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9603发布日期:2019-12-31 14:2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装置,该装置在塑料制的托盘上配置封入有防冻剂的盐水袋,在盐水袋之上载放食品而进行快速冷冻(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授权第31516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将使用盐水袋的快速冷冻装置配置于冰箱的冷冻室内来使用时,在冷冻室内的收纳通常的冷冻食品的容器中,除了收纳冷冻食品之外还需要另行收纳快速冷冻装置。这种情况下,容器内的用于收纳通常的冷冻食品的区域因快速冷冻装置而变窄,导致通常的冷冻食品的收纳量减少。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即便在冰箱的冷冻室中使用快速冷冻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冷冻室内的通常的冷冻食品的收纳量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具有:冷冻室,该冷冻室设置于冰箱主体;储藏室,该储藏室在上述冰箱主体中与上述冷冻室相邻地设置于上述冷冻室之上或上述冷冻室之下;以及冷冻单元,该冷冻单元用于使食品接触封入有防冻剂的防冻剂容器而进行冷冻,上述冷冻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冷冻室与上述储藏室之间的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冰箱,通过利用储藏室与冷冻室之间的无法收纳冷冻食品的死角来配置冷冻单元,即便在冰箱的冷冻室中使用冷冻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冷冻室内的通常的冷冻食品的收纳量减少。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方案的冰箱在第1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储藏室为第二冷冻室。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3方案的冰箱在第1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储藏室为:与上述冷冻室之间隔着隔壁而设置的冷藏室。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4方案的冰箱在第1至第3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储藏室设置于上述冷冻室之上,上述防冻剂容器的、与上述食品接触的部位由挠性的薄膜构成,上述薄膜因上述防冻剂的重力而向下方鼓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5方案的冰箱在第1至第4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冰箱具备制冷剂配管,该制冷剂配管配置成接触或接近上述防冻剂容器,用于对上述防冻剂容器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6方案的冰箱在第1至第5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储藏室设置于上述冷冻室之上,在上述冷冻室内,上下多层重叠地配置有用于收纳食品的容器,在最上层的上述容器中载放有上述食品。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7方案的冰箱在第6方案的基础上,最上层的上述容器具备用于载放上述食品的冷却板。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8方案的冰箱在第1至第7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储藏室设置于上述冷冻室之上,上述冰箱具备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通过与下述动作联动地让用于保持上述食品的保持部件上升,而使上述食品接触上述冷冻单元,上述动作为:用于对上述冷冻室进行开闭的第一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移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9方案的冰箱在第1至第7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储藏室设置于上述冷冻室之上,上述冰箱具备: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让用于保持上述食品的保持部件上升而使上述食品接触上述冷冻单元;以及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固定通过上述提升机构而上升了的上述保持部件。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0方案的冰箱在第1至第9方案的基础上,用于将上述冷冻室和上述储藏室各自的前表面开口部彼此分隔开的分隔部件的下端、与用于保持上述食品的保持部件的上端之间的上下间隔小于上述保持部件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相对于图2,将冷冻室的抽拉门拉出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4a是收容于冷冻室内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的右视图。

图4b是图4a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了设置于冰箱主体的左右内壁面的引导部的主视图。

图6a是图5的b箭头视图。

图6b是示出了相对于图6a,第三冷冻食品容器的突出部载放于前方支撑面及后方支撑面上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示出了防冻剂容器的薄膜向下方鼓出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防冻剂容器中使用了金属制板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相对于图7,薄膜的向下方鼓出的部位形成于后方侧的端部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了在防冻剂容器之上配置有制冷剂配管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11a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通过手动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上升的提升机构的、从右侧方观察到的截面图。

