以下,将由高温再生器151浓缩后的溶液称作中间浓度溶液。设置有从高温再生器151经由高温热交换器141而到达低温再生器161的配管。来自高温再生器151的中间浓度溶液在高温热交换器141与稀溶液进行热交换之后向低温再生器161流入。

设置有从高温再生器151经由低温再生器161而到达冷凝器171的配管,在高温再生器151从稀溶液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经由低温再生器161向冷凝器171流入。

在低温再生器161中,来自高温再生器151的制冷剂蒸汽成为载热体而使中间浓度溶液加热。通过该加热,制冷剂蒸汽从中间浓度溶液蒸发。通过制冷剂蒸汽的蒸发,中间浓度溶液进一步被浓缩。以下,将由低温再生器161浓缩后的溶液称作高浓度溶液。设置有从低温再生器161经由低温热交换器121而到达吸收器111的配管,来自低温再生器161的高浓度溶液在低温热交换器121与稀溶液进行热交换之后,向吸收器111流入并对制冷剂进行吸收而成为稀溶液。

设置有将低温再生器与冷凝器171连结的配管。在低温再生器161从中间浓度溶液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向冷凝器171流入。

在冷凝器171中,制冷剂蒸汽被冷却水冷却而凝结,从而成为液体的制冷剂。设置有将冷凝器171与蒸发器101连结的配管。该液体的制冷剂从冷凝器171向蒸发器101送出。

图4是示出燃气发动机33的功能结构的概要框图。如图4所示,燃气发动机33具备中冷器201、发动机主体202、废气热水锅炉203、发动机冷却水泵204、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中冷器用泵211、中冷器热交换器212、散热用热交换器213、第1三通阀221以及第2三通阀222。

中冷器201将从燃气发动机33的外部吸入的空气冷却而向发动机主体202供给。

发动机主体202将从燃气发动机33的外部供给的燃料气体与来自中冷器201的空气混合而使其燃烧。

废气热水锅炉203利用来自发动机主体202的废气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加热。发动机冷却水用于发动机主体202的冷却,并且也用作将来自发动机主体的废热向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传递的载热体。在将废气用于蒸汽生成那样的其他用途的热源的燃气发动机规格的情况下,也有时不安装废气热水锅炉203。

通过设置从发动机主体202经由废气热水锅炉203、发动机冷却水泵204、套管式热交换器205、第1三通阀221以及第2三通阀222而向发动机主体202返回的配管,而构成发动机冷却水的循环路径。在发动机冷却水泵204的作用下,发动机冷却水在该循环路径中按照发动机主体202、废气热水锅炉203、发动机冷却水泵204、套管式热交换器205、第1三通阀221、第2三通阀222、发动机主体202的顺序进行循环。

连接发动机冷却水泵204与套管式热交换器205的配管向第1三通阀221分支。利用该分支出的配管,来自发动机冷却水泵204的发动机冷却水的一部分不通过套管式热交换器205而向第1三通阀221分流。

第1三通阀221是电动阀,用于调整从发动机冷却水泵204不通过套管式热交换器205而向第1三通阀221分流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流量。

由从发动机冷却水泵204经由套管式热交换器205而到达第2三通阀222的配管分支地,设置有从发动机冷却水泵204经由散热用热交换器213而到达第2三通阀222的配管。发动机冷却水的一部分通过该配管而从废气热水锅炉203向散热用热交换器213送出,在散热用热交换器213散热后向发动机主体202送出。通过散热用热交换器213中的散热,进行向发动机主体202供给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调整。

第2三通阀222是电动阀,用于调整从发动机冷却水泵204经由散热用热交换器213而到达第2三通阀222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流量。

在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中,来自废气热水锅炉203的发动机冷却水与来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热水进行热交换。来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热水用作将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传递的载热体。该热水通过废热传达用泵291而在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之间循环。通过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中的热交换,来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热水被加热,发动机冷却水被冷却。

设置有从套管式热交换器205经由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第3三通阀294以及废热传达用泵291而向套管式热交换器205返回的配管。利用该配管,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传递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的载热体在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之间循环。

连接套管式热交换器205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配管向第3三通阀294分支。利用该分支出的配管,来自套管式热交换器205的载热体的一部分不通过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而向第3三通阀294分流。

第3三通阀294是电动阀,用于调整来自套管式热交换器205的载热体的一部分不通过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而向第3三通阀294分流的载热体的流量。

