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4979发布日期:2018-08-21 20:22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使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的机构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循环装置例如具备压缩制冷剂并将其排出的压缩机。例如在压缩机为涡旋压缩机等的情况下,压缩机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对旋转运动的马达进行支承的轴承、从旋转运动转换为摆动运动的转换机构部、以及摆动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的接触面这样的各滑动部,在运转期间供给冷冻机油,以防止由于摩擦而产生磨损。因此,在压缩机内积存有冷冻机油,以防止冷冻机油的供给中断。

在此,在压缩机运转时,冷冻机油会与制冷剂一起经由排出配管流出。在冷冻机油从压缩机流出时,会停留在构成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及热交换器等各构成要素内。这样,在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流出时,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有可能不足而使得压缩机构部润滑不良。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为了防止压缩机的各滑动部的润滑不良,提出了使用如下机构的制冷循环装置,该机构利用油分离器将排出的冷冻机油分离,并使之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在此,在刚起动压缩机后,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冻机油的量与连续运转时相比增大。这是由于在刚起动压缩机后,压缩机中的液体制冷剂会急剧气化而起泡,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流出。

此外,连续运转时例如是指在起动压缩机后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而压缩机的运转稳定化时,而不是指刚起动压缩机后。设想如下情况:即使在制冷循环装置设置油分离器,在油分离器的内部,冷冻机油也会溢出,冷冻机油会从供制冷剂流动的管流出。

因此,在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提出了如下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将在连续运转时开通的回油管路和安装于油分离器下部的回油管与油分离器连接,所述回油管包括在连续运转时积存油的油积存部,并在起动时开通而进行回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由于具备上述回油管路及包括油积存部的回油管,所以在起动前积存于油积存部内的油在刚起动后因压力差而容易返回吸入侧,抑制了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的不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45011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由于在连续运转期间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高温冷冻机油的一部分积存于油积存部,所以热量会经由油积存部的配管和容器,从油积存部向低温的外部空气移动,油积存部内的温度下降。由于油积存部内的冷冻机油在被油分离器分离后在未被减压的状态下直接积存于油积存部内,所以油积存部内成为低温高压,制冷剂会液化,或者,制冷剂溶解于冷冻机油而容易积存于油积存部内。

存在如下课题:在制冷剂积存于油积存部内时,油积存的量变少,在起动压缩机的情况下,从油积存部向压缩机内供给的冷冻机油的量变少,无法在压缩机内确保润滑所需的冷冻机油的量,或者,为了向压缩机内供给需要的油量,要使油积存部大型化。

另外,存在如下课题:由于在连续运转时制冷剂积存于油积存部内,所以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整体所需要的制冷剂量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采用在起动压缩机的情况下向压缩机内供给需要量的冷冻机油的结构,也不会压迫制冷循环装置的容量且制冷剂量的增加较少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备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排出侧,并将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第一回油路径,所述第一回油路径将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吸引侧连结;流量调整装置,所述流量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回油路径的中途,并对制冷剂及冷冻机油的压力进行减压;油积存器,所述油积存器被设置成从所述流量调整装置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吸引侧之间的所述第一回油路径分支,并积存冷冻机油;第二回油路径,所述第二回油路径设置有所述油积存器,并供积存于所述油积存器的油在返回所述压缩机时流通;第一开闭装置,所述第一开闭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回油路径或所述第二回油路径,并控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的流通;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开闭装置,使冷冻机油经由所述第二回油路径向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吸引侧回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在连续运转期间,制冷剂不容易积存在油积存器内,即使油积存器的容积较少,也能够积存需要量的冷冻机油。因此,能够提供即使采用在起动压缩机的情况下向压缩机内供给油积存器内的冷冻机油的结构,也不会压迫制冷循环装置的容量且制冷剂量的增加较少的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

图1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油积存管12a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1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d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变形例1的概略结构图。

图1e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f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变形例2的概略结构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概略结构图。

图2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变形例1的概略结构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概略结构图。

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概略结构图。

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变形例1的概略结构图。

图4d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1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的形态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1.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连结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实线表示配管。图中的箭头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动作期间的流体的流动,较细的实线及虚线表示制冷剂的流动。较细的实线箭头及虚线箭头表示像制热、制冷那样对运转进行切换而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另外,较粗的实线箭头表示包含有制冷剂气体的冷冻机油的流动。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例如是与空气调节装置、冰箱、制冷机、自动售货机及热水器等对应的结构。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备: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排出的压缩机1、切换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6、使制冷剂减压的节流装置5、以及积存剩余制冷剂的储液器7。

在本实施方式1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第一热交换器4、第二热交换器6、节流装置5及将它们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等构成制冷剂主管路2。

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出侧与油分离器8连接,制冷剂吸入侧与储液器7及后述的回油部s1连接。压缩机1例如能够由可控制转速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例如能够由四通阀等构成。在此,第一热交换器4是搭载于室外机等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6是搭载于室内机等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在制热运转时被切换成将油分离器8与第二热交换器6连接,并且将第一热交换器4与储液器7连接。另外,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在制冷运转时被切换成将油分离器8与第一热交换器4连接,并且将第二热交换器6与储液器7连接。