图11b是示出了相对于图11a,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上升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对应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冰箱;3…冰箱主体;7…蔬菜室(储藏室);11…上冷冻室(第二冷冻室、储藏室);13…下冷冻室(冷冻室);23…上冷冻室的抽拉门(第二门);25…下冷冻室的抽拉门(第一门);51…第三冷冻食品容器(最上层的容器、保持部件);51c…第三冷冻食品容器的上端(保持部件的上端);53…冷却板;55…被冷冻食品;57、57a、57b…防冻剂容器;61…薄膜;63…防冻剂;75…冷冻单元;77a…分隔部件的下端;81…制冷剂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1在具备隔热结构的冰箱主体3的内部,作为储藏室,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主冷藏室5及蔬菜室7,在蔬菜室7的下部左右排列地设置有制冰室9和上冷冻室11。此外,作为储藏室,在制冰室9及上冷冻室11的下部设置有下冷冻室13。应予说明,此处的蔬菜室7与主冷藏室5一同构成冷藏室。

主冷藏室5与蔬菜室7之间由未图示的隔壁板分隔开。蔬菜室7与制冰室9及上冷冻室11之间由图2所示的具备隔热结构的隔壁14分隔开。应予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是:图2中以左侧的冰箱前表面侧为前、以右侧的冰箱背面(里)侧为后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从图1中的冰箱前表面侧观察时的左右方向。

在主冷藏室5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对主冷藏室5的前表面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左右的开闭门15、17。左侧的开闭门15借助图1中左侧端部的未图示的铰链而左右开闭,右侧的开闭门17借助图1中右侧端部的未图示的铰链而左右开闭。在蔬菜室7、制冰室9、上冷冻室11以及下冷冻室13的各前表面设置有对各自的前表面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抽拉式的抽拉门19、21、23以及25。抽拉门19、21、23以及25均由冰箱主体3的未图示的各导轨引导而前后滑动移动。

如图2所示,在冰箱主体3的下冷冻室13的后方下部形成机械室27,在机械室27中收容有压缩机29。在冰箱主体3的后方的蔬菜室7的后侧形成送风管道31,在送风管道31的上部配置有未图示的冷藏用冷气循环风扇,在送风管道31的下部配置有冷藏室用冷却器35。此外,在冰箱主体3的后方的制冰室9、上冷冻室11以及下冷冻室13的后侧形成送风管道37,在送风管道37的上部配置有冷冻用冷气循环风扇39,在送风管道37的下部配置有冷冻室用冷却器41。

冷藏室用冷却器35及冷冻室用冷却器41通过由压缩机29供给的制冷剂而被冷却。主冷藏室5及蔬菜室7通过未图示的冷藏用冷气循环风扇和冷藏室用冷却器35的动作而分别被冷却保持为规定的设定温度。制冰室9、上冷冻室11以及下冷冻室13通过冷冻用冷气循环风扇39和冷冻室用冷却器41的动作而分别被冷却保持为规定的设定温度。

在蔬菜室7中配置有用于储藏蔬菜等储藏物的蔬菜容器43。蔬菜容器43支撑于与抽拉门19一体的未图示的支撑臂。因此,通过将抽拉门19拉出,使得蔬菜容器43也被拉出,能够进行蔬菜等储藏物的取放。蔬菜容器43可以从抽拉门19拆下。

在上冷冻室11中配置有用于储藏冷冻食品的冷冻食品容器45。冷冻食品容器45支撑于与抽拉门23一体的未图示的支撑臂。因此,通过将抽拉门23拉出,使得冷冻食品容器45也被拉出,能够进行冷冻食品的取放。冷冻食品容器45可以从抽拉门23拆下。

在下冷冻室13中分别配置有用于储藏冷冻食品的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以及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在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之上载放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在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之上载放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不过,在图2的状态下,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通过后述的提升机构而相对于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向上方离开。第一、第二、第三冷冻食品容器47、49、51在下冷冻室13内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大致全长。

最下部的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支撑于与抽拉门25一体的未图示的支撑臂。因此,通过将抽拉门25拉出,使得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与第二、第三冷冻食品容器49、51一同被拉出,能够进行冷冻食品的取放。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可以与第二、第三冷冻食品容器49、51一同从抽拉门25拆下。

在针对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取放冷冻食品时,在像图3那样将抽拉门25拉出的状态下,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对于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向后方错开。在针对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取放冷冻食品时,在将抽拉门25拉出的状态下,使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与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一同相对于第一冷冻食品容器47向后方错开。

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中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制的冷却板53。在冷却板53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翅片53a。冷却板53配置于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图1中例如右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在冷却板53之上载放要进行快速冷冻的被冷冻食品55。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图1中左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储藏通常的冷冻食品。

