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合供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8690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冷库供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合供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冷库是用于存储物品的冷藏或冷冻间,现有技术中,一般将冷库分为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高温冷库的温度一般在0℃以上,用于储存蔬菜水果等,低温冷库的温度一般在0℃以下,用于储存肉类等等。

现有技术中,高温冷库供冷与低温冷库供冷需要不同的专门的设备,不能实现联合供冷,由此导致在同时具有低温冷库和高温冷库时,需要配置两套供冷系统,占用空间大,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对低温冷库和高温冷库供冷,并且也能够单独对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分别供冷的联合供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联合供冷系统,包括制冷机组、冷却塔、第一热交换器、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回流管;所述制冷机组包括有顺次连接的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所述冷却塔包括有冷却塔供水管和冷却塔回水管,所述冷却塔供水管上设置有冷却泵;所述冷却塔供水管和所述冷却塔回水管分别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却介质输出管和所述冷却介质回流管连通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和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所述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与所述冷却介质输出管连接,所述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与所述冷却介质回流管连接。

进一步地,该联合供冷系统还包括有水蓄冷装置;所述水蓄冷装置包括有蓄水容器,所述蓄水容器上设置有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和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所述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和所述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分别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容器上设置有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和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所述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与所述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连接,所述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与所述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容器内设置有上布水器和位于所述上布水器下方的下布水器;所述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和所述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分别与所述上布水器连通,所述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和所述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分别与所述下布水器连通;在所述蓄水容器内还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介质输出管之间连接有换热器介质供给管,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介质回流管之间设置有换热器介质回流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下布水器上还设置有第一供水管,在所述第一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和所述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分别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在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上布水器之间还连通有第二供水管;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下布水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三供水管;所述第一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上布水器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之间还通过第四供水管连通,所述第四供水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位于所述上布水器与所述下布水器之间,并靠近所述下布水器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蓄水容器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联合供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冷机组单独对低温冷库供冷: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进入低温冷库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完成的冷却介质经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冷却介质回流管回到蒸发器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进行循环利用;制冷机组单独对高温冷库供冷: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进入第一热交换器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完成的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回流管回到蒸发器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进行循环利用;冷水经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进入高温冷库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后形成的热水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进入第一热交换器内进行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形成的冷水再次输出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进行循环利用;制冷机组同时对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供冷:一部分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进入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内供给至低温冷库,另一部份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进入第一热交换器内对热水进行降温冷却。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水蓄冷装置蓄冷:在水蓄冷装置蓄冷时,冷却塔保持向冷凝器供水,制冷机组工作;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换热器介质供给管进入第二热交换器内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的冷却介质经换热器介质回流管、冷却介质回流管回到蒸发器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进行循环利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水蓄冷装置放冷:蓄水容器中的冷水经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供给至冷凝器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产生的热水经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回到蓄水容器中。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水蓄冷装置放冷时,制冷机组保持工作、冷却塔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水蓄冷装置放冷:

蓄水容器中的冷水经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供给至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在高温冷库内热量交换产生的热水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回到蓄水容器中。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水蓄冷装置放冷时,制冷机组和冷却塔都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在水蓄冷装置蓄冷时:如果上布水器处的水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则采用上布水器排水,下布水器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如果上布水器处的水的温度低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则采用下布水器排水,上布水器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

进一步地,在采用上布水器排水,下布水器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在水泵的作用下,蓄水容器内顶部的水经第二供水管、第三供水管和下布水器进入蓄水容器内,从而保持使得进入蓄水容器内的水在热交换之后的密度大于在热交换之前的密度;在采用下布水器排水,上布水器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在水泵的作用下,蓄水容器内底部的水经第一供水管、第四供水管和上布水器进入蓄水容器内,从而保持使得进入蓄水容器内的水在热交换之后的密度小于在热交换之前的密度。

进一步地,在蓄冷时,向换热器介质供给管内输送温度在0℃以下的冷却介质;所述蓄水容器内的水最终能够达到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将第一热交换器与蒸发器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回流管连接,将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和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与第一热交换器连接,将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和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分别与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回流管连接,从而实现可以同时对低温冷库和高温冷库供冷,并且也能够单独对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分别供冷。