中冷器用泵211设置于从中冷器201经由中冷器热交换器212向中冷器201返回的配管。利用中冷器用泵211,在中冷器中从空气吸收了热的冷却水被向中冷器热交换器212送出并在被冷却之后向中冷器201返回。

在中冷器热交换器212中,中冷器201所使用的冷却水与来自冷却塔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如上述那样中冷器201所使用的冷却水被冷却。

设置有从散热用热交换器213经由冷却塔292、冷却塔侧泵293以及中冷器热交换器212向散热用热交换器213返回的配管。在散热用热交换器213中,从冷却塔292经由中冷器热交换器212流入到散热用热交换器213的冷却水进一步与发动机冷却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如上述那样,发动机冷却水被冷却。

在冷却塔292中,通过中冷器热交换器212以及散热用热交换器213中的热交换而被加热了的冷却水进行散热。在冷却塔中进行了散热后的冷却水在冷却塔侧泵293的作用下,经由中冷器热交换器212和散热用热交换器213而向冷却塔292返回。

图5是示出系统控制装置51的功能结构的概要框图。如图5所示,系统控制装置51具备通信部310、存储部380以及控制部390。控制部390具备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获取部)391、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决定部)392以及台数控制部393。

系统控制装置51例如使用计算机来实现。

通信部310与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进行通信。通过与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的通信,系统控制装置51获取涡轮制冷机22的状态信息,并且,将涡轮制冷机22的控制指示给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另外,通信部310与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进行通信。通过与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的通信,系统控制装置51获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状态信息,并且,将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控制指示给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在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52、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不具有与系统控制装置51的通信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设置或硬连线来获取制冷机的状态信息。

存储部380使用系统控制装置51所具有的存储设备而构成,用于存储各种信息。

控制部390控制系统控制装置51的各部分并进行各种处理。

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基于表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当前的冷却水温度,求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仅接受废热的供给的情况下的最大负荷(最大能力)即废热利用最大负荷。

在此,参照图6以及图7来说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获取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

图6是示出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充分的情况下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的例子的图表。图6的横轴表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纵轴表示气体消耗量。这里所说的负荷是指热源机输出冷能的热量。

线l111~l113均表示不从燃气发动机33接受废热的供给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线l111、l112、l113分别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1℃、t2℃、t3℃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冷却水入口温度是通往吸收器111的入口处的冷却水的温度。t1、t2、t3均是常数,满足“t1>t2>t3”。

线l121~l123均表示从燃气发动机33接受废热的供给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线l121、l122、l123分别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1℃、t2℃、t3℃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

如线l121~l123所示,在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从燃气发动机33接受废热的供给的情况下,在某一负荷以下,能够使气体消耗量成为零(0)。例如,在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1℃的情况下,在负荷r1以下,气体消耗量成为零。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1℃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由线l121示出。r1为常数。

另外,在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2℃的情况下,在负荷r2以下,气体消耗量成为零。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2℃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由线l122示出。r2为常数。

另外,在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3℃的情况下,在负荷r3以下,气体消耗量成为零。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3℃的情况下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由线l123示出。r3为常数。

以下,将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气体消耗量成为零的负荷中的最大的负荷称作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例如,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1℃的情况下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负荷r1。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2℃的情况下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负荷r2。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3℃的情况下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负荷r3。

系统控制装置51通过控制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而使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在废热利用最大负荷的附近运转,从而能够降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气体消耗量。若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则认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制冷系数)成为极大。

利用冷却水入口温度ti的函数f1,如式(1)那样表示图6所示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与冷却水入口温度ti之间的关系。

[式1]

qopt1=f1(ti)…(1)

例如,存储部380预先存储有函数fl,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从存储部380读出函数f1。另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经由通信部310,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获取冷却水入口温度测定值。然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将得到的冷却水入口温度测定值代入函数f1,计算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

但是,存储部380所存储的、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的形式不局限于函数的形式。例如,存储部380也可以按照表形式存储冷却水入口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

另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为了获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而使用的冷却水温度不局限于冷却水入口温度。例如,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也可以使用吸收器111的出口处的冷却水的温度。

在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与冷却水入口温度ti处于大致线性的关系的情况下,作为函数f1而使用冷却水入口温度ti的一次函数,能够对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与冷却水入口温度ti之间的关系进行直线近似。在该情况下,存储部380存储一次函数作为函数f1即可,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存储容量。

另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能够通过将值代入一次函数并进行运算的简单处理来计算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在这一点上,可以减轻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的处理负荷。