第一热交换器4及第二热交换器6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所述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并列配置的板状的翅片、和与该翅片连接的传热管。第一热交换器4的一方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连接,另一方与节流装置5的一方连接。第二热交换器6的一方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连接,另一方与节流装置5的另一方连接。

节流装置5具备使制冷剂减压的机构,例如能够由膨胀阀及毛细管等构成。节流装置5的一方与第一热交换器4连接,另一方与第二热交换器6连接。

储液器7积存从制冷循环装置100流入的制冷剂液体,并抑制向压缩机1过剩地供给制冷剂液体。储液器7的制冷剂流入侧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与第一热交换器4或第二热交换器6连接,制冷剂流出侧与压缩机1的制冷剂吸入侧连接。

油分离器8例如能够由旋风式油分离器构成。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在油分离器8与冷冻机油分离,且主要向制冷剂主管路2流动,一部分向回油部s1流动。另外,从压缩机1排出并在油分离器8与制冷剂分离而得到的冷冻机油向回油部s1流动。油分离器8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流入侧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制冷剂流出侧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连接,油流出侧与后述的回油部s1连接。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回油部s1,所述回油部s1具备:调整冷冻机油的流量的流量调整装置10、积存冷冻机油的油积存部12、第一开闭装置14、以及将它们连接的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1及第三连接管13。回油部s1与设置于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出侧的油分离器8、压缩机1的吸入侧及储液器7的流出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回油部s1中,油分离器8的油流出侧通过第一连接管9与流量调整装置10的一端连接。另外,在回油部s1中,第一连接管9经由从第一连接管9分支的第三连接管13与第一开闭装置14的一端连接。另外,在回油部s1中,流量调整装置10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接管11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及储液器7的流出侧连接。另外,在回油部s1中,第二连接管11以从第二连接管11向下方分支的方式与油积存部12的上端连接。另外,在回油部s1中,第一开闭装置14的另一端与油积存部12的下端连接。

流量调整装置10在连续运转时将流路阻力调整为较大,以防止制冷剂气体大量地流动而使得制冷循环效率下降。另外,为了使在油分离器8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可靠地返回到压缩机1内,流量调整装置10将流路阻力调整为较小,以便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流动。这样,流量调整装置10具有从上游到下游进行减压的作用,例如能够由毛细管构成。

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油积存部12包括积存冷冻机油的油积存管12a、和将油积存管12a与第一开闭装置14连接的第四连接管15。

油积存管12a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管11的下部连接,下端与第四连接管15连接。油积存管12a为配管状构件,能够发挥积存冷冻机油的功能。可以将油积存管12a的内径设定得较大,以便在没有从上端到下端的压力差的状态下,冷冻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内部向下方流动,且随着制冷剂气体向第二连接管11侧流动,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弱。

而且,可以将油积存管12a的内径设定得较小,以便在起动时,在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的状态下,随着冷冻机油在从油积存管12a的下端向上端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与制冷剂气体一起逆着重力从油积存管12a的下端向上端上升,制冷剂气体流速增大。

油积存管12a不采用如图1b(b)所示那样呈u字形弯曲形成的结构。在油积存管12a的管路中,在连续运转时,冷冻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而不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流动。因此,在为图1b(b)那样的结构时,冷冻机油有时会堵塞。为了避免此情况,油积存管12a形成为:从作为与第四连接管15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下端,到作为与第二连接管11下部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上端,从下侧向上侧延伸。此外,油积存管12a既可以如图1b(a)所示那样为直线状,也可以如图1b(c)所示那样例如通过蜿蜒等而形成有弯曲部分。

对第一开闭装置14的内部的流路构造进行调整,以使打开了时的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第一开闭装置14例如能够由电磁阀构成。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第一开闭装置14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设为打开,在连续运转时设为关闭。

对第一连接管9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第一连接管9与油分离器8的油流出侧和流量调整装置10的一端连接,并在其中途以分支的方式与第三连接管13连接。

对第二连接管11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第二连接管11与流量调整装置10的另一端和压缩机1的吸入侧及储液器7的流出侧连接。第二连接管11以在流量调整装置10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及储液器7的流出侧之间分支的方式与油积存部12的油积存管12a的上端连接。

第二连接管11与油积存管12a上端的连接部以如下方式构成于第二连接管11的下部:第二连接管11成为上侧,油积存管12a成为下侧,在连续运转时,在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油积存管12a流下。

对第三连接管13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第三连接管13以从第一连接管9分支的方式与第一连接管9和第一开闭装置14的一端连接。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控制装置25,所述控制装置25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控制装置25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执行包括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在内的转速控制、节流装置5的开度控制、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的切换控制、以及第一开闭装置14的开闭控制。另外,控制装置25例如具备计时功能,能够在预先设定的正时进行压缩机1的运转或控制第一开闭装置14的开闭。

[压缩机1起动的正时]