在冷却板53的上方配置有防冻剂容器57。防冻剂容器57具备:下部敞开的扁平箱状的容器主体59、以及用于封堵容器主体59的下部的敞开侧的薄膜61。容器主体59由树脂制成。薄膜61为具有挠性的膜状,由具有高伸缩性、高耐久性、高强度的特性的例如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聚氨酯构成。关于薄膜61,只要具有高伸缩性、高恢复力、高耐久性、高强度的特性即可,不限于聚氨酯,也可以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薄膜61通过例如热熔敷而固定于容器主体59的下部的敞开侧的端面。

在防冻剂容器57的内部封入有防冻剂63。防冻剂63的主成分为盐水,此外也可以混入例如乙醇、防腐剂。对于防冻剂63,在将薄膜61安装于容器主体59后,从形成于容器主体59的未图示的填充孔填充防冻剂63。在填充防冻剂63后,封堵填充孔。在向防冻剂容器57填充防冻剂63后,薄膜61承受防冻剂63的重力而成为向下方鼓出的形状。应予说明,也可以在将防冻剂63注入到容器主体59之后,将薄膜61安装到容器主体59。

对于防冻剂容器57,例如使用安装托架等将其安装于分隔板65的下表面,该分隔板65用于将上冷冻室11和下冷冻室13分隔开。分隔板65不需要将上冷冻室11和下冷冻室13完全分隔开,也可以不具备像隔壁14那样的隔热结构。作为防冻剂容器57的安装结构,可以使支撑件从冰箱主体3的内壁突出出来,而将防冻剂容器57安装于该支撑件,以此来代替分隔板65。

接下来,对提升机构进行说明,该提升机构使载有被冷冻食品55的冷却板53与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一同从图3的位置上升至图2的位置。提升机构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与下述动作联动地上升,该动作为:从打开抽拉门25的状态转移到关闭抽拉门25的状态的动作。

图4a、图4b示出了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图4a是右视图,图4b是主视图。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左右两个侧面,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分别设置有两个突出部51a、51b。前方(图4a中左侧)的突出部51a位于比后方(图4a中右侧)的突出部51b更靠下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冰箱主体3的左右内壁面,以向彼此对置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用于引导突出部51a、51b的引导部67。如图5的b箭头视图即图6a所示,引导部67具备前方倾斜面67a及后方倾斜面67b。前方倾斜面67a及后方倾斜面67b以图中从左向右朝上倾斜的方式倾斜。前方倾斜面67a的上端和后方倾斜面67b的下端通过水平的前方支撑面67c而连结。自后方倾斜面67b的上端开始,在后方形成有水平的后方支撑面67d。

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在稍微拉出抽拉门25、且上下方向位置如图3那样处于下方的状态下,如图6a所示,突出部51a、51b位于比与前方倾斜面67a及后方倾斜面69a抵接的位置更靠跟前侧的位置。如果将抽拉门25与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一同从该状态或者图3的状态向关闭方向推入,则突出部51a、51b分别抵接到前方倾斜面67a及后方倾斜面67b。如果将抽拉门25进一步向里侧推入,则突出部51a、51b被前方倾斜面67a及后方倾斜面67b引导而逐渐上升,如图6b所示,位于前方支撑面67c及后方支撑面67d上。

像这样,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与抽拉门25一同向后方移动,由此,从图3的位置上升至图2的位置。通过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上升,使得被冷冻食品55以向上方推压防冻剂容器57的下表面的薄膜61的方式接触薄膜61。由此,被冷冻食品55通过防冻剂容器57内的已冷却的防冻剂63而被快速冷冻。