如上所述,图6示出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充分的情况下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与气体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对此,考虑由于燃气发动机33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能力的平衡或者燃气发动机33的输出的变化而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无法得到充分的废热的情况。

因此,以下,说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与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回收量e以及冷却水入口温度ti之间的关系。

图7是示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与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的回收量之间的关系的例子的图表。图7的横轴表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纵轴表示废热回收量。这里的废热回收量是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的回收量。

线l21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1℃的情况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线l21的左端(点p21)示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时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废热利用最大负荷的情况是气体消耗量为0的情况。

另一方面,线l21示出随着向右移动而增大了气体消耗量的情况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

线l22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2℃的情况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线l22的左端(点p22)示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线l22示出随着向右移动而增大了气体消耗量的情况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

另外,线l23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为t3℃的情况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线l23的左端(点p23)示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示出随着向线l23的右侧移动而增大了气体消耗量的情况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

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下的负荷与废热回收量之间的关系如线l24所示。能够认为该线l24针对负荷而示出使气体消耗量成为0所需的废热回收量。

利用废热回收量e的函数f2,如式(2)那样表示如线l24所示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2与废热回收量e之间的关系。

[式2]

qopt2=f2(e)…(2)

在图7的例子的情况下,作为函数f2而使用废热回收量e的一次函数,能够对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2与废热回收量e之间的关系进行直线近似。

废热回收量e例如根据燃气发动机33的输出而求出。另外,在相对于一台燃气发动机33连接有多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情况下,将用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除以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而得到的每一台的废热用作废热回收量e。

为了使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供给的燃料气体供给量成为零,需要使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成为qopt1以及qopt2中的较小的一方的负荷以下。因此,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如式(3)那样示出。

[式3]

qopt=min(fl(ti),f2(e))…(3)

函数min输出多个参数值内的最小值。因此,min(f1(ti),f2(e))表示f1(ti)的值以及f2(e)值中的较小的值。

例如,存储部380预先存储有函数式(3)的函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从存储部380读出式(3)的函数。另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经由通信部310从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53获取冷却水入口温度测定值。

此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获取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量。例如,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经由通信部310从燃气发动机33的控制装置获取燃气发动机输出,基于得到的燃气发动机输出来计算废热量。

然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将得到的冷却水入口温度测定值代入函数f1,计算出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

与表示入口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的情况同样,存储部380所存储的、表示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供给的废热量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的形式不局限于函数的形式。例如,存储部380也可以按照表形式存储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供给的废热量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

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将以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求出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基准的规定负荷范围决定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

参照图8以及图9来说明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所决定的最佳负荷范围。

图8是示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设定例的图表。图8的横轴表示负荷,纵轴表示冷却水入口温度。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对应于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例子。

图8示出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充分的情况下的最佳负荷范围的设定例,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将从由式(1)求出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起的规定范围内的区域设定为最佳负荷范围。具体而言,线l31示出由式(1)求出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的例子。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将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qopt1起±15%以内的区域a11设定为最佳负荷范围。与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不充分的情况也同样地,能够将从由式(3)求出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起的规定负荷范围内的区域设定为最佳负荷范围。

这样,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将以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基准的规定负荷范围决定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

另外,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求出涡轮制冷机22各自的最佳负荷范围。

图9是示出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设定例的图表。图9的横轴表示涡轮制冷机22的负荷,纵轴表示涡轮制冷机22的制冷系数。作为求出涡轮制冷机的制冷系数的方法,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对应于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例子。

线l411~l416针对冷却水温度而示出涡轮制冷机22的负荷与制冷系数之间的关系。线l421为将线l411~l416各自的制冷系数为最大的点连结而成。

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将从如线l421所示那样制冷系数成为最大的负荷起的规定范围内的区域设定为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

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也可以如将从制冷系数的最大值到“最大值-0.1”的范围内设定为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方式等、基于制冷系数来设定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或者,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还可以如将从制冷系数成为最大的负荷起±10的负荷的范围内设定为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方式的等、基于负荷来设定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

台数控制部393基于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所求出的最佳负荷范围,控制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

具体而言,台数控制部393计算在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获取到的最佳负荷范围内能够使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运转的运转台数。

因此,台数控制部393对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与如下两者的和进行比较,所述两者的和为,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对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设定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范围的最小值为该范围内的下限值。

