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4181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冷藏冷冻储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近年来,风冷冰箱日益普及,其自动除霜、制冷速度快、冷气分布均匀、控温精准、不易串味等特点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现有的风冷冰箱一般在内胆的后部设置一个风道背板,风道背板的前方为储物间室,风道背板的后方为蒸发器室。并且,在风道背板上开设多个送风口和多个回风口,这样就可以使蒸发器室内的冷风通过多个送风口流入储物间室,在储物间室内与储物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多个回风口流回蒸发器室,进而实现气流的循环。

然而,这种方式使从多个送风口流至储物间室的气流不能完全流到储物间室的前部,使大部分气流在储物间室的后部向下流动,然后从多个回风口流回蒸发器室,循环面积很小,使得整个储物间室的冷量分布不均匀,即储物间室的前部和后部的温度不等,不利于对食物的储存。此外,这种方式会使得刚从多个送风口流至储物间室的气流较冷,而在向下流动且与部分储物进行热交换之后气流温度相对较高,进而使得储物间室在竖向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也不利于对食物的储存。

并且,现有的风冷冰箱的冷冻风道的组成一般是由前后风道盖板及泡沫形成的风路、风机等组成,风机安装在风道盖板上。由于风道背板重量较轻不够稳定,这种方式导致风机在转动时带动风道背板震动,从而产生一定噪音,不利于冰箱的静音,尤其是在夜晚时,对用户的休息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在现有风道背板和风机的结构的基础上,一般需要在蒸发器下设置玻璃管化霜加热丝,这种方式成本较高,并且装配较为复杂,化霜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冰箱。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减小冰箱中风机的震动,从而降低冰箱的噪音。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降低冰箱的成本,且方便安装。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要提高冰箱的储物间室内气流在前后方向的流动面积,进而提高储物间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要使冰箱的储物间室内实现全方位的制冷,进而提升制冷效果。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内胆,所述冰箱还包括:

风道背板,设置于所述内胆内,且所述风道背板与所述内胆限定出位于所述风道背板前方的储物间室和位于所述风道背板后方的蒸发器室;所述风道背板开设有用于所述蒸发器室内的冷风流入所述储物间室的多个第一送风口;

风机,安装于所述内胆的后壁且水平地伸向所述第一送风口,且所述风机配置成促使所述蒸发器室内的冷风经由所述第一送风口流入所述储物间室;和

回风盖板,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储物间室内,且所述回风盖板的前部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回风盖板的后部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回风盖板与所述内胆的底壁形成连通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和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的回风通道;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蒸发器室连通,以使所述储物间室内的部分气流经由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回风通道,然后经由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流回所述蒸发器室。

可选地,所述风机伸至所述第一送风口内。

可选地,所述冰箱还包括:整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前方且与所述内胆的后壁平行,以使吹向所述整流板的气流被所述整流板阻挡,然后从所述整流板的周围流向所述储物间室。

可选地,所述冰箱还包括:多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安装柱的前端与所述整流板的拐角处的后表面相连,每个所述安装柱的后端与所述风道背板的前表面相连。

可选地,所述冰箱还包括:泡沫板,贴靠于所述风道背板的后表面,且所述泡沫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送风口仿形相配的第二送风口,用于所述蒸发器室内的冷风依次经由所述第二送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口流入所述储物间室。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支架,其后端具有平板型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贴靠地安装于所述内胆的后壁;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前端,且所述风轮的枢转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风轮位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内。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回风盖板的前部。

可选地,所述回风盖板包括盖板部,所述盖板部的前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进风部,所述进风部包括顶壁、两个侧壁、前壁和后壁,且所述进风部在垂直于横向的平面上的投影呈梯形;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进风部上。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于所述进风部的前壁上,且所述第一进风口呈长条状并沿横向延伸;且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还包括多个第二进风口,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于所述进风部的后壁且沿横向排列。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盖板部的后边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形成所述出风口,且所述盖板部的后部的上表面抵靠于所述风道背板的下边缘。