如果从图2的状态拉出抽拉门25,则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也一同被拉出。此时,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成为如下状态,即,突出部51a、51b被前方倾斜面67a及后方倾斜面67b引导而从前方支撑面67c及后方支撑面67d上下降,而载置于设置在抽拉门25的未图示的支撑臂。在抽拉门25的未图示的支撑臂,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前侧以及后侧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通过卡止突起,来限制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对于支撑臂(抽拉门25)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上述的防冻剂容器57及冷却板53包括在使被冷冻食品55接触而对其进行冷冻的快速冷冻装置即冷冻单元75当中。如图2那样,冷冻单元75的一部分位于上冷冻室11与下冷冻室13之间的区域,该区域与均关闭的状态下的抽拉门25与抽拉门23之间的间隔h相对应。更详细而言,容器主体59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位于与上述的间隔h相对应的位置,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上端附近位于与上述的间隔h相对应的位置。

与上述的间隔h相对应的位置的冰箱主体3内的区域处于用于收纳冷冻食品的上冷冻室11与下冷冻室13之间,通常为无法收纳冷冻食品的死角。利用该死角来配置冷冻单元75。

在此,死角是指:冰箱主体3内的彼此相邻的储藏室相互之间的空间(此处为上冷冻室11与下冷冻室13之间的空间),在设置有用于分隔开上冷冻室11和下冷冻室13的分隔板65的位置附近。死角还在将上冷冻室11和下冷冻室13的各自前表面开口部彼此分隔开的分隔部件77的后方,也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上部附近。此外,死角在上冷冻室11的下方且下冷冻室13的上方。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具有:下冷冻室13,其设置于冰箱主体3;上冷冻室11,其在冰箱主体3中与下冷冻室13相邻地设置于下冷冻室13之上;以及冷冻单元75,其使被冷冻食品55接触封入有防冻剂63的防冻剂容器57而进行冷冻。冷冻单元7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冷冻室13与上冷冻室11之间的区域。

上冷冻室11与下冷冻室13之间的区域通常为无法收纳冷冻食品的死角。通过利用死角来配置冷冻单元75,即便在冰箱1的下冷冻室13中使用冷冻单元75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下冷冻室13内的通常的冷冻食品的收纳量减少。通过将防冻剂容器57配置于死角,使用者不易碰到防冻剂容器57,能够抑制薄膜61破洞等破损。另外,因为将冷冻单元75配置于下冷冻室13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右侧大致一半的区域,所以,能够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左侧储藏通常的冷冻食品,便利性提高。

第一实施方式利用使用冷冻单元75的下冷冻室13与作为第二冷冻室的上冷冻室11之间的死角来配置冷冻单元75,该上冷冻室11与下冷冻室13相邻。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考虑使用冷冻单元75的下冷冻室13与相邻的上冷冻室11之间的隔热。因此,当在下冷冻室13内冷却防冻剂容器57内的防冻剂63时,还可以经由不具备隔热结构的分隔板65而还从上冷冻室11侧冷却防冻剂容器57内的防冻剂63,因此,针对防冻剂63的冷却效率提高。

应予说明,也可以在上冷冻室11侧配置冷却板53,在冷却板53的下方配置防冻剂容器57。这种情况下,将冷却板53安装于分隔板65或者从冰箱主体3的内壁突出出来的支撑部件。防冻剂容器57以与图2上下颠倒的状态载放于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之上。即,该例中的防冻剂容器57的薄膜61位于用于载放被冷冻食品55的上侧。

该例中,同样利用使用冷冻单元75的下冷冻室13和与下冷冻室13相邻的上冷冻室11之间的死角来配置冷冻单元75。如图4a~图6b中说明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那样,通过从拉出抽拉门25的状态推入抽拉门25,使得防冻剂容器57上升,薄膜61上的被冷冻食品55从下方接触到冷却板53。

冷冻单元75还可以配置于在上冷冻室11与位于其上部的蔬菜室7之间所形成的死角。这种情况下,在隔壁14的下部安装防冻剂容器57。在冷冻食品容器45之上配置代替具备冷却板53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冷冻食品容器。这种情况下,使图2所示的冷冻食品容器45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降低,从而能够配置代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冷冻食品容器。