在要求负荷小于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的情况下,台数控制部393使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或者涡轮制冷机22的运转台数减少一台。由此,台数控制部393使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成为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对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设定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以上。

另外,台数控制部393对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与如下两者的和进行比较,所述两者的和为,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对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设定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范围的最大值是该范围内的上限值。

在要求负荷大于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的情况下,台数控制部393使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或涡轮制冷机22的运转台数增加一台。由此,台数控制部393使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成为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对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设定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以下。

然后,台数控制部393基于计算出的运转台数,来决定起动或停止的涡轮制冷机22或者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作为台数控制部393决定起动或停止的热源机的方法,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台数控制部393起动或停止的热源机是涡轮制冷机22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

例如,台数控制部393也可以使运转时间短的热源机优先起动,使运转时间长的热源机优先停止。或者也可以预先分别对热源机赋予优先顺序,台数控制部393按照优先顺序来决定起动或停止的热源机。

此外,台数控制部393决定相对于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分配。此时,台数控制部以使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均成为最佳负荷范围内的负荷的方式分配负荷。

接着,参照图10对系统控制装置5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系统控制装置51决定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在图10的处理中,台数控制部393获取向外部负荷90输送的冷却水的主管流量f、冷水注入温度ts、冷水返回温度tr等送水数据(步骤s111)。

另外,台数控制部393获取向外部负荷90输送的冷却水的比重cp、比热ρ(步骤s112)。这些值例如由存储部380以常数的形式预先存储。

然后,台数控制部393基于式(4)来计算出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具体而言,外部负荷90消耗的冷能的量)q(步骤s113)。

[式4]

q=f(tr-ts)cpρ…(4)

该热负荷q对应于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的例子。但是,台数控制部393获取要求负荷的方法不局限于此。例如,台数控制部393也可以经由通信部310从外部负荷90的控制装置获取表示要求负荷的信息。

另外,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获取涡轮制冷机22的最佳负荷范围(步骤s121)。例如,如参照图9说明的那样,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基于涡轮制冷机22的负荷与制冷系数之间的关系来获取最佳负荷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将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表记为qopt_max,将最小值表记为qopt_min。在具有多个涡轮制冷机22的情况下,针对涡轮制冷机22来获取最佳负荷范围。

另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读出存储部380预先存储的函数f1(ti)以及f2(e)(步骤s131)。

另外,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获取冷却水入口温度ti的测定值以及废热回收量e的计算值(步骤s132)。

然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求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步骤s133)。具体而言,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将在步骤s132中得到的测定值代入在步骤s131得到的函数,求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

然后,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基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获取到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求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步骤s134)。

在具有多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情况下,在步骤s131~s134中针对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来求出最佳负荷范围。

接着,台数控制部393判定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q是否大于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qopt_max的合计(步骤s141)。

在判定为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大于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的情况下(步骤s141:是),台数控制部393决定热源系统2或涡轮制冷机22的台数增加(步骤s151)。具体而言,台数控制部393决定使停止的涡轮制冷机22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中的任一台起动。

在步骤s151之后,结束图10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1中判定为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为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41:否),台数控制部393判定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q是否小于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qopt_min的合计(步骤s161)。

针对判定为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小于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的情况(步骤s161:是)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台数控制部393判定热源机(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是否为两台以上(步骤s162)。在判定为运转台数为两台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62:是),台数控制部393决定涡轮制冷机22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台数减少(步骤s171)。具体而言,台数控制部393决定使动作中的涡轮制冷机22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中的任一台停止。台数控制部393以使至少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运转的方式决定要停止的制冷机。这是因为,通过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回收废热而生成冷能,能够提高热源系统2的效率。

在步骤s171之后,结束图10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1中判定为热源系统2整体的热负荷为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61:否),结束图10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不进行涡轮制冷机22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台数的增减。

另外,在步骤s162中判定为运转台数为一台以下的情况下(步骤162:否),结束图10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不进行涡轮制冷机22或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台数的增减。这是因为,当热源机的运转台数成为0台时,无法供给冷能。

这样,台数控制部393在使至少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运转、且该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为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以下的情况下,进行热源机的台数控制。另一方面,在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大于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的情况下,台数控制部393维持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

在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设定得较窄的情况下,无论将热源机的运转台数设为几台,都有可能不满足运转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为要求负荷以上、且运转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为要求负荷以下这样的条件。在该情况下,能量供给系统1成为重复进行热源机的台数增加和台数减少的、所谓的波动状态。因此,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将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在一定程度上设定得较宽,且使对涡轮制冷机22设定的最佳负荷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较宽。具体而言,成为在假定的要求负荷的范围内,必须存在运转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为要求负荷以上且运转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为要求负荷以下的运转台数的最佳负荷范围的宽度。