本发明的冰箱因为风道背板开设有用于蒸发器室内的冷风流入储物间室的第一送风口,且风机安装于内胆的后壁且水平地伸向第一送风口,可促使蒸发器室内的冷风经由第一送风口流入储物间室。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冰箱将风机安装在内胆的后壁上,在风道背板的对应处开设第一送风口,从而使蒸发器室内的冷风在风机的作用下经由第一送风口吹入储物间室,取代了现有的直接将风机安装在风道背板的方式,可有效减小冰箱在工作时风机的震动,从而降低了冰箱的噪音。并且,这种结构便于装配,且成本较低。并且,因为冰箱还包括回风盖板,回风盖板的前部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回风盖板的后部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回风盖板与内胆的底壁形成连通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回风通道,且至少一个出风口与蒸发器室连通,可使储物间室内的部分气流经由至少一个进风口流入回风通道,然后经由至少一个出风口流回蒸发器室。通过设置回风盖板,可以使储物间室前部的气流与蒸发器室进行循环,进而可避免储物间室内的前部和后部的温度不等,利于对食物的储存。此外,因为回风盖板的后端靠近风道背板,使得回风盖板本身较冷,可利用回风盖板的冷量从下方对储物制冷,进而使冰箱的储物间室内实现全方位的制冷,进而提升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因为冰箱还包括整流板,整流板设置于第一送风口前方且与内胆的后壁平行,可使吹向整流板的气流被整流板阻挡,然后从整流板的周围流向储物间室。本发明的冰箱因为设置了整流板可使冷风均匀地吹向储物间室,提高了储物间室的温度的一致性,并且可避免冷风直接吹向储物间室,即避免了冷风直吹储物而影响储物的保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局部结构图;以及

图2是图1所示冰箱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局部结构图。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可包括内胆100,且该冰箱可为风冷冰箱。特别地,冰箱还可包括风道背板200和风机500。其中,风道背板200可设置于内胆100内,风道背板200与内胆100限定出位于风道背板200前方的储物间室300和位于风道背板200后方的蒸发器室400,储物间室300可用于存储食物等储物,蒸发器室400内安装蒸发器,为储物间室300提供冷却气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储物间室300一般为冰箱的冷冻间室。风道背板200可开设有用于蒸发器室400内的冷风流入储物间室300的第一送风口210,风道背板200的下部可开设有用于储物间室300的气流回流至蒸发器室400的多个回风口。这样就可以使蒸发器室400内的冷风通过多个送风口流入储物间室300,在储物间室300内与储物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多个回风口流回蒸发器室400,进而实现气流的循环。风机500可安装于内胆100的后壁且水平地伸向第一送风口210,且风机500配置成促使蒸发器室400内的冷风经由第一送风口210流入储物间室30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冰箱将风机500安装在内胆100的后壁上,在风道背板200的与风机500相对的对应处开设第一送风口210,从而使蒸发器室400内的冷风在风机500的作用下经由第一送风口210吹入储物间室300,取代了现有的直接将风机500安装在风道背板200的方式,可有效减小冰箱在工作时风机500的震动,从而降低了冰箱的噪音。并且,这种结构便于装配,且成本较低。此外,本实施例的结构可省去蒸发器下常带的玻璃管化霜加热丝,代之的是普通的贴胆化霜加热丝,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还使化霜效果更为明显。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包括回风盖板600,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储物间室300内,且回风盖板600的前部可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610,回风盖板600的后部可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620,回风盖板600与内胆100的底壁形成可连通至少一个进风口610和至少一个出风口620的回风通道630。至少一个出风口620与蒸发器室400连通,可使储物间室300内的部分气流经由至少一个进风口610流入回风通道630,然后经由至少一个出风口620流回蒸发器室400。本实施例可使储物间室300前部的部分气流通过回风通道630流回蒸发器室400,进而参与蒸发器室400和储物间室300的气流循环,避免了从多个送风口流至储物间室300的气流沿着储物间室300的背部向下流动而流回蒸发器室400导致的循环面积小,前后气流无互动等问题,使整个储物间室300的冷量在前后方向上分布更为均匀,即使储物间室300的前部和后部的温度尽量一致,利于对食物的储存。此外,因为本实施例的回风盖板600的后端靠近风道背板200,使得回风盖板600本身较冷,可利用回风盖板600的冷量从下方对储物制冷,避免了由于储物间室300内的气流从上向下流动导致的竖向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使冰箱的储物间室300内实现全方位的制冷,进而提升制冷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500可伸至第一送风口210内,即风机500的后端固定于内胆100的后壁,前端伸至第一送风口210内。本实施例的风机500可理解为在第一送风口210处驱动蒸发器室400内的冷风流入储物间室300,这样相较于风机500位于第一送风口210后方不易造成蒸发器室400内的气流紊乱。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风机500的前部可位于第一送风口210后方,即风机500与第一送风口210相对设置且留有一定距离。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冰箱还可包括整流板700。整流板700可设置于第一送风口210前方且与内胆100的后壁平行,以使吹向整流板700的气流被整流板700阻挡,然后从整流板700的周围流向储物间室300。本实施例的冰箱因为设置了整流板700可避免从第一送风口210流出的冷风直接吹向储物间室300,由于食物被直吹很容易丢失水分,本实施例可使储物尽量保持新鲜。并且,整流板700还可使冷风沿着整流板700的四周均匀地吹向储物间室300,提高了储物间室300的温度的一致性,进而提升了制冷效果和保鲜品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整流板700可呈方形,当然也可为圆形等其他形状。第一送风口210可呈圆形,整流板70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送风口210,即整流板700在前后方向应完全阻止从第一送风口210吹出的冷风,这样可提升整流板700的整流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冰箱还可包括多个安装柱800。每个安装柱800可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每个安装柱800的前端与整流板700的拐角处的后表面相连,每个安装柱800的后端与风道背板200的前表面相连。优选地,安装柱800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方形的整流板700的四个拐角处。并且,四个安装柱800可具有弹性,以在冷风吹向整流板700时减震效果好,噪音小。