图1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如图1c所示,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中,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具有三个条件。图1c(a)表示条件1,图1c(b)表示条件2,图1c(c)表示条件3。

首先,参照图1c(a),说明条件1涉及的控制流程图。

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步骤s1)。控制装置25判定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步骤s2)。在判定为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在判定为未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步骤s2)。

控制装置25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步骤s3)。控制装置25判定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步骤s4)。在判定为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在判定为未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步骤s4)。控制装置25关闭第一开闭装置14(步骤s5)。控制装置25执行后述的连续运转(步骤s6)。控制装置25停止压缩机1(步骤s7)。

这样,在条件1涉及的控制中,起动压缩机1,并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这考虑了如下情况: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容易产生由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的气化导致的冷冻机油的起泡,冷冻机油容易流出。

接着,参照图1c(b),说明条件2涉及的控制流程图。

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步骤s11)。控制装置25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步骤s12)。控制装置25判定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步骤s13)。在判定为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4)。在判定为未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步骤s13)。

控制装置25关闭第一开闭装置14(步骤s14)。控制装置25执行连续运转(步骤s15)。控制装置25停止压缩机1(步骤s16)。

这样,在条件2涉及的控制中,在起动压缩机1后,不等待预先设定的时间的经过,就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在冷冻机油在压缩机1内枯竭的状态下,从压缩机1内流出的冷冻机油的量原本就很少。因此,在条件2中,在冷冻机油枯竭的状态下,强行在起动压缩机1后立刻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对压缩机1进行润滑。

并且,参照图1c(c),说明条件3涉及的控制流程图。

控制装置25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步骤s21)。控制装置25判定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步骤s22)。在判定为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3)。在判定为未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步骤s22)。

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步骤s23)。控制装置25判定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步骤s24)。在判定为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5)。在判定为未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步骤s24)。控制装置25关闭第一开闭装置14(步骤s25)。控制装置25执行后述的连续运转(步骤s26)。控制装置25停止压缩机1(步骤s27)。

这样,在条件3涉及的控制中,起动压缩机1的正时和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的正时的顺序与条件1及条件2相反。确实,由于在不起动压缩机1时制冷剂不循环,所以冷冻机油也难以返回压缩机1。但是,实际上,即使压缩机1停止,在制冷剂回路中也会产生残压。因此,欲使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的压力有时会施加于冷冻机油。因此,在条件3中,强行在起动压缩机1前预先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对压缩机1进行润滑。

控制装置25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在此,关于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的时间性的条件,以下分为条件1~条件3进行说明。

[条件1]

如图1c(a)所示,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此外,将该预先设定的时间设定为到由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的气化导致的油面的起泡停止为止的时间(参照步骤s2)。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压缩机1内部的液体制冷剂气化而使得油面起泡,冷冻机油的排出量变得非常多。因此,在油面起泡的状态下,即便使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冷冻机油也有可能会立刻流出。另外,由于冷冻机油的比重比液体制冷剂小,所以油浓度较高的部分容易集中到压缩机1内的液面上部(起泡的一侧),即使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使冷冻机油返回,冷冻机油也会立刻从压缩机1流出。因此,控制装置25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由此,能够抑制返回的冷冻机油从压缩机1流出。

[条件2]

如图1c(b)所示,控制装置25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即,与压缩机1的起动一起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

也存在如下情况:冷冻机油在压缩机1内枯竭,想要尽可能早地使较浓的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并对压缩机构部进行润滑。因此,控制装置25也可以与压缩机1的起动一起,起动第一开闭装置14。例如,在没有如条件1所述的冷冻机油从压缩机1流出的情形的状况下,也可以采用条件2。

[条件3]

如图1c(c)所示,控制装置25在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后,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起动压缩机1。

也存在如下情况:在压缩机1内,起动时所需的冷冻机油不足,想要在起动前使较浓的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并对压缩机构部进行润滑。因此,控制装置25也可以在压缩机1的起动前起动第一开闭装置14。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即使在压缩机1停止的情况下,压缩机1的排出侧及油分离器8内的残压等也会比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残压高。在该情况下,如果是能够在油积存管12a中随着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逆着重力从下端向上端上升而使制冷剂气体流速增大、且能够使油从油积存部12经由第二连接管11返回到压缩机1内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则也可以采用条件3。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说明]

接着,说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在此,将控制装置25在图1c(a)所示的条件1下动作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说明。即,对不与压缩机1的起动一起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而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c(a)所示,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

在此,之所以起动压缩机1并在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是因为有时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压缩机1内部的液体制冷剂会气化而使得油面起泡,即便使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冷冻机油也会立刻流出。因此,使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的正时相对于压缩机1起动的正时延迟,延迟的时间为到由压缩机1内部的液体制冷剂的气化导致的起泡停止为止的时间。

另外,之所以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是为了使积存于油积存部12的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

而且,之所以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并在之后关闭,是为了将冷冻机油再次积存于油积存部12,且是为了防止大量的制冷剂向油积存部12流动而使得在制冷剂主管路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变少,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性能降低。