通过设置水蓄冷装置,并通过水蓄冷装置向冷凝器供给冷水,可以降低冷凝器处的冷凝温度,降低了压缩机的压缩比,节省了电能。

通过设置水蓄冷装置,可以在用电低谷时蓄冷,用电高峰时通过水蓄冷装置直接向高温冷库供给冷水,此时制冷机组及冷却泵停止工作,可以节约电费,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供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联合供冷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为水蓄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蓄冷装置在采用上布水器排水、下布水器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的示意图;

图5为水蓄冷装置在采用下布水器排水、上布水器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制冷机组;11-蒸发器;111-进液口;

112-出液口;12-压缩机;13-冷凝器;

131-进水口;132-出水口;14-膨胀阀;

15-管道;16-冷却介质输出管;17-冷却介质回流管;

2-冷却塔;21-冷却塔供水管;22-冷却塔回水管;

23-冷却泵;3-第一热交换器;4-水蓄冷装置;

40-蓄水容器;401-上布水器;402-下布水器;

403-温度传感器;41-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2-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

43-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4-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5-第一供水管;

451-第一控制阀;46-第二供水管;461-第二控制阀;

47-第三供水管;471-第三控制阀;48-第四供水管;

481-第四控制阀;5-第二热交换器;51-换热器介质供给管;

52-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3-控制阀;6-水泵;

61-进水口;62-出水口;7-液体泵;

8-水泵;100-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200-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

300-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400-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本发明中所提到的高温冷库为温度在0℃以上的冷库,低温冷库为温度在0℃以下的冷库。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合供冷系统,包括制冷机组1、冷却塔2、第一热交换器3、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冷却介质输出管16和冷却介质回流管17。

制冷机组1包括有顺次连接的蒸发器11、压缩机12、冷凝器13和膨胀阀14。

冷却塔2包括有冷却塔供水管21和冷却塔回水管22,冷却塔供水管21上设置有冷却泵23。

冷却塔供水管21和冷却塔回水管22分别与冷凝器连接13。

冷却介质输出管16和冷却介质回流管17连通在第一热交换器3与蒸发器11之间。

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和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器3连接,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与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连接,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与冷却介质回流管17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供冷系统,可以通过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向高温冷库内供给冷水进行供冷,还可以通过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向低温冷库内供给0℃以下的冷却介质进行供冷,满足了联合供冷需求。

本发明中的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冷却介质输出管16、冷却介质回流管17、冷却塔供水管21和冷却塔回水管22都分别设置有阀门用于控制管路断通。

在冷却介质输出管16上设置有液体泵7,用于驱动冷却介质在管路中循环,在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上设置有水泵8,用于驱动水在管路中循环。

本发明中的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冷却介质输出管16、冷却介质回流管17中循环流通有冷却介质。

冷却介质在被蒸发器11吸热降温后,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16流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与热水进行热交换,也可以通过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供给至低温冷库。

在冷却介质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后,可以将热水进行冷却降温形成冷水,冷水经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供给至高温冷库内进行热交换,之后形成的热水再次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与热水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流至蒸发器11,再次进行吸热降温。

在冷却介质经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进入低温冷库后,进行放冷或热量交换,放冷后的冷却介质通过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到蒸发器11内再次进行吸热降温。

冷却介质输出管16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在0℃以下,从而可以对第一热交换器3内的热水进行效降温冷却,或在低温冷库内进行有效降温冷却,提高冷冻效果。冷却介质可以为乙二醇或盐水,0℃以下能够保持处于液体状态而不会结冰。

本发明中的制冷机组1由蒸发器11、压缩机12、冷凝器13和膨胀阀14通过管道15顺次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在管道15内具有工作介质,工作介质可以在气态与液态之间转换。

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连接在蒸发器11的出液口112上,冷却介质回流管17连接在蒸发器11的进液口111上。

具体地,从膨胀阀14侧进入蒸发器11的工作介质为低压液体,经过蒸发器11作用后,低压液体的工作介质变为低压气体,在该过程中蒸发器11吸热,从而能够将蒸发器11内的冷却介质降温。

低压气体的工作介质从蒸发器11出来后进入压缩机12,经过压缩机12的作用后变为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得工作介质进入冷凝器13内,在冷凝器13的作用下,高压气体的工作介质变为高压液体的工作介质,从而在该过程中冷凝器13放热,其放出的热量经过冷却塔2的水循环带走。

高压液体的工作介质从冷凝器13出来后进过膨胀阀14的作用,又变为低压液体,之后进入蒸发器11内进行循环作业,从而实现蒸发器11吸热,冷凝器13放热,从而可以将从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流的冷却介质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再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16将降温冷却后的冷却介质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3或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进行循环利用。