为了提升整流板700的整流效果,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整流板700的后表面设置多条从其中央向四周延伸的凸肋,每两个凸肋之间可限定出一个流道,这样可使被整流板700阻挡的冷风尽量按照不同流道的方向向整流板700的四周流动,可尽量避免冷风流动的紊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210可开设于风道背板200的上部,风道背板200的下部开设至少一个回风口,且蒸发器可设置于蒸发器室400的下部且位于风机500的下方。本实施例实现了蒸发器室400下部的气流在被蒸发器冷却之后向上流动,在风机500的作用下经由第一送风口210流向储物间室300,储物间室300的气流再经由至少一个回风口流回到蒸发器室400的蒸发器处,实现气流的循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210与内胆100顶壁的距离可为其与内胆100底壁的距离的1/3至1/2,且第一送风口210的直径可为风道背板200高度的1/5至1/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口的数量可为多个。如图2所示,例如多个回风口位于风道背板200的下部,且可开设为横向的两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背板200可具有从其后表面向后延伸出然后向下延伸且遮挡至少一个回风口的挡板,挡板可避免从回风口流回到蒸发器室400的较热气流迅速向上流动,而使该气流在挡板的作用下流至蒸发器下方,进而能够与蒸发器进行充分换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冰箱还可包括泡沫板900。泡沫板900可贴靠于风道背板200的后表面,且泡沫板900可开设有与第一送风口210仿形相配的第二送风口910,用于蒸发器室400内的冷风依次经由第二送风口910和第一送风口210流入储物间室300。本实施例的泡沫板900可尽量隔绝蒸发器室400和储物间室300的传热,且利于风道背板200的稳固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泡沫板900可具有从第二送风口910的上边缘向后延伸出的弧形凸起,用于阻挡从风机500下方流向风机500的气流向上流动,即避免从风机500下方流至风机500的冷风向上流动而尽量全部通过第一送风口210吹向储物间室300,可尽量避免蒸发器室400内气流的紊乱,有利于气流循环。当然,弧形凸起还可根据具体的气流流向和风道背板200的结构具体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500可包括支架510和风轮520。支架510的后端可具有平板型安装部,安装部可贴靠地安装于内胆100的后壁。具体地,支架510可包括棱台形支撑部和从支撑部的周缘沿竖向延伸的安装板,安装板可通过螺钉刚性固定在内胆100的后壁上。风轮520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510的前端,即安装在支撑部的前端,且风轮520的枢转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风轮520可位于第一送风口210和第二送风口91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冰箱还可包括减震垫,其可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材料,其可设置于支架510的安装部和内胆100的后壁之间,用于减轻风机500转动时内胆100的震动,进而可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冰箱还可包括蒸发器、第一加热丝和第二加热丝。其中,蒸发器可设置于蒸发器室400内,用于为储物间室300提供冷量。第一加热丝可设置于蒸发器室400内且位于蒸发器的前方,用于融化蒸发器上的霜冻,且第一加热丝可呈多折状,处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同一平面内。第二加热丝可设置于内胆100的底壁的上方,用于融化内胆100的底壁开设的排水口周围的霜冻,且第二加热丝也可呈多折状,围绕在排水口周围。并且,第一加热丝和第二加热丝均包括加热芯和包裹在加热芯外围的防护套,防护套可用于避免蒸发器上或排水口周围的霜冻融化后浸湿加热芯而产生安全隐患。本实施例的冰箱无需设置额外的防止加热芯被化霜水浸湿的设备,即用防护套包裹加热芯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在蒸发器下方悬挂玻璃管加热芯或者钢管加热芯,且需要在玻璃管加热芯或者钢管加热芯的上方设置挡水板,极大地简化了化霜结构,方便安装,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第一加热丝更为靠近蒸发器,可有效提升化霜效果。