控制装置25在连续运转时和停止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在此,连续运转时是指在起动压缩机1后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而压缩机1的运转稳定化时,而不是指刚起动压缩机1后。

在压缩机1连续运转的期间,压缩机1内部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排出,并在油分离器8中分离,按顺序通过第一连接管9、流量调整装置10、第二连接管11及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配管,并返回到压缩机1内。由此,抑制压缩机1内的冷冻机油枯竭。

对于流量调整装置10的节流情况而言,以如下方式进行调整: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在设想的全部运转条件下,使每单位时间流动的油量为在油分离器8内每单位时间分离的油量以上。流量调整装置10调整节流情况,以防止油分离器8内分离出的油溢出。此外,上述运转条件将包含起动时在内的压缩机1的转速变化时排除在外。

不仅是冷冻机油,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在回油部s1的第一连接管9、流量调整装置10及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另外,在油分离器8分离出的油的一部分通过重力落下而从第二连接管11进入油积存部12的油积存管12a,并通过重力落下而在油积存管12a内流动,对油进行积存,直到油面到达油积存管12a与第二连接管11的接合部。以后,油不再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在油分离器8分离出的油量与在流量调整装置10中流动的油量相同。

在该状态下,即使停止压缩机1,在油积存部12内也会维持积存有油的状态不变。之后,如果在起动了压缩机1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则由于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油积存部12内的油会从第二连接管11通过压缩机1的吸入侧配管而流入到压缩机1内部。

[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所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能够在连续运转时将油积存部12的上游的第一开闭装置14关闭而在油积存部12内积存冷冻机油,在起动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而使积存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内。由此,能够抑制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的压缩机1的冷冻机油的枯竭,并且能够抑制压缩机1内的冷冻机油的浓度降低而使得压缩机构部润滑不良。

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而言,由于在压缩机1停止时一边与冷冻机油并存一边积存的液体制冷剂在压缩机1起动时急剧气化并起泡,所以即使冷冻机油从压缩机1大量地排出,也会立刻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供给冷冻机油,因此,能够抑制由冷冻机油的枯竭导致的压缩机构部的润滑不良。

另外,在压缩机1停止时,如果液体制冷剂大量积存于压缩机1的内部,则即使在起动时抑制了由制冷剂的气化导致的起泡,压缩机1也会在到制冷剂气化为止的短暂期间,在冷冻机油的浓度较低的状态下继续驱动。因此,压缩机1的压缩机构部容易变得润滑不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由于在起动时浓度较高的冷冻机油会立刻流入到压缩机1内,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构部变得润滑不良。

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而言,即使是内部的油保持量较少的压缩机1,也能够抑制润滑不良,能够使压缩机1小型化。

在为了防止压缩机1起动时的润滑不良而增大冷冻机油的初始填充量时,在连续运转时,成为冷冻机油过剩地积存于压缩机内部的状态,连压缩机1的马达(转子)都会沉浸于冷冻机油,压缩效率降低。

但是,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采用在连续运转时将剩余的油保持在压缩机1外的结构。即,由于在连续运转时第一开闭装置14为关闭,所以冷冻机油会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1内部的油量过剩而使得压缩效率等性能降低。

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采用在连续运转时将剩余的油保持在压缩机1外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形:在连续运转期间,压缩机1内的油面变高,相应地,冷冻机油的排出量增大,冷冻机油被输送到第一热交换器4等中,使得热交换效率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由于低压的冷冻机油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所以制冷剂难以积存在油积存部12。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在成为低温高压时容易液化,且容易溶解于冷冻机油。例如,在积存在第一连接管9中流动的冷冻机油时,在冷冻机油在流量调整装置10中流动之前,冷冻机油成为高压。另外,由于在油积存部12基本上没有流动,所以热量通过壁面而向外部空气移动,冷冻机油成为低温。因此,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由于油积存部12成为低温高压,会积存制冷剂而使得冷冻机油的积存量变少,因此,为了确保需要量的冷冻机油,需要增大油积存部12,制冷循环装置100内的制冷剂量也会增加。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而言,由于在油积存部12内积存通过流量调整装置10而成为低压的冷冻机油,所以制冷剂难以积存于油积存部12,即使采用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向压缩机1内供给需要量的冷冻机油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制冷剂量增加,而不压迫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容量。

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采用能够在油积存部12内积存大致定量的冷冻机油的结构。作为在连续运转时积存冷冻机油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考虑如下结构:增粗第二连接管11的内径,利用重力将冷冻机油积存在第二连接管11内。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二连接管11在连续运转时冷冻机油和制冷剂气体持续不断地在其中流入流出,所以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条件发生变化且制冷剂气体的比率变多时,容积会被制冷剂气体的气泡夺去,积存在第二连接管11内的冷冻机油的量会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即使在连续运转期间,在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的量的比率发生变化,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的冷冻机油的量也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1内部的冷冻机油的量过剩而使得压缩效率等性能降低。

制冷剂主管路2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使用目的相匹配地存在各种结构,但即使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1的技术方案,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

