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1361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储液器是压缩机的重要部件,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的作用。储液器是由壳体1、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等零部件组成,滤网组件2设于壳体1靠近上端的位置,挡板3或固定板设于壳体1靠近下端的位置。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与壳体1的固定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种是需要在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翻边的边缘上设置凹槽,填入焊料,然后安装入壳体整体进行过炉焊,虽然解决了噪声问题,但其不仅耗能,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生产成本较高。

第二种是属于松配,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翻边外径比壳体1的内径至少小0.1mm,壳体1对应翻边边缘缘的上方和下方位置设有向内凸起的上定位部11和下定位部12,从而将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固定于上定位部11和下定位部12之间,该种结构不需要焊接,但由于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边缘外径比壳体1内径小,各零部件周向贴合度不高,而上、下定位部11、12又只能从上下方向定位,因此当处于工作状态时仍会发生震动造成噪音,改善效果不明显。

第三种方法如图1-图3所示,将滤网组件2、挡板3、固定板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入壳体1内部,再通过刻线槽方式形成向内凸起的上、下定位部11、12进行固定,使配合零部件之间充分贴合来提高储液器刚性。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在压入壳体1前其翻边外径就需要比壳体1内径大0.1mm,在压装滤网组件2、挡板3、固定板的过程中它们的翻边外侧面会导致壳体1内壁刮伤产生毛刺,增加压缩机卡死的客户不良风险;而在向壳体1施加压力刻线槽时,由于上、下定位部11、12的位置受到向内的压力,从而导致上、下定位部11、12之间位置会向外鼓起变形,反而会降低滤网组件2、挡板3、固定板与壳体1的过盈量,造成松动产生噪音,因此既容易刮伤内壁,又难以保证最后产品的过盈配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其制造简单,组装容易,同时解决了噪音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压缩机储液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机储液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壳体,将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压装进壳体内部的相应位置,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翻边,翻边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在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压装进壳体内部的相应位置后,再将壳体壁对应翻边的位置向内压直至该位置壳体形成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在壳体壁对应翻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具有向内凸起可限制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

所述的壳体壁对应翻边位置向内旋压形成与翻边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

制备时,先在壳体旋压形成上定位部或下定位部的其中之一,将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压入壳体内,然后旋压形成上定位部或下定位部的另外之一,最后旋压形成带槽;或者,先将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压入壳体内,然后在壳体旋压形成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最后旋压带槽;或者,先将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压入壳体内,然后在壳体旋压形成带槽,最后旋压形成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

所述的翻边为向上的翻边或向下的翻边。

所述的上定位部、下定位部分别为按圆周分布的两个以上的点,或者按圆周分布的弧段,或者整个圆周构成。

所述的上定位部、下定位部是由壳体外壁向内压刻槽形成的向内凸起,刻槽深度为0.3~0.7mm。

所述带槽的宽度至少覆盖上定位部与下定位部之间的位置范围。

由上述方法制得的压缩机储液器。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将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翻边,在壳体壁对应翻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具有向内凸起可限制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在壳体对应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的翻边位置上压设有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

本发明结构简单,工艺简单,由于翻边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因此不会在制作过程中刮伤壳体内壁,而通过压制带槽使得产品的噪音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剖面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例子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储液器,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于壳体1内的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等。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壳体1,将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压装进壳体1内部的相应位置,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翻边,翻边外壁与壳体1内壁为间隙配合,因此压装时不会刮伤壳体内壁。间隙配合是指松配,即具有间隙的配合(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翻边可以为向上的翻边或向下的翻边。在本实施例中,滤网组件2设于壳体1靠近上端的位置,翻边向下,挡板3或固定板设于壳体1靠近下端的位置,翻边向上。

在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压装进壳体1内部的相应位置后,再将壳体壁对应翻边的位置向内压,形成有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13,内凹带槽13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优选0.05-2mm。此结构中,相当于如果内凹带槽13没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装配,则其内径是小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外径0.1-6mm的,两者进行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当过盈配合后内凹带槽11内径是等于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外径的。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壁对应翻边位置向内旋压,形成内凹的与翻边过盈配合的带槽13。优选的,带槽13的宽度至少覆盖下述上定位部11与下定位部12之间的位置范围,即上定位部11下边缘与下定位部12上边缘之间的位置范围。

在壳体壁对应翻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具有向内凸起可限制滤网组件、挡板或固定板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11和下定位部12,从而确保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被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不会因受到内部气压而移位。

制备时,上定位部11和下定位部12的制作时间比较灵活,可根据实际来确定。以图6为例,可以先在壳体1旋压形成上定位部11,将滤网组件2压入壳体1内,然后旋压形成下定位部12,最后旋压形成带槽13;或者,先将滤网组件2压入壳体1内,然后在壳体1旋压形成上定位部11和下定位部12,最后旋压带槽13;或者,先将滤网组件2压入壳体1内,然后在壳体1旋压形成带槽13,最后旋压形成上定位部11和下定位部12。最优选第二种顺序的步骤,定位更为容易,旋压时不易跑偏。

上定位部11、下定位部12可以是分别为按圆周分布的两个以上的点,或者按圆周分布的弧段,或者整个圆周构成。上定位部11、下定位部12是由壳体外壁向内旋压刻槽形成的向内凸起,刻槽深度为0.3~0.7mm,从而令向内凸起能够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上定位部11对应的刻槽中心与下定位部12对应的刻槽中心之间的间距比翻边宽度大0.5~2.0mm,从而能够很好的防止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移位。

由上述方法制得的储液器,从外表上与现有技术储液器的区别就在于:在壳体壁上对应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的翻边的上、下边缘位置,具有上定位部11、下定位部12;在上定位部11、下定位部12之间(即对应滤网组件2、挡板3或固定板的翻边位置),具有内凹带槽1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