冷凝器13上连接有冷却塔水路循环。冷却塔2内的水一般为室温,其通过冷却塔供水管21与冷凝器的进水口131连接,并在冷却塔供水管21上设置有冷却泵23;冷却塔2通过冷却塔回水管22与冷凝器的出水口132连接实现水路循环。

冷却泵为普通水泵,因为其设置在冷却塔的水管上,称之为冷却泵,其并无冷却功能。

在采用冷却塔水路循环时,冷却塔2内的水在冷却泵23的作用下,经过冷却塔供水管21、进水口131进入冷凝器13内进行热量交换,之后通过冷却塔回水管22回到冷却塔2内,从而将冷凝器13放出的热量带走。

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供冷系统,可以实现通过制冷机组单独对低温冷库供冷、制冷机组单独对高温冷库供冷和制冷机组同时对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供冷。

在制冷机组单独对低温冷库供冷时,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进入低温冷库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完成的冷却介质经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到蒸发器11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行循环利用。

在制冷机组单独对高温冷库供冷时,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完成的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到蒸发器11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行循环利用。

冷水经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进入高温冷库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后形成的热水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进行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形成的冷水再次输出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进行循环利用。

在制冷机组同时对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供冷时,一部分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入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内供给至低温冷库,另一部份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对热水进行降温冷却。

由此,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供冷系统,扩大了冷库适用范围,简化了设备,降低了成本。

较佳地,如图1所示,该联合供冷系统还包括有水蓄冷装置4。

水蓄冷装置4包括有蓄水容器40,蓄水容器40上设置有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和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

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和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分别与冷凝器13连接。

具体地,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与冷凝器13的进水口131连接,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与冷凝器13的出水口132连接,实现水库循环。

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和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上分别设置有阀门控制管路断通。

由此,冷凝器13具有第二个水路循环,也即是水蓄冷装置4水路循环。

蓄水容器40可以将里面的水蓄冷,一般在用电低谷时间段时进行蓄冷,节约电能和电费。

冷凝器13在采用水蓄冷装置水路循环时,蓄水容器40中的冷水经过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冷凝器的进水口131进入冷凝器13内进行热量交换,之后通过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回到蓄水容器40内,从而将冷凝器13放出的热量带走。在该过程中,向冷凝器13供给的为冷水,提高了对冷凝器13的热量交换效果,并降低了压缩机12的压缩比,降低了压缩机12的用电量。

其中,在水蓄冷装置供冷时,冷却塔2与冷凝器12断开,仅通过蓄水容器40向冷凝器13供给冷水,此时冷却泵23不再用电,进一步节约了电能。

较佳地,如图1所示,蓄水容器40上设置有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和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

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与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连接,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与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连接。

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和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分别设置有阀门控制管路断通。

本发明中提到冷水与热水仅为相对概念,并不必然代表其绝对温度的高低。

如此设置,在水蓄冷装置40供冷时,还可以直接向高温冷库供给冷水。蓄水容器40中的冷水经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和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直接供给至高温冷库内,冷水在冷库内经过热交换后变为热水,热水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和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回到蓄水容器40内。

因为蒸发器11中的温度比较低,冷却效果好,如果将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和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直接与蒸发器11连接,则容易导致管路中的水结冰,不能进行循环利用。通过设置第一热交换器3进行热量传递换热,可以有效避免管路中的水结冰,并能够将水进行有效冷却降温。

在水蓄冷装置40直接向高温冷库内供冷时,制冷机组1、冷却塔2停止工作,进一步节约了电能和电费。

较佳地,如图3所示,蓄水容器40内设置有上布水器401和下布水器402。

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和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分别与上布水器401连通,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和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分别与下布水器402连通。

在蓄水容器40内还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5,第二热交换器5与冷却介质输出管16之间连接有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第二热交换器5与冷却介质回流管17之间设置有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2。

具体地,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连接在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上,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连接在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上。

通过将热交换器5放置在蓄水容器40内,热交换器5可以与蓄水容器40内的水进行热量交换,对蓄水容器40内大范围内的水能够一次有效降温,提高了降温效果,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中的蓄水容器可以为蓄水罐或蓄水槽等用于蓄水的设备。

在蓄冷时,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中的冷却介质供给至第二热交换器5内,在与蓄水容器40内的水进行热量交换之后,冷却介质经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2回到蒸发器11,蒸发器11吸热,将冷却介质降温冷却,之后将冷却降温后的冷却介质输出至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内进行循环利用。