在制冷剂主管路2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之间连接有储液器7。即使在不设置该储液器7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流量调整装置10为毛细管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流量调整装置10由能够变更开度的流量调整阀构成,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此外,在使用流量控制阀的情况下,可以按如下方式调整开度:在连续运转时,在将油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的期间,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与油一起至少在第一连接管9、流量调整装置10及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

第一热交换器4及第二热交换器6不限定于由单一的热交换器构成。例如,即使第一热交换器4及第二热交换器6采用将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连接的结构、串联连接的结构或利用并联与串联的组合进行连接的结构等,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

另外,虽然在图1a中没有记载,但制冷循环装置100例如可以采用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及旁通管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采用在各配管设置有开闭阀及流量控制阀的技术方案。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也可以是未设置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图1d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变形例1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d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1在设置于回油部s1a的油积存管12a的上部具备第二开闭装置16。第二开闭装置16例如能够由电磁阀构成。

图1e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参照图1e,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动作。制冷循环装置101也执行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的条件1(图1c(a))对应的条件4(图1e(a))、与条件2(图1c(b))对应的条件5(图1e(b))及与条件3(图1c(c))对应的条件6(图1e(c))涉及的控制。

图1c(a)~图1c(c)与图1e(a)~图1e(c)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如图1e所示,在制冷循环装置101的控制流程图的各条件中,与图1c的不同点在于:追加了第二开闭装置16的打开关闭控制的步骤。具体而言,在图1e(a)中,追加了打开第二开闭装置16的步骤(步骤s3a)、和关闭第二开闭装置16的步骤(步骤s7a)。其它与图1c(a)相同。另外,在图1e(b)中,也追加了(步骤s12a)及(步骤s16a),其它与图1c(b)相同。另外,在图1e(c)中,同样地也追加了(步骤s21a)及(步骤s27a),其它与图1c(c)相同。

如图1e所示,第一开闭装置14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动作。在具备第二开闭装置16的变形例1的由图1e(a)示出的条件4中,与本实施方式1的图1c(a)的条件1所示的情况同样地,控制装置25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的预先设定的时间经过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

另外,在具备第二开闭装置16的变形例1的由图1e(b)示出的条件5中,与本实施方式1的图1c(b)的条件2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即,与压缩机1的起动一起,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

另外,在具备第二开闭装置16的变形例1的由图1e(c)示出的条件6中,与本实施方式1的图1c(c)的条件3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在刚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后的预先设定的时间经过后,起动压缩机1。

此外,也可以在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之前将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由此,能够防止在油积存部12的内压比第三连接管13的内压高的情况下,冷冻机油从油积存部12经由第一开闭装置14向第三连接管13逆流。

另外,控制装置25在压缩机1连续运转时将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更详细而言,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并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之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

并且,控制装置25在压缩机1停止时将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关闭。

通过采用变形例1的结构,从而能够在压缩机1停止时将油积存部12内密闭,并将冷冻机油维持在相对于制冷剂较高的浓度。即,能够在起动时使高浓度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内而提高压缩机1内的冷冻机油的浓度。因此,在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1的润滑不良。

另外,通过在压缩机1停止时关闭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从而能够使油积存部12成为密闭空间。因此,由于关闭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的时间点的制冷剂量被保持,所以如果在关闭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前的运转期间为低压状态、即低密度状态,则能够得到制冷剂量较少、制冷剂不怎么溶入到冷冻机油中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图1a中,油积存部12内的压力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得与其它配管等部分相同。另一方面,在图1d中,由于在压缩机1停止时油积存部12内制冷剂量较少,所以相对于制冷剂,油的比率变多。因此,油积存部12内的压力成为时间经过后的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压力。但是,在油积存部12内溶解于冷冻机油的制冷剂的量(浓度)与气化的制冷剂的量(压力)的合计被平衡化为:与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关闭而将油积存部12密闭的时间点处的情况下的油积存部12内的制冷剂量相同。而且,其它配管等部分成为饱和蒸汽压力。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图1f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变形例2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f所示,代替第三连接管13,制冷循环装置102具备第三连接管13a,所述第三连接管13a的一端从将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出侧与油分离器8连接的配管分支并与该配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开闭装置14连接。变形例12的制冷循环装置102执行与图1c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相同的控制。

通过采用变形例2的结构,作为由于制冷循环装置102的构造上的限制而无法采用第三连接管13的连接结构的情况的代替,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于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102而言,由于在实施图1c(b)的条件2和图1c(c)的条件3的控制的情况下,在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后,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和油的一部分会通过第三连接管13a和油积存部12而返回压缩机1,因此,流入油分离器8的制冷剂和油的量减少。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或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中,在流入油分离器8的制冷剂和油的量过多时,在油分离器8的内部有时会有油飞散或油积存的情况,有时会使得油分离效率降低,油有时会向制冷剂主管路2流动。因此,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102在实施条件2和条件3的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1的润滑不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102也能够应用于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代替图1d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第三连接管13,制冷循环装置102具备第三连接管13a,所述第三连接管13a的一端从将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出侧与油分离器8连接的配管分支并与该配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开闭装置14连接,制冷循环装置102执行与图1e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控制相同的控制。