进一步地,原有的在蒸发器下方悬挂的玻璃管加热芯或者钢管加热芯的化霜方式一般不在内胆100上表面的排水口处设置专门的化霜结构,因为排水口需要排水,所以玻璃管加热芯或者钢管加热芯应与排水口存在一定距离,以便于化霜水排出。然而,这种结构虽然不会影响化霜水排出,但是由于玻璃管加热芯或者钢管加热芯距离排水口较远,不能有效融化内胆100的上表面尤其是排水口附近的霜冻。本实施例在改变原有的化霜结构的基础上,在内胆100的上表面另外设置了第二加热丝,可对蒸发器进行化霜的同时对内胆100底壁上表面尤其是排水口处进行化霜,提升了化霜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进风口610可开设于回风盖板600的前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610的数量可为一个,其可呈长条状,且沿横向延伸。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610的数量可为多个,其可沿横向排列。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进风口610的数量可为一个,其可由回风盖板600的前边缘和内胆100底壁形成。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回风盖板600可包括盖板部640和进风部650,盖板部640沿水平延伸,用于与内胆100的底壁限定出回风通道630,进风部650用于气流进入回风通道630。其中,盖板部640的前部可设置有向上凸出的进风部650,进风部650可包括顶壁、两个侧壁、前壁和后壁,且进风部650在垂直于横向的平面上的投影呈梯形。也就是说,顶壁沿水平面延伸,两个侧壁沿竖向延伸,前壁和后壁分别倾斜延伸,且前壁和后壁的顶部的距离小于其底部的距离。至少一个进风口610可开设于进风部650上。本实施例在进风部650开设进风口610,可使进风口610与储物间室300的气流具有更大接触面积,进而使储物间室300前部的气流更为容易地通过进风口610流入回风通道630,同时,可为进风口610的开设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进风口610可包括第一进风口611,第一进风口611可开设于进风部650的前壁上,且第一进风口611可呈长条状并沿横向延伸。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进风口610还可包括多个第二进风口612,多个第二进风口612可开设于进风部650的后壁且沿横向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回风盖板600的前边缘与内胆100的底壁的前边缘的距离可为回风盖板600的前边缘与风道背板200的距离的1/4至3/4,优选为1/2。通过设置回风盖板600的前边缘的位置,可确定至少一个进风口610的位置。如果回风盖板600的前边缘过于靠前,会使至少一个进风口610处于储物间室300前部,不能使储物间室300的中部的气流流入回风通道630。如果回风盖板600的前边缘过于靠后,则不利于储物间室300前部的气流循环。本实施例可在最大限度上使储物间室300前部的气流经由至少一个进风口610流进回风通道630,提升了储物间室300前部的气流的循环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620的数量可为一个,盖板部640的后边缘可与内胆100的底壁形成出风口620,且盖板部640的后部的上表面抵靠于风道背板200的下边缘。本实施例可不必在盖板部640设置或开设另外的出风口620,可便于制造和安装,同时使回风通道630内的气流流出至少一个出风口620时直接流回蒸发器室400,提升了循环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物间室300内的内胆100的底壁可具有凹陷部,回风盖板600设置于凹陷部的上方,且回风盖板600的盖板部640可与内胆100的底壁的其余部分平齐。也就是说,凹陷部内即为回风通道630,使回风通道630无需占用储物间室300的储物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并且可使储物间室300的内胆100在外观上保持平整,提升了美观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陷部的深度(即回风通道630的竖向厚度)可为2cm至10cm,优选为6cm,可避免因为回风通道630过厚使其内气体积存过多不利于气流流动,进而影响气流循环效率,还可以避免因为回风通道630过薄使气体难以进入或其内流量过小,影响循环效率。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