在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和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2上设置有控制阀53,用于控制管路断通。

由此,本发明中的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和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2中的冷却介质,利用蒸发器11对其进行冷却,使得结构简单,便于布置,并降低了成本。

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和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2中的冷却介质可以为乙二醇或盐水,0℃以下能够保持处于液体状态而不会结冰。

本发明中的水蓄冷装置,其结构简单,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对水进行降温,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对蓄冷容器内的水进行有效降温,提高了水蓄冷装置单位蓄冷容器的蓄冷能力。

较佳地,如图3所示,在下布水器402上还设置有第一供水管45,在第一供水管45上设置有水泵6,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和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分别与水泵6的出水口62连接。

在水泵6的进水口61与上布水器401之间还连通有第二供水管46,在水泵6的出水口62与下布水器40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供水管47。

第一供水管45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451,第二供水管46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461,第三供水管47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471。

在蓄冷时,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内持续供给冷却介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5与蓄水容器4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降低蓄水容器40内水的温度,达到水蓄冷效果。

在放冷时,将蓄水容器40内的冷水依次经下布水器402、第一供水管45、水泵6、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和/或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供给至冷凝器13和/或高温冷库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后的热水经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和/或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上布水器401回到蓄水容器40内。

其中,水的特性是在4℃左右时的密度最大,蓄水容器40内的水在高于4℃时,温度高的水会在蓄水容器40内自动上浮,此时其浮力向上或朝向上布水器401侧;蓄水容器40内的水在低于或等于4℃时,温度高的水会在蓄水容器40内自动下沉,朝向下布水器402侧。

一般来讲,从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和/或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回来的水在4℃以上,此时采用上布水器401排水,下布水器402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能够使得进入蓄水容器40内的水的浮力方向与水在蓄水容器40内的惯性力的方向一致,利于减少蓄水容器40内蓄冷过程形成的斜温层厚度,提高蓄冷效率。在采用上布水器401排水,下布水器402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的操作方式为:

如图4所示,在水泵6的作用下,蓄水容器40内顶部的水从上布水器401排出,并经第二供水管46、第三供水管47和下布水器402进入蓄水容器40内,进入蓄水容器40内的水经第二热交换器5降温后向上流入蓄水容器40的储水区,与储水区已经存在的高温水接触,依靠密度差而不是惯性沿水平方向移动,形成密度流,以纯导热形式形成斜温层。

较佳地,如图3所示,上布水器401与水泵6的出水口62之间还通过第四供水管48连通,第四供水管48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481。

如此设置,在蓄冷时,如果水温低于或等于4℃,还可以实现采用下布水器402排水,上布水器401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具体为:

如图5所示,在水泵6的作用下,蓄水容器40内底部的水通过下布水器402排出,之后依次经第一供水管45、第四供水管48和上布水器401进入蓄水容器40内,进入蓄水容器40内的水温度低密度小,浮在高温水的表面沿水平方向移动,形成密度流,以纯导热形式形成斜温层。

如图3-5所示,第三供水管47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451与下布水器402之间,其另一端与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连接。

第四供水管48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控制阀461与上布水器401之间,其另一端与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连接。

如此布置,方便管道铺设,在采用上布水器401排水,下布水器402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开启控制阀53、第二控制阀461和第三控制阀471,其余阀门全部关闭。

在采用下布水器402排水,上布水器401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开启控制阀53、第一控制阀451和第四控制阀481,其余阀门全部关闭。

上述各阀门或各控制阀都可以电动阀,根据指令自动开关。

较佳地,如图3所示,第二热交换器5位于上布水器401与下布水器402之间,并靠近下布水器402侧,利于增加蓄冷量。

蓄水容器40内上层可能会结冰,将第二热交换器5设置在靠近下布水器402侧,可以避免与冰接触,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水降温。

较佳地,如图3所示,在蓄水容器40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403,用于监测水温,优选地,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403,用于监测每层水的水温。

第一控制阀451、第二控制阀461、第三控制阀471和第四控制阀481为电动阀。

温度传感器403可以与第一控制阀451、第二控制阀461、第三控制阀471和第四控制阀481信号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403传递来的水温信号,可以实现自动开启或闭合,进而实现自动控制。