实施方式2.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代替油积存管12a,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回油部s2在油积存部12a包括油积存容器12b,并且包括第五连接管17和第六连接管18。在第五连接管17设置有第一开闭装置14。

另外,回油部s2的第二连接管11被分为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及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另外,流量调整装置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9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一端连接。

油积存部12a的油积存容器12b例如是以能够积存需要的量的油的方式调整容积的容器,是在上部和下部具有与配管接合的接合部的结构。油积存容器12b在上部与第五连接管17的下端和第四连接管15的另一端连接,在下部与第六连接管18的一端连接。

油积存部12a的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一端连接。另外,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及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下部朝向上方地连接,以便在连续运转时在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中流动的油通过重力落下而向第五连接管17流下。

第五连接管17不采用如图1b(b)所示那样呈u字形弯曲形成的结构。在第五连接管17的管路中,在连续运转时,冷冻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而不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流动。因此,在为图1b(b)那样的结构时,冷冻机油有时会堵塞。为了避免此情况,第五连接管17形成为:从作为与油积存容器12b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下端,到作为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及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上端,从下侧向上侧延伸。

油积存部12a的第六连接管18的一端与油积存容器12b的下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连接,也就是说,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吸引侧连接。对第六连接管18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第五连接管17的流路阻力小。

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一端与流量调整装置10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一端及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连接。对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

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另一端及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及第六连接管18的另一端连接。对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

另外,对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充分地比油积存部12a内的流路阻力小。这是为了在连续运转时,防止由于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与第五连接管17接合的接合部起到与第六连接管18的另一端接合的接合部为止的压力差超过积存在油积存部12a内的冷冻机油的水头差,而产生如下的流动: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从油积存部12a内的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通过油积存容器12b而向第六连接管18的一端流动,并通过第六连接管18而到达压缩机1的吸入侧。

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另一端及第六连接管18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及储液器7的流出侧连接。对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

[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说明]

图2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2b与在图1c中说明的控制流程图相同。参照图2b,说明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在此,将控制装置25采用图2b(a)的条件7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说明。如图2b(a)所示,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在连续运转时和停止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在压缩机1连续运转的期间,压缩机1内部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排出,并在油分离器8中分离,按顺序在第一连接管9、流量调整装置10及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中流动,一部分冷冻机油由于重力落下而通过第五连接管17并向油积存容器12b流下,除此以外的冷冻机油在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中流动,并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配管返回到压缩机1内。

此时,不仅是冷冻机油,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会经由第一连接管9而在调整节流后的流量调整装置10中流动。由此,能够避免油分离器8内分离出的冷冻机油溢出。

另外,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流入到油积存部12a内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通过重力落下而进行积存,直到油面到达从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减去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压力差相同的冷冻机油的水头差而得到的位置。

以后,油不再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在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和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中流动的油量相同。在该状态下,即使停止压缩机1,在油积存部12内也会维持积存有油的状态不变。

之后,如果在起动了压缩机1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则由于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会产生如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剂从第四连接管15通过油积存容器12b、第五连接管17、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及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而流入压缩机1。同样地,如果在起动了压缩机1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则由于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会产生如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剂从第四连接管15通过油积存容器12b、第六连接管18、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及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而流入压缩机1。在此,由于第五连接管17的流路阻力比第六连接管18的流路阻力大,所以通过第六连接管18的冷冻机油的流动变多,油积存容器12b内的冷冻机油通过第六连接管18、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及压缩机1的吸入侧配管而流入到压缩机1内部。

在使用流量控制阀代替流量调整装置10的情况下,按如下方式调整开度:在连续运转时,在将冷冻机油积存在油积存部12a内的期间,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与冷冻机油一起至少在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

[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所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另外,由于具备油积存容器12b来代替油积存管12a,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内部容积,为了设置而需要的外部容积也会比容易变得大型或容易变得宽大的油积存管12a少,因此,能够得到比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小型的制冷循环装置200。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图2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变形例1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本实施方式2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2c所示,代替第三连接管13,制冷循环装置201具备第三连接管13a,所述第三连接管13a的一端从将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出侧与油分离器8连接的配管分支并与该配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开闭装置14连接。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201执行与图2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控制相同的控制。

通过采用变形例1的结构,作为由于制冷循环装置201的构造上的限制而无法采用第三连接管13的连接结构的情况的代替,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于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201而言,由于在实施图2b(b)的条件8和图2b(c)的条件9的控制的情况下,在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后,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和油的一部分会通过第三连接管13a和油积存部12a而返回压缩机1,因此,流入油分离器8的制冷剂和油的量减少。在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中,在流入油分离器8的制冷剂和油的量过多时,在油分离器8的内部有时会有油飞散或油积存的情况,有时会使得油分离效率降低,油有时会向制冷剂主管路2流动。因此,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201在实施条件8和条件9的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1的润滑不良。