该例子中,能够利用隔热结构的隔壁14来安装防冻剂容器57,因此,防冻剂容器57的安装作业性提高。应予说明,作为在上冷冻室11之上相邻的储藏室,也可以形成主冷藏室5来代替蔬菜室7。这种情况下,利用使用冷冻单元75的上冷冻室11和与上冷冻室11相邻的主冷藏室5之间的、隔热结构的隔壁所在的死角来配置冷冻单元75。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下冷冻室13之上设置有上冷冻室11,防冻剂容器57的与被冷冻食品55接触的部位由挠性的薄膜61构成,如图7所示,薄膜61具备因防冻剂63的重力而向下方鼓出的鼓出部61a。这种情况下,在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时,被冷冻食品55将挤压鼓出部61a而使薄膜61变形。由此,如图2所示,被冷冻食品55除了下表面以外,其上表面及周围都被薄膜61包围,与薄膜61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效率更好地进行快速冷冻。

图8中,使用金属制、例如铝制的板79代替图7的薄膜61而形成防冻剂容器57a。铝制的板79的热传导率高,因此,通过与防冻剂63一同使用,使得与被冷冻食品55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图9中,将容器主体59的后方侧(图9中右侧)的壁部形成为与前方侧(图9中左侧)的壁部相比,朝向下方形成得更长。由此,得到薄膜61的鼓出部61a位于后方侧的防冻剂容器57b。这种情况下,即便薄膜61发生破损等而防冻剂63泄漏出一点儿,也能够抑制泄漏的防冻剂63向防冻剂容器57b的鼓出部61a所在的后方移动而接触被冷冻食品55的情形。应予说明,鼓出部61a可以为如下构成:其不仅位于后方侧,还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一侧。

图10中,在用于将上冷冻室11和下冷冻室13分隔开的分隔板65的下表面,以沿着该下表面的方式安装有制冷剂配管81。制冷剂配管81与防冻剂容器57的容器主体59的上表面接触,用于供由压缩机29供给的已冷却的制冷剂流通。

图10的例子中,具备制冷剂配管81,该制冷剂配管81配置成接触或接近防冻剂容器57,对防冻剂容器57进行冷却。这种情况下,因为利用制冷剂配管81对防冻剂63进行冷却,所以,与仅利用上下的各冷冻室11、13内的冷气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冷却。

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冷冻室11设置于下冷冻室13之上,在下冷冻室13内上下多层(此处为3层)重叠地配置有用于收纳冷冻食品的容器,在最上层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中载有被冷冻食品55。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用于载放被冷冻食品55的专用容器,能够降低成本。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最上层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具备:用于载放被冷冻食品55的冷却板53。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防冻剂63和冷却板53从上下两侧夹着被冷冻食品55,能够提高对被冷冻食品55进行快速冷冻时的冷却效率。

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冷冻室11设置于下冷冻室13之上,且具备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使保持被冷冻食品55的保持部件亦即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与下述动作联动地上升,该动作为:作为用于对下冷冻室13进行开闭的第一门的抽拉门25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移的动作。提升机构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从而使被冷冻食品55接触防冻剂容器57。这种情况下,只要进行关闭抽拉门25的作业,就能够使被冷冻食品55接触防冻剂容器57,便利性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a、图11b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的提升机构,例如,在抽拉门25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手动使位于下冷冻室13内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从而使被冷冻食品55与防冻剂容器57接触。这种情况下,在抽拉门25打开的状态下,将被冷冻食品55载于冷却板53之上。在将被冷冻食品55载于冷却板53之上时,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既可以与抽拉门25一同被拉出,也可以不被拉出。应予说明,图11a、图11b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不需要图4a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突出部51a、51b,从而形状不需要与图4a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同。

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被拉出的情况下,在将被冷冻食品55载于冷却板53之上后,将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推入下冷冻室13。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未被拉出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图8所示的防冻剂容器57a,能够确保冷却板53与防冻剂容器57a之间的间隔较大,放入被冷冻食品55变得容易。

在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下表面配置有安装板83。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对于安装板83在前后方向(图11a中左右方向)上移动自如。升降臂87的一端借助旋转支撑轴85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安装板83。升降臂87的另一端借助连结部89而安装有操作杆91。旋转支撑轴85以图11a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为轴心,使升降臂87相对于安装板83旋转自如。连结部89用于固定升降臂87和操作杆91,例如左右方向(图11a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两侧的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冰箱主体3的左右的侧壁。