当然,其它管路上的阀门或控制阀也可以为电动阀。

在蓄冷操作时,如温度传感器403监测到上布水器402处的水温大于4℃,则将温度信号传递至各电动阀,此时,控制阀53、第二控制阀461和第三控制阀471自动开启,其余阀门全部关闭,其余阀门全部自动关闭。

如温度传感器403监测到上布水器401处的水温小于或等于4℃,则将温度信号传递至各电动阀,此时,控制阀53、第一控制阀451和第四控制阀481自动开启,其余阀门全部自动关闭。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联合供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冷机组1单独对低温冷库供冷:

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进入低温冷库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完成的冷却介质经低温冷库介质回流管400、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到蒸发器11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行循环利用。

制冷机组1单独对高温冷库供冷:

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完成的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到蒸发器11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行循环利用。

冷水经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进入高温冷库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后形成的热水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进行降温冷却,降温冷却形成的冷水再次输出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进行循环利用。

制冷机组1同时对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供冷:

一部分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入低温冷库介质供给管300内供给至低温冷库,另一部份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入第一热交换器3内对热水进行降温冷却。

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供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扩大了适用范围,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不同需求。

较佳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水蓄冷装置4蓄冷:

在水蓄冷装置4蓄冷时,冷却塔2保持向冷凝器13供水,制冷机组1工作。

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输出管16、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进入第二热交换器5内进行热量交换,完成热量交换的冷却介质经换热器介质回流管52、冷却介质回流管17回到蒸发器11内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将降温冷却的冷却介质输出至冷却介质输出管16进行循环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供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蓄水容器40在用电低谷蓄冷,在用电高峰时可以直接向高温冷库和/或冷凝器直接供给冷水,节约了电费。

较佳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水蓄冷装置4放冷:

蓄水容器40中的冷水经蓄水容器第一供冷管41供给至冷凝器13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交换产生的热水经蓄水容器第一回水管42回到蓄水容器40中。

降低了冷凝器13处的水温,降低了压缩机12的压缩比,节约了用电,同时提高了制冷量。

较佳地,在水蓄冷装置4放冷时,制冷机组1保持工作、冷却塔2停止工作,此时可以向低温冷库供冷,并节约用电。

较佳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水蓄冷装置放冷:

蓄水容器40中的冷水经蓄水容器第二供冷管43供给至高温冷库冷水供给管100,在高温冷库内热量交换产生的热水经高温冷库热水回流管200、蓄水容器第二回水管44回到蓄水容器40中,直接向高温冷库供冷。

较佳地,其中,在所述水蓄冷装置4放冷时,制冷机组1和冷却塔2都停止工作,节约了用电量,降低了成本。

较佳地,在水蓄冷装置4蓄冷时:

如果上布水器401处的水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则采用上布水器401排水,下布水器402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

如果上布水器401处的水的温度低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则采用下布水器402排水,上布水器401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

预设温度优选为4℃,上述两种蓄冷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保持蓄水容器40内的较小的斜温层,提高蓄冷容器的蓄冷效率。

较佳地,如图4所示,在采用上布水器排水401,下布水器402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

蓄水容器40内的水的惯性力朝向上布水器401侧;

在水泵6的作用下,蓄水容器40内顶部的水经第二供水管46、第三供水管47和下布水器402进入蓄水容器40内,从而保持使得进入蓄水容器40内的水在热交换之后的密度大于在热交换之前的密度,使密度大的水保持位于蓄水容器的下方。

如图5所示,在采用下布水器402排水,上布水器401进水的方式进行蓄冷时:

蓄水容器40内的水的惯性力朝向下布水器402侧;

在水泵6的作用下,蓄水容器40内底部的水经第一供水管45、第四供水管48和上布水器401进入蓄水容器40内,从而保持使得进入蓄水容器40内的水在热交换之后的密度小于在热交换之前的密度,使密度小的水保持位于蓄水容器的上方。

较佳地,在蓄冷时,向换热器介质供给管51内输送温度在0℃以下的冷却介质,蓄水容器40内的水最终能够达到0℃,并允许形成冰水混合状态。

冷却介质可以为乙二醇或盐水,冷却介质的温度可以在0℃以下不会结冰,从而使得蓄水容器40内的水可以达到冰水混合状态,起到良好的蓄冷效果。冷却介质的温度优选为在-6℃至-4℃之间,制冷效果好。蓄水容器40内的水在达到冰水混合状态时,其温度为0℃,提高了储冷量,并能实现快速放冷,满足用户需求。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