实施方式3.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回油部s3在油积存部12b没有第四连接管15,代替油积存管12a,制冷循环装置300具备油积存容器12b,并且具备第五连接管17和第六连接管18。另外,回油部s3没有第三连接管13,第二连接管11被分为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及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本实施方式3的第一开闭装置14包含在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中。对于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第一开闭装置14而言,在压缩机1起动时设为关闭,在压缩机1连续运转时设为打开。

油积存部12b的油积存容器12b例如是以能够积存需要的量的油的方式调整容积的容器,是在上部和下部具有与配管接合的接合部的结构。油积存容器12b在上部与第五连接管17的下端连接,在下部与第六连接管18的一端连接。

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具备第一开闭装置14。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另一端及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及第六连接管18的另一端连接,也就是说,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吸引侧连接。对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

另外,对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第一开闭装置14和除此以外的配管部的流路阻力充分地比油积存部12b内的流路阻力小。这是为了在连续运转时,在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的状态下,防止由于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与第五连接管17接合的接合部起到与第六连接管18的另一端接合的接合部为止的压力差超过积存在油积存部12内的冷冻机油的水头差,而产生如下的流动: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从油积存部12b内的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通过油积存容器12b而向第六连接管18的一端流动,并通过第六连接管18而到达压缩机1的吸入侧。

制冷循环装置300具备控制装置25,所述控制装置25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控制装置25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执行包括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在内的转速控制、节流装置5的开度控制、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3的切换控制、以及第一开闭装置14的开闭控制。另外,控制装置25例如具备计时功能,能够在预先设定的正时进行压缩机1的运转或控制第一开闭装置14的开闭。

[制冷循环装置300的动作说明]

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参照图3b,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动作。制冷循环装置300执行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条件1(图1c(a))对应的条件10(图3b(a))、与条件2(图1c(b))对应的条件11(图3b(b))及与条件3(图1c(c))对应的条件12(图3b(c))涉及的控制。

图1c(a)~图1c(c)与图3b(a)~图3b(c)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如图3b所示,在制冷循环装置300的控制流程图的各条件中,与图1c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开闭装置14的打开动作成为关闭动作、关闭动作成为与打开动作相反的动作。其它与图1c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在此,将控制装置25采用条件10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说明。如图3b(a)所示,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在连续运转时和停止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在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期间,压缩机1内部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排出,并在油分离器8中分离,按顺序在第一连接管9、流量调整装置10及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中流动,一部分冷冻机油由于重力落下而通过第五连接管17并向油积存容器12b流下,除此以外的冷冻机油在包括第一开闭装置14在内的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中流动,并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配管返回到压缩机1内。

此时,不仅是冷冻机油,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会经由第一连接管9而在调整节流后的流量调整装置10中流动。由此,能够避免油分离器8内分离出的冷冻机油溢出。

另外,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流入到油积存部12b内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通过重力落下而进行积存,直到油面到达从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减去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压力差相同的冷冻机油的水头差而得到的位置。

以后,油不再积存在油积存部12b内,在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和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中流动的冷冻机油的量相同。在该状态下,即使停止压缩机1,在油积存部12b内也会维持积存有油的状态不变。

之后,如果在起动了压缩机1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则由于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会使得制冷剂和冷冻机油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通过第五连接管17、油积存容器12b、第六连接管18、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及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而流入压缩机1的内部。

在使用流量控制阀代替流量调整装置10的情况下,按如下方式调整开度:在连续运转时,在将冷冻机油积存在油积存部12b内的期间,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与冷冻机油一起至少在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

[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另外,不需要实施方式1的第三连接管13、第四连接管15这样的配管,能够得到比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小型的制冷循环装置300。

实施方式4.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回油部s4在油积存部12c没有第四连接管15,代替油积存管12a,制冷循环装置400具备油积存容器12b,并且具备第五连接管17。另外,回油部s4具备第六连接管18且没有第三连接管13,第二连接管11被分为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及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本实施方式4的第一开闭装置14包含在第六连接管18中。

对于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第一开闭装置14而言,在起动时设为打开,在连续运转时设为关闭。

油积存部12c的油积存容器12b例如是以能够积存需要的量的油的方式调整容积的容器,是在上部和下部具有与配管接合的接合部的结构。油积存容器12b在上部与第五连接管17的下端连接,在下部与第六连接管18的上端连接。

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的另一端及第五连接管17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及第六连接管18的下端连接。对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配管直径进行调整,以使流路阻力比流量调整装置10的流路阻力小。

第六连接管18具备第一开闭装置14。第六连接管18的上端与油积存容器12b的下部连接,下端与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的另一端及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连接,也就是说,下端与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吸引侧连接。第六连接管18不采用如图1b(b)所示那样呈u字形弯曲形成的结构。在第六连接管18的管路中,在起动时,冷冻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而不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流动。因此,在为图1b(b)那样的结构时,冷冻机油有时会堵塞。为了避免此情况,第六连接管18形成为:从作为与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一端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下端,到作为与油积存容器12b的下部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上端,从下侧向上侧延伸。此外,第六连接管18既可以如图1b(a)所示那样为直线状,也可以如图1b(c)所示那样例如通过蜿蜒等而形成有弯曲部分。