台数控制部393也可以仅控制涡轮制冷机22的运转台数。例如,也可以设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始终运转,台数控制部393通过仅控制涡轮制冷机22的运转台数,而使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优先运转。

或者,台数控制部393也可以控制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

如以上那样,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基于表示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冷却水温度,求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废热利用最大负荷。然后,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基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求出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

然后,台数控制部393使至少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运转。并且,台数控制部393在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大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情况下,基于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所决定的最佳负荷范围来控制涡轮制冷机22的运转台数。具体而言,台数控制部393以使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运转的涡轮制冷机22的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以下、且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以上的方式,来控制涡轮制冷机22的运转台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是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求出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第二最佳负荷范围是针对涡轮制冷机22设定的、该涡轮制冷机22生成冷能的最佳负荷范围。

在此,认为除了废热量的影响以外,冷却水的温度也对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能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台数控制部393根据冷却水温度来控制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由此能够使热源系统2有效地运转。

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结构那样热源系统2具备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情况下,在与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接受气体燃料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相比涡轮制冷机22生成冷能更为低成本时,能够使热源系统2有效地运转。

台数控制部393也可以维持至少一台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并且,控制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中的维持运转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以外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或涡轮制冷机2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运转台数,以使得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以下、且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热源系统2的要求负荷以上。

由此,在热源系统2具备多个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情况下,能够使热源系统2有效地运转。

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391还可以基于表示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供给的废热量与最佳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向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供给的废热量,来求出最佳负荷。

由此,台数控制部393能够根据来自燃气发动机33的废热量来控制涡轮制冷机22以及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运转台数,即便在废热量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源系统2有效地运转。

以上,以能量供给系统1实现热源机的能量消耗量的最小化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能量供给系统1也可以实现气体费用以及电力费用的最小化。在该情况下,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基于气体费用以及电力费用来决定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或者,能量供给系统1也可以实现气体费用以及电力费用的最小化。例如,在气体费用便宜的情况下,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也可以如对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乘以1.1的方式等、增大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负荷。

或者,能量供给系统1也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排出量的最小化。在该情况下,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基于二氧化碳排出量来决定各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

能量供给系统1也可以根据热源机的结构进行负荷的加权。例如,在热源机为变频涡轮制冷机的情况下,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392也可以对该变频涡轮制冷机的负荷乘以0.9,允许早期的增级。

在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为冷水变流量采用型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的情况下,系统控制装置51也可以与该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32的最佳负荷范围匹配地设定冷水流量。由此,系统控制装置51能够更加精细地进行热源系统2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将用于实现系统控制装置51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由计算机系统读入该记录介质所记录的程序并执行,由此进行各部分的处理。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或周边设备等硬件。

“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闪速存储器、光磁盘、rom、cd-rom等可携带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通过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该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台数控制装置,其具备: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其基于表示具备第一热源机和第二热源机的热源系统中的第一热源机的冷却水温度与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当前的冷却水温度,求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所述第一热源机是接受废热与燃料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所述第二热源机是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以外的热源机,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所述第一热源机仅接受所述废热的供给而生成冷能的情况下的最大负荷;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其将以所述废热利用最大负荷为基准的规定负荷范围决定为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以及台数控制部,其在使所述至少一台第一热源机运转、且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大于所述第一热源机的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热源机的运转台数,以使得所述第一热源机中的运转的第一热源机的所述最佳负荷范围即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与作为所述第二热源机中的运转的第二热源机生成冷能的最佳负荷范围而设定的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小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下,且所述第一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与所述第二最佳负荷范围的最大值的合计之和成为相对于所述热源系统的要求负荷以上。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使热源系统有效地运转。

附图标记说明

1能量供给系统

2热源系统

11供给集管

12介质流量调节阀

13回流集管

21涡轮制冷机侧泵

22涡轮制冷机

31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侧泵

32废热回收型吸收冷热水器

33燃气发动机

34燃气发动机侧泵

41旁通阀

51系统控制装置

52涡轮制冷机控制装置

53废热投入型吸收冷热水器控制装置

90外部负荷

310通信部

380存储部

390控制部

391废热利用最大负荷获取部

392最佳负荷范围决定部

393台数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