图11a为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位于下方的状态,被冷冻食品55未与位于其上方的防冻剂容器57接触。在图11a的状态下,如果沿箭头b的方向按下操作杆91,则如图11b所示,操作杆91及升降臂87的整体以连结部89为中心在图11b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对于图11a上升,被冷冻食品55被按压而接触到位于其上方的防冻剂容器57。

在使被冷冻食品55接触到防冻剂容器57的状态下,需要将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固定在上升位置的锁定机构。作为锁定机构,例如,可以设置在图11b的状态下从上方按住操作杆91的锁定部件93。对于锁定部件93,图11b中的上端安装于例如图2所示的分隔板65。

从前方(图11b中的左侧)观察时,锁定部件93以上端为支点,下部在左右方向上摇摆自如,在不使用时,使其大致紧贴于分隔板65而成为收纳状态。在使用时,如图11b那样,锁定部件93从收纳状态成为下端位于操作杆91之上的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操作杆91从下方抵接于锁定部件93,向上方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确保被冷冻食品55接触于防冻剂容器57的状态。

在取出被冷冻食品55时,使锁定部件93从图11b所示的锁定状态成为收纳状态,解除针对操作杆91的锁定。被解除锁定的操作杆91上升,与此同时,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与被冷冻食品55一同下降。然后,通过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对于安装板83滑动而拉出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从而能够取出被冷冻食品55。

应予说明,在图11a的状态下,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左右两侧(图11a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两侧)被支承为相对例如冰箱主体3的左右的内壁的引导部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即,在从图11a的状态拉出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时,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对于冰箱主体3的上述的引导部以及安装板83滑动移动,向被拉出的状态的第二冷冻食品容器49上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中,上冷冻室11设置于下冷冻室13之上,具备:提升机构,其使用于保持被冷冻食品55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而使被冷冻食品55接触到冷冻单元75;以及锁定机构,其用于固定通过提升机构而上升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这种情况下,在抽拉门25打开的状态下,使用者通过手动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因此,能够确认被冷冻食品55是否接触到防冻剂容器57,便利性提高。

应予说明,作为图11a、图11b所示的提升机构,也可以构成为:在操作杆91与升降臂87之间配置有棘轮机构。在设置有棘轮机构的情况下,通过使操作杆91上下反复地往复移动,能够使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上升。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将抽拉门25拉出的状态下,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仍留在下冷冻室13内。此时,使分隔部件77的下端77a与最上层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前端部的上端51c之间的间隔t为5cm左右。间隔t小于例如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s(t<s)。应予说明,图12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不需要图4a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突出部51a、51b,从而形状不需要与图4a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中,用于使下冷冻室13和上冷冻室11各自的前表面开口部彼此分隔开的分隔部件77的下端77a、与作为用于保持被冷冻食品55的保持部件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前端部的上端51c之间的上下间隔t小于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s。

因此,在打开抽拉门25的状态下,在将被冷冻食品55载于冷却板53时,无法放入上下方向的大小比间隔t还大的被冷冻食品55。假设将比间隔t还大的被冷冻食品55放入到冷却板53与防冻剂容器57之间的情况下,薄膜61可能发生破损。因此,通过使间隔t为5cm左右,能够抑制又无法放入较大的被冷冻食品55,又会因放入较大的被冷冻食品55而导致防冻剂容器57破损的情形。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记载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具体的技术事项,也包括能够由此容易地导出的各种变形、变更、代替技术等。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冷冻单元75配置于下冷冻室13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右侧大致一半的区域,但是,也可以配置于与制冰室9相对应的左右方向上的左侧的区域。冷冻单元75还可以配置于下冷冻室13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全长区域。即,遍及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的左右方向的全长而配置冷却板53,与此同时,使防冻剂容器57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也与冷却板53相同。由此,可以增大一次能够快速冷冻的被冷冻食品55的量。

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可以为: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大致一半,与冷却板53一同仅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右侧而作为快速冷冻专用,在左右方向的左侧配置用于储藏通常的冷冻食品的容器。与此相反,也可以将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大致一半的第三冷冻食品容器51与冷却板53一同仅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左侧而作为快速冷冻专用,在左右方向的右侧配置用于储藏通常的冷冻食品的容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