[制冷循环装置400的动作说明]

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4b与在图1c中说明的控制流程图相同。参照图4b,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动作。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起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在此,将控制装置25采用条件13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说明。如图4b(a)所示,将第一开闭装置14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在连续运转时和停止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在压缩机1连续运转的期间,压缩机1内部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排出,并在油分离器8中分离,按顺序在第一连接管9、流量调整装置10及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中流动,一部分冷冻机油由于重力落下而通过第五连接管17并向油积存容器12b流下,除此以外的冷冻机油在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中流动,并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配管返回到压缩机1内。

此时,不仅是冷冻机油,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会经由第一连接管9而在调整节流后的流量调整装置10中流动。由此,能够避免油分离器8内分离出的冷冻机油溢出。

另外,从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流入到油积存部12c内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通过重力落下而对油进行积存,直到油面到达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及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与第五连接管17的接合部。

以后,油不再积存在油积存部12c内,在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和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中流动的油量相同。在该状态下,即使停止压缩机1,在油积存部12c内也会维持积存有油的状态不变。

之后,如果在起动了压缩机1时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打开,则在重力的作用下,积存在油积存容器12b内的冷冻机油会通过第六连接管18而向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流动,并与流经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a、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b及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1c的制冷剂合流,并通过压缩机1的吸入侧配管而流入到压缩机1内部。

在使用流量控制阀代替流量调整装置10的情况下,按如下方式调整开度:在连续运转时,在将冷冻机油积存在油积存部12c内的期间,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也与冷冻机油一起至少在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1中流动。

[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同样的效果。另外,不需要实施方式1的第三连接管13、第四连接管15这样的配管,能够得到比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小型的制冷循环装置400。

[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

图4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0的变形例1的概略结构图。对具有与本实施方式4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4c所示,制冷循环装置401在设置于回油部s5的第五连接管17具备第二开闭装置16。第二开闭装置16例如能够由电磁阀构成。

图4d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401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参照图4d,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401的动作。制冷循环装置401也执行与制冷循环装置400的控制的条件13(图4b(a))对应的条件16(图4d(a))、与条件14(图4b(b))对应的条件17(图4d(b))及与条件15(图4b(c))对应的条件18(图4d(c))涉及的控制。

图4b(a)~图4b(c)与图4d(a)~图4d(c)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如图4d所示,在制冷循环装置401的控制流程图的各条件中,与图4b的不同点在于:追加了第二开闭装置16的打开关闭控制的步骤。具体而言,在图4d(a)中,追加了打开第二开闭装置16的步骤(步骤s3a)、和关闭第二开闭装置16的步骤(步骤s7a)。其它与图4b(a)相同。

在图4d(b)中,同样地也追加了(步骤s12a)及(步骤s16a)。在图4d(c)中,同样地也追加了(步骤s21a)及(步骤s27a)。

如图4d所示,第一开闭装置14与本实施方式4同样地进行动作。在具备第二开闭装置16的变形例1中,在与本实施方式4的图4b(a)的条件13所示的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5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的预先设定的时间经过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

另外,在与本实施方式4的图4b(b)的条件14所示的情况相同的情况下,在刚起动压缩机1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即,与压缩机1的起动一起,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

另外,在与本实施方式4的图4b(c)的条件15所示的情况相同的情况下,在刚将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后的预先设定的时间经过后,起动压缩机1。此外,也可以在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之前将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

另外,控制装置25在压缩机1连续运转时将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打开。更详细而言,控制装置25起动压缩机1并打开第一开闭装置14及第二开闭装置16,之后,将第一开闭装置14设为关闭。

并且,控制装置25在压缩机1停止时将第二开闭装置16设为关闭。

通过采用变形例1的结构,从而能够在压缩机1停止时将油积存部12内的冷冻机油维持在相对于制冷剂较高的浓度。即,能够较高地维持压缩机1内的冷冻机油的浓度,而不会使油积存部12内的冷冻机油被制冷剂稀释。因此,在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401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1的润滑不良。

此外,第一连接管9及第二连接管1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回油路径”。另外,第三连接管13、第四连接管15、第五连接管17及第六连接管18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回油路径”。另外,油积存管12a及油积存容器12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油积存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制冷剂主管路,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热交换器,5节流装置,6第二热交换器,7储液器,8油分离器,9第一连接管,10流量调整装置,11第二连接管,11a第二连接管上游部,11b第二连接管中游部,11c第二连接管下游部,12油积存部,12a油积存管,12b油积存容器,12a油积存部,12b油积存部,12c油积存部,13、13a第三连接管,14第一开闭装置,15第四连接管,16第二开闭装置,17第五连接管,18第六连接管,25控制装置,100制冷循环装置,101制冷循环装置,200制冷循环装置,300制冷循环装置,400制冷循环装置,401制冷循环装置,s1回油部,s1a回油部,s2回油部,s3回油部,